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封面人物图说中国历史(1924-198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0:18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 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他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它的主要创办者、老板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是美国传教士的后代,在山东出生并长大,在他执掌《时代》的数十年间,他与中国的这一历史渊源和传教士家庭背景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刊物对中国的关注,这一特点也延续至今。时代亚洲版更是将视角关注到了中国的文化等多元领域中,致使时代亚洲的封面上出现了很多的演艺明星。
1924年9月8日
吴佩孚《时代》封面第一人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9年5·4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 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 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 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前往山海关督战,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 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 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
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1928年7月2日
冯玉祥
冯玉祥是《时代》封面上的第三位中国人物,是在1928年7月2日。冯玉祥(1882.11.6—1948.9.1),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 领、著名民主人士;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夏阁镇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入保定五营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 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今分属河北、内蒙古)。8月在蒋派重兵威逼下辞职,隐居泰山。 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 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 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于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于9月1日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1930年5月19日
阎锡山:“山西王”的起伏跌宕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伯川),号龙池, 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参加同盟会,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 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 民政府行政院长、一级上将。
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 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在 风云变幻、政坛人物走马灯式地更换的民国时期,奉行“中的哲学”的阎锡山(1883-1960),却是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在山西掌权达38年之久的人物。 但是,“中”是手段,随着形势和利害关系的变化,阎锡山立场可以随时变换;阎锡山最终还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凯歌声中,结束了他在山西的统治。
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1934年3月5日
溥仪,寒冷中惨淡的皇帝梦
幼年溥仪宣统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 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清朝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即位时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傀僻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1941年6月16日
陈诚:重庆城的保卫
陈诚 (1898.1.4—1965.3.5),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副总裁,军事统帅。陈诚以18军为 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 干,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诚于1922年6月在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绍兴的浙军第二旅第六团三连当见习官。不久,补为少尉排长。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陈诚 被该校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学生队副总队长援引,于9月调到学校任上尉特别官佐(即候差军官),担任教育副官之职。第二年,学校设炮兵科,因陈诚系保定军 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
他的主要成就是:
随蒋介石东征讨伐陈炯明
参加北伐任十一师师长十八军军长
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在台湾推行土地革命
军人总是以服从列为天职,1964年病重之际,陈诚最后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1965年3月5,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1960年11月21日
香港
这是1960年11月21日的期刊,封面是香港。从这幅画来看,香港在当时已经初具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
1841年1月25日,英国占领香港岛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侵略据点。
一、它使香港岛脱离中国政府管辖,建立英国殖民地统治机构香港政府,通过转口贸易,非法的奴隶贸易、鸦片贸易,从中国夺去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和劳动力资源。
二、它使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遭到了破坏,相当于在封闭的海岸线上开了一口子,实行自由港制度,加剧了中国沿海的违法运输。港澳回归后,由于港澳实行自由港制度,对中国的关税区影响还是很大,当然还包括台湾所辖的金门、马祖。
三、英国在香港的军事存在,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香港为据点继续侵略中国。
1997年7月1日,国人永不忘却的那一年,如今香港的繁华也无不证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在世人眼中早已得到了印证。
1964年11月13日
周恩来与苏联部长柯西金
1964年11月13日的《时代》的封面文章中,对与美国自身紧密相关的事件一般会浓抹重彩。因此,《时代》封面就显得有些“另类”,它是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握手的场面,似与美国无关,其实不然。如果说美苏两国在天平两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中国这只“砝码”加入哪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从苏联一边的“托盘”里走了出来,苏联只好开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现在,周恩来到莫斯科与柯西金握手,标志着这两个以前的兄弟国家正试图恢复他们的友谊。对此,《时代》能不关注吗?那么,中苏握手为什么发生在1964年11月?
1964年10月16日,中苏两国都发生了一件大事,不但震惊了全世界,也使中苏关系迎来了一个恢复和改善的契机:苏联是“下台”--刚过完70大寿的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中国是“上天”--第一颗核武器爆炸成功,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语言说:“放一个响屁比长篇大论更引人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伸出了橄榄枝。11月5日,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一行来到莫斯科,准备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注意,这并非逢五逢十)庆祝活动。《时代》记者评论道:一个月之前,周恩来还被俄国人骂作“黄色危险、真马列主义的无耻堕落者、可恶的托派路线偏差分子和分裂者”,但现在周恩来不计前嫌来到莫斯科,“他谨慎、冷静得像是个来拆除炸弹的人”。
1971年4月26日
美国乒乓球运动员
1971年毛泽东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正式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促使实现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这一事件,和它所包含的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官方史家戏剧性夸饰为艺术地表明了中国领导人改变自己的国际战略意图,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恢复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日本名古屋)。在两国运动员、官员的私下接触中,美国方面频频表示访华意愿。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官员反复向国内请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幸运地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毛`泽`东直到美国队即将离日的最后一天(4月7日)才决定同意邀请其访华,实现了中美两国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民间交往,“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15人、4名记者,4月10日至17日访问北京、上海、广州,受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尼克松总统随即表声明,宣布了向中国人发放访美签证等五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新步骤。由于这一事件传达了两国领导人之间战略决策的重要信息,经过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准备,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并达成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文件《上海公报》。
此前此后还邀请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尼日利亚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出访尼泊尔、锡兰、埃及、尼日利亚、南斯拉夫、苏联、意大利、法国、瑞典、加拿大、智利、美国,举办了几次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这些外交步骤,同时对中国打破文革形成的对外隔绝,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也有积极影响。
1972年2月6日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
1978年12月25日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
封面人物是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标题是: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吉米•卡特 ,一个来自美国南部乡村的青年,一个曾经到过上海的潜艇中士,一个佐治亚洲田野中的无名农场主,一个美国现代史上的和平总统,一个深爱中国的大洋彼岸的基 督徒,在国际冲突中穿梭斡旋,为了福音,为了和平不断的寻找出路的美国第39任总统。
吉米卡特曾经给中国的信里说到:“我很早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生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同一天,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1949年,当时我是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1979年,我和邓小平副总理一起决定恢复美中外交关系,结束了三十年的隔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那天正是卡特总统24岁的生日,而他所在潜艇部队在山东青岛沿海执行任务。这种不解之缘让卡特开始关注这个新生的国家,“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所有消息。”。
1979年1月1日
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对于邓小平为什么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是这样说的:“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如同让航空母舰在一角钱硬币上转圈?”“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非常费解”。
邓小平的使人震撼之处,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功勋是在解放思想方面,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了经济体制,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思想上定了调子,解放了长期被束缚的思想,使得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所以把邓小平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1984年4月30日
“中国的新面貌, 里根将会看到么?”
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中国的新面貌, 里根将会看到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的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一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