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差距,1000人民币与1000欧元的消费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24:30
这就是差距,1000人民币与1000欧元的消费比较!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中国人的收入是1000元人民币,这个收入是目前北京上海这类城市中的较低收入;我们也假设一个欧洲人的收入刚好也是1000元欧元,大体上来讲1000欧元也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较低水平吧(例如:法国官方规定的税后最低收入为1080欧元)。OK,我们现在就来比较。

一,住。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是一千块人民币的话,那么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最少也要花400元才能租到位置较差环境较差房屋质量也不大好的简陋居室容身。而在欧洲的许多城市里,租一个地方让自己容身的话,基本上最便宜的房子也要400欧元左右。但是因为欧洲的城市大多都不大,所以即使400欧元租的房子也不会离市中心太远,况且,在欧洲越是市中心的老城区(尤其是环境较差的地段)就往往越是便宜,相反,近郊区则多是豪宅的所在之地。好了,在不考虑房屋以及环境质量的情况下,在住的这个环节就算是打了个平手吧。(而实际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如果工资是1000块的话基本上都能得到公司统一安排的集体宿舍的)。

二,吃。在中国,假设一个人的月收入是一千块的话估计平时就多以面条或者盖饭打发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最便宜的一餐饭差不多就算5 块钱好了,而欧洲的大多数地方最便宜的快餐当属土尔其烤肉(面包或饼夹各种蔬菜和烤肉),价格基本上是4欧元,只是土尔其烤肉只能站着吃或者边走边吃了。考虑到土尔其烤肉毕竟有肉,而且量还不少,所以在最基本的吃的方面咱们比人家稍逊一些。如果以卖当劳做参考的话差距或许还要拉大一些,在欧洲一份巨无霸套餐是7欧元左右,而在中国则是21块左右。也正因此,卖当劳在欧洲几乎就是穷人的食堂。如果比较生日蛋糕的话中国比欧洲就有些贵得离谱了-一个八寸左右的奶油生日蛋糕在欧洲基本上都在15欧元以下,而在中国则都在百元左右了。
三,穿。在北京,便宜的服装很容易找到。一条裤子或是一件质量一般的上衣用50块钱总还是买得到的,而如果在批发市场的话估计还可以再便宜个十块八块。那么欧洲呢?如果要花50欧元的话基本上可以买一件正价的耐克或者阿迪达斯了,商店里普通牌子的衣服多是二三十块钱,而要是在小摊上5欧元就能买条能穿得出去的裤子,10块钱也能买得到一件没什么品位的上衣凑合。在穿的方面中国1000元收入的购买力显然与欧洲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是那种跳起来都够不着的差距,毕竟中国是一个制衣大国,如果起个大早去趟早市的话,十来块钱说不定也能淘到一件能上身的物件。
四,用。在欧洲,一大瓶名牌洗发水的价格基本上也就是四五块钱,一瓶国际名牌香水的价格多在30至60欧元,世界顶级化妆品的价格不外乎一百欧元左右。如果说国内销售的香水和化装品因为有进口关税,价格上比欧洲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中国本地生产的洗发水动辄三四十块人民币则就有些不大公平了。
五,行。在北京,无论你收入有多少,坐一次地铁的花费都是两块钱,欧洲则基本上是一欧元以上,但买磁卡的话坐一趟公交车只需要0.4元,这一点比欧洲要便宜一些(相对来讲上海则要比欧洲贵一些,在维也纳只要花上5欧元就可以在一天之内无限制乘坐各种公交车辆了)。但是,在乘坐火车和飞机的时候,咱们与人家的差距就大了。譬如说从巴黎到法国南部的图鲁滋,花80欧元就可以买张卧铺夕发朝至,而大体同等的路程,在中国的话就需要两百元左右,值得欣慰的是咱中国的卧铺车厢与欧洲比并不逊色。道是坐飞机的差距比较大,欧洲的廉价航空让你花40欧元就可以从巴黎飞到罗马,而同样的距离在中国即使是特价机票也需要三百多块,不过考虑到中国的航空公司是按照国际价格购买的燃油-当然,飞机也是按照国际价格购买的飞机,所以咱们的机票相对较贵是吃了汇率的亏 -三百多块的打折机票刚好相当于30欧元。
六,泡吧。这一项的差距就太大了。在欧洲的酒吧,如果不是旅游热点区域的话,一杯散装啤酒的价格也就是两三块钱,即使在旅游热点区域-譬如说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那散装啤酒的价格就涨到了七八块一杯-不过相对于北京三里屯和上海的衡山路动辄四五十的价格来,欧洲泡吧的价格是相当便宜的。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1000欧元的收入在欧洲也能泡得起酒吧。在中国酒吧显然要“贵族”许多-我在水城威尼斯稍微偏僻的地段就曾花一欧元在酒吧里点了一杯红酒(站着喝的价格),要是在北京的话那杯红酒无论如何敢要我四十块人民币。
七,理发。和国内的情况类似,在欧洲理发的价格也有贵俭之分,从5欧元到30欧元都有,名发型师的价格更是普通人无法接受的,但基本以十来块欧元的为多,在这一环节两地没有太大分别,只是欧洲的理发馆比较小但富有艺术气息;中国的发廊大但多没什么品位。
八,看病买药。其实关于看病我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因为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我基本上都没去过医院。只是听说欧洲人基本上全靠保险公司支付医疗费用,而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则只能靠自己了。我在欧洲旅行期间发过一次烧,在法国的药店里买了一盒药花了4欧元,类似的药品在北京花4块钱也能买到,但服务员却拼命地向你推荐贵的。
九,咖啡馆。在欧洲,尤其在意大利,如果站着喝杯咖啡的话最便宜的是0.7欧元,即便在巴黎最著名的有很多历史名人都曾经常光顾的花神咖啡馆,一杯卡布其诺的价格不外乎七欧元,而德国柏林街头的流动咖啡车卖的卡布其诺则只需要一欧元。为国内所熟悉的星巴克在欧洲大多数城市的价格也都在三到五欧元之间,而在北京的话要想喝杯咖啡怎么也要二十多块,不过说句公平的话国内的咖啡馆基本上比欧洲的咖啡馆舒适得多,很多还提供免费的无线上网,而在欧洲找一个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的咖啡馆也不是不可能,难!欧洲的咖啡馆虽然便宜但不能久留,想用一杯咖啡待一下午恐怕定会遭到白眼-欧洲人一般不会在同一家咖啡馆待得太久-除非不停地消费。
十,看电影。在欧洲的大城市看场电影的价格多在8欧元左右,所以即使收入只有1000欧元也可以时不时地看回最新的大片。而北京上海的电影院就差打块牌子写上“老百姓与狗不得入内”了,挣一千块钱的人估计连电影院的门冲哪开都不知道吧。
十一,旅馆。(在欧洲,即使是穷学生也能出外旅行-甚至是出国旅行。欧洲有一种面向欧洲籍学生的铁路优惠票,三百欧元左右就可以买一张火车联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允许无限制地乘坐二十几个国家的火车旅行-题外话)旅行的话就必须要住旅馆。在欧洲,最便宜的旅馆是宿营地,有的宿营地十来块钱就可以住一晚,宿营地里还能够洗个热水澡。欧洲青年出外游玩喜欢住青年旅馆,尽管是六人间甚至八人间的上下铺但条件还是不错的,还可以免费使用厨房做饭以减少开销。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的人说话时都是轻声细语,为了不影响他人连走路和关门都是蹑手蹑脚。所以即使住在多人间也不用担心熟睡之后被吵醒。当然,如果不喜欢住多人间的话,在欧洲(除了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里很容易找到40欧元左右的廉价旅馆-虽然是廉价旅馆,但在卫生条件和舒适程度上基本上不亚于北京两三百块左右的旅馆。但是挣1000块人民币的人恐怕是舍不得住三百块钱的旅馆吧。可以说,在旅行的花费与舒适度上咱们与人家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十二,景点门票。国内的旅游景点门票超级贵,100块200块的景点门票大有人在。欧洲旅游景点的门票相对来说要便宜很多,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甚至都是免费的。象巴黎的卢浮宫门票只要10欧元,学生还可以免费或者半价。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只需要七八块钱,如果不坐电梯还可以打折。巴塞罗那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高迪设计的桂尔公园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人类文化遗产,但这个有围墙有大门的公园却向全世界的旅游者免费开放。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旅游景点是专门宰人的地方。有人说中国人多,旅游景点的票价要是太便宜的话会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殊不知,巴黎艾菲尔铁塔下排队参观的人从早上七八点一直排到夜里十一二点呢,可门票价格依然就是欧洲当地一顿普通快餐的价格。
十三,房价。仅以房价较为便宜的柏林为例。柏林全市的平均房价是1000欧元一平米,一个月收入1000欧元的人刚好可以用一个月的收入购买一平米的住宅,大体上十年的收入可以买一套一百平米的住宅。北京五环以内的房价都在一万以上,一个月收入1000人民币的人十个月的收入刚够买一平米,要想买套一百平米的住宅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有趣的是那住宅的使用期限却只有70年而已。
十四,艺术观赏。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国家喻户晓,平时在那里看一场音乐演出的门票最便宜的是三十多欧元(站票5欧元),所以月收入1000欧元的人也可以不时地高雅高雅。北京一场音乐会的价格动辄几百块上千块,相应地也变成了有钱人去的地方,当然偶尔也有超级粉丝靠砸锅卖铁买张票高雅一下。不过说句公道话,国家大剧院的价格还是照顾到了低收入者的。
十五,汽车和家电。欧洲较便宜的汽车接近一万欧元,而中国最便宜的汽车是三万多,只是在质量上还无法达到欧洲经济型轿车目前的水平。考虑到制造汽车的原材料价格基本上都与国际接轨了,所以咱中国的经济型汽车价格是相当低的,但高档轿车的价格则远远地高过欧洲。在欧洲,一台液晶电视的价格基本上是从一百多到一千多欧元,榨汁机的价格多是从十几到几十欧元,这方面来看咱们的差距就相对大了点。
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在解决老百姓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通人的基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缩小着与欧洲的差距,而且我们之间的差距实际上要远远地小于人均GDP所体现出来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上还有另一种替代人均GDP的比较方法-即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不同货币地区的差距吧。客观上看,我们在享受型消费方面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或者换句话来说我们在基本实现了小康的基础上应该力求降低享受型消费的价格以使老百姓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实际上两地最大的差别也就是在这些方面吧。

真相总是很残忍:中国经济是这样实现复苏的!


核心提示: 刺激复苏的种种政策措施是繁荣期错误的变本加厉,将会加剧未来的通胀,国内愈演愈烈的资产泡沫就是一种信号,迟早会传到CPI上,如果货币政策不踩刹车,CPI突破3%的目标很快就要到来。但是货币政策又很难踩刹车,因为经济要继续扩张,意味着投资规模要继续扩张……
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已于今天开幕,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次论坛以亚洲经济复苏作为其主题有其充足的理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体下滑0.8%,发达经济体下滑得更厉害,整体负增长3.2%。但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的中国、印度却表现出色,2009年中国和印度分别实现了8.7%和5.6%的增长率,可以说为避免世界经济的更大幅度下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际上,如果以GDP来衡量,中国、印度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衰退,因为2008、2009年两国GDP仍然保持大幅度的正增长,只不过增长速度比危机前略有下降而已。发达经济体才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场衰退,因为在危机期间他们的GDP整体上都是负增长。
  印度经济是如何安然度过危机的,我不熟悉,姑且不谈。我想谈的是中国经济是如何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确实给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卖给国外的。金融危机造成外需的大幅下降,自然给我们的产品带来卖难问题。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大量产品卖不出去,导致大批企业破产,正是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
  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企业的产品大致可以归为两类:资本品和消费品。而企业的产品要么是被消费者(包括政府)消费,要么是被其他企业消费——前者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消费”,后者则是“投资”。资本品主要被企业消费,而消费品则既可能被消费者消费也可能被企业消费,但消费者的消费占主体。比如个人会买电视,企业也会买电视;个人会买汽车,企业也会买汽车;个人会买房,企业也会买房。只不过,在GDP核算时,前者的行为计为“消费”,后者计为“投资”。
  经济危机发生了,企业产品卖不出,主要不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突然大幅下降,而是由于企业的需求即投资需求大幅下降。何以见得呢?因为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幅度远超过消费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前面说了,资本品主要是企业消费即投资需求,消费品主要是消费者消费。资本品价格下跌幅度超过消费品表明,投资需求比消费需求下降得更厉害。
  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维持危机前的生产规模,走出危机,首要的是刺激投资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应对危机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子。通过庞大的政府投资,以及刺激企业投资,经济就这样在外需的突然下降后迅速被庞大的投资需求托起,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
  但是,这样做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
  其实,我们需要深究危机的本质。我们要问一问,此前一直繁荣的经济为什么突然就遇到危机了?繁荣期间的投资为什么就持续不下去了呢?我们知道,投资来自于储蓄。繁荣期投资的持续扩张必须以储蓄规模的持续扩张做支撑,而这意味着人们储蓄比例的上升,即时间偏好下降。但是实践表明,繁荣期人们的时间偏好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那是什么支撑了投资的扩张呢?是银行的信贷。银行信贷的持续扩张,为投资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
  企业用这些释放出来的货币购买各种原材料、产品用于投资,造成物价的上涨,消费者手中的钱就不值钱了,这就相当于强制性地从居民手中掠夺一部分财富用于投资。这就是为什么个人时间偏好没有下降,社会上可以用于投资的储蓄却增加了的原因。但是这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通货膨胀损害的是货币,破坏了价格信号,摧毁了价格信号等于摧毁了市场经济。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可持续的,这也就意味着持续扩张的银行信贷有终结的一天,强制储蓄支撑的投资扩张也有终结一天,这一天就是危机的到来。
  货币主义者看到了危机期间信贷收紧,流动性缺乏,企业告贷无门的现象,于是开出了危机期间加大货币供应量的药方。危机期间企业投资不是缺钱吗?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多印点钞票就是了。货币主义者的药方,我们在应对危机期间也是笑纳。仅2009年一年,我们货币供给(M2)就大肆扩张了27.6%,这是一个惊人的水平。伴随着货币扩张的是,利率的不断下降。
  但是,无论是刺激投资,还是扩大货币供给,都是希望将经济维持在繁荣期的水平,希望不要出现下滑。殊不知,繁荣期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驱动繁荣期经济增长的投资本身就是建立在强制储蓄之上,而自愿的储蓄是支持不了这么高的投资的,这也就意味着繁荣期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超越正常增长速度的一种增长,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本身就是需要调整的。
  危机正是一种必要的调整纠偏,然而政府出台的各种救市措施都是希望维持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短期看,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了。我们的经济在危机期间仍保持了令人满意的增长水平,我们称之为“复苏”。但是这种复苏是建立在浮沙之上,是不可持续的。
  刺激复苏的种种政策措施是繁荣期错误的变本加厉,将会加剧未来的通胀,国内愈演愈烈的资产泡沫就是一种信号,迟早会传到CPI上,如果货币政策不踩刹车,CPI突破3%的目标很快就要到来。但是货币政策又很难踩刹车,因为经济要继续扩张,意味着投资规模要继续扩张,2009年在政策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扩张30%,史无前例地占到GDP的67%。这些投资仍然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而且如果不保持继续货币刺激,投资增长速度势必也要降下来,这意味着GDP增长速度将会倒退。
当前虽然呼吁加息的声音高涨,但是我认为政府近期是难以启动加息进程的。加息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好不容易挣得的大好局面的毁掉,政府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我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比加息更为迫切的事情,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胀,正好对冲救市造成的巨大通胀压力,而通胀正是使救市难以延续下去的敌人。

只因为私利!龙永图力挺高房价

核心提示: 根据一家媒体2010年4月9日报道,在京港两地同时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601628)董事长杨超表示,中国人寿已成为在香港上市的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
中国新闻新闻网发表一文《龙永图:中国经济不存在泡沫 无需打压房地产》,之后国内很多媒体转载,如人民网。
根据一家媒体2010年4月9日报道,在京港两地同时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601628)董事长杨超表示,中国人寿已成为在香港上市的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自去年底,中国人寿两次买入 远洋地产股份,目前持股比例达24.08%。年报显示,作为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截至去年底投资资产达人民币 11720.93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25.0%,债权型投资的比例由2008年同期的61.43%降低至49.68%,股权型投资的比例由 2008年同期的8.01%提升至15.31%。去年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率为5.78%。”
龙永图曾是中国的风云人物,曾经有报道说几年前,龙永图就叫嚣:“中国不必有自己的汽车自主品牌。从这点看,他似乎还有只有那么拿国家利益当回事。
龙永图为什么胆敢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和众多媒体如《纽约时报》等都认为中国已经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之际,在新华社2010年3月到4月连续发6文抨击高房价之际,在全国百姓对房事怨声载道之际,而在博鳌论坛发表此等言论?他难道是在最后一次为政府作代言人么?错了,他也许没有那么高尚,请看以下简历,大家就知道了,他原来是已高调进军房地产业的中国人寿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巨大的利益驱使他要为高房价说话。
这种人良知何在?幸亏,我们还有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声音存在,如新华社在3-4月连发的充满忧虑和愤怒的声音的文章,否则,国家的经济灾难很近了。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一个行业的极度繁荣必然抑制其他众多行业的萧条,且还必然会衍生社会问题,这是国家从长远的角度所看到的。作为一个文官,他本应死谏政府,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可是,私利却让人泯灭了良心。可耻可悲!
龙永图(1943年5月-),湖南长沙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贵州贵阳长大。曾就读于贵阳八中、贵州大学外语系。1965年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国际经济学专业。
自1978年开始,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工作。1992年就任外经贸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1994年4月就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负责中国加入WTO的谈判。1997年2月就任外经贸部副部长,并晋升为首席谈判代表。
2003年1月开始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他也是中国人寿股份和阿里巴巴的独立非执行董事(Source: wiki)。
附:
“ 中新网4月9日电 在今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龙永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总得来讲不存在泡沫的问题”。
当记者问及“中国的市场对有潜在的经济泡沫充满了惶恐”时,龙永图表示,“我觉得全世界特别是很多媒体谈中国的泡沫,谈了很多年,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真 正的全面的泡沫,所以我觉得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的势头来看,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势头,总得来讲不存在泡沫的问题,很多的问题还是继续发展的问题。”
龙永图同时强调,中国的泡沫应该分地区、行业、时间,所以从房地产的问题来讲谈不上复苏,因为中国的房地产不是复苏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是健康的发展,不需要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