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净莲上师略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0:00
最清修实证、悲智圆满的上师有一偈颂:
欲度众生先无我,善观缘起随缘行;
自性当中本圆成,何须法门千万千。
短短四句偈,道尽一代上师理事圆融、善巧方便的慈悲与自在。
上 师在顶果钦哲法王座下出家,先後师事卅多位大成就者修习佛法。对於显密经教皆通达无碍,澈见实相。誓愿徧读三藏十二部,无论小乘、大乘、金刚乘的经论,  都期许自己能圆满的学习,圆满的教授。上师智如大海,愿心恢弘,徧学一切法,只为度众生。不分宗派,不盖道场,何处有缘,何处说法。心念所之,不舍众生。  她老人家来去自如,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者!
上师宿世修学,了脱生死,原非文字语言所能显明,但为启发、激励世人向佛之心,乃允恭录其生平、事蹟於下:
(一) 水边林下的童年
上师是1951年六月,一个凤凰花盛放的季节,诞生於花莲东竹。那是个背山的秀丽村镇,屋前一大片绿油油的原野,望之心怡神往,後山的竹林青翠葱郁,是个僻静去处。这座竹林日後成为上师小学时期,翘课时流连忘返的宝地。
上师自幼不喜言语,行止专默。甫入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与母亲在校门口道别後,上师亦旋即转身溜入竹林中,一待就是一整天。中午肚子饿了,就吃母亲准备的便当,等到放学时分才回家,每天皆是如此。一个月後,导师来到家中做家庭访问,上师开学後从没进过教室的秘密才曝了光。
上 师在林中最常做的,就是独自一人静坐林下,当时年纪虽小,还不懂何谓禅修,但因宿昔所追,受过去世深厚的禅修习气所影响,上师自然而然的就会打起坐来。有 时坐旁,就是一条蜷曲着的青竹丝,但二者相安无事,不惊不惧。若非过去曾在林中禅 修惯了的菩萨,岂得如此?七岁的小女孩耶!上师也常常在水边林下静坐思 惟之余,细心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如:蝌蚪、四脚蛇等等,牠们的长相和生活习性, 见之十分亲切,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趣。此外,耳内时常可听闻蝉鸣之声。 日後修学,始知当初的觉受原来是道家结丹六效验之一的「脑後鹫鸣」。上师其实六效验皆俱。
上师幼年的思惟,超越时空,自然形成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 角色,内自明而不外放,心中清楚知道所思所想,非旁人所能理解,疏离而孤独。上师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是家中的独女。上师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儒者、教育 家,母亲贤慧、持家有方,并不了解女儿的心思,直觉家中有个不可思议的女儿,视之如掌上明珠,宠爱备至。对上师的行止关心,但顺其发展。上师屡屡提起:母 亲从不让她动手做家事,进厨房只为吃东西。恐怕上师的父母亲,亦视上师是天外珍宝吧!
(二) 反填鸭式教育与联考制度的先声
小学六年过了。上师虽然常常溜进竹林,但因心思静定,灵台明澈,凡课堂上听过的课程都能明记不忘,所以每学期都是前三名,毕业後保送进入高雄市立女中。
初 中三年,仍然不能认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因此总是在开学後的第一周,就为所有任课教师打分数,若只是照本宣科、了无新意的上课方式,上师便又翘课、向外发 展,或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看电影;若是留在教室内,就在课本後夹藏一本有深度的哲学文著,或是乾脆吃起便当。平常上学也是个迟到大王,面对迟到三次就要 记一个警告的处分,上师一点也不以为意。幸而上师所遇皆是贵人,这些老师们对上师的行为无奈之余,也从不忍诃责。对课业满不在乎的结果,就是初一重念了一 年。
从小学六年级起,能引起上师兴趣的课外读物,只有关於探讨人性、宇宙等哲学方面的著作,当代流行的尼采、卡谬等哲学家的大作,全进了上师的脑海,而风花雪月之流,则难获得上师的青睐。至於教室课本里的那一套,还是远远地被丢在一旁。
进 入道明女中後,因为搬家的缘故,转入潮州中学,学校旁的辽阔大地,又吸引了上师。 纵使翘课大王被选为风纪股长,但此举仍然无法抑止上师天天奔向林中的热 忱,顶多放学前回到教室填妥点名单,结束自由自在的一天。高中如此三年,最後终於毕业,但若非在父亲的坚持之下完成学业,恐怕早已中辍。
虽然,这 段在高中毕业後就暂时止住的求学生涯,似乎对上师没有多大的助益,但另一方面,也影响日後上师的弘法。上师自身不喜刻版、教条式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授课说 法时,绝不重复说过的话,即使是相同的授课内容,上师仍会旁徵博引,视当时 闻法的学人,随机而应。这也是为什麽有些经论,尽管上师已经重复教授过许多 次,但每次听来,却另有不同的收获、和更深刻的感受。这必是智慧圆满、善巧方便 都具足的大善知识,才做得到的!
上师在高中毕业後就只身前往台 北,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上师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对写作也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尚未进入国立艺专之前,上师曾在台大旁听中文写作的课程, 还参加「文坛杂志」所办的函授写作班,并且第一篇作业就被选中,登上杂志,由此便知上师有枝生花妙笔呢!
同一时期,上师发表了一篇轰动全台的大作 ──「联考公平吗?」上师蒐罗西方各先进国家的教育制度,研读教育理论专书,对教育与联考制度皆偏重於记忆、死背书的训练,而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提出高度 的质疑,这样的教育制度与考试模式,对所有 的学子公平吗?在当时保守的年代,这样的论点必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这篇掷地有声的评论,投进当年甫创刊的 民生报,立刻由当时报社的主事者──管执中先生约见。管主任惊见如此理念新颖,而且文字铿锵有力的文坛生力军,对上师自是十分的器重。伯乐慧眼识得千里 马,从此管先生便成为上师的大贵人。
高中毕业後就从未想再继续升学,但在父亲殷殷的期盼下,暂停了六年的学校生活後,上师在1977年考取国立艺 专美工科夜间部。在校期间依然是风云人物,时常被怂恿举办学生舞会,在大家都沉迷於浪漫动人的气氛下,上师反而觉得自己依然像个旁观人,似乎始终无法融入 这个繁华俗世。
(三)与启蒙恩师──南怀瑾先生之缘
在国立艺专就读期间,上师白天经常去台大哲学系旁听中国哲学及西洋哲学,其中有巴壶天 先生的禅学课,算是上师最早接触佛教的源头。上师结识许多位学者、艺术家,其中有位女画家──庞禕,与南老师相熟,见上师热衷哲学,对老庄很有兴趣,便介 绍上师去南老师开办的「十方禅林」上课,因为当时南老师正在讲「庄子」。
上师回忆:自幼锺情於哲学,原来是想在其中探索生命、宇宙的真相;从小与 生俱来的孤独感,以及对旁人、乃至整个世界的疏离感,也造成对自我定位的迷惘、困惑。所以,似乎唯有在清楚整个宇宙的实相之後,才能了解一个人的定位所 在。直到後来深入佛门中,才惊觉:啊!原来哲学不是答案,什麽都不是,也无须再寻找自我的定位,若硬要为自己找个定位,不就是对自我的局限?「我」尚且不 是真实存在的,又何须为「我」寻找一个定位?这会儿终於解开长久以来的心结,胸中之石终於卸下,十分的欢喜,对南老师涌起了无限的感恩。
初听南老 师的课,原本只为庄子而来,但上师一听,欲罢不能,因此南老师所有的课,上师都上。没多久,从一大早在屋子顶楼打太极拳,白天大学部或研究部的八堂课,到 晚上南老师的两堂课,上师无一略过。上师曾表示,无论是任何课程,讲授什麽经典,上师读来皆能立刻相应,没有丝毫的障碍。上师当时就租屋在十方禅林对面, 心无旁鹜,精进不懈。
但是,「十方禅林」一堂课的学费,一个月要五百至八百元,上师堂堂出席,门门都上,孜孜矻矻,勤奋好学。教务主任不禁关切:如此好学固然可嘉,可是随时出现在这里,学费何处来呢?忧心之余,便约谈上师。上师表示:生活费及学费,皆由撰稿而来。
原 来,管执中先生自从赏识上师的文笔才华之後,便经常邀稿,并为上师开拓稿源,以不同的笔名投稿各报章杂志,更在就读国立艺专期间,成为民生报非正式的特约 记者。另外,还参加各种有关艺术方面的记者会,撰文报导。长期写稿之下,不论文学 小品、新诗、散文、小说等,还有建筑专栏,画家画展的介绍,画派画风的 评论,甚至是幼教评论、婚姻问题,上师皆有可观的作品,而且篇篇思想前卫,都是参考 当时由国外引进、炙手可热的最新资讯,绝非是空言河汉。有一回,上师 以蓝冈的笔名,译介国外的建筑新知,受到淡江大学建筑系学生的注意而邀请发表演说,但殊不知他们邀情函中的蓝冈「先生」,是一名多才多艺、广览诗书,却是 不折不扣的奇女子哩!当然,上师最後没有接受此次的邀请。
所以,上师多年的生活与学习经费全着落於此。教务主任闻言後,出於疼惜英才之心,乃向南 老师陈情。南老师听说有此自立更生的杰出青年,赞赏之下,特准上师不必再缴任何学费,可以选上所有的课程。这一上就是五年,直至南老师去美。上师由是感 恩,发愿日後有所成就,一定弘法利生,不辞辛劳,以报答南老师之恩。
由於南老师上课时,常鼓励学生做人心量要广大,还要广学多闻,才有利益众生的 能力。 更强调行菩萨道一定要懂得五明,南老师本身精通五明,上师日後亦随顺因缘所至,而广学五明。这便是受南老师教诲,为行菩萨道、方便接引众生而博学 广识的影响。上师对於南老师各项教授,必定虚心接受,没有任何自己的意见;南老师怎麽说,上师便照着做,这点是我们一般凡夫俗子最难成办之处。在上师的心 目中,南老师等同於一位大菩萨,乃至明心见性的大成就者。
从1981年起,五年的追随,化解上师的疑惑,确立向佛宿缘,南怀瑾老师的恩情,山高海深。而上师日後凡言弘法之动机,皆为报南老师之恩,其念恩、感恩之心,可见一斑。
(四)出家前的輔修
上师因为在师大附近寻觅租屋处之缘,而分租到「超心理学会」的办公室一隅,楼上则是阿南达玛伽的会所。人缘极佳的上师,常受邀参与这两处的课程讲座、聚会,於是自然也熟知其学派论说与实修内容。
此外,上师同时或分别学习各种知识,也都是随缘而学的。如:
1. 草药学:曾随青草店的老板大清早上山采药,辨识草药的生长状况,然後回店中上课。
2. 针灸:亲近多位老师,也随之外出义诊。
3. 中医:追随多位老师,颇有心得。
4. 道家:亲近过林一民、马炳文、何茂松、李际春、洪硕峯等名闻遐迩的道长。林一民先生曾慨然表示:太晚遇到上师,来不及将全部所学传授给上师。也因为上师的 学习能力强、领悟力极高,有位道长曾指派上师,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向另一位道长学习功夫,然後再回来转教於他。由此可知,上师智慧之明利,实在高深莫 测,无论佛家、外道,皆是众人所爱之才!
5.瑜伽:青少年时,上师逛书店看到瑜伽大全之类的书籍,买回家自学,一学就欢喜相应,知是宿昔所追。後来拜数位大师修学,得其真髓。
6.气功:受多位大师传授,其中有一鹤翔桩和放松功,可治病。上师曾被指派以此功夫带癌症患者练功,并作治疗纪录。
7.说病家:依王善人传承──寒梅居士修习。
8. 采气家:上师虽习得此法,但以上师慈悲为怀的本性,此类功夫从不忍行之。有一回,上师在图书馆中为试验所学之采气法,观想不久,身旁两排用功苦读的学子, 纷纷疲累不支、倒头休息。从此之後,上师立誓绝不再用此法,即使是一草一木也不忍采其气而伤之。上师表示:去向一株松树采气,松树不就枯萎了嘛?上师近年 来代众生病,而一身功夫从不忍用在自己身上,纵使弟子请求,上师只说:佛家舍都来不及,又怎会取呢?
除了上述之外,举凡八字算命、紫微斗数、易 经、风水……等,只要有因缘接触,上师都是来者不拒,广结善缘。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上师为何要学如此多与佛法全无相关的旁门左道?难道不会影响上师 的向道之心?在这麽博学的过程中,有人问上师:所学如此繁杂,往生要何处去?亦有人问:学成之後,是想以何为业?开道馆?当中医师?还是当瑜伽师?
上 师回答:没有想去那里,菩萨了脱生死,慈悲不入涅槃,那有定位或处所的问题。也没有要做什麽,有何因缘就学而已。上师解释:当年学道家、学气功、风水等, 各有门派,是要先经过三跪九叩、拜祖师爷的。而上师在拜师时,都会暗自向其祖师爷启白:希望保佑自己快快学成,以方便将来用各种善巧来接引众生;先满众生 愿,再引入佛门。因此所闻所学,皆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而非为一己之私。上师一生宗旨,唯慈悲度众生,生死涅槃早已无二无别。此生再来,只为说法接引而 已,其他了无牵挂。
(五)出家因缘
出家一念,始萌芽於南老师座下时。才听课几个月,参加南老师主持的禅七,一连好几个七,期间上师 即决心出家。後返乡禀告父亲,父亲先已担忧女儿之前的突然吃素会营养不良,不久又听闻要出家,虽未明言劝阻,但上师知道父亲心中不舍,不忍强求父亲的同 意,遂决定以「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中:「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於是心出家、身不出家,不过这时心中早已埋下出家的种子。
1988年,上师参加印度、尼泊尔朝圣之旅。先在印度一个月,再进尼泊尔。在尼泊尔待了一个星期後,上师不肯再走,决定出家。行至圣地,宿缘现前,上师此番决心再也不能撼动。上师回忆道:「当时想出家的念头,急切到夜里辗转难眠,一直对自己说,我明天一定要出家。」
上師在尼泊爾一個月後,終於隨頂果欽哲法王出家。
(六)听列诺布仁波切传法之殊胜
上师到了尼泊尔之後,刚好遇到一位在台湾认识的喇嘛,这位喇嘛当时住在台北县深坑的白玉寺。有段时期,上师每周会固定去向这位喇嘛学藏文,这次上师到 了尼泊尔,恰巧这位喇嘛也回到了尼泊尔。上师除了继续跟这位喇嘛学藏文外,喇嘛也为上师安排了许多事,包括帮上师在Bodha附近找了一间房租住。
上 师每天都会去绕佛塔,绕塔时总会遇到同一位西藏人,这位藏人屡次热情地大力推荐他的上师:呀不度!(藏文,意思就是「非常棒!」)禁不住他再三的热情邀 约,上师最後就跟着这位藏人,一同去见他的上师。这位上师住在一座有院子的二层楼别墅,所有要见上师的人,全部挤在一楼的一个角落,黑压压的一片。上师当 时尚未出家,穿着一袭印度沙丽,处在人群中,清丽脱俗,如一朵清莲出污泥。藏人的上师下楼後,一眼就见到上师,立即邀请上师登上二楼说话。啊!原来这位仁 波切,正是敦珠法王之子──听列诺布仁波切!
敦珠法王来台举办灌顶法会,上师每次都会参加。法王还曾为上师取法号,上师也跟法王学过法。上师来到尼泊尔朝圣,又有因缘见到听列诺布仁波切,因缘殊胜如此。
後 来,有位师兄跟上师说道:敦珠法王写过二十几部法本,而其中有四部最为殊胜。在 Bodha附近有一座敦珠法王的图书馆,里面就藏有敦珠法王所有写过的法 本。师兄又说道:既然来到尼泊尔,又有缘可以见到听列诺布仁波切,何不把握这个机会,请仁波切为上师传这几部大法。上师禁不住这位师兄的大力游说,於是就 请了这四部最殊胜的法本,去见仁波切,请仁波切灌顶、授法。仁波切先是一惊,因为从来没有人同时请这四部大法;仁波切表示,这四部殊胜的大法,穷其一生, 修学一部就已足够,所以要上师选择其中一部,来为上师传法。
上师随顶果法王出家後,再去见听列诺布仁波切时,之前穿着美丽动人的印度沙丽,此刻  竟已变成穿着红色僧服的阿尼!仁波切惊讶之余,便是一句"It is not necessary!"原来在仁波切的观念里,修习密法不一定就要出家,如 同仁波切知道上师茹素多年,但在农作物生长条件恶劣的尼泊尔,仍然坚持茹素,一样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只要上师去见仁波切时,仁波切必会要人煎一颗蛋,让上 师补充营养。关怀之情,溢於言表。
上师曾向仁波切表示,希望可以长留喜马拉雅山区闭关修行,不想再回台湾。有这样的想法,跟当时西藏人亟欲想要来 到台湾的心态,真是天渊之别。一个是久处繁华世界,想要回归纯真自然;另一个,则是长期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差的环境下,想要跳进文明世界而不可得。仁波切心 中不由赞叹,上师果然有着不可多得的出离心!然而,上师始终心不舍众生,即便对那里的蓝天、白雪,有着难以割舍的亲切感,彷佛就是前世修行之处,但为了众 生故,最後还是回到了台湾。上师开玩笑的说:不然现在就死在喜马拉雅山了!
上师返台後,不畏路途遥远,费时劳力,曾二度飞往尼泊尔,请见仁波切关 於所传之法。 上师感叹:现在的众生,求法之心很难生起,就连在隔壁都懒得去!後来,仁波切来台弘法时,上师请问仁波切,何时还须再见仁波切有关修法之 事。仁波切表示, 这辈子这样修就已足够,不用再来见。言下之意,即表示修法已成。仁波切也同时应允上师可传之法,并托付上师传法的重任。然此一别,上师 即未再见听列诺布仁波切。
上师亲近过三十多位大善知识,若要详细说明其间的因缘、经过,恐非短短数言可交代清楚,故仅以听列诺布仁波切一位,作为代表。
(七)川藏寻根、神州行脚之旅
在尼泊尔等待了四个月後,终於等到西藏重新开放,上师立刻飞往拉萨,展开密教圣地的寻根之旅。首先,先从拉萨乘车至泽当,再搭渡船去莲花生大士所建的 红教第一寺──桑耶寺。到达时,天色已黑,桑耶寺不住女众,上师便被接待住进当地藏人家。藏人质朴好客,知是远来的贵客,明明家中只有一间房,却让给了上 师, 夫妻俩在室外的屋檐下,作了一夜的大礼拜。第二天天亮,上师才看清楚屋里的陈设,真是感动极了!
第二站是敏珠林寺。上师必须乘船回到前一日 的渡口,再往另一个方向前去。这次又是住藏人家,藏人拿出家中所有可以吃的素菜,盛情款代,但当地的土壤实在贫瘠,只有小小颗的马铃薯跟不知名的野菜,却 还是满满的温暖了上师的心。西藏的风沙很大,睡觉的毛毯掺杂了不少的沙砾,但贴心的女主人在临睡前,不忘为上师掖紧毛毯,深怕夜里的寒风把上师给冻着了。 隔日,上师循着原路,或搭乘摇晃剧烈的托拉车,或是徒步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终於回到了前一日的渡口原点。天真的孩童,依依不舍的跟着上师,也许是当时 很少外地汉人造访,上师虽然只待了一天, 也没有跟这些小朋友说过什麽话,他们还是陪着上师走了好长一段路。这些小童们,睁着清彻如蓝天的双眼,笑眯眯的 追着师父送行,上师每每忆起西藏的这些孩童,总是说:「他们的眼神如西藏湛蓝的天空,是我所见过最纯真无邪的!」
上师在西藏停留了十天,接着往四 川康区的白玉寺。它靠近西藏边境,由西藏走山路较近,但由於山路坍方,只好搭机至成都,再由成都坐五天四夜的汽车,翻山越岭,终於风尘仆仆的抵达白玉寺。 它是红教的六大寺之一,历史悠久,子寺众多。上师在尼泊尔出家後,上师的藏文老师建议上师去住白玉寺,并为上师写了一封介绍信给白玉寺的住持。上师在白玉 主寺住了一个月,希望寺里的仁波切可以代为安排接下来的行程。仁波切担心上师每天只吃糌粑会营养不足,便安排寺里的喇嘛,每晚为上师煮一碗面,伴四川豆瓣 酱。上师便白天糌粑,晚上豆瓣酱拌面的吃了一个月。
後来,白玉寺其中一个子寺的堪布圆寂了,这位仁波切要去为他主持荼毗法会,而上师接下来要去的 噶陀寺,恰巧也可以顺路过去。於是,仁波切便带着上师及其他的随从,一行人或骑马、或坐车的翻山越岭而去。山路崎岖,道长险阻,幸好一路上遍 布原始林, 重峦叠翠,各种奇木散发出不同的香气,或楠、或松、或桦,阵阵袭人,沁人心脾,涤尽了旅途的疲惫和艰辛。
好不容易於夜晚时分到达目的地,上师亦暂 留於此,等人继续带路。这座分院不大,只有一厅供佛,仁波切和随行喇嘛就住厅中,上师则住在仅容旋马的厨房,厨房内只靠着一支小小的蜡烛照明,依稀见小蜡 烛下是口大木箱。翌日,清晨天微微亮时,见许多藏人进厨房对着木箱顶礼,上师才惊觉,木箱里原来是圆寂的堪布!第二晚,恐怖的事发生了,木箱里的老鼠抓 啊、啃啊,弄的木箱不得安宁,彷佛有人在木箱里挣扎着要出来似的。就这样,上师在那儿待了好几个晚上。
法会完毕,仁波切返回白玉寺,另安排一位藏 人带领上师,继续长途跋涉,骑马前往噶陀寺。噶陀寺虽然是宁玛派在康区创寺最早的一间寺庙,但由於当时外来的访客实在罕见,加上上师又是阿尼,当地的西藏 人全都围在上师的房门外,想看又不好意思直接看,却又舍不得离开,最後上师拿出随身行囊中的糖分送给大家。上师回忆道:实在是非常有趣,也可见这些藏人 们,都有着纯真如赤子般的心。
当初建议上师来此的藏人,先前曾画图给上师,详细介绍寺院附近发生神蹟的地点,例如:噶陀寺前有片松林,传说是莲师 佛母的秀发所化现;还有莲师手抓泥土印痕的神蹟,因为当时苯教盛行,唯有在莲师手抓泥土撒向空中加持後,寺院才得以顺利盖成。这些殊胜的宝地,上师皆按图 索骥,一一瞻仰。
噶陀寺地处深山野地,杳无人烟。院内僧侣的房舍,晚上会有老鼠们四处奔窜,有时窗外 会下起粒粒冰雹,林间树枝则被风吹得嘎嘎作 响,再加上屋外时常传来令人不寒而栗的怪声。陪着上师到噶陀寺的藏人,早已耳闻这些大夥儿穿凿附会的佚事,所以晚上根本不敢留在寺内过夜,而上师却是当作 护法在巡山加持而毫无畏惧,心住正念的在寺中住了一段时间。
康区的噶陀寺是密教寻根之旅的最後一站,上师循着原路回到了成都,接着展开五个月的行 脚之旅。上师走过佛教的四大名山、五岳、以及道家的三十六洞天福地,遍经二十个省份。途中,上师没有时下旅人的讲究,一只简单的随身行囊,走到那里,就睡 到那里,因此车站、码头,都是上师曾经席地而眠的地方。当初大使馆发予一年的签证,最後却因护照即将到期,不得不返回台湾,结束这趟十个月漫长的海外之 旅。上师的父亲,也不由得夸赞自己的女儿,真是个奇女子啊!
(八)返台闭关
上师回台後,开始寻找清幽之地,闭关修行:
一、花莲玉 里:以三个半月的时间,圆满第二个四加行。上师一人独居山上,满山皆是梅子树林,小屋四周围绕着九座坟墓,陪伴上师度过漫漫长夜。这座山的主人,原本期待 上师在闭关之後,可以留在山上盖道场、当住持,但上师本性不喜拘束,而主持道场更非上师之愿,所以上师一知地主有此打算,修法告一段落,便匆匆下山,另觅 闭关之地。
二、梨山:二千多公尺的冷山。冬天寒气逼人,是一位当地的老法师特为上师加盖的关房。後来因为知道水电的来源不甚如法,於是下山,另觅闭关之处。
三、基隆七堵:因闭关期间,天天下雨,地方潮湿,不适合长久闭关而放弃。
上师回想:几次闭关,最常生起的念头总是:自己闭关躲起来专修,是否过於自私,而没有顾念众生?菩萨行者乘愿再来,这菩提心无论如何是要圆满的。
(九)弘法利生
一是菩萨心系众生,二是久仰的众生再三祈请,三是仁波切认可。上师於是结束闭关修行,展开弘法利生之行。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各道场到电视台,不分处 所,不谈宗派,也不盖道场,凡有因缘,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殊胜法会。上师倾囊相授,次第分明、深入浅出的说法,让与会的大众法雨均沾,久处暗室之心,终有幸 拨云见日,获得佛法的正知正见。
上师弘法至今,所教导的课程内容有:
◎ 五戒、沙弥律戒、菩萨戒、上师五十颂、十四根本堕戒
◎ 天台小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四念处、不净观、禅秘要法、四加行、大手印、大圆满
◎ 华严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无量寿经
◎ 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入中论、大智度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清净道论、宗镜录等
这麽多年的弘法经历,最常有人好奇地问上师是什麽宗派、什麽传承,然而这也是上师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上师表示:「如果说我是红教的,那是不是我就不可 以有白教的传承?修学白教的法门?如果说我是修天台的,那是不是代表我对净土法门就不了解?」因此若要将上师定位在那一个教派,不就等於间接否定了上师也 精通其他的派别?然而,多数人皆欲急着想为自己找一个定位处、一个团体,因之才有归属感、安全感,但这些将自己分门别类的观念,其实是限制了自己的心量。 虽然学法讲求一门深入,但是如果过了头,或是观念不正确,就容易变成了对法的执着,其实是学佛修行的一大障碍。
上师多年的奔波各地,凡是有 人请法,上师视因缘具足,必定欣然应允。无论请法的内容是否重复过许多次,只要众生有需要,上师皆不觉疲厌而数数宣说。但也由於多年的辛劳,加上早年白天 要授课弘法,晚上则要赶稿出书,原本自幼便鲜少生病的强健体魄,却生了一场大病。2001年,上师因胆结石住院开刀,一般人数个月就可痊癒的伤口,上师却 延迟了好几年才逐渐癒合,而至今仍常为诸多後遗症所苦。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麽上师也会生这麽严重的病?殊不知,上师不但是无我的代众生受苦,此外, 还藉此因缘,慈悲给予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机会,只要有人提供任何强身健体的良方,上师都欣然满愿。
纵使法体多年为病痛所苦,上师弘法利生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稍歇过。凡是曾受教於上师座下的弟子们,莫不为有如此殊胜之法缘而庆幸万千,更为上师圆满的智慧与无尽的慈悲,感动不已,遂亦步亦趋,期望能紧紧追随上师的法教,早日步上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