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矿难救援: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_科技动态_中国安全生产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3:17
王家岭矿难救援: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http://www.aqsc.cn 2010-04-13 08:55:01 科技日报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115名工人安全获救,创造了伟大的生命奇迹和救援奇迹。人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救援和救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奇迹背后,是科学果断的决策和坚强有力的组织、科学缜密的技术方案,是许多技术专家的智慧和大量科技设施的应用。

  科学组织

  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安监总局和山西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部署,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展开营救。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张德江副总理于事发当晚紧急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一到现场,他就急切地了解情况,查看救援现场、慰问救援人员……随即,在现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并根据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排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并严防次生事故的救援方案。

  排水救人——尽最大努力从各方调集抽水设备,以最快的速度安装,以最大能力排水。通风救人——要向井下强压通风,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科学救人——成立专家组,科学评估,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进行抢救。同时,要防止瓦斯爆炸、塌方等次生事故。

  事故发生后,上百名专家星夜奔向事故现场;一路路救援队伍立即以急行军的速度开赴王家岭;十支救援队紧急驰援……更多的人们马不停蹄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河南、陕西等省也根据要求,陆续派出救援力量。由于抽水的水泵严重不足,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紧急从河南调来蛙人和水泵,从中科院沈阳机械化研究所调来机器人。

  科学施救

  井下巷道已被透水淹没。要想救人,就要先排水。排水,是抢险救人的关键词;排水,也时刻揪着人们的心。

  为了加快排水,专家组精心论证四套排水方案。第一是投入水泵往矿井外排水;第二是通过巷道往采空区倒水;第三是钻进150米打通巷道往低处南大巷平硐排水;第四是选择两个井位地面打钻,既能往外排水,又能为井下通风和输送食物。

  在技术人员指挥下,中煤集团前来支援的500多名救援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平时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用了3天3夜就铺设安装成功。4月3日17时,一台流量450立方米/小时的特大泵开始出水了。4月4日,又一台大流量水泵开始排水,使井下水泵增加到20台,排水能力达到每小时2535立方米,水位每小时下降20厘米。

  在加紧排水的同时,专家组组长贺天才提出了从地面向下打孔抽排瓦斯气体的建议。专家组连夜赶制了钻取“生命之孔”的技术方案,上报指挥部。

  但同时,一连串生命攸关的问题考验着这个方案。

  王家岭矿是个高瓦斯矿井,金属钻垂直下打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一旦打穿时形成火花,随时可能燃爆井下瓦斯气体,后果不堪设想。打到井下巷道要数百米,中间可能钻到地下水或地表水层,造成水流倒灌入井,使井下雪上加霜!一旦打穿后,地下气体上冲,可能使井下氧气含量更低,造成被困人员窒息。

  2个钻孔的位置怎样科学定位?贺天才果敢地下决心,1号孔的位置,打入井下透水点附近,处于水位最低处,施工该孔可以尽快疏排巷道积水,还可以向地面抽水,加大排水量。2号钻孔十分重要,将是联系井上井下的生命通道!这个钻孔对应的井下巷道积水高度2米左右,尚有3米的空间,井下被困人员有在此集中待援的可能。

  钻孔队员们挥汗如雨,奋力下钻。经过17个小时不间断打钻,4月1日上午9时30分,2号钻孔终于顺利贯通!一根直径200多毫米的钻头居然准确地打在了井下巷道上。此后,1号钻孔也于3日凌晨顺利贯通,而后主要用于排水、通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号钻孔钻通后,成了传递信息的“生命之孔”。

  4日22时20分,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新阳矿救援队队员杨志雄报告,搜救队员在回风巷中看到对面有灯光晃动!反复确认后,指挥部马上发出命令:下井救人!

  由于井下瓦斯浓度较高,为了防止发生瓦斯爆炸等次生灾害,携带有电力装置的潜水设备以及装有马达的冲锋舟等水下救援设施统统不能进入井下。

  关键时刻,刚刚成立不久的山西省防汛应急抢险总队潜水队挺身而出,他们的充气皮划艇成为了井下主要运输工具,迅速安装8艘皮划艇,为被困矿工造出穿越死亡的生命之舟。获救的115名被困矿工,都是乘坐着他们组装的皮划艇冲过积水成功升井的。

  水下机器人、皮筏艇、潜水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蛙人)、大口径水泵、大流量水泵,还有地面大口径的钻机、钻孔技术……这些高科技装备在救援中发挥了神奇作用。

  数千救援大军科学施救,最终打通了生命通道。

  科学医救

  当被困人员离开皮筏时,一场救援接力开始了。一套精心准备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立即启动。从井下到井上,再到医院,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组织有序;救护队、担架队、医疗队,协调配合,环环相扣,井下被困人员离开水面后第一时间就得到有效救治。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带领21名专家奔赴山西。

  山西省卫生系统紧急行动起来,开辟生死救援的“第二战场”。从省城各医院抽调的36名专家迅速赶赴河津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卫生部专家组的指导下,省、市、县三级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制定了井下救治、井口救治、转运途中救治和医院救治等比较系统的救治方案,从全省抽调了153辆救护车,随车配备医护人员和抢救设备,到现场集结待命,并指定定点救治医院,迅速做好救治方案,做好医护人员、床位、医疗设备和药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医疗救治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救治的阶段,囊括了救治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承担了20位获救工人的医治。他们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对其生命体征和基本情况做了全面检查,发现主要存在的病理症状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到损伤,肝脏功能异常;由于在寒冷的环境中呆得时间太长,不少患者出现冻伤、肢体麻木等情况;有些还存在皮肤擦伤、头颅撞伤等伤情。

  该院综合科主任赵和平介绍,医院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一步细化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每位患者由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一位心理护理师组成救治小组,24小时进行监护。科主任对治疗方案严格把关,遇到疑难问题,则组织院内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经过精心救治,多数人不适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该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刘虹介绍,获救工人在井下8天8夜没有进食,且长时间处于寒冷状态,很多人还多天泡在水里。这么大批量人员因长期饥饿导致的病症,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属罕见,还没有成熟的治疗经验可以借鉴。表面上看,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否存在潜在问题还是未知数。从严重低代谢状态向正常状态逐渐过渡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什么异常,是否存在无法预料的问题,大家都没经验。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正在攻克这些难题。

  该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杨红介绍,由于特殊的遇难环境和经历,大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比如特别想忘记这段经历,但总是不由自主回忆,而且记忆呈现不连续状态,同时伴有心慌、出汗等躯体反应。有的患者情绪不稳,想骂人、爱流泪,有失控感,这些都是灾难过后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对此,心理医生每天24小时陪伴在患者左右,采用倾听诉说、放松情绪、稳定化处理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经过治疗,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逐步好转。

  山西省煤矿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刘混举说,“3·28”透水事故救援过程中创造了两个奇迹,其中之一的科学施救对创造奇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次救援行动无疑对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矿山救援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