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历史分析中西方道德观念的不同(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8:02

道德,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存在,都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为道德核心,中国则是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起作用。虽然体系不一样,但有些基本的道德观是具有全球性的,诚实、同情弱者就是两个共同点,几乎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标准。然而,我们中国人似乎对诚实的要求很低。欺骗,几乎成了一种普遍被采用的求生手段。
西方人有一句谚语: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翻译就是: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而在中国却流行一句刚好与之相反的千古名言:人穷志短!其实原句应该是:人穷志不穷,但“人穷志短”之四个字更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观。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贫穷是万恶之源。只要是因为穷,作了坏事,法律责任逃脱不了,但基本上可以在道德层面上予以原谅。但法律是可以钻空子的,所以,因为“穷”,可以去欺骗,可以去做那些出卖自己的人格的事情。总之,一个“穷”字可以成为做任何坏事的借口,而可以逃脱道德的谴责。

中国人之所以产生这个结论,我认为是基于一种物质崇拜主义为主的人生观为指导。物质崇拜主义人为人的精神意志是被人的物质需要所左右,(迄今为止,一个看似简单的哲学问题: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确还没有被人类搞明白),道德修养的高低,与财富的高低成正比。物质主义不只是在中国才有,在西方社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力,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以后。但总的说来,据我观察,西方人的道德观,即使是现在,还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所驱使,西方人普遍认为:人的灵魂是和肉体是分开来的,灵魂的需要高于肉体的需要。

那么,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会有如此不同的道德观呢?

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物质文明领先于其它国家或民族,他们应该比中国人更懂得物质享受或者认为,物质高于意识、精神,甚至也许会成为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物质决定意识)。但现实是,中国人正陶醉在从西方人那里“拿来”的物质文明之中,道德的需要,成了中国人最后要思考的问题。
    这就要从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史上去寻找原因了。
    众所周知,从哲学角度看,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而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从动物到人,的确是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物质需要主要是满足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当人的动物属性得到满足后,人便开始了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精神属性方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所以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的越充分,人性也就越充分,在进化论上就越会先进。反之,精神的成分越少,人性的成分就越少,在进化上就处在很低的水平。任何一种文化,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都会经历一个对精神需要的渴望和旺盛追求的时期。这也就是宗教文化的发展时期。
    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基督教出现了一个极端的鼎盛时期:从罗马帝国末期到文艺复兴初期(5-15世纪)。这个时期也正是西方在物质文明上大大落后于东方的中国,而精神的渴望和追求却异常激荡澎湃的时期。由于当时的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所有的人都成了基督教徒。教徒们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生活的全部基本上是对“神”的追求,对“灵魂”的追求。那个时候也是人对自己的物质需要与极端排斥的时期,越多地对物质需要,人就觉得自己更像动物,离“神”越远。人只有在对自己肉体需要和欲望极力排斥,才能显示人的精神性。于是很多教徒放弃了很多优越的物质生活,努力降低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样的例子,现在在很多西欧和美国人当中仍然可以见到。如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阿密殊人,他们至今仍然过着农耕自给自足的生活,拒绝使用任何现代化机械、拒绝使用电力等等,俗称,清教徒。
    中国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是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魏晋时期到南北朝前后,大概三百多年时间,曾经修行的教徒们也崇尚苦行,苦修,极端排斥物质享受。从敦煌壁画可以看到佛教壁画上,可以看出早期佛教的风格都是比较粗狂,人的形象简略,注重表现经书的内容,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相似。但是很快,到了隋唐时期,风格就变了,色彩明快起来,人物形象也丰满起来,画面的氛围也开始出现世俗的味道。这个转变,历史上被称为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从苦修、苦练到觉悟为目的的宗教生活方式,逐渐变成了烧香拜佛、祈福求财的世俗生活。也就是说,佛教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充分具备追求单纯精神性的印度本土风格,但经过短暂的几百年时间,便被改变了其本来面目,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一种更世俗的,为现实生活(物质生活)服务的宗教活动。
    历史学家们把西方宗教的狂热时期称为宗教的严肃时期或黑暗时期,时间跨度大约有900—1100年时间,而中国的佛教的严肃时期只有几百年光景,并且影响范围窄,仅限于纯佛教教徒,占当时人口比例也是少数。而西方的基督教不仅笼罩了整个西方全部的中世纪,而且范围很大,教徒占了人口比例的大部分,除了生存和劳作,宗教几乎成了西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的全部意义。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西方人经历了这样一个对精神属性的无条件、狂热、激扬的追求时期,才使他们产生了一个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一分为二的道德观,导致西方人一直这样认为:人的精神追求,很多时候是不需要物质基础的,至少不需要奢侈的物质基础。

其实我本人认为,哲学意义的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两者不是不可以分开的,就象唯物主义者对事物划分出“实”与“虚”一样。正因为中国没有经历一个大范围的佛教运动的严肃时期,导致今天国人的物质享乐主义的泛滥,道德沦丧。

现今中国人充满激情地大踏步奔小康,疯狂地接纳、拥抱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而对西方的精神文明(基督教伦理道德)视而不见。
    从历史上看,西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所具备的道德伦理要普遍高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而最坏的资产阶级出现在中西合璧的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分析到这里,我想,一个文明的先进与否,到底是以物质文明尺度,还是以精神文明为尺度?还是两方面的综合起来为尺度?我们中华文明是否存在着某种缺陷?就象K线图的跳空缺口一样,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去回补?尽管我们中华文明是最早成熟的文明之一,几千年的历史,但在精神层面上,好像总是缺少点什么,当年的诸子百家、儒教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不是都深入到所有人们的内心?还是仅仅作为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少部分人的专利和工具?按照儒家的说法,君子和小人能否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这些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的东西能有多少影响至今?
    最后说一句,不然学哲学的和学中文的朋友要骂我无知还乱说的。

我要说的是:物质享乐主义其实非同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解释。而物质崇拜和享乐主义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