甘露明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9:17

香根活佛开示

                       甘露明珠1 甘露明珠2 甘露明珠3 甘露明珠4

 甘露明珠5 甘露明珠6 甘露明珠7 甘露明珠8 甘露明珠9  甘露明珠10 甘露明珠11 甘露明珠后集1 甘露明珠后集2

 

甘露明珠4

《七》
发觉悟心是进入大乘佛法的唯一途径。大乘佛法只有两个传达的媒介:一是显宗修法,二是密宗修法。 不论你想修习哪一门宗法,觉悟心都是唯一的门径。只要有了觉悟心,你就归属于大乘佛法;一旦放弃了觉悟心,你就背离了大乘佛法。心生觉悟心的片刻,即使你仍脱不出轮回的苦痛,也会成为值得尊敬的对象;甚至连开悟的诸佛,也都要礼敬你。一颗碎钻,就是上好的珠宝,远超过其他的装饰品。觉悟心也象钻石一样。即使是非常微弱的菩提心,其光彩,也远胜过追求个人解脱的人所具有的种种德性。龙树在《宝〖SX(B-*6〗〖HT7”,5”〗髟〖〗曼〖SX)〗〖HT〗论》中提到,如果想达到至高无上的终极开悟之境,究其根源就是觉悟心。因此,要培养一个稳固如众山之王的觉悟心。

尚未培养出觉悟心的人,不能进入密宗的密法修行。密宗法门的传递,有严格的限制,只限于行过入门式且获得授权的弟子。而且,如果还不曾生出觉悟心,就不能行入门式。这就清楚的告诉你,能不能学习及进入密宗修行,全看你有没有觉悟心。觉悟心像是一粒种子,可以结出成佛的果实。觉悟心也像是一片田土,在上面,我们栽植所有的正性。觉悟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石。觉悟心有如财神,为你解脱一切穷困。它像个慈父,护住所有的菩萨。它像颗宝石,使你心想事成。它像个宝瓶,里面装满了你的一切愿望。觉悟心也像一支长矛,所到之处,我们的烦恼宿仇,即刻就消失无形。它像个保护你的盾牌,为你屏挡邪念。它像把利剑,斩却你的烦恼源头。它像把利斧,砍倒烦恼的大树。觉悟心是你的武器,使你闪避掉所有的攻击。它是一只钓钩,将你拖出轮回的波涛。

它有如飓风扫过,粉碎了一切心智的障碍与障碍的根源。它有如佛法的精炼,菩萨道的一切祷文、行止,全部包容在其中。它像个佛坛,在它之前,每个人都可以献供。因此,既已生为自由、幸福的人,拥有这宝贵的人生,且又找到了佛法,我们就该好好珍惜这觉悟心。藏传佛教的可贵,是因为这个传承之中,包含了培养觉悟心的珍贵技法。这个传统,主在培养爱与慈悲,并且要对其他有情生命的福祉产生关切。能有这个传统存在,真是非常幸运。能够在这里,向大家讲解这个法门,我觉得非常幸运。同样的,似这般无价的思想,你们能有机会读到,也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千万不要以为,觉悟心只是我们要去尊敬、赞美的对象而已。不是的,我们应该培养自心的觉悟心。我们有能力,亦可以选择去做这件事。或许在你早年的生命里,你曾经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然而,只要有决心,你就可以变化自心。你有可能变成像祷文里面描写的人一样,“从不愿为自己的目的而工作,然而,永远为他人谋求利益。”作为一个人,我们有智识,也有勇气。

只要我们能善用自己的勇气与才智,无论想做什么事,一定能够达成目的。我个人对于觉悟心还没有半点体验,不过,在我年青的时候,我常常反省四圣谛的真意,也试着比较过,在获得解脱与产生觉悟心之间,哪一项比较有可能。我曾以为,为自己求解脱是有可能的;但一想到关于觉悟心的事,就觉得非常遥远。我曾以为,虽然觉悟心是极其伟大的品性,但要想获得它,一定非常困难。经过多年以后,虽然我还不能够培养出觉悟心,但已经觉得非常地贴近。我现在常想,如果我够努力,或者有可能培养出觉悟心。所以,当我听到或想及有关觉悟心之事,常会使我悲喜交集。

像大家一样,我也有着一些负面情绪;但基于我不断地去熟悉、亲近觉悟心,使我觉得愈来愈贴近它。心灵有个独特的性质,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你只要愈去熟悉它,你的心灵与它的关系就会愈趋稳定。心灵的德性可以无限地发展,它不像身体的机能,在进展上,天生要受到局限。心灵好比是火,只要不断地供给燃料,自然会愈烧愈旺。只要你愿意去熟悉、亲近,样样事情都会容易许多。世俗觉悟心,关切的是他人的利益。 要切实修养此心,第一个步骤是,先要能了解自我中心想法的种种坏处,以及珍爱他人的种种好处。修养觉悟心的一个主要的修行是,要学习将自身与他人互换。

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教你如何从事这个修行。但一切说法中,有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刚开始,一定要对众生有情。我们一定要想着,众生如何讨人喜爱,众生如何妩媚动人;并且,要努力培养对众生的深切爱意。要做到这一点,先决条件是,我们先要能培养平等心,以便在面对其他生命时,能使自己多变的情绪得到节制。培养平等心,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观想在你面前有三个人:一个是你的亲人或朋友,另一个是你的敌人,第三个是不相干的人。观察自己对这三个人的自然反应。我们通常的倾向是:觉得亲近亲人,疏远敌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一想到朋友,你就觉得很亲切,自然而然会关心他(或她)的幸福。一想到敌人,立刻觉得不舒服,不安心,甚至敌人若遇到困难,你还会高兴得很。 对于不相干的人,他们究竟是悲是喜,你根本就不在意,完全无动于衷。似这般的情绪,你若有所体会,不妨问问自己,这样到底对不对?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朋友有害于你,你就会发现,自己对他(或她)的反应,一定会有改变。今生我们认作是朋友的人,并非始终都是我们的朋友。现在我们视作敌人的人,也不会永远与我们为敌。此生是我们亲友的人,前世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同理,现在我们视为敌人的,在前辈子有可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因此,若只关心我们现今所谓的朋友,而忽视我们所以为的敌人,就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在此,我们的着眼点在于,我们要减低对亲友的执着;同时,也要减少对敌人的憎恨。要反省,一切有情生命,都曾是你的朋友。这样,你就可以平等对待所有有情生命。还有,若要遵守戒除杀生、偷盗、邪淫等清规戒律,就不免要与众生有关。一定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才能实践十善。同理,要修养好施、持戒、忍辱等等,也必须与他人有关。也只有关心他人,我们才能培养出爱、慈悲,以及觉悟心。例如,慈悲是一种心灵状态,当我们专注于众生之苦,因而生出了强烈的意愿,愿一切有情生命都能免于这样的苦难;此时,心中自然就生出慈悲。因此,若要修养慈悲,就一定要以其他有情生命为对象。我们在修道的路上所获得的一切悟解,都必须仰赖其他有情生命。虽然众生的本意或者不是要助我们得到悟解,但我们绝对不可以因此而不看重他们。

例如,我们经由修道的过程,而会看重并追求涅〖SX(B-*6〗〖HT7”,5”〗般〖〗〖HT7”,5”〗木〖SX)〗〖HT〗寂静,但在修道与涅〖SX(B-*6〗〖HT7”,5”〗般〖〗〖HT7”,5”〗木〖SX)〗〖HT〗本身,也没有帮助我们的意愿。再者,有些时候,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得到最高悟见的,反而是强烈仇视我们的人。敌人是很重要的,唯有在与敌人的关系上,才能产生忍辱之心;也唯有敌人,使我们有机会考验自己,并修养自身的耐性。 你的导师、朋友,或是亲人,都不能给你这个难得的机会。通常,敌人的敌对之心,只会惹你发怒,不过,只要你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就能将此敌意,转化为考验自己以及修养忍辱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会以最佳的精神伙伴一词来形容我们的敌人。给予我们恩情的,不只限于朋友和亲人;一切有情生命皆有恩情。即使并非一切众生都曾经为我母亲,但不论直接或间接,他们都曾给予我们的恩慈。我们这一生的粮食、衣物以及居所,都因为众生的恩慈,才能够享用。只因为众生的仁慈,我们才得以生存。我们之所以能出生,完全仰赖我们父母亲的恩情。我们所享有的一切设施,也都是众多生灵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自然然就出现,好比是我们挖到宝藏一样。即使像名气、财富、朋友等等此生所有的成就,都必须依赖众生才能够达成。要有名气,就必须有他人知道我们,若是在空荡无人的土地上,怎样都不可能出名的。我们一定要了解,众生的仁慈,不仅限于众生作为我的父母、亲友的时候;进一步来看,在众生作为我们敌人之时,也有同样的恩慈。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切思考。 经过这样思考,就会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示,进而能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众生的特殊恩德,如果你能够如此记省,你就会有更强烈的回报之心。

你现在该问问自己,漠视众生是对或不对呢? 若能自然有了回报众生的渴望,心中自然会生出爱与慈悲以及高尚的意愿,最终就会产生觉悟心。在有情于众生之后,要使自己与他人同等。因众生皆求幸福、远痛苦,所以,要将一切有情生命都看成与自身同等,这就是平等心。比方说,像我们身体的头、手、足等各部位,虽然是分开的,但我们很自然的,会把他们当作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而不会对任何一处有差别的对待。 同理,生灵有无穷的数量,形态上也分成许多种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不过,若是由众生都追求快乐而躲避苦痛的观点来看,众生都是平等的。由此,我们修养平等心,视众生平等。既然我们一直都是尽一切方法来确立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而今,基于众生平等,我们就该努力造福一切有情,而不要有私心,或者是对某些有亲近之心,而又疏远其他的生命。

这很值得我们去做。正如以下这段诗文中,解释得非常好:〖HT5K〗即使最微小的苦痛,亦无人乐意承受,而再多的快乐,也不会使人满足,在他人与我之间,并无区别:因此,他人快乐之时,使我也能欢乐!〖HT〗我们遭遇痛苦与不幸。我们因恶劣的转世境地而受苦。我们也受到生、老、病、死等加之于人类的痛苦。一切苦,一切不幸,都是心灵不修的结果;而心灵之所以不得修养,就是因自我中心的态度而来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若只顾着私人的利益,就会忽视他人的福祉,并且不会注意到他人对我们的贡献。 反之,我们要去杀人、偷盗,而干下坏事;我们也会汲汲于散播谣言,贪婪无厌,中伤他人而又固执邪见。 我们愈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愈会忽视他人,也会更容易去欺骗及欺凌他人。以邪见为例,其中自傲占了绝大的成分。 因为自傲,使我们一心只想到自己,一遇到某些事情,只要稍不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就无法接受,还要说:“我不相信有这回事。”十恶的根本所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切今生、来生的错失,都是因自我中心而起。不想要的苦痛,我们遭遇了无数次;渴望的成就,我们却不能获得。 我们总是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却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自我中心的想法。 我们在这个生存境地里出世,因此而遭受无穷尽的苦难,自然有它的原因和条件。 导致不利的因素,皆因行为和烦恼而起。 而行为的产生,主因就在于烦恼。 烦恼之中,引起一切苦痛的来源,就是无明。

无明使我们固执于对自我的误见(我执)。因此,人世间一切的伤害、苦痛、恐惧,皆因为对自我的误见而起。那么,这常驻在我们心中的大恶鬼,我们要它来做什么呢?我们这些人,受到烦恼的左右,会出于本能地看重自己。我们会重视心中的自我中心态度,及对自我的误见。似这样照顾着自身利益的自发之情,我们必须好好检查一下,看它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我们要追求的是自身的幸福,但只要我们一直受烦恼的影响,所得来的却是苦痛。自我中心的态度与自我的误见,二者共同运作,好象是我们的最佳伙伴,但实际上,它们所做出来的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利益。

有了自我的误见,就会导致自我中心的态度。这种想法、态度,静静地潜伏在我们生命体的最中心处。随之而来的,我们就不会体谅他人。这种不体谅他人的错误见解,好比一把锋利的兵刃,以此,我们就会斩却自己对善行及罪行的种种考虑及顾忌。如此一来,我们获得较好来生的希望,以及获得解脱与成正觉的可能,都会一一遭到扼杀。邪见(或错误的见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有一个实质上存在的自我。我们为此而忽视他人,甚至因此轻忽佛陀的教旨,而至于嘲弄佛陀本人。

这全是因为对自我的误见而引起的。这般情景,就像是有个邪恶的屠夫,住在我们心里面,这个自私的想法,像心里来了一个小偷,他拿着满袋子的欲望、厌恶与无明,将我们善性的收成全数偷走。意识的种子播种在行为的田地,这些种子,不断受着欲望之水的浇灌。同时,在我们心中也有个农夫,他也渴望着这意识的种子,要拿来培育转世境地的新芽。另外,也因为自我中心的态度,在过去,虽已有了无数的诸佛菩萨显于人世,但佛菩萨的种种德性,那怕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仍然修养不成;因为自心的自我中心态度,至今我们仍旧赤裸着身子,空着双手,而又懒散成性。无论停留在轮回的哪一个境地,我们都受痛苦的包围。 不论与任何人交接,此人都是苦难之友;不论享用任何物品,皆是焦虑之物。对此,即使佛陀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但是,充满贪求欲念的我们,因为自我中心的缘故,只记挂着累积财富。

有些事情,是好是坏,我们并不知道;但因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态度,而对它抱着患得患失的心理。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仗,认为自己或可侥幸不死,活下来,第二天再去作战。稍稍有点不如意的事,我们就责怪自己的方丈、师父、朋友,或者父母。似这种自我中心的感觉,真是一点都不知羞耻。我们嫉妒在上位的人,跟同僚争强斗胜;对于比我们低下的人,就盛气凌人,瞧不起他们。有人赞美我们,就很高兴;受到批评就不开心。我们的烦恼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这一切,全因为我们自我中心的态度。我们是如此地以自我为中心:一见到枕头上的老鼠屎,我们就要担心,会不会给老鼠咬掉耳朵;一听到打雷,心里就害怕,说不定会被闪电当头打中;在闹鬼的地方,我们第一个操心的是,住在当地的恶鬼会不会把我们抓去? 恐惧的根源,就是自我中心。有些人因为不爱听坏消息而受苦,其他的人,或因为不能克制敌人,或因为不能赡养亲人而受苦。

在这所有的例子当中,自私都是罪魁祸首。一切不幸的遭遇,皆因我们不修心。心灵之所以不受管束,就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态度。自我中心好比是附子(或称乌头),是毒物的源头。我们因为自我中心,会生出希望、焦虑等多种情绪;因这些情绪的影响,使我们不断遭逢灾难和挫败。通常,我们会指责他人,把任何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然而,问题的根本所在、一切麻烦的源头,以及所有不祥恶兆的发端,就是稳稳盘踞在我们自心的自我中心态度。从未始之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忠诚地服从它的牵引,至今仍然不改。所以,我们所有的错误,都应该怪罪这自我中心的态度。

我们要效法古代一些大师的实例,以期能够转化自心。有一位格西在切茶砖的时候,一边对着自己说道:“愿我能战胜自我中心的态度。”同时,他更会想像着,自己正把这自我中心,也一块一块地切碎了。另有一位格西则会说:“我手把着锋利的注意之长矛,站在我心灵的门口守卫,只要自我中心一发动攻击,我即刻还击,只要它一松懈,我也跟着放松休息。”格西朗日塘巴则说:“要施予众生利益和胜利。”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卓越的品性与美好的幸福,都必须依靠众生而产生。“要自己去承受所有的失败和损失”。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苦、一切伤害,都起于你对自身过度的眷顾。此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我们要视之为敌人,并且要确认它的种种坏处,这是很重要的。你或许困于失败,陷于不幸,然而,只要你能够认清,一切灾难的来源,就是你的自我中心以及对自我的误见;如此,你就能够明白,最首要的任务,在于消除这些不正当的态度和想法。之后,这些不利的外在条件就不会再困住你。 而川流不息的害怕、希望、焦虑等念头,也会逐渐平息。

这时,得到解脱的你,就能够放宽心神。如果你不能从事这样的修行,那么,就算是做和尚、做尼师,穿坏了一大牛车的僧袍,接受了一千次的灌顶仪式,甚或一辈子都在听讲佛法,你都不能成为大乘佛教的入门弟子。 然而,只要能应用所学,就是大乘的门徒。你会有更开阔的心胸,你将能够提升他人,自己也能发展非凡的智慧。设若使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都来宣讲有关自我中心的种种不利和坏处,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种种烦恼;那么,就算经历几世几劫,也永远说不完的。无论如何,前面的简短说明,也足以令你明白这自我中心的缺失,应该可以启发你,使你消除这种态度。我们一受到外在事件刺激,就会引发过去的经验;对于未来,我们也有种种计划。这两者在我们心灵之中,有着共同的基础,我们心灵的本质,不过是一澄明、知觉而已。 过去的经验,如今仅仅是一个记忆的对象;而所谓未来的计划,也不过是某种臆测。像这些过去与未来的事件,都是心灵所创造的,因此,我们的一切经验,不论是正面,是负面,是有利还是有害,都是心灵所引起的。

印度的月称大师说:〖HT5K〗众生的各形世界与其生存环境皆因此心灵而生。一切有情生命,则由行为所造,但若此心不存,行为亦不存在。〖HT〗一切不同的经验,全由心灵的显现而来。你会作出哪一种行为,全看你的心灵是正是邪,是安静的,还是放纵的,内心的环境、个人的有形躯体以及躯体所居住的环境,皆是要藉行为的力量才能产生。 行为的品质如何,全看你的心灵有没有修养。 因此,苦与乐有着无穷无尽的不同层次,还有这个环境的根本结构,影响最为重大的,就看你心灵驯不驯服? 因此,与修心有关的忠告也就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佛法修行可分为肢体行为和言语两方面。 最基本的是要潜移默化心灵。也就是说,我们要抑制这个没有修养的、不安静而又不受拘束的心灵,使它不至于狂奔乱窜。 因为,即使我们所渴望的是要灭绝苦因,而培育幸福的因子,但我们的心灵却不知如何去做。
 
因此,有待我们逐步地净化心灵。要转化心灵,不可以使用刀、枪等武力强迫。心灵无色又无形,看似脆弱,其实坚韧、顽强。想改变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借用心灵本身。什么是急切要做的,什么是该放弃的,只有心灵自己能够辨别。唯有以这个方式,因无知、无明而起的障蔽、昏昧,我们才能加以驱散。为善,短期内有什么好处,最终有何利益? 为恶又有哪些缺失? 这些,要是心灵能够看出,我们就可以照着去行。我们佛教徒皈依三宝的时候,习惯向他人寻求庇护,即是要托庇于佛陀以及佛的大德。然而,真正可以庇护我们的,是真如灭绝的佛法与真切的修道途径。这些都得靠我们自己证得。我们为了使自己得到这些德性,就要皈依于已经获得知见,并净除邪恶的人。我们由诸佛的经验中求取知识,请求他们指引我们,不要吝惜他们的庇佑及祝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明白,未来仍在你自己的手中。正如佛陀所说的:“通往涅〖SX(B-*6〗〖HT7”,5”〗般〖〗〖HT7”,5”〗木〖SX)〗〖HT〗寂静之路,我已经指给你了;能不能证得涅〖SX(B-*6〗〖HT7”,5”〗般〖〗〖HT7”,5”〗木〖SX)〗〖HT〗,就全看你自己。”在此文中,所谓祈福的意思,指的是改善我们的心灵。我们祈求他人的祝福,实际上是在求这人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心灵。

因此,做一个佛教信徒,最重要且首先要记住的是:“修行是为了要变化心灵。”要不然,我们大有可能会想,修行佛法的意义,就在于举行仪式,敲钹打鼓,或者,只要念念经文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只是预备的功夫。变化或改变我们的心灵,才是最主要的修行。古代的一些大德,他们在修道各个阶次所做的禅定,在历史上都有纪实。首先,他们会朗声背诵祷文,接着,就会深深进入冥想,处于完全的静默状态,好像是睡着了一样。有一位大德就是这样,无论何时去见他,他通常是把僧袍的上半部盖在头上,深深地处于冥想之中,绝不会见到他高声地诵祈文。然而,只要一有人走近,他就会立刻除下盖头,询问前来的人,为着什么事情。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道人。他们着重于观察自心。如果心念纯正,他们就感到欢喜,并且努力去增进正念;要是心念不正,他们就应用药方诊治。时时观察自心,不断留神,这就是他们度日的方式。 当然,开始的时候会非常的困难。我认识的修道人中,有些人告诉我,与被关在牢里相比,观察自心要困难得多。这是他们亲身体验而来的。所谓专注一念的禅定指的是,把个人的心智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个对象,而不去做任何推理;这种禅定,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禅定的困难程度,与你对此禅定的熟悉、惯熟程度是成比例的。如果你持续修行不辍,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心灵一定会慢慢得到发展。我相信,在你们这些人当中,已有人有过这种经验。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灵发展,都还只在普通的阶段。但是,如果你把你现在的行为举止,与你尚未修行佛法,还不曾受修行所影响的行为做比较,你应该会看得出前后的分别。我确信,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都能够改善自心。众生对我们非常仁慈。印度的月称大师赞美慈悲心,不论在修行的初始、修行的中段,或是修行结束之前,慈悲都是很重要的。 要产生慈悲之心,就要反思众生的无助与众生的苦痛,要使众生免于痛苦的心愿,就是慈悲之心。 假若众生不存在,我们也就失去了产生慈悲心的基点。在《献给上师》一文中,对关怀他人的好处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坏处,有如下的解释:〖HT5K〗这自我中心的痼疾造成无谓的苦痛。对此的理解,愿能启发我,使我怪罪、妒恨并摧毁这异形的自私恶魔。爱护我所有的母亲,并且寻求,要确保母亲们的最大幸福无限的美德,皆由此入。〖ZK(〗既见于此,愿启发我,使我看待他们(一切如母的众生),重于我的生命,〖ZK)〗尽管他们起而与我为敌。〖HT〗我们要再次思考:关怀他人的好处与自我中心的坏处。

这是很重要的。藉着反省自身的经验、观察他人,或者阅读,我们都可以作到这一点。如果,同样一本书,交给两个人去读,因为这两个人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会各自得出不同的意义。一般人读了一个故事以后,很容易发展出更多的执着与憎恨。若是对觉悟心有点体验的人,就会从帮助他人的意思上,来看待这个故事。而对一人心智变化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人来说,无论见到什么,都等于是上了一课。对这种人而言,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汲取佛法的论题。 所谓“目所能见,皆为法门”,就是这个道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能使我们沉思自我中心的错误,与关怀他人的好处,以及确实将自身与他人互换的心意。在《献给上师》一文中,有简要的说明〖HT5K〗简单地说,幼稚之人,为一己的私利而劳苦而诸佛只为他人而努力。既已理解了两者之间,美德与缺失的显著区别请启发我,愿我以自身交换他人。〖HT〗幼稚、不成熟的人,一意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究竟开悟的诸佛,却只为他人努力。 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这些幼稚、平凡的人,甘愿受自我中心的彻底支配;但诸佛却因为对自私的错误已有了知觉、理解,而自发地去关怀他人福祉。 以自身交换他人,并不是说,只要将他人想成自己,将自己想成他人就可以了。

还要把对你自身的钟爱,应用在别人身上。你当成珍贵之宝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你先前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今要拿来对待自己。不过,这不表示,你一点都不可以想到自己。而是要在助人达成心愿的前提之下,把自身的利益先放在一旁。到底是为自己求利益,还是要为他人谋福祉?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就要以他人的利益为优先。简单地说,如果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那么,在今生以及来生来世,都可以得到幸福;最终,一定能够达到全知的境界。假如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去利用别人,你终究会得罪许多人,使人们对你有不好的批评。你也会愈来愈洋洋得意。只要起了骄傲之心,妒意就会随之滋长。你就会争强好胜,轻视别人,对长者无礼。

因此,如果你自视甚高,且不尊重他人,即使在这一生当中,你也会接连不断地遭遇到重重的打击、灾厄。 等到你将死的时候,每一个认识你的人都会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个卑鄙小人终于死掉了。”甚至还会有人嫌你死得不够早。相反的,如果你随时为人服务,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人,当别人是最重要的事;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当你是朋友,打心眼里看重你,喜欢你。我们所说的他人,在此处并不一定是指一切有情生命。 因为,我们是无法与所有众生发生关系的。我们真正所指的是,一切与你同处,与你交接的有情生命,你都要尽可能去帮助他们。如此,一旦你有了困难,大家都会抢着来帮忙。 生病了,人们也都会来看顾你,即使他们所能带给你的,也不过是一杯水。最后,当你死去的那一天,每个人都会很遗憾地说:“天啊! 我们失去的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一定会怀念着他。”你今生的经验是如此。至于未来的生生世世呢? 你将因为关切他人而累积了许多功德,所以,来生也只会更加幸福。因此,若要去证实关怀他人的好处与自我中心的坏处,我们不须引经据典,也不须引用逻辑的推理。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就可以明显见到。我们都具有人类的聪明才智。 因此,长远下来对我们有益的事情,我们要去做,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虽然我们自未始之初即一心只想要幸福,而要避免受苦,然而,我们今日的不幸景况,大家都清楚看见了。不管我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论是穷人或富人,我们每一天要遭遇的种种困难与不幸,数也数不清。

每当问候他人的时候,我们总先问人身体好不好。初开始的对话,总是令人愉快的,尽说些好事。 不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地说下去,不知不觉之间,就免不了要抱怨,发起牢骚。不知多久以来,我们一直很自私地爱惜着自己。 但我们所采取的方式,却像愚夫的顽固行径。因此,直到如今,我们仍旧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一样是可以安心依赖的。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机会,可以修行宝贵的佛法;也有着这个潜能,足以分辨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则不该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确认,这自我中心的态度,有如不共戴天的仇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不要被它击倒。 一定要使出全力与它作战。

更要能认清,一切正性的来源就在于关怀他人,要尽力去培养这个态度。因此,所谓以己身交换他人,意思就是说,从前你所忽视的他人,而今,你要负起责任,为他们谋求幸福。接下来,为使此心更加坚定,就要讲讲舍与取的修行。 如果专注于以一己取众人之苦的修持,就会增强你的慈悲心;如果专心于将一己的幸福舍给他人,则可以巩固你的爱意。用这个方式,可以将舍与取的修持,与禅定爱与慈悲发生联系。 某些教法会要你先做取的修行,然后再修舍,有些则刚好相反。 但不论你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有了以慈悲来承担众人之苦和以大爱来舍予众人幸福的修持之后,随之就会生出一个非凡的决心,要使众生免于苦难;由此,就能引发觉悟心。不论在修行的初期、中期,甚至到了最终获得佛性之后,培养慈悲与爱,都是非常的重要。

况且,唯有圆满开悟,达到成佛之境以后,你才有此能力,使众生都能达到目的。有许多修行,比方说,聚合门徒的四种方式(施舍、言语和悦、传法、行为符合佛法)以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都必须依赖众生,才能够实际去修持。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饶有成果的修行,都是建立在关切众生福祉的相关问题上而产生的。 因此,无论何时,当你注视这样的一个有情生命之时,心中要想着:“就是依赖如此的生灵,我将可以究竟开悟。”要拿慈悲与爱的眼神,来看待他。如果你在肥沃的土地上播下了健康的种子,你就能收得丰硕的谷物。 同样的,爱护众生,就可以收得成佛的善果。如果你爱惜众生,你就能有好的来世,也可以究竟觉悟而成佛。若是伤害众生,就会使你转世成牲畜、饿鬼,或堕入地狱,结果要经历各式各样的痛苦。漠视众生的福祉,就要遭受吃人或被吃的不幸,或者要忍受饥饿、干渴,以及巨大无穷的痛楚。当然,由表面上看来,有些生灵似乎对你极端不利,这主要是因为你在生生世世之前,因受着烦恼的刺激,做出了种种的恶行,所以才引来这个后果。过去你曾伤害了其他有情生命,形成了一个潜伏的条件。

因此,当你触发这些原因与条件,其他生命就会生出恶念,而要加害于你。然而,今日要害你的生灵,在你的前生前世当中,曾有无数次做为你的母亲;而在某一生某一时,当他们转世为牲畜之时,你曾吃了他们的肉,饮了他们的血,更啃过他们的骨头,用过他们的毛皮,吸过他们的奶水。因此,在此生,如果这些人与你为难,你应该多多留心的是,要如何来回报你所受过的大恩大慈;对他们要存着爱与感谢之心,并要祝福他们快乐。更要反省,即使在他们加害你的时候,他们也是在提供机会给你,使你能培养忍辱之心。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如何凭藉众生的仁慈来修养六度。将成佛之境放在你掌中的,就是有情众生。 设若有某个人,不论他是友是敌,如果原先是令你烦恼的对象,而今你能反过来,将他当成你心灵的伙伴,那么,不管身在何处,你都会感到快乐。 要当他是极仁慈的,为你授课的根本上师,经由他,你就可以得解脱,并开见自性光明。同理,使你有机会发展忍辱之心的有情众生,要牢记他们的仁德。 若将他们的恩情抛在脑后,就像是在吃下人家给的美食之后,却再由口中吐了出来。若能依此修行,

那么,正如俗语所说的,“你将能穿越布满刀剑的平原,一往无惧;因为,你随时都有着防身的武器。”或者是,“为了寻宝而来到藏宝的岛屿,你才发现,原来遍地都是珠宝,想捡块石头来吓走恶狗,却怎么也找不着。”无时无刻,你都在修养心灵。任何事情都不能阻碍你的修行。 你必须培养自制的能力,即使遇到伤害,或者遭人反对,都不会因此而丧失自制的勇气。 受到的伤害愈大,不管伤害你的是谁,更加要能够对他产生耐心与慈悲。 若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即使在仇敌环伺之下,你的慈悲与美德,仍会源出不穷。这个修行,是一切佛法的交会点。 而你的修行,就像是青霉素,能治好你所有的疾病。

如果你从事类似的修心修持,不论你如何去称呼它,都无所谓。 吉祥天母女神一共有一百个名字,而有一千个角色变化,不管你使用哪一种称呼,都是她的名字。这个使不幸的际遇转化为修道成觉之途的忠告,再一次地,在《献给上师》一文中,很简洁地表达了出来:〖HT5K〗即使在世间与生灵之中,都已充满了罪行之果实,而不请自来的苦难,如暴雨般倾注在我身上。请启发我吧!将它看作是净除恶果的手段,愿我能承受此悲惨境地,以此作为成道之路。

〖HT〗我们不论住在哪里,与何人交往,总是不停地抱怨,不断指责他人的错处。 如此一来,总是令自己不开心。关怀众生福祉的好处,与自我中心的坏处,我们不需再详细述说。只为自己利益打算的人,既平凡而幼稚,而佛陀却只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我们只消看看这两种人的分别在哪,就不用再多费口舌。经由两种途径,可以培养出对众生福祉的关怀,但两种途径有高下的分别。倘若你记住了这生生世世以来,众生对你的仁慈,众生就能得你欢喜。你对他们的感恩,为的是,他们曾有惠于你。

无论如何,这种态度近似于投机的心理,好像在说:“我要照顾你,是因为你曾对我仁慈,要不然,我干嘛自找麻烦?”反过来看,另外一种途径是,关怀众生福祉,只因为众生同你一样,追求幸福而不要痛苦。如此,你就不会考虑到众生是否曾经给你好处。你只会如此想着:众生与你都具有同样的天性,都只要幸福而不要痛苦;他们也跟你一样,都有获得幸福与免除痛苦的权利。对某些人来说,我想,若能顺着这个方向去想,效果会更好,帮助也会更大。若拿自身与他人来比,虽你也有得到幸福的权利,但你毕竟只是一个人,相形之下,其他有情众生却有无限多。

况且,你的苦乐皆与他人相关;你愈能帮助他人,自己就愈快乐;愈是忽视他人,或是伤害他人,你就愈悲哀。 因此,比较聪明的作法就是,你要为大多数的人而牺牲自我的利益。简言之,这就是以自身与他互换的修行方式。培养觉悟心的修行,若要认真去做,第一先要禅定爱,跟着就要禅定慈悲。在修心的诗章里说:〖HT5K〗要将舍与取合一修行〖HT〗禅定大爱,要以冥想的方式,将自身的躯体、财产以及善良的品性,都一一舍给众生。如果我们把躯体、财产与德性都献给他人的话,多少会对人有些贡献。相反的,若是收藏起来,留给自己使用,就只会招来挫折。首先,我们必须反省,若藉着献出自己的躯体、财产、德性而达到修心、培养大爱的目的;这样做会有哪些好处。

有一段经文中提到了,即使你向无数的神祉,献供再多,多到有如宇宙间所有的生存领域一样的无穷无尽,由此而得来的好处,远远比不上你因瞬间产生的爱心,所积蓄的功德。同理,龙树也说过,禅定大爱,即使只做了片刻修持,你因此而累积的功德,比起你每天施舍给饥民三次,每次三百桶食物而交换来的功德,还要多出许多。我们藏区人一生病,或是因某事而不开心,总喜欢说是恶鬼、邪魔在纠缠我们,却不会去禅修爱与慈悲。身为佛教徒而说出这种话,实在是可耻。

我们既然宣称不相信外在的创造力量,却一直要归咎于外在的邪恶力量,而不说是受到心灵作用的干扰。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绝大的困扰。我们既然声称自己不相信创造的神祗,但我们做出的举动,却又好像在说,我们若是讨好了神鬼,就会得到成功;若是触犯了神鬼,就要遭受苦难。这好比是灌了水的佛法,再也不似原有的本质。 也许,在极少数的例子当中,我们的困难,真是因为恶鬼的作弄。然而,造成困扰的主要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因为我们自身的恶行,所以产生不好的经验。当我们以为有邪恶的力量在干涉我们,这时,我们会请人作法事,企图终止这种作用。一般以为,作法事就可以赶走恶鬼、邪魔。 不过,真正能克服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从事爱与慈悲的修行。

当我注意到,某些有害的精神力量正在运作时,我会刻意为他们禅定爱与慈悲,这样的作法,我个人以为的确有帮助。 禅定爱与慈悲,即是我们最佳的庇护。修菩萨道的人,作禅修时,要进入全然的孤寂状态。 他将心思收摄、内省,由内心深处冥想,如何才能够帮助他人。这种冥想有两个层面:要舍身住于世间的众生;以及,要舍身众生所居住的环境。 当然,初开始,我们未必能够确切地献出自身。 事实上,我们在智慧与舍身的修行还未达到稳固、深刻的阶段前,绝不可以实际去献身。

不过,如果我们不去熟悉这种想法,行此事所必须具备的勇气就很难发展出来。 因此,刚开始,我们可以用想像的方式来献出自身。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进行呢?首先,我们先要思及,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一样的,要幸福,不要苦痛。 然而,众生却得不到幸福。在心中,对此产生了深切的感受之后,再接着想,如果你能带给众生幸福,该有多好呢! 自你内心深处,将自身所有的正性:包括你身、言、意的所有品性;你的财富,以及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众生;并祝愿众生得到幸福。 在想像中,不论众生是什么样的生命形式,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来变化你的正性。

即使是住于八炼狱或是八冰狱的众生,你都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接下来,要思及,使他们满足所需,就等于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众生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做此舍身的禅修时,在你的冥想当中,千万不要献出这个不洁净的血肉形体,而是要在脑海中,先把自己的躯体,变化成一颗有求必应的宝石。 接着,你就可以因应众生的需要,变化出各种有用的形体,以此舍给众生。例如,想像将自身化为食物,以供养饥饿的人们;观想化身为保护者,庇护无助的人们;或者,也可以想像自己化身为向导,为那些跋涉于陌生旅途的人们指引方向。信心、勤勉、专注以及智慧等美德,是修行正道所必备的内在条件,以同样的方式,我们想像自己,将它们一一舍给众人。

在内在条件与资材都已具妥之后,接下来,观想将修行必备的外在条件,例如,大乘佛经以及具足资格的法师,也都要舍给众生。你要想像,众生一切急切的愿望,都能获得实现。如此一来,众生都可以克服烦恼的作用和影响。 简而言之,你该想着,众生皆得以培养出觉悟心的根本,也就是爱与慈悲。众生也都能够从事于六度的修持,即是:布施、守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众生都能够累积功德与洞见,因此而能达到完满开悟成佛的境界。同时,舍身的观想,每当你圆满做完一回,心中要产生深切的喜乐。此外,对于身受特殊苦痛的有情生命,观想将你已经幻化的自身,以各种方式舍给众生,使他们免于苦痛。例如,对身受炼狱之苦的,观想如何免除他们的火热之苦。同理,对饱受饥饿、口渴之苦的饿鬼,你应该想像着,先使他们免于找不到足够食物的迫切恐惧,之后,再想像着,如何逐步引导他们,走向开悟成觉的修道之路。以这个方法,你先要思考,如何能使六道轮回之中(神、半神人或阿修罗、人类、畜类、饿鬼、地狱),遭受各种不同苦痛的有情众生,各自获得解脱。 然后,再将他们渐次引上修道的途径,并使众生达到圆满开悟成佛的境地。

藉着觉悟心的作用,与真理的力量,你要邀请所有加害过你的人们,一起在你眼前出现。 告诉他们,自无始之初开始,他们曾多次身为你的母亲,在那些日子当中,曾给你许多的好处,并且保护你,使你免于苦难。 告诉他们,如今,你有回报他们的义务,恳求他们,不论是你的血液、肌肉、骨头;或者皮肤,想要什么,尽可以拿去。要把这一切都舍给他们,更要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悲悯之心。要反省他们的大仁大德,亏欠他们的,都要一一记起。要这样想:回报他们,现在正是时候。

对寻求庇荫、食物、财富,以及衣物的人们,任何想要的东西,都要供给他们。恳求他们,请他人随意拣取。想像他们得到你的施舍,个个都欢天喜地,所有的愿望都获得实现。最终,每个人都心满意足。想像着,以此化解了他们原有的敌意,并使他们能接纳佛法的修行。最后,引领他们,使他们欢享开见自性光明的无上喜乐。虽然有情众生都渴望幸福,不要苦痛,但是,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实现愿望,众生却不知情。想像着,藉由变化自身的躯体与财富等等,你使他们的追求,一一得到满足;同时,你也指点了他们,要如何去做,才能自己寻找到幸福。

已经进入修道之路的人们,是你可以舍身的第二种有情众生。你要考虑,如何可以帮助渴求解脱的众生,使他们都能兼具必须的内在、外在资材。在想像中,你的躯体转化为各种有利的因素,促使这些人走入大乘之道,而终于达到成佛的最高成就。接着,要献身给十方诸佛(北、东、南、西、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与传承宗法的诸位大师。观想自身辗转幻化为数不尽的、燃烧中的酥油灯,或者,想像己身不断地俯身行礼,周身遍射光芒。 以这个方式,你就可以向神圣的皈依对象,做无限次的献供。接下来是舍身给环境的修行。 再一次想像自身已转变为有求必应的宝石,在整个生存环境中的种种不好的面貌,像是贫瘠的土地,带刺的灌木林,或者多石的土壤,你都可以一一加以消除。

如此,就能净化整个环境,使环境舒畅怡人,甚至连吹拂过树间的微风声,都能够启发众生,使众生修行佛法。当你做到施舍财产及所有物的这一部分修行之时,要想像将所有的身家、财富,都转变成使众生得到满足的物品。这些施予的物品,一旦为众生接受,立刻就化成有利的条件,使众生皆得灵悟,齐来修行佛法。接着,要从事施舍美德的禅定。与先前不同的是,上一回你所奉献给他人的,是你目前所拥有的;而今,你可以将已具有的,正在培养的,以及未来将会有的种种美德,都一一献给他人。无论是肢体、语言或意识上的各种善行,小至于施食给畜兽,大至于培养觉悟心,都要以欢喜赞叹的心,一一记省。

想像把所有美德都舍给众生。非常重要的是,先要对众生发展出大爱与深切的关怀。 因为,众生虽渴望闲情、欢乐,但却陷于痛楚与忧愁之中,深受苦痛与造成苦痛的原由所压迫。想像全世界所有有情生命,因为得到你的美德,都可以获得开启自性光明必须具备的一切因果,条件。似这种布施的修行,虽不能立即在实质上帮助他人,但我们也不可以低估它的价值。我们要经由这种修行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勇气,真正可以慷慨好施。 我们依此方法来施舍,可以修养心性,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使我们能脱出吝啬的掌握。现在我们或许不能实际地为他人谋求福祉,但是,要修养慷慨好施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想像中施舍他人,会使我们逐渐习惯于施舍,终有一天,我们就可以确切地进行施舍,而不会有任何的犹疑。

你对某一件事想得愈多,你的心灵、意识就会愈熟悉这一回事。 到了某一天,心念就会不自觉地朝那个方向走去。即使现在你还没有帮助他人的能力,也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随时要去助人。无论是谁,只要先有了这样的想法,最终一定可以付诸实行。先在脑海中试演这些善行,并欢喜这些善行,逐渐地,就会使你去从事施舍的行为。做这种观想,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你跟另外一个人,有直接的业的联系,那么,连你所做的观想,也能够帮助此人。至于其他的人,与你没有特殊的业的牵连,或许就不能直接受益;不过,从事于这种修行,必定能坚定你的心志。现在,当你做禅定之时,你已经把自身的躯体、财产以及心灵的特质都施舍出去,并且将它献给一切其他的有情生命,那么,你还能继续使用这些东西吗? 既然你已经诚心诚意地将财物等等都献给他人,当你自身拿来使用的时候,就不该存着自私的想法,也不要以为,这些财物仍然是属于你的;相反的,在使用躯体、财物的时候,一定要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你该作如是想法:既然自己的躯体与所有的物资设施,都已经任凭众生处置,为众生所有,那么,就连己身的存活,也是为了众生的利益。

因此,只要心态正确,你当然有权使用自己的财富。或许你会担忧,你只是在想像中将这一切献给他人,但在实际上,仍然据为己有。 你或者要问:将这一切献给他人,究竟有何重大的意义? 当然有了。它的意义在于,能使心灵免于吝啬的掌握。而吝啬,也是自我中心的产物。舍与取的修行,各自相辅相成。我们要将这两项修行交替来做。一方面要思虑众生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要思考慈悲的好处,以期能够激发我们。 众生深受愚痴、欲望、敌意、嫉妒等烦恼的影响。 因此,非但无法享有想望的快乐,反而要不断地承受各式各样的痛楚。种种善行,皆是因觉悟心而起,而觉悟心的根源,就是慈悲之心。

佛陀说,菩萨要从事许多的修行,或许力有未逮,但有一种德行,一定要珍爱看重;而且,只要他们拥有了这种品德,就等于是将佛陀的所有德行,尽皆收纳于掌中。 这究竟是什么德行呢? 这个德行就是大悲心。 哪里有大悲心,哪里就有佛陀的教义。学菩萨道的人,只要一有了大悲心,其他一切高贵的品性,都会自然出现。 好比是,只要一有了生命机能,自然就会生出感官的能力。 印度伟大的学者月称大师曾赞美慈悲心,他认为,在修道的初期,慈悲心有如种子;在中期,则是滋润的水分;到了最后,慈悲心就是开悟成觉所实际成熟的果实。

我们天生具有慈悲的种子。正因如此,见人不胜苦楚之时,我们会自发地作出反应。我们都怀着善心的胚芽,而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好好地开发这个潜能,使它能够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先得克服自己,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愤怒与憎恶。 因此,若将其他生命的福祉放在自身利益之前,这就是菩萨的行径。 只要能接纳这种态度,即使在发端的时候,你或者只有着微弱的慈悲与仁慈,但它们却能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取众人之苦的修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净除你的自我中心态度。如果你致力去应用这个修行,一定可以见到效果。在所有克制自我中心的修行当中,最强而有力的,就是取众人之苦的修行。培养慈悲心的时候,应该想着众生之苦,也要反省,换作自己的话,连最些微的苦痛,都几乎不能忍受。有情众生也不想受苦;只因为无明的缘故,不知道该如何去克服苦痛。因此,培养慈悲心这个特殊的心态,就是帮助众生的唯一的方法。你要发自内心深处,承担起责任,为众生解除痛苦。做这个修行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这样想:“如果我能够确实去修行舍与取,最后一定可以得到利益。”这个出发点是不对的。

你应该想想其他有情生命的苦痛,并且誓愿去承受一切苦难。还有,每当一想到自身的正性,就要尝试将它施给众生,或与众生分享。如果你不是纯粹以利他为出发点,你大可以每天都作舍与取的修行,却误以为,这样做,就会为自己带来利益。果真这样想,修行一定不会生效。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只考虑到帮助他人,取他人的苦痛,那么,即使遭遇了任何困难,也只会更精进你的修持。承受众生苦痛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想着众人的自我中心态度,众人的疾病,以及使众人致病的原因,这些,我们都要承担。你要发自衷心来接纳所有的苦。

同样的道理,当你见到盲人或者失掉手足的人,最起码,要想像将自己的一只眼或一肢,施舍给这个人。 如果你能诚心地作这个禅定,就可以减低你的自我中心态度,进而增进你在舍与取的修行。修心的诗篇上说:〖HT5K〗舍与取要交替着修行,要以取受自身(之苦)开始。〖HT〗初开始的时候,为了使心灵逐渐熟于取的修行,先要取自身的苦痛。首先,先要想着,自己在未来必须经历到的种种苦痛,都要去接纳、承受。

你要在现在就全部承受。想像你自己,在来生来世将要经验的所有痛苦,都要在今生承受。接着要想,这余生将要经历的苦难,在这一年中就要全部承受。 想像着,就在今天,你承受起这一年将有的苦痛。你在想像中所承受的,不只是苦痛本身,还包括了造成痛苦的原因与条件——也就是,烦恼和迷妄。 之后,想像自己承受众生的苦痛,连同着使众生受苦的原因,也都一一承受。我们藉想像的过程而取他人的苦痛。这并不代表着,如此一来,众生的苦痛就会平白地消失;更不是说,你只要将众人的苦痛收下之后,就搁在一边。 你应该如此想着,要将他人的苦痛,收入你内心深处。这样一来,盘踞在你内心的自我中心态度,就会大受打击,因而得到很特殊的成效。要想像着,众生所有的苦痛,以及一切造成苦的(原)因与条件,都能够一一净除;就像是拿了一把锋利的剃刀,剃净了一大团深色的毛发。之后,想像你将这团深色的苦痛,全部收入自己心中。要想着,一切痛苦,连同苦的原因与条件,众生都已经净除。这种取的禅修,为了使它的效果更好,比较睿智的作法是,要冥想特定的个人及特定的生存领域,而不要泛泛地冥想一切众生,你可以观想,先为居住于天界的生灵取苦及苦因,然后,再为人界的生命取苦及苦因。

接着,再继续禅定,要取畜界的生灵之苦及其苦因,然后是饿鬼,以及地狱界。至于禅定的对象或目标,则没有严格规定,你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心灵的进展,随时加以修正。有时,在一回禅定期间,你可以观想将所有生命领域之中,一切众生的悲苦,以及造成悲苦的原因,都在这禅定期间一一承受。 有时,你或者喜欢专对某一个特定生存界,做取的冥想,直到几个星期,几个月之久。 已经进入修道之路的众生,你也可以观想,去承受他们的苦痛。 就连修行已达到第十个阶位的菩萨,也还会有自我的误见,因此仍留下了印记,必须将它除去。 至于佛陀呢,他自然不会有任何须要我们承担的苦痛。 此外,还有你的根本上师,也不会有任何你可以承担的苦痛。无论如何,这整个禅定的目的,就是要减低,并且根除你的自我中心态度,同时,也要增进你关怀他人的想法。

你要真心真意来修行,切不可受到私利心的污染,以为,做这种善行,就会带给你和平、快乐,及长寿的一生。 这里提到的关怀他人,意思是指:我们是因为清楚地了解了众生的重要性,所以才爱护、看重一切有情,而不是为了对众生的执着,才这么做。 每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佛性,所以,一切有情众生,最终都可以达到究竟开悟、圆满成佛的境地。 因此,你通常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就要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他人。我们必须热切地从事这舍与取的观想,如此,才能对我们本能的自私心态,造成一些影响。

终有一天,我们对自己的自我中心会生出强烈的厌恶感。只要我们能深深地对人培养出爱心,自然就会问自己,能不能为他人做些事? 我们为其他有情生命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不论是不是能确实使众生更加接近开悟的境界,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使我们强化自身的爱与慈悲。这个修持,必须配合着呼吸来作。呼气时,观想你将三世(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德性以及你的躯体、财富等等,都舍给如虚空般无涯的众生。 想像众生都得到清净无染的无上喜乐。吸气时,观想你正在将其他有情生命的种种过错与苦痛,连同引发苦与错的因,都一起纳入你的内心深处。想像众生已彻底解脱了悲苦以及苦的因。若能依此方式修习,使心念与气息合而为一,就不至于分散心神,更会加强你的自觉性。这对你的禅修,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再者,连这种日常的呼吸动作,都会形成一种原动力,使你更能谋求众生的福祉。我们所做的努力,不应该只限于禅定期间。 出定的期间之内,也要有同等的警惕与良知。 在禅定中所得的任何识见,在出定期间,一定要求证它的重要性。 同理,在出定的期间,若有了任何的理解,也应可以增强及促进我们的禅修。一般人的通病是,在入定时非常的认真,但禅定一结束,却又苦于放肆,沉溺在身、言、意等放纵的行为当中,而不能自拔。

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不要掉入这样的陷阱。非常重要的是,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心灵状态。心灵一接触到了有知觉的对象物,就有可能制造出各种不好的思想,或者是负面的情绪。使你烦扰的人,碰面或者想起来的时候,都会使你产生愤怒和敌意。想要的东西,只要见到了,立刻生出欲望。在这种情况之下,千万不可受这些烦恼的宰制。在这个时刻,反而要利用烦恼,使它们增进你的心灵修养。要为同样苦于烦恼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心。要思考烦恼的坏处以及烦恼所引发的不愉快后果。要立下心愿,例如,藉着你自身感受的愤怒,愿一切其他有情,或可以免于愤怒;以及免除因愤怒而招来的苦痛。当你身受愚痴、执着等经验时,也要顺着这方向去想。最后要想,愿一切有情众生,皆可以享有和平与无上的极乐。通常,菩萨会尽量避免烦恼的产生。不过,倘若烦恼自然生出,也不会因此而沮丧。相反的,菩萨会以理智来分析烦恼,并且会祝祷,愿其他一切有情众生,不会遭受到相同的苦痛。在出定的期间内,不论做什么事,不管是在工作、吃饭、坐着或走路,你都要随时警醒、知觉。特别是,如果你有很活跃的社交生活,在遇到种种不同的处境之时,千万不要成为环境的牺牲品,而要将逆境转化为修心的原动力。

为能时时提醒自己,化逆境为修心的助力,持诵某些诗句,或者有点帮助。诗句如下:〖HT5K〗愿他人的恶行,皆熟结于我身。愿我一切善,都结果于他人。愿一切众生之苦,俱于我身成熟。愿藉助我的善性,使众生皆得幸福。生灵或有任何苦痛,愿独于我身成熟,愿以菩萨们的一切善,使飘泊众生,皆得无上喜乐。〖HT〗我们要以绝大的魄力和决心,来从事舍与取的修行。夏拉瓦大师说过,如果你真的想使自己熟于这个法门,那么,你的修行就不该只像陡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也不会像是臭水塘里面的温吞水;你的修行要像鲜血一般红,像凝乳一般洁白。也就是说,要修心就不要半冷半热、犹疑不决,或者担忧恐惧。你一定要全心奉献,而且要坚持到底。要能分清是非黑白。 若是想成功,就不可以一天从事修心,另一天又换作别的,这绝对是行不通的。修养了爱与慈悲之后,你或者要疑惑,为什么还需要达到究竟开悟的成佛境界呢? 求个人解脱的伟大生灵与修行达到第十个阶位的菩萨,都具有大能,可以帮助其他生灵。

但无论如何,他们唯有在达到完满开悟之后,才能使无量众生,都能脱出苦境,免于苦痛。 因此,你应培养强烈的热望,要达成究竟开悟的成佛境界。如此,你才能为自己以及其他的人,达成一切目标。如今,许多人或者会怀疑,究竟是不是有成佛开悟的可能性? 当我们提到佛性时,我们所想到的,可能只是那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世间的释迦牟尼佛。 因此,开见自性光明(究竟开悟)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先要有清楚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要能了解,使心灵蒙受污染的种种缺失,是有可能去除的。因此,开见自性光明,才是有可能获得的境界。 若能够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启发我们,使我们努力修持觉悟心。所以,一般以为,智慧是专注于开悟;而慈悲则专注于众生的需求。只要我们能了解开见自性光明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心生热望,要达到成佛的境地。

《八》

在这一刻,让我们正式一起来培养珍贵的觉悟心。首先,我们必须保持警觉,要持诵祷文,并且,要小心跟随观想。在一切佛法之中,大乘佛法是最高妙的修行法门。而发展觉悟心,就是大乘修行的基础。 有了觉悟心,就能够关心他人甚于自己。觉悟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一切幸福、快乐,不管是短期的,还是终极的,都要依赖于觉悟心,才会毫不费力地自然发生。对他人的关切,即使非常微小,也都会带来欢乐,而使他人感到安适。 反过来说,若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快乐而不顾虑到他人的幸福,并且一心一意要害人,那么,不管是长期或短期间内,都会招致不良的后果。我们也会变得孤立无靠,没有任何足以信赖的人。做为聪明的人类,什么是短期利益,什么是终极利益,我们自有分辨的能力。 为了达成更重大的目的,我们有此能力,把不重要的目标,暂且搁在一边。

若缺乏这个辨识的能力,那我们所思考、计划,并全神贯注的,就会仅限于极肤浅的事物。 既然,我们凭着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有此辨别力,那么,假如为了得到持久的幸福,而在近期内必须去经历某些困难,我们一定乐意去做。人的辨识能力,可由较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随时会乐意为了更具重大意义的目标,而放弃较不重要的利益。正如藏区的格言所说的,“毁掉一百,就会招来一千。”如今,我们已具有人类的潜能。 重要的是,要聪明地加以利用。 如果把这识别的聪明才智只用来骚扰他人,使人不快,就是在浪费我们的人生。若是如此,倒不如不要这个人类的生命,恐怕还好些。既然,如今我们已是自由、幸福的人,享有这宝贵的生命,我们所能做的最佳选择,就是努力去求得将来的一定善。假如做不到这一步,起码要以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度过这一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理解到,从事这个修行,有哪些正面的特质。其次,我们如果听闻,或是阅读了一些在历史上足以做为楷模的人物故事,我们就可以追随这些典范,以此激发我们的热情。

在修道的途程上,佛陀在前生前世也像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平凡的一个人。然而,基于他的觉悟心的力量,同时,也因为他关怀他人,远甚于关切自己,佛陀绝不容许自己受烦恼的支配。佛陀的一切作为,全是有益的行为。他经历了几世几劫,一世又一世地从事于艰苦的菩萨修行,因此终于达到了究竟开悟的成佛境界。 达到了成佛的境界,就可以完全免于错失,且具有一切的德性。如今,我们称佛陀为全知的导师,视他为最重要的皈依对象,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心灵的本质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最终极的事实。 即使是受到污染的心灵,其本质仍是空性。具有大慈大悲的佛陀,就是因为心灵的空性本质,因而能够开见自性光明。心灵能够净除错误,修养品性,并且得到全知,也是基于空性的本质。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作出这种尝试。如果我们托付于修善,不间断地修行,有如不息的水流,我们就能拥有自然的资源,使我们的每一生,每一世,都能不断获得改善。正如弥勒在他的《解悟〖SX(B-*6〗〖HT7”,5”〗髟〖〗曼〖SX)〗〖HT〗论》中所说的,我们天生具有至高的本质,更不需要重新去培植,〖HT5K〗因为佛陀之身,光明灿烂。因为事实上,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此世系传承,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佛性。〖HT〗因此,导师(即佛陀)的经验,我们要牢记在心。我们主要必须修行的,就是培养觉悟心。也就是要多关心他人,少关心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再三地注意这个修心的法门。下面几句诗文,我们要经常持诵:〖HT5K〗我愿皈依佛、法,以及僧众团体,直到成就开悟之境,藉由布施以及他种善,愿我证得佛性,造福一切有情。〖HT〗以上的诗句,对于培养正面的态度,避免受制于仇视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愈能培养正面和善良的态度,愈使心灵熟于正性,并领会正性的好处,心灵就会愈趋稳定,愈不容易受到腐化。 若不修行觉悟心,也许,我们也能够培养正面的心性,将它发展到某个地步。然而,如果没有经常使心灵熟于这个修持,我们的正性就很容易消退,变成淡而无味的茶水。 这是极为自然的事。

在经文中,一共描写了二十二种不同程度的觉悟心。据说,除非你修得的觉悟心已经像土地一般稳固,或是像黄金一般纯,否则,你的觉悟心,随时还会有衰退的危险。正因如此,慈悲的发展,必须以智慧来使之增长;而要发展智慧,则须靠慈悲。慈悲与智慧要合并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修行的最主要因素,就看你对修行的熟悉程度。而且,既然我们有许多人,都已经谈到了“一切母性的有情生命”,或者是,“六道轮回众生”,所以,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觉悟心,并且要经由反复的修行,使自心熟于觉悟心。

在此刻,我们将持诵祷文,正式修养这心所热望的觉悟心。如果你有一幅佛陀的肖像,在此,想像这就是真实的,富于智巧而又充满悲悯的佛陀。不要以为眼前所见的,只是一幅画像而已。你要想像着,这就是佛陀本人,是以慈悲出发,而又是慈悲化身的佛陀。佛陀就在你眼前,千真万确。大凡一个究竟开悟的生命,所具有的重要及次要的一切征相,具在佛陀的周身显现。观想诸位菩萨环绕佛陀身边,有些是天人的恣态,有些则以凡身显现;例如印度大师无著及龙树。观想古老的佛教印度时代,所有崇高的学者,以及翻译佛学的大师。从西藏这个雪的国度,我们观想早期翻译佛学时期的大师们,例如,寂护方丈(即静命)以及莲花生上师,还有上师的二十五位门人。观想他们一一现身。

以同样的方式,观想西藏佛教再传(后宏)时期各大宗派与世系的诸位大师;简言之,就是要观想西藏四大宗派当中,所有崇高的生灵及菩萨,不论他们是属于宁玛、萨迦、格鲁或是噶举。观想诸位大师皆显现你跟前,亲见你修养觉悟心。请这些佛菩萨大师真实现身,真正是有可能的事。因为,佛菩萨和大师们,都已经修得觉悟心,关怀他人之心,远甚于关怀自己。 他们都已修持了艰苦的菩萨道,并且努力寻求开悟。 既然他们是为了造福一切众生而修行觉悟心,这得来的觉悟心,也就是要帮助我们的;因此,在我们这方面,如果我们向他们看齐,视他们为正面的榜样,并使心灵朝向正确的方向,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他们大慈大悲的祝福。观想十方诸佛及菩萨都来到你的跟前。观想六道轮回里的无数有情生命,都环绕你身旁。 你要想着,这些有情生命都曾为你的母亲,她们与你是一样的,要快乐而不要痛苦。即使众生想要快乐,却被剥夺了快乐,虽然众生不要痛苦,却是饱受苦痛。正因如此,众生与你是一样的。那么,还有什么分别吗? 有的,不管我们有多可怜,至少我们知道,不想要的痛苦,是恶行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也知道,尽管恶行各色各样,却都是因为心灵不驯服,不修养心灵所致。心灵之所以有障蔽,之所以不能管束,主要是因为,我们误以为有真实的存在。此一错误的见解,即是迷妄的根源。我们的误解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不是已经据实确立的,因此,我们大可以消除这个误解。只要我们想想与此有关的事,就可以确认痛苦的原因。一旦发掘了痛苦的原因,我们亦可以归结到:造成苦痛的原因,我们也能加以净除。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不论我们是不是已经得到了证实、信服,都会使我们为未来生活的方向,缔造一个截然不同的远景。既已发愿要造福无尽众生,我们就得尽快努力,以使众生的短程与终极目标,都能获得实现。 为此,我们就必须达到究竟开悟成佛。

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愿,誓为一切母性众生,修得最高境界的圆满德性及无上纯净。因此,在聚集我们眼前的诸佛菩萨面前,我们要着手累积必要的功德,并修养觉悟心。首先,要为那些在你观想中,来到你身边的有情生命,要在心中培养对他们的深切爱意与慈悲,其次,要想“为了实现他们的伟大目标,我将培养觉悟心;为了修养觉悟心,我将藉着七支仪轨来累积功德,同时,要请佛菩萨为我亲证。”接着,再重复这个发觉悟心的恳求:〖HT5K〗导师,请听我祈求。正如如此走过的,已得解脱而完满,究竟开悟的佛陀,以及崇高的菩萨,他们最初所培养出的至高、完美、彻底
的觉悟心,同样的,导师啊,请助我,以你的仁慈,使名为某某之人,能培养此心,以求至高、完美、彻底的开悟,〖HT〗在这里,以及下面的祷文中,你要说出自己的名字,使得你更会有亲身参与的感觉。你的祈求,到此便圆满结束。接下来,我们寻求皈依。要想想已化现在你眼前的诸佛菩萨。诸佛是已经修行圆满的修行团体,而菩萨则是仍在修行中的修行团体。我们皈依的对象,就以这二者为代表。他们的难能可贵之处,究竟在哪? 是他们所展现的品德。而这些品德又是哪些呢? 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佛法。佛法是我们真确的皈依。佛法保护我们,使我们免于恐惧。因此,在你眼前的诸佛菩萨们心中的佛法,也就是真实灭绝(苦),以及真正的修道途径,这就代表了真正的皈依。所以,你要追想佛、法、僧的种种德性,使一切德性都鲜明地在你面前出现。

那么,祈文的内容又说着些什么呢? 我们以想像显现于身边的众生,他们都是渴望快乐,不要苦痛。 在求取快乐、免除痛苦这方面,我们也都有着同等的权利。然而,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去行的,哪些又应该放弃;所以我们仍不能免于受苦。今日,藉着三宝所给予我们的慈悲祝福,我们能够认明这个自然而不变的因子(即觉悟心),使我们能解除苦痛,获得幸福。因此,你应该下此决定:诸佛菩萨所拥有的解悟及弃绝等特质,你一定也能如实证得。寻求皈依三宝的过程,不只是背诵一些文字而已。它更是一种热望。现在你向诸佛菩萨寻求皈依,为的是,将来能获得与他们同等的解悟与弃绝之性。你应如此想:寻求皈依是要使自己及其他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养自心本有的真实灭绝的佛法,以及真实的修道途径,并进而达到修行团体中的宝石阶位,到了最后,你就会属于修行圆满的修行团体的一分子,也就是,成为究竟开悟的佛。现在,我在上面描述过的整个观想,你要继续保持着,同时,再将皈依的誓词,反复持诵三次。

如果你身体健全的话,要以右膝下跪。不过,你若是有些不舒服,或身体不太方便这样做,你可以只是端坐着。观想诸佛菩萨显现于前,并且在心深处回想:佛菩萨培养了高贵而热望开悟的心,他们所为的,正是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一切无穷的生命。你要追想起,佛菩萨们无边的慈悲,自始至终都广达一切众生。你要将眼前的诸佛菩萨,当做是你皈依的对象。最重要的是,要观想在你周围的,所有无助的有情生命。要想着,为使众生解脱苦痛,以及造成苦的因,你一定要达到究竟开悟成佛。为了这个理由,并以此为出发点,要皈依诸佛菩萨。同时,要重复三次以下的词句:〖HT5K〗〖GK2!〗导师啊,请听我的祈求。我,某某,皈依于佛陀,人类中之至尊,由此刻开始,直到我获得开悟的本质。啊,师长,请听我,本人,某某,请求皈依于至高的佛法,可免于执着的和平境界,由此刻开始,直到我获得开悟的本质。啊,师长,请听我,我,某某,请求皈依至尊的僧侣团体,崇高的,修行至不退转阶位的菩萨们,由此刻开始,直到我获得开悟的本质。
〖HT〗〖GK-2!〗如果你只为着寻求暂时的庇护,那么,尚有许多其他的皈依对象。然而,对渴求解脱的人而言,究竟开悟的佛陀,佛法——即佛说的道理与佛的修行——以及僧伽——即出家僧团——才是绝对可靠的皈依对象。接下来我们必须以七支仪轨来累积功德。七支之首,先要躬身行礼,以示敬意。俯下自己身躯的动作,有着治疗骄傲的作用。我们犯下的许许多多错误,究其根源,就是骄傲。我们知道,做为一个人,在许多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方式。然而,若从某些方面来看,就我们思维所及的,我们似乎比虫蚁更不如。虫蚁们对于哪些是该去做的,哪些是要舍弃的,一点概念都没有。在身、心二方面,昆虫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和能力。 反过来看,我们却拥有这辨识的知识——我们知道该去做哪些修行,哪些行为又该弃绝——然而,我们却又明知故犯,从事各种不当的行为。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真是不如虫蚁。

〖HT5K〗〖ZK(〗无论在何时,与人相处之时,要当自己是所有人当中最卑下的,并且,从我心深处,虔敬地,视他人为至尊。〖ZK)〗〖HT〗这段诗文说明了,我们在与他人交接之时,所应培养的态度。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要保持谦卑。常言道,谦卑就是一切高尚品德的基础。真正的快乐,亦由此开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重要人物,对我们并没有好处。不过,我们应要能分辨出,自卑是以为自己无用无能;而谦卑却是谦逊、不骄傲,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是从事佛教的修行,或是在俗世的活动之中,你都要避免有自轻自贱,以为自己不能成事的想法。学菩萨道的人,绝不屈于自卑自轻,相反的,会具有绝大的勇气来承担责任,使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皆能实现。菩萨有健全的自信心,却没有半分的骄傲。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俯身行礼,以示敬意,就是治疗骄傲的万灵药。你可以以肢体、语言,或意念来行礼致敬。在此,俯身拜倒亦意味着,你在思想、文字,及行为的皈依对象之前,要虔敬地、全心全意地躬身礼拜。第二支仪轨是献供,做了便可以累积功德。你或者确切摆置供品,或是以意念观想一些供品,这都是可以的。假如你在冥想的修行上,已经发展得相当稳定,已能够持续专注于某个对象,那你就可以以意念来创制供养的物品。

若非如此,就不要采用这个方式。藉着恒定、持稳的冥想,你就可以凭着心灵的力量,而获致所谓的形相。 就算你缺乏这个获致形相的能力,也可以在脑海中献出属于你自己的,或者是无主的物品。忏悔这一支仪轨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种种错误及许多的罪行,早已经污染及蒙蔽了我们的心灵。若要使这些错误、罪行都得到净化,只有潜心忏悔并专心于自我约束。米拉日巴曾经说,“如果想要净化自身的罪行,只要能悔悟,就能净化一切罪过。”若能深切悔改,就可以净化罪行。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若能公开承认并深表悔悟,就能净化这些行为,因此,忏悔罪行,并自我约束,誓不再重犯错误,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做的。跟随而来的下一支仪轨,就是欢喜。这是非常巧妙的一个累积功德的方法。

如果你的善良行为使你欢喜,想着自己做了极有意义的事,多么值得庆祝;那么,这些善行的价值就会大为增加。如果你做了善事,而且全心全意地为此欢喜,心中没有半点遗憾;如此一来,为善所得的正的潜能,就会因此而递增许多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可以使你积蓄的善性大为增加。同样的,对于他人的善行,不可有嫉妒之心,或者与人争强。而要发自内心深处来赞美他人的善行,欢喜他人的善行。 如此一来,你就等于参与了最初的善行,亦可因此而累积功德。欢喜他人之德,不只限于他人的善行,也包括了寻求个人解脱的人们与菩萨所做出的善事。

另外,赞美佛陀的身、言、意各方面的品德,也包括其中。这个修行有极其广大的潜能。

纯粹因为欢喜,在短时间之内,你就可以积聚非常的功德。与欢喜相对的负面,就是憎恨,也有同样的道理。即使只有片刻的恨意,都会因此而驱赶我们,使我们落入不幸的生命领域,几世几劫都不得超脱。接下来的一支,是祈求开悟的神祗转法轮。 你要发自内心深处,祈求已幻化在你面前的诸佛菩萨,继续向众生宣讲佛法。包括你自己在内,众生都是无助的,又缺乏保护,且无法分辨对与错。紧跟着,要请求诸佛菩萨,不要离开人间。 佛陀如果以凡人之身在人世间显现,就一定要出世、做出种种行为,到最后,就得离开人世。这个佛的凡身,我们就称之为应化身。因此,这个请求,是希望诸佛永留人间,不要离开人世。最后一支是奉献(回向)。

内容是说,我们要采取步骤,避免使我们为善所得的成果,被粗心地浪费掉。我们的作法就是,将善果都献给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使众生皆得利益。 我们要发愿,要凭藉我们造下的功德为了众生的利益,要证得佛性。我们更要祝祷,愿佛法昌隆,以经典及内心实证的形式,广被人间。在致献(回向)这一支修行中,我们以之奉献的,就是我们造下的功德与善性。如果光是请求好事情出现,而自己没有任何可以献出的,那么,这就是发热望的祝祷,而不是奉献的祝祷。所以,一方面,要像方才一样,观想诸佛菩萨清楚地出现在你跟前,同时,要再一次专注于你身旁的众生。要对众生产生强烈的爱意与慈悲。

然后,反省这七支修行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确确实实、正正式式地培养觉悟心。 首先,我们一定要对这一件事产生感情。 如此,才能立下承诺,完成使命。 若光是在嘴里念词而没有真心,绝对是不够的。在此,修养觉悟心所指的是,为求至高无上的开悟而培养利他的热望。 真正的觉悟心,须经过长年的修行,方能确实培养产生。 在某些例子里,甚至会需要几世人的修行,才能做到。 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凭藉禅修,经过了长时期的熟习之后,才能产生真正的觉悟心。

无论如何,如今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发展自己对觉悟心的理解,并开始使自心熟悉这个修行。 那么,什么是觉悟心呢? 就如我们所讨论过的,它是一种心念、意识,特意关注着其他有情生命,全心希望着要实现他人的欲求。由此而来,就会渴望得到开悟。似此要实现他人欲望的热烈渴望,就是因,而寻求开悟的热望则可以帮助这个前因。所以,这两种热望所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觉悟心。想想你已幻化在你身旁的众生。大家都生来有一种“我”的感觉。因此,所有有情生命,很自然的,都希望这个“我”能经验到快乐,而不希望痛苦。在这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就连最细小的虫蚁,亦复如此。

佛教修行也是以这个根本的感觉为基础。这一种态度——要快乐而不要痛苦——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根本的生命目的,就在于取得幸福。人生的目标,就是要得到幸福。就这一意义来说,至高无上的幸福,就是成佛。 达到了成佛的境界,就能有恒久的幸福;自己与他人的目标,也都能够圆满实现。换句话说,一切事物中最好,最极至的,就是成佛。我们都想要幸福,也都有权获得幸福。因此,恒久的幸福、成就,以及一切事物中最好的,我们都有权去获取。不过,这些虽然是我们所想要的,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可以得到幸福。而且,我们虽然不要痛苦,但是我们对造成痛苦的原因,也不知情,所以,痛苦好比是自己找来的麻烦。今天,我们拥有自由而幸福的人生,也有幸遇上了佛法的教化与修行。尤其特别的是,对于大乘法门,我们也已经有了些许的理解。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深刻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事物。更不要在想法上出错。

如果我们小心注意,就会发现,造成我们困境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都爱惜自己而忽视他人,不论任何人,都是如此。假如你关切的只是自己,那你就要在最恶劣的处境里度过一生。转世投胎的话,也会陷于悲惨的境地。即使幸而可以转世为人,你将会很短命,一辈子要体弱多病,时常是众人批评及谩骂的目标。这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你过于自我中心,且漠视他人所致。假使你能减少这个固执自我中心的态度,并增强你对他人的关怀,且尝试尽最大的能力来帮助他人,你就会更加快乐,结交更多的朋友,再也不会有所悔恨。 因此,关怀他人,是一切幸福的泉源;而自我中心,则导致毁灭。一切不幸、恐惧以及梦魇,都因自我中心而起。当你关心他人的时候,你就没有理由要害怕、恐惧。即使在毫无兴趣于心灵发展的人群当中,个人愈是能修养正心,并培养对宇宙的责任感,此人就会更加快乐。像这样的人,就比较能感到安适、自在,人们也较乐意去帮助他。

拥有亲近的朋友,有真正关心你、关怀你的人,这是做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微笑的本能,是人类独具的特征。微笑使他人快乐。 同样的,当别人对你展露笑容,也使你快乐。反过来说,愁眉苦脸是不会讨人欢喜的。当然了,有些时候,欺诈和说谎也是可以用笑脸来掩饰或伪装。但只要是真诚地笑,就能使得每一个人都感到欢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天生就喜欢友谊。人的天性是要生活在友情以及祥和的气氛当中,唯有如此,生活才会幸福而充满意义。如果我们始终互相猜忌,一肚子坏主意,如此,怎么能得到快乐和幸福? 在我们心中,一定先要有着利他的态度,才能够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我们只要有了利他的思想,朋友就会自动来到身边。自然而然的,也可以找到足以信赖的人们。最不该的就是,不去努力改善自己的态度,反而要制造出恶意、嫉妒、争强以及骄傲的心理,使这些恶念像毒蛇一般,在心头蠢动。 假如我们不由内部去变化心性,却只期待着外来的改变,结果一定会失望。若不先有因,怎会得果?因此,不管短期或长期来看,做一个善良、热心的人,绝对是安祥、快乐,与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 这不须我们引经据典来证明。

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里,就是如此。 假如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生活,我们做过的事情中,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存心助人的行为。 至于,我们为达成自身目的所付出的努力当中,究竟带给我们多少的好处? 这一点,我们却估计不出来。 无论如何,这一类的利益,到今天已像是昨晚的梦境,并不能使我们得到些许的实质利益。 反而使我们背负着罪行、不诚实,以及欺骗等等沉重的负担。如果你曾做过善事,因此得到些利益,那你就应该欢喜。 回顾过去,你就会发现,使你的生命充满意义的,就是你在直接或间接上,做出了对人有帮助的事情。 除此之外,这么多年以来,还有哪些事情能使你认为,自己活得相当有意义? 所以,反省了过去的经验以后,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论你还有多少年的生命,你要痛下决心,你在有生之年的所做所为,一定是只会带来欢乐与满足之事。你要直接或间接地努力造福他人。 要发挥你在肢体、语言,以及心智上的最大潜能。 如此,你的生活就会极有意义。 因此,就算你还没有得到任何助人的好处,至少要继续保持努力。

甚至,光是想像自己在从事有益的行为,也会很有用处。 通常人们凭空想象的,都是去做一些邪恶的事情。 这未免太过愚蠢了。 对于行善这件事,古代的大师曾经劝告我们:“就算你没有牙齿,也要用齿龈来嚼。”如今正是我们该警惕、注意的时候。你要想,在你身边的有情众生,与你是一样的,想要快乐而不要痛苦。 而且,众生都具有同等的潜力,都可以成佛。要如此对自己想着,“现在,我必须为众生做点事,然而,若说到实质上的帮助,目前,我连只是彻底地帮助一个人都有困难。 因此,为了这些曾经是我母亲的一切有情生命,我愿能圆满开悟成佛,不再拖延。 我一定要努力,以完成这个心愿。”在此,你应该努力培养这个坚决的态度,也就是说,要培养觉悟心。让我再大概地讲一次。 你要深切反省:关怀他人福祉的好处与自我中心的坏处。 你要追想过去的切身经验,要确切相信,起于自我中心的一切肢体、语言、意识上的行为和活动,都是行不通的。 反之,因关怀他人而做出的行为,长远下来,一定是可靠而富有意义的。在此,向化现于你跟前的诸佛菩萨,寻求皈依。如果你真正信赖佛陀,并且发自内心深处,寻求皈依,那么,佛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一定也要顾及。 比方说,就日常生活的层面来说,你喜欢做的某些事情,如果是你的亲密好友极不喜欢的,为了体谅她,你就会尽量不要去做。

假如你喜欢吃辣,却又邀请了不吃辣的朋友共进晚餐,那么,要是你全不考虑到朋友的喜好,硬是要在菜里头加上一大堆辣椒,那你可就错了。在这种场合,最好能够多多留神。所以,即使是在日常的环境之下,你都要顾虑到朋友的意愿。这就表示了,你是他真正的朋友。 因此,既然我们把长远的幸福,已经托付给了佛陀,我们就要留心佛陀的意向。这是非常重要的。佛菩萨对众生所显露的关怀之心,好像是一个母亲对她的独生儿女一样。所以,如果忽视了众生,即使不是刻意、直接的,都等于是轻忽了佛陀的思想。我们既已皈依于诸佛菩萨,却在实际的生活层面上,漠视这广大无限而无助的众生;这一切众生,你即是为了他们,所以要培养觉悟心及达到开见自性光明。 如此一来,岂不是自相矛盾! 如果你实际上不能够造福众生,至少,要避免伤害他们。为了正式培养觉悟心,请如先前一般,以右膝下跪,再重复誓词,而且,要亲自培养此心。

依照我所说明的方式,将你以观想请至跟前的开悟诸佛及菩萨,以及不可胜数的众生,请他们为你亲证。 要下决心,佛陀在身、言、意各方面的德性,你都要亲身去体现。当你全心贯注于这个意念的时候,要立下决心,绝不放弃这培养出来的觉悟心,并且重复三次这一段誓词:〖HT5K〗〖ZK(〗啊,十方诸佛菩萨,请听我祈求。导师啊,请听我。 我,名叫某某,藉着修行布施、持戒、守誓,以及其他善行,并且,同样的,藉着恳请他人修行,并欢喜他人的修行,我在今生、他生,都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愿以这些善根为因,以求修养觉悟心,就如同从前已证得无上极乐,已获得解脱的,完美而究竟开悟的诸佛,以及端坐在最高修行阶位的大菩萨们所修得的觉悟心。我,名叫某某,从现在开始,直到我证得佛性本质,为能解脱不得解脱的众生,拯救不得拯救的生命;使不得残喘的与不能全然超脱痛苦的,都能得到喘息。为了这些人,我要发此热望,愿能达到至高无上、完满、透彻地开见自性光明〖ZK)〗〖HT〗我们在修养心灵的修行过程当中,培养爱,并祝愿一切有情生命,都获得快乐与慈悲;祝愿众生,解脱所有苦痛。 这两种孪生的思想或态度,使我们培养出一个特殊的心态,而使我们发愿,“我一定要使众生都得到喜乐,并远离苦痛。”你应该想,“从前菩萨所立下的重大决心,我也一定要做到,”当你全神贯注于诸佛菩萨之际,要培养你的信念。

诸佛菩萨们在身、言、意各方面的德性,你都要一一记省,同时,你也要想,要不了多久,你也会具有同等的能力,能轻易而自发地为他人服务;并且要以此作为基础,皈依诸佛菩萨。因此,再一次,要立下修养觉悟心的决心,为了造福众生,立愿要达到最高的开悟境地。以此激切之情,把上述的誓词,再重新持诵一次。今天,我们已具有了人类的生命,并且接触了佛法,以及佛法的修行。既已有了这个绝佳的机缘,我们一定要付出努力,从中汲取精华。佛法修行的精华所在,就是觉悟心。 让我们反省一下,即使只在想像的层次上培养出了觉悟心,也是极为幸运之事。培养觉悟心好比是以修行来做供物,献供给佛菩萨。 以此方式,众生一切近程、永恒的心愿,都可以获得实现。 一切欢乐、福祉,都是因此心而产生。昔日的佛菩萨们,他们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培养这觉悟心,直到最后,终于达到了完满开悟,开见了自性光明。今天,你已经有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你应该想,“过去佛菩萨所培养出的觉悟心,我也能够获得。”以这般激切渴望之情,将持有觉悟心的誓词,再重复第三次。并且,在这一回,你要反省,自我中心象是毒根,关怀他人却似药根。关怀他人,即是积蓄美德的根本。既然已经培养出这热切求觉醒的心态,我们就该从事一些修行,以避免觉悟心的衰退。 觉悟心的优良品性,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地记省;更重要的是,绝不要放弃有情众生的福祉。 不管将来你遇见哪一种生命,你绝对不愿意令他们遭受不幸。

正如我前面已经解释过的,为了防止觉悟心的衰退,最好的方法,就是持诵皈依与发觉悟心的誓词。为能增强你的觉悟心,这个持诵的修行,你白天要做三次,晚上也要做三次。累积善性,有两种方法。我们可以藉着修养慈悲、爱,以及觉悟心,以累积功德。 反省空性的意义,并且培养理解空性的智慧,由此,就可以累积智慧。 非常重要的是,要能理解所谓的如的本意,也就是,现象的本体存在的空无。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对如的理解。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要冥想空性的意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肯努力,慢慢的,我们就能培养出理解空性的能力(在后面,我们会讨论空性的意义)。 藉着累积善性与累积智慧的双重修行,我们就能逐步达到圆满开悟成佛。为了保护觉悟心的修持,不使其减退,我们要切实遵守四正行。 第一项是,不可蓄意撒谎。当然,或有某些场合,因为关系到他人的安危或福祉,在某些时候,我们逼不得已要说谎。这也可算是菩萨的行径。 除此之外,我们都不应该刻意撒谎。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碰到的许多人,动不动就要说谎、欺骗他人,早已经成了习惯。第二是要诚实,避免欺瞒。你要避免伪善、矫饰。

不要令人相信你有着某些德性,而实际上,你却没有。第三,视菩萨(或修菩萨道的人)为真佛,赞美他们的德性,并欢喜他们的德性。同样的,你更要公开称诵菩萨的种种美德。 还有,第四,要鼓励他人为成佛而努力。 绝对不可以说出使他们沮丧的话。 好比是,“你既没有聪明才智,又缺乏毅力,怎么有可能成佛呢?”如果你能遵守四正行,你就绝对不会欺骗你的导师和朋友,也不会使他人对自身的佛法修行,感到灰心或丧志。如果你能做到不说谎、诚实、赞美诸佛菩萨,而且启发他人,使他人努力成佛,那么,与四正行相对的四种恶行,自然也会止息。 只要你肯下功夫,我相信,这并不是太困难的事。 简而言之,要做个仁慈、热心的人,在有生之年,要尽力帮助他人。假如没有能力帮助他人,最起码,也要避免去伤害他人。 只要你现在过的是诚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就不须为来世担心,它自然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