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人生如何不要虚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9:13

把握好人生如何不要虚度

2010-04-09 08:04:34 来源:互联网 浏览:290次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作为同修们学习参考之用】

    人,来到这个世间,绝不能白白地、稀里糊涂地走一遭!

    首先,要对得起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绚丽多彩、纷繁热闹的世界。同时,对得起自己在这里度过的三万多天,百八十年。

    人若是只有这一生一世,随波逐流也好,成败毁誉也罢,抑或浑浑噩噩,反正苦乐到头终须了,两眼一闭化作无。也就没什么可称可道、可哀可叹的。

    然而,只要你对人,对人生,对人类,对历史,对科学,对佛教感兴趣,你就会渐渐地发现,人绝不止是仅有这一生一世! 若只有一生一世,人类乃至整个生物链,不可能如此有规律地进化发展,宇宙也不会如此有秩序地演化了一百四五十亿年。

    事实上,恰恰是这一个个百八十年,组成了人们不见出头之日、万劫往复循环地六道轮回!!

    难道人只有懵里懵懂地、浑浑噩噩地在苦海里头出头没吗?!

    若是释迦牟尼佛没有悟道说法度众生,没有佛法僧三宝辗转流传于世,恐怕答案是悲观的。

    当然,数千年以来,东西方的圣者哲人,不是没人发出,人生是苦的慨叹,但唯有佛陀发现了苦的根源和灭苦的方法,并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说法度众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冥顽不灵的有情。且将佛法僧三宝咐嘱流传,广播于世。

    然而,为什么有了如此宝贵的佛法,却有那么多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而相信的人,又有那么多人最终不能转烦恼为菩提,跳出轮回,解脱生死?

    佛陀虽然反复叮咛,苦口婆心地教导人们,人活着要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行善悟道,向上升进,才能最终脱离苦海,功德圆满,成圣成佛。

    但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利人就会损己,而修道又是清苦少乐,不易见成效的累差事。这大概就是有些人不愿相信,有些人虽然相信,但终不能一贯到底的原因。

    若是从长远、从历史着眼,其终极的、根本的、真实的意义是,在有益于他人之时,首先是救赎了自己,即自身先得到了利益!

    其实,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满足了自我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往往是稍纵即逝,进而会怅然若失;而为他人排忧解难产生的欢喜,常常会伴随我们一生,以至终生回味无穷。

    如果人们能一如继往地终生履行利他自利,不辍、不悔。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来生,以至未来的生生世世,都不会在人道、天道以下。如若诸缘和合,用功精进,即此一生,便能体证悟道,成圣成佛,超出三界,不堕六道,免却轮回之苦!!!

    人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地行善悟道,其主要原因大致是:

    (一) 不知道因果通三世的原理。因为自己或看到别人做了好事,并未得到善报,甚至是所谓的“行好不得好”,故而产生退心,或根本就懒得去做“利人不利己”抑或是“利人损己”的“傻事”。

    他们不明白,因果是通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报应略有三种:

    1、现报,现世就得报应(这就像当年下种,当年收获的庄稼);

    2、生报,来生遭受报应(这就像种“埋头”豌豆,今年深秋下种,来年春天发芽,夏季收获一样);

    3、后报,即不定后世的哪一世受报(这就像知了下了仔,要三五年甚至是七八年才能出土,蜕变成蝉一样。据说干涸千年的鱼籽,遇水仍能破壳长成鱼苗)。

    这看不见生长的因果报,完全能以看得见生长的生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比照。

    (二) 做好事求回报或等待回报的心理,这种心理最要不得。

    一者,用这种索取心去做“善事”,还能说是善事吗?所以不但难得善报,恐怕祸将随之!

    再说,从因到果都有个成熟期,不求自得。而求回报便是拔苗助长,不但没了收获,还坏了种子禾苗,等于是以“善”作恶!

    还有,为善之后一身轻,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本于身心大有裨益,却又忽生阴暗的索报心理,如此,即便是得到了回报,身心也已先受其毒害!何愚至极?

    (三)人累生累世养成的习性,遇事先考虑自身得失,先看眼前利益。岂不知,人生于世间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只顾自己的人,便是画地为牢,终将成为无水之鱼、涸辙之鲋!

    人若是仅仅把情感和精力囿于个人生活圈之内,只为自己和自己周边最亲近的人谋利益,一定会越过越不顺,越过越郁闷、越过越危险……

    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个大生物链中,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若是只在狭窄的几个链上用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脱离这个大链条,其后果不言自明。

    这就是千百年来圣贤智者得出“量大福大”结论的依据。

    我们冷静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物、事件,再从短期、中期、长期,考量其相续的结果,当然不要被现时或现世的现象所迷惑,若是能透过几代人的历史来考察(这在农村是很容易办到的),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积善之家(人)必有余庆,积恶之家(人)必有余殃”。

    这是宇宙人生不变的轨则,永恒的定律!

    孔子的后裔该有八十代了吧,代代不乏名人贤者。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范仲淹、郑成功、林则徐……

    而那些曾经骄横一时,或称霸一世的强梁人物都那里去了呢?“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上一篇:心理的病态下一篇: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