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2027年一线城市一千万元不够1人养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0:41
教授称2027年一线城市一千万元不够1人养老2010年04月08日 23:37央视《新闻1+1》【 】 【打印共有评论0

2010年4月8日,央视《新闻1+1》播出《难道又要老不起?》,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今天我们要说一个数字——一千万,用来做什么?养老,可能还不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钟伟教授提出的,到2027年一千万养老都不够,此言一出,拍板砖的人不少,但也有人对于本来就缺乏感觉感的未来更加觉得忧心忡忡,您怎么看,我们一起聊聊这件事。

(播放短片)

解说:

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得出的结论,估计会令很多人感到无比地沮丧,他说类似京、沪、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到2027年,预备1000万养老也未必够!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是我自己在考虑我自己的养老问题,想要决定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必须多么辛苦,挣多少钱,然后我才能够太平无事,所以这是我给我自己设定和想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解说:

尽管是一篇很小的文章,但钟伟说他也是本着严谨的态度写的,但是恐怕没有人愿意钟伟的预测,在20年后成为现实,而他的结论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有专家指出,钟伟的算法并不科学,千万元养老之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记者:

您现在就是对钟伟老师一千万的这个数字,觉得不科学是吗?

郝演苏(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对,是这样的,这个说法告诉你未来,很多人一下就感觉到,包括我们的同事,包括我周围很多邻居都觉得,活不下去了,这个现实意义有多大。

董登新(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我看这位老师,也不是做养老保险研究,他的一个比较当中,我觉得可能有逻辑上的错误。他在文章当中提到的前20年和后20年,具有完全的不可比拟,做出的结论当然是比较荒谬的。当然他想引出这种财务支付危机,我觉得这种动机或许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他的支撑,他的观点论证过程太糟糕了。所以对于一个学者来讲,他当然是不负责任,不严谨的。

解说:

事实上,除了对结论的质疑,也有人从钟伟的文章中,看到了另外的问题。有文章就指出,其实打量该教授的观点,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抓人眼球的千万存款,而是当前触目惊心的养老金缺口。而对于各方质疑,钟伟也做出了回应。

钟伟:

如果我的假设、前提、逻辑、数据出了问题,那么尽量批评,如果仅仅针对结论去吵架,那就没有任何意义,我特别特别希望我的判断是错的。所有的人都能够很幸福,很好地度过他的晚年,如果一分钱也不要,就可以度晚年,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市民1:

你要不上医院,你要在家吃住,那十万块钱就可以了。

市民2:

不算医疗费,(一个月)一千块钱就够了。

市民3:

我觉得十万块钱应该差不多,在有房子的情况下。

解说:

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北师大的钟伟在计算,估计眼下的中国很多人也在计算。而来自于一个学者的千万元之说,也让承担着房价、就业等多方压力下的人,或许又会增加一个老不起的感慨。

我们将如何老去?但愿钟伟的计算是错误的。

主持人:

一千万养老都还不够,很多人听了以后第一反应还是觉得太惊讶了,怎么这么多一个数额,岩松第一反应。

白岩松(评论员):

这个数字我不惊讶,面对这个数字。但是我非常惊讶于,人们在面对这个数字的时候,居然把很多人把它当真了,因为任何一个人可以去提出一个数字来,而且在钟伟这篇文章里我注意到,他是刊登在一个非学术性的杂志上,在我看来,更多的一千字这篇文章,可能带有一定人情背景的杂文性质。而且教授自己也说了,我是在考虑我个人的养老问题,因此产生了这样一种冲动,写这个文章,也许钟伟教授对自己将来养老期待值会比较高,要求的程度也会比较高。

而且在他这篇文章里,所谓的一千万也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数字,他说大部分的中国也许几百万就足够了,像上海等等这些,他说一千万未必够,其实在表达他的某种忧虑,但是我就觉得,他不过是一种声音而已,带有杂文性质的,为什么大家如此地当真呢?

主持人:

我想一个原因是不是跟他的身份有关,比如他是一个作家,或者是一个媒体人,这样说说表达一下情绪也可以,毕竟我们看到的是教授的身份,研究金融的,也许公众会觉得,这样的身份发表任何一个言论都应该严谨吧。

白岩松:

我注意到了这本杂志的最后,在这本杂志刊登完这篇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小括号,上面写着,他是什么什么金融研究所教授,但是仅代表个人观点。杂志也上了,这只是他个人观点。从公众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也要改变一种思路,难道我们的所谓教授们,24小时全在严谨的做着学术的教授,不会,我刚才为什么带点开玩笑的性质,也许这是他的人情债,因为不是说约他的文章很难嘛,也许这有他的哥们,或者怎么样,写了一篇杂文,去完成一个稿债,仅此而已。他自己也说,恐怕他写完了,也就没太在意,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大的动静,他应该不是以学术的姿态在写这篇文章,虽然他强调了严谨。所以我觉得大家没必要去因为他是一个教授,就要拿出一个好像让人立即信服的东西,我觉得就是一篇杂文。

主持人:

但是如果一千万这个观点确实让很多人对未来更加恐慌的话,他不应该为他的言论,在社会当中引起什么样的反应作出一个预测,并且承担责任吗?

白岩松:

你想听我说实话吗?

主持人:

当然。

白岩松:

开玩笑,在我看来真正的恐慌是我们现在依然乐陶陶地,不对未来自己的养老有任何的警觉,这才是真正的恐慌。在《新闻1+1》仅仅开播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头,我们做了起码不下三四次关于养老的问题,我是走到哪儿都在关心老年的问题,尤其到了日本,这种感受会更强,中国现在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要单独算一个国家的话,已经进入世界前十了,而且这个趋势在急剧地增长。所以我觉得,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我们还乐陶陶地不以为然。

当然回到教授这篇文章里头,我觉得他提出了一个前提,假如需要一千万的话,而且是一线城市,一个什么样的前提呢?说是货币政策以及养老的政策,沿着过去的惯性一点不做任何改变。你觉得政府傻吗?还是他没有智商,还是说眼见着中国人在逐渐地老去,老无所依,但一点都不作为,你觉得会有这样的政府吗?所以这个大前提在未来的20年,我相信就不会存在。

主持人:

但如果我们往前推20年的话呢?

白岩松:

好,这个假设很有意思。往前推20年的话,大约1990年,如果那个时候白岩松在某一个非学术性的杂志上,当然我不是教授了,我们举那个时候一个教授,在某一个非学术性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说,20年后也许我们需要一百万才可以养老,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不会挨网络的板砖,但是现实中会不会骂他神经病?会,可是现在你没觉得还真得一百万了,但是你没觉得现在社会在前进的时候,即使现在的确需要一百万养老,老不也在被养着嘛。虽然离我们的期待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说用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要去思考的话,你就会觉得,预测什么都相对容易。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让我们预测它未来的30年,可能都不太离谱。中国这样的国家,不要说20年,你给我预测未来的10年,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