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一个女人和沙漠的较量(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1:52
    ■出场人物:殷玉珍内蒙古乌审旗井背塘治沙者     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主人公语录          在沙地上简单地烤两个馒头,是殷玉珍最方便的午餐。          日前,荣获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的殷玉珍告诉记者:下一步,她要把自己的家乡建成绿化农家庄园,搞沙漠旅游。     当听记者称她为“和沙漠较量的女人”,殷玉珍摇着头说:“和沙漠敢较量、斗气,是后来的事了;一开始,我哪敢和它斗气?我是怕得不行呀!眼看着我们家的房子,就要被黄沙给埋了,风刮起来‘嗡———嗡———’的声音,和天上飞机的叫声一模一样,一个人都不敢出门,你说我怕不怕?”     1985年,年仅20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的一个小村子东坑镇,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乌审旗的井背塘。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他们一家人。方圆几十里是茫茫无际的沙漠。别说是汽车,就是骡马车,也没法进出,因为这里没有路。     丈夫为她准备的新房,竟是半掩在黄沙里的一个地窖,人要深猫着腰,才能进去。一起风,黄沙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小屋随时都有被沙魔吞噬的危险。风一停,一家人就得赶快用铁锹,把门口和屋顶的沙子往外铲。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沙海里的孤独、寂寞。过门40天头上,她第一次看见有一个人从自己的家门前经过。     看着这么个鬼地方,殷玉珍一度想离开这里,但生性倔强的她就是不信,这么个大活人,怎么就让沙子给吓跑了?她暗下决心: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     1985年秋天,殷玉珍用一头羊换回600株树苗,用驴分6次驮回了家,把自己的房前屋后都围种上。第二年春天,栽下的树竟然全活了!一家人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初尝甜头,更加坚定了殷玉珍种树的决心。     为了买树苗,她每年都要喂几口大肥猪,卖肉换钱。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家里的收入全部投到了种树上。有时凌晨3点,就到19公里以外的苗圃驮树苗。一次,3头牛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山,可随之而来的一股大风,把苗垛子刮到了坡底。殷玉珍一次又一次地把苗垛子重新抬上了牛背,她说,这样的遭遇是家常便饭。一次,她和丈夫正在离家几十里外挖树坑,突然间来了沙尘暴,沙丘开始向他们所在的方向移动,他俩被吓坏了,赶紧向家里跑;可由于眼睛睁不开,半天也找不到家。后来,还是循着自己家的狗叫声摸到了家里。     多年与沙漠的较量,使殷玉珍摸索出一套治理流动沙丘的好办法: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这大大加快了治沙速度,也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现在,她每年植树的控制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不少素昧平生的人给她送来了树种,还教她认字、学文化。这时的殷玉珍,已不把种树治沙看做是出口“窝囊气”、改变自己一家人生存的小环境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它看成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了。她给儿子起名叫“国林”,儿子经常说:“妈妈爱树爱得着魔了。”看见哪棵树的皮裂了,殷玉珍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受伤了一样,总要把树上的“伤口”给包好;要是哪棵树死了,她得难过好几天。     “现在讲结构调整,我也要把治沙和种植、养殖业结合起来。”在殷玉珍看来,治住沙了,才能种上地,有了好地才能喂牲口,把牲口卖了能增加收入,然后再投到治沙上,形成良性循环。去年,她除了种一些常规作物外,还种了西瓜、哈密瓜、桃树、杏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如今,殷玉珍已勾勒出一个“生态经济园”的雏形。     为了打通阻隔,殷玉珍决定要修路。她4次修路,3次被埋,现在,一条由柴草和枯树枝铺成的10公里长的简易路,已成了她一家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据林业部门最新测定,到目前,殷玉珍的治沙造林面积,已达5.548万亩,是牛玉琴治沙造林面积的2.4倍!     殷玉珍,这个在毛乌素沙漠创造出奇迹,营造绿色的瘦弱女子,让我们又想到了成语———人定胜天。她说,等明年夏天,她会用自己亲手种的水果迎接四面八方的朋友,当然,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王永钦)          《中国妇女报》 200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