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问题的杂谈 - 董国生的科技博客 - 国科社区-国家科技成果网 - Powere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0:52:37
一、 名人反中医不新鲜,但其言论是片面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作庥、打假英雄方舟子等等主张取消中医,前不久掀起了一次高潮。此类事早已不新鲜。历史上,反中医的名人众多,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孙中山、郭沫若等等是其中最著名者。“听中医之言,十有九误”即孙中山的“名言”。
但是,他们并未钻研过中医,并不真正了解中医,从而他们的言论便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不要因其名气大而被吓倒。例如,何柞庥院士的专业是理论物理学,其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当然是过硬的,但是他并未涉猎医学,仅凭表面感觉,认为中医所说的“阴阳五行”等等都是“胡言乱语”,其本身便是不严肃、非科学的。其实,中医中的“阴阳五行”等等,只不过是病因、病况等等的的代号而已,不可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二、谈中医问题,必然要与西医加以对比。
应当实事求是地讲,西医是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本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严谨的医学。西医确定病因、病态、治疗,都以相应的科学道理为依据,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众所公认的。
与此相反,中医完全不是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的严谨科学。它对于病因、病理、药理的认识和叙述,都完全是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从而,笔者认为中医是“模糊医学”“经验医学”。然而,就是这种“模糊、经验医学”却确确实实能够治愈多种疾病,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补西医的不足。仅以“发热”为例。西医按其病因划分为“感染性疾病”(含病毒性、支原体性、细菌性、立克次体性、螺旋体性、寄生虫性等)和“非感染性疾病”(含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结缔组织性、组织坏死性、代谢紊乱性、体温调节中枢失常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等),而中医则根本不知也不理会病菌与病毒等等,而是根据现象将其划分为“外伤邪气”“内伤正气”两大类,并进一步划分为“风寒袭表症”“风热袭表症”“湿热邂表症”“风湿滞络症”“滞郁少阳症”等等十几种。尽管如此,中医却能够按照其划分的类别,基本准确地用药,消除病热,往往较西医更加灵验。当然,实践表明,仅仅按照中医的理论并仅仅使用中药,许多疑难大症是无法治愈的甚至是被耽误的。反对中医的名人们,也并不完全是“无事生非”的。
笔者认为“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确实能够治愈多种疾病,表明其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重复性,从而不可蔑视,更不能因其不足而简单地加以否定、取消。
三、中医的科学化之路——新型现代医学形成之路。
实践表明,西医并非万能,中医并非完全无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医要要进一步提高,要从“经验、模糊”的境地走向“规范、明确”的境地。
1、要在中医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但是不能走“中医西医化”的道路,否则等于取消中医,那是很可惜的。
2、西医学中医,除了借鉴之外,还要在中医科学化方面提供经验。
3、中医学西医,主要的应当是借鉴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但不应向西医“缴械投降”。
4、“保留中药,废除中医”的提法是错误的;完全脱离了中医,则中药的作用便会大大削弱。
4、要保留、培养一批“纯粹中医”——他们完全不学西医,只学传统的、经典的中医,以便使中医的经典理论后继有人,以免宝贵财富失传。
5、“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大症”(如SARS等等),既是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之长的需要,又是提高它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6、最终,将逐步形成中西医“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新型现代医学。
★通常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判断似乎斩钉截铁地无可置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伪判断。因为,判断真理只能根据实践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实践的本身。从而,上述判断应当纠正为:“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实践”本身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居于何种地位呢?笔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途径”。从而,把原来公认的“一句话”,改为本文所说的“两句话”,那么,关于“实际”与“真理”的关系的判断就完整而准确无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