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球汽车市场迎来“中国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2:22
当2007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当中国的汽车市场迎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回眸上一个365天,发生在中国车市的一幕幕,影响着中国车市动向的一系列事件,仍旧历历在目。
2006年,虽然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增长缓慢,全球汽车业总体而言表现平平,但中国仍有望占据世界总销量7000万辆的十分之一——中国早已“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车市的一大亮。
2007年已经到来,这个崭新的年份会成为全球车市激动人心的“中国年”吗?翻开刚刚过去的2006年,在那些真实存在过的镜头背后,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产能过剩成跨年度命题
2006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882号文件),在本已归于平静的2006年岁末的国内汽车业界再次掀起波澜,成为2006年车市的最后一个“大事件”。
《通知》在宏观调控的层面干预国内汽车市场,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要求重拳调整汽车工业结构。
《通知》称,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6月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方向,规范了企业的投资行为,汽车工业投资过热状况得到改善,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汽车出口逐年增长,企业国际化经营开始起步。从2003年到2005年,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国内汽车市场过快增长势头也明显减弱。但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汽车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长,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市场预期仍然较高,不断投资扩大产能,导致产能增长超过市场需求增长。
截止到2005年7月1日,我国汽车行业已形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约220万辆,陆续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建成后整车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2005年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5%,其中轿车行业72.5%。而从市场需求看,200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趋于平稳,预计今后几年,消费需求增长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按照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十一五”投资计划,2010年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如不加以引导,潜在的产能过剩将会变成现实。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其实,“产能过剩”并非是中国汽车市场2006年年末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但毋庸讳言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产能过剩确实反映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现实状况。庞大的产能应当如何消化?伴随着国家发改委《通知》的正式出台,“产能过剩”似乎又一次成为了一个跨越年度的“关键词”。
“中国力量”崛起世界市场
在对2006年国内车市诸多热点的回望中,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族品牌汽车正在走出国门,努力成为入主海外市场的“弄潮儿”,这无疑是去年车市的一大亮点。
华晨、吉利等充满活力的“中国力量”正在陆续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汽车市场的大舞台,哈飞、长城等始终占据国内出口领先阵营的“大哥大”,亦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国外业务,稳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这一切都给国人带来了莫大的兴奋和满足感。
一方面是国内产能过剩的行业现实,一方面是充满朝气的民族品牌倾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巨大挑战的环境下,将庞大的产能消化到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将眼界放到空间更大的全球汽车舞台——中国的民族品牌似乎正在导演着一场“中国制造”的大戏,2006年他们的表现似乎正在预示着这样一种积极的趋势。
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比前年增长约10%,达到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29万多辆,同比大增了两倍。
2007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前景,仍然让人充满期待。
镜头一:华晨汽车  创下最大出口纪录
2006年11月27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德国HSO汽车贸易公司,在德国不来梅签署了为期5年、总共出口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协议——这是我国自主品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出口纪录,同时也标志着华晨汽车正式进入欧洲市场,成为第一个大规模走向发达国家的自主品牌。华晨汽车按照出口协议,2007将出口德国1.5万辆中华轿车,2008年为2万辆,2009年3万辆,2010年4万辆,2011年5万辆。去年年底出口的3000辆中华尊驰轿车是华晨与德国HSO公司签署出口的15.8万辆中的首批,主要面向德国市场,预计2007年进入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奥地利、瑞士、波兰等国家,之后进入法国、意大利、捷克等欧洲国家。
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在中华轿车发车德国的仪式上,激动地说:“在民族汽车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道路上,华晨汽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毫无疑问,这3000辆中华轿车将载入史册,将在德国甚至是欧洲的土地上高高擎起中国汽车的旗帜。”
确实,华晨的大批量出口为自主品牌大规模进军发达国家增添了自信,“中国制造”出口德国无疑成为了上一个年份中,最令中国汽车人为之振奋的大事。
镜头二:吉利汽车  借力合资挺进英伦
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公司(0175HK)、上海华普,在英国伦敦皇家花园酒店,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协议——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
协议规定,吉利汽车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中国上海生产久负盛名的TX4伦敦出租车。与此同时,英国锰铜控股以每股2.5英镑的价格向吉利汽车定向发行30%新普通股股份,以换取新合资公司48%的权益。吉利汽车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占48%。有关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占英国锰铜控股扩大股本的23%,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款由新合资公司生产的出租车除了主要返销英国及其他国外市场外,同时也将试销中国市场,预计在2008年开始投产。吉利子公司上海华普负责最后的组装和销售,并拥有在亚洲的销售权,而锰铜控股则拥有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销售权——吉利凭借“千回百转”的合资计划,顺利挺进英伦与国际汽车市场。
毫无疑问,在2006年的秋天,中英汽车公司的这一合作,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具备“里程碑”意义的。
镜头三:长城·哈飞  连续多年出口领先
在2006年11月公布的联合国2006—2008年度汽车采购“大单”上,长城汽车榜上有名。自1998年以来,长城汽车连续5年保持同行业出口领先,2005年更刷新国内纪录,成为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最多的企业。2006年3月1日,长城汽车向古巴出口660辆“长城皮卡”。作为长城汽车的“主力产品”,“长城皮卡”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流行车型,截止到2006年,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哈飞汽车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05年整车出口突破2万辆,2006年底整车出口力求突破4万辆,哈飞汽车始终身处国内同行业出口量的领先阵营。
短短几年间,哈飞汽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包括美国、意大利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哈飞锐意、中意、路宝、赛豹等各款汽车全系出口。2006年5月,哈飞启动了俄罗斯市场,在其后短短5个月中,哈飞路宝销售量超过1000辆,成为2006年俄罗斯市场上销量增长最快的中国车。
中国的“长城”与“哈飞”们,在每一个不同的年度,似乎都能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制造无尽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