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步兵第46师139团8连——一支追着日军作战的英雄连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1:29
某部八连:一支追着日军作战的英雄连队 王绍波 张大为   昨日辉煌 沈阳军区某部"红八连",是一支令笔者心仪已久的英雄连队。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纪事》这部权威性军史著作中,只提到了一个连队的名字--红四师十二团二营五连。当年,军团政委杨尚昆曾把一面绣着"铁的红五连"的锦旗授予该连。为了追寻这支英雄连队战斗成长的足迹,我们走进了驻吉林省公主岭市某部八连。   八连诞生于著名的平江起义,前身是红五军十三师一团三营,1933年9月整编为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二营五连。先后参加了保卫井冈山、一至五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形成了拖不垮、打不烂、攻必克、守必坚的光荣传统。   1934年1月,红五连参加了沙县战斗,担负团的主要突击任务。战斗中,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红五连攻克沙县城,歼敌2000余人,缴获山炮两门。战后,红五连荣获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授予的"模范红五连"荣誉称号。同年3月下旬,红五连奉命参加大阳障战斗,战后,连队被上级授予"以少胜众,顽强防御模范连"称号。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五连攻占天险娄山关,四渡赤水河,第二次攻占遵义时担任爬城队,最先把红旗插上了遵义城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五连改编为某部十一连。在扩大解放区和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大反攻中,十一连打丰县、攻金乡、夺长垣,对有坚固设防的城市进行攻坚战,4次担任突击队,每次都把胜利的旗帜率先插上城头,被誉为"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   1939年,十一连随部队挺进山东。当时,一一五师粉碎敌九路围攻万人大扫荡,引起日寇恐慌,特派出一个主力大队护送3门野炮防守郓城。大队长长田敏江少佐是日本天皇的外甥,异常骄狂。他7月31日耀武扬威地从汶上出发,经过梁山到郓城交炮。部队首长决定吃掉孤军深入的这股敌人。8月1日天刚黑,骄狂的日军被诱至独山庄。当时十一连奔袭百里,准时向敌发起进攻。在连长李新发带领下,十一连迅速从南面攻进庄内,烧毁敌汽车,歼灭敌骑兵,缴获了几十匹战马,一举俘虏了13名日军,鬼子大队长长田敏江也被官兵击毙在路边。   此次梁山大捷,共歼灭日军400余人、伪军3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步马枪400多支、轻重机枪17挺、战马50多匹和其他大量军用物资,创造了八路军在平原地区以一个营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受到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蒋介石也来电祝贺并送来3万银元表示慰问。1944年8月1日,连队被湖西分区授予"横扫边区十一连"光荣称号。   今日雄风 "三十载金戈铁马,十万里浴血征程,八连红旗不倒,利刃不卷,雄风依然!"是战争年代这支英雄部队的写照。如果说,战争年代八连的历史辉煌而又沉重,那么和平年代里,他们又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就如同一粒被埋藏在黄沙中的金子,静静的沉睡在河底。   但是,一代代八连官兵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英雄本色。他们扎扎实实打基础、勤勤恳恳做奉献、踏踏实实干工作,争标兵、打头阵、创一流,教育、训练在军师范围内历年都是先进,开创出了一流的工作成绩。   早在全军大练兵的1964年,八连九班就在沈阳军区进行战术训练巡回表演。1978年,在军组织的建制连队考核比武中,八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冠。1995年,连队参加吉林省桦甸市抗洪抢险,连续奋战17个昼夜,被省政府授予"抗洪模范集体"称号。1996年夏,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亲临连队视察,和战士们座谈近两个小时,并为连队题词:"继承和发扬红四师十二团五连在大阳障战斗中,以少胜众、以弱胜强的顽强的战斗作风"。那次见面,让八连战士陆海龙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于是,他给张震将军写信汇报了连队的工作及个人思想。将军亲笔回信,勉励战士们要为连队多做贡献。这一段军委领导与小战士之间的忘年交,在军中传为佳话。1995年以来,连队年年被师以上单位评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连"、党支部年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6年,作为红军连队代表,八连官兵光荣地参加了军区"草鞋传"接力活动;2007年,军区《前进报》以《顽强作风铸连魂》为题对该连进行了专题报道。 "红八连"战士口口相传这样一句话,"八连铁,八连钢,不卷刃,永放光!"这不是连训胜似连训,这是代代相传的连魂。英勇顽强、机智果敢是八连的传统作风。在战争年代他们攻必克、守必坚;在和平时期则更多地表现为突击力强、工作标准高。因此,上级每有大项突出任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八连。2005年7月,连队执行长白山国防光缆施工任务。为了保障光缆按时通进边防哨所,实现边境可视监控,全团奉命开进长白山茫茫林海中。10天过去了, 光缆施工任务大部完成,但天池南坡最后3000米却让大家都挠头了。白头山顶峰海拔2200米,飞播的牧草下是40公分深的火山灰,再往下就是亘古未化的永冻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挖开永冻层,把光缆埋设到120公分以下。这80公分在别的地方算不了什么,但是在紧邻边境的敏感地段不允许爆破作业,又运不上来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只靠钢钎、铁镐对付永冻层就极为困难了。让哪个连队上去啃这块"硬骨头"?团首长"碰头会"上共同认为,必须把战斗力最强的连队拉上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把任务交给八连。   受领任务后,连长、指导员到团首长那立下了军令状,保证3天完成任务。此时,距7月22日--平江起义纪念日,也就是八连建连纪念日恰好还有3天。在连队军人大会上,大家一致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向连队生日献礼。而后,大家纷纷献计献策:"2000多米的山顶,炊事车做出的都是夹生饭,我们炊事班带行军锅上去,就在工地开伙!"炊事班长说。"带背囊上来,吃住都在这儿,3天不眠不休也要按时完成任务!"排长表态。"现在是夏天,让冰层露出来晒晒太阳吹吹风就能化一些,我们先突击把光缆沟都挖露出冻土层,再一层层剥皮!"指导员出主意。   老天也仿佛在考验大家,虽然是盛夏时节,但晚上山顶气温骤降,后半夜又下起大雾,即使穿着雨衣,大家的衣服都被打透了。上午浓雾散去,太阳升起来了,大家马上开始施工了。此时,一阵阵山风袭来,又透着寒意,加之高山空气稀薄,刚刚大强度活动几下,马上就气喘吁吁。许多战士都感冒了,但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利用太阳当空的难得时机紧张忙碌着。不用商量,干部、党员都给自己领了额外的任务段,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连长刘学伟更是不顾自己胸膜炎发作,带病完成自己分的任务,还坚持来回奔波检查指导不耽误。在党员干部们的带领下,2天半时间,就按施工标准完成了3000米的永冻层挖掘任务。   7月22日,光缆如期铺设,八连官兵在阵地上迎来了自己的第77个生日。在组织生日会餐中,虽然野炊的饭菜有些简陋,虽然年轻的脸庞被紫外线照成了山药蛋,虽然迷彩服上挂满了冰屑泥浆,虽然很多人还因感冒而发冷颤抖,但是他们的心是火热的。师、团首长来看望连队,各级领导对八连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此次采访,正值冬季适应性训练。三九时节,天寒地冻,八连官兵一路士气不减,在上级导调下,防空袭、防核化袭击、遭遇战斗、对仓促防御之敌进攻战斗、野战阵地防御、宿营等科目都指挥得当,训练有素。   我们来到连队临时驻地,看见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标语口号、安民告示也已张贴在各处。指导员向记者介绍说:"冬训中连队走出营房,借住在老百姓家里。我们连出动干部、老兵40余人,分住在4个地方,现在连长正在外面组织战术训练。"中午休息时,记者看到,在老乡家的小房间里,忙碌了大半天的战士们秩序井然地躺在床上、火炕上,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往往要躺10多号人。尽管如此,战士们卸下的背囊、装具都叠放得整整齐齐。在驻地旁边的一块黑板上,写着八连的驻地纪律:不准损害群众利益,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以训练为由随意砍伐群众树木、损坏群众财物,不得到群众家里吃请请吃……这一条条的"不准、禁止"在八连的战士中每个人都能背得出来。   "我们自己带了炊事车,可以实现伴随保障,空下来的时候帮老百姓打扫一下卫生,绝不给老乡添麻烦。"指导员说,当地的群众很欢迎他们,有时候训练回来,突然间就发现自己脱下来的衣服被房东洗好了,火炕也已经烧得热乎乎的,开水已经打好端到屋里,心头不由得一阵感动。   "去年夏天,也是在这里训练,我们要走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哭了,他们不舍得我们走,可是没办法。不过走到哪里,我们都时刻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八连官兵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军民鱼水深情。   从1928年到2009年,八连已经走过了81年的光辉历程。现在的八连也许不像战争年代那样锋芒毕露,现在的多了几分成熟和内敛。"打仗当拳头,建设做标兵!"新一代八连官兵正把过去的荣誉作为前进的动力,不断努力攀登新高峰。   带兵感言   采访中,我们见到了曾在三营工作,对八连非常熟悉和关注的部队政委李红军,谈起八连,他也有许多感慨。他说:八连在战争年代战斗任务最多、伤亡比例最大。但是无论条件多艰苦、伤亡有多大,补充的新兵有多少,红军火种始终没有熄灭。他们能够始终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把部队组织起来,保持原有的战斗力和战斗作风,至今岳寨战斗两开支委会的故事还被官兵传诵着。正是有着党支部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八连的传统没有丢、八连的作风没有散,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管上级分配什么任务,八连都能做到最好,各项工作历年都走在先进行列。八连最可以让首长放心,永远是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永远是展示团队风采的代表队。   采访结束前,八连官兵纷纷向记者表示,要"知连史、唱连歌、砺连魂",继承和发扬先辈打不垮拖不烂、攻必克守必坚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忠实履行新使命,不断提高打赢本领,做党和人民手中永不卷刃的钢刀。   铭史励志,平江惊雷八一载;以身许国,战士豪气万千重。愿年轻一代的八连官兵,继承先辈优良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沈阳军区陆军第16集团军炮兵旅——代代高呼董存瑞 某炮兵旅:代代高呼董存瑞 王绍波 徐立华   【昨日雄风】 60年前,随着隆化城的一声巨响,诞生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从此,一支以董存瑞命名的英雄部队诞生了。踏着英雄的足迹走,代代高呼董存瑞,完成党交的任务最光荣,时刻听从党指挥……每当官兵们唱起这首旅歌《代代高呼董存瑞》,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1948年5月24日,我军准备攻打隆化城。作为爆破元帅的董存瑞在战前誓师大会上坚定的向党表示:"党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没二话,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了任务。"竖日下午3时30分,部队发起总攻。董存瑞焦急万分在,在战友们的掩护下,抱着炸药包迅速向敌人的暗堡冲去。可暗堡两侧的河床上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炸药支架。这时,冲锋号已经吹响,部队象潮水般地向隆化中学涌来,突然隆化中学东北角一座桥型暗堡里,十几个暗枪眼一齐喷出火光子弹象暴风雨般射向冲上来的队伍。见此情,董存瑞立下决心:为了消灭敌人,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敌人碉堡炸掉。于是,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地贴住桥底,从容镇定地拉开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急速地燃烧着,董存瑞泰然自若,坚定地站在那里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随着天崩地裂"轰"的一声巨响,敌人和碉堡被炸的粉碎……从此,这种英勇完成任务、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成为我军革命军人的光辉典范和我党优良品德的最高表现。   时代造就了这支部队,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英模人物。战争年代,涌现出了董存瑞、郅顺义、杨世南、崔志山4位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和平时期,雷锋、王杰、邱少云、黄继光等英模人物都是在董存瑞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做出了向董存瑞烈士学习,做优秀革命战士的豪言壮语。在这支英雄生前所在部队,一茬茬官兵没有忘记老班长董存瑞的临别时的豪言壮志--天塌下来也要完成党交的任务,先后涌现出了被军区党委授予"为革命乐于吃苦,勇于牺牲的革命烈士"称号的成秉臣和被总参总政表彰的"全军优秀带兵爱兵班长"石善奎等一大批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忠诚卫士。 英雄离去的日子愈走愈远,但人们怀念英雄的思想却没有淡化,纪念英雄的心愿更加热切。每年的5月25日,驻地政府、学校、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祭奠英雄。每每此时,官兵们都会来到董存瑞纪念馆和塑像前,用心灵触摸英雄的伟大壮举,追寻英雄浴火成长的经历,再一次沉淀自己今后人生的方向和座标。走近英雄,与英雄相伴,是英雄部队周围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已血脉相传。生活中,不论是官兵,还是地方群众,都会经常走进董存瑞纪念馆聆听英雄话语。 前辈打下江山,后代报效祖国。多年来,他们始终把董存瑞的"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精神作为"旅魂",把老英雄们的辉煌业绩作为"旅课",坚持抓好革命传统教育,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培育出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英雄群体。   一旦赋予时代娇子英雄本色,犹如中流砥柱。   2004年的夏天,十五连的战士陆郑猛退伍回家不几天,他的父亲就给连队打电话连说了十多个"没想到":"没想到孩子变化这么大;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胆量……"   陆郑猛的家是沿海地区最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他是独生子,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腼腆胆小的性格。新兵下连后,他与班长第一次站夜岗,猛然间听到狸猫叫声,扔掉枪支跑回连队。再次站岗,他竟然拿出三百块钱找人"代劳"。这件事引起该旅领导的强烈震惊:目前有多少个"陆郑猛式"的战士?明天战场上谁还会扔掉手中武器?谁能扛起老班长董存瑞的钢枪?   震惊和反问之后,旅里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等,结合传统"同举一面旗、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教育活动,坚持开展"十个一"传统做法,即:新兵入伍,讲的第一个故事是董存瑞的故事,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董存瑞》,唱的第一首歌是《当兵要像董存瑞》,读的第一本书是《董存瑞》,晚点名时第一个呼点的名字是《董存瑞》,新兵下连,在老班长董存瑞塑像前举行一次宣誓仪式;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是参观董存瑞纪念馆;每年的"5.25"董存瑞牺牲纪念日举行一次大型纪念活动;每年利用秋季实弹演习机会开展一次"存瑞杯"军事课目大比武;每年老兵复员在董存瑞塑像前举行一次告别仪式。把董存瑞精神作为旅魂、旅史、旅课,上好、上活"董存瑞"课。重大场合集体呼点董存瑞,播放《代代高呼董存瑞》、《当兵就像董存瑞》歌曲,以多种形式激励官兵像董存瑞那样舍身为国。   潜移默化中激活"陆郑猛式"的战士,练就成雷厉风行、毅力坚韧的钢铁战士的面孔,敢于挑战训练难度,奋勇驰骋训练场。陆郑猛后来成为训练场上的"小老虎",退伍前被连队评为"优秀士兵"。退伍后,他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有一菜农赶着马车,马受过往车辆鸣笛惊吓掀翻车子。这时,他冲上去一把拖住马缰绳,与其展开"拉锯式"较劲,胳膊摔骨折也没松手,避免一起事故发生。   去年夏天连降大雨,布尔哈通河堤发生管涌。部队外地驻训,只有教导队留守。72名预提骨干新兵接受任务后,不顾夹杂在垃圾中的碎玻璃茬子,纷纷跳下去找漏洞。有9名战士的脚被划破,成功堵塞后才上岸包扎。为堵管涌,战士围成人墙在水里站了近两小时。   一旦传承英雄血脉,对英雄就有了平凡认识。 日前,长白山一隅,即将上演一场实兵攻防演练。   "战友们,老班长董存瑞为了建立新中国英勇献身,年仅19岁。今天,中华儿女携手建起幸福美满家园,竟有人要搞分裂……我作为董存瑞的传人,再有举炸药包的机会,第一个冲上去!"大战临前,十一连炮班长冷云才的誓词如股电流催人奋进。董存瑞"为了新中国"舍身为国的英雄气慨,成为该旅进入和平时期,教育部队"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战斗动员大会的"第一课",使官兵牢记党的宗旨,清醒认识军人的责任、使命,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   旅党委把董存瑞、郅顺义、崔志山等12位英雄人物的战斗史当作活生生的"红色"教育资源。作为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的"中轴线",贯穿全年重大活动中。编发了董存瑞刻苦训练、英勇杀敌等英模人物精彩画面的"掌中宝"式的战斗精神手册,使官兵时刻树立学英雄、当英雄的思想,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每次重大活动展开前,请官兵代表谈斗志、谈感想,激励大家像老班长那样"打狼要有真本领、天塌下来也顶着"。   他们把英雄董存瑞和学英雄官兵的肖像,制作成灯箱挂出来。每晚开灯后,烘托出一幅观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蓬勃朝气的军营生活景观。利用网络终端到班的便利条件,开通"存瑞网",并与其他20多位全国著名战斗英雄人物的网站对接,官兵娱乐时也能感受英雄精神。   一旦生活在英雄群体里,英雄也就生活化。   该旅让官兵牢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光荣",是当好一名合格兵的基本准则,树立一上训练场就是入战场的战斗观念,发扬老班长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作风。   前年底,部队跨域对抗演练。激战过程中,二连一班长刘阵永在转移阵地架炮收炮时,从车厢板翻身下车。他的脚猛一落地,生疏地域上,正好下面有一块石头。当时他感觉猛一股钻心疼痛,瞬间回过神来,心里清楚此时就是战场,耽误一秒就有可能影响整个战场全局。他咬紧牙关,一拐一踮地转战3个阵地,坚持4个半小时。他走下训练场,就晕了过去,经过医生诊断,左脚腿肌骨断裂3厘米。后来,医生知道他在此情况下,坚持完成10多个高度课目时眼睛都湿润了。   旅党委不但提高部队"能征"能力,还要时刻强调"善战"水平。   七连从建连以来就有着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能征"光荣传统。前年初与其他连队一起为某仓库突击装载物资,仓库提供了免擦伤的手套,其他连队的官兵都戴着上手套干活。七连的战士刚要上前被干部一顿教训,说这样能体现红军传人的作风吗?任务结束后,七连官兵的胳膊和手大都被划伤擦破,其他连队的战士丝毫未损。   这事被前来蹲点的旅政委陈树阁知道后,引起深思,让战士付出无畏的血汗和牺牲是带兵的失职,善战而不能"盲战"。他帮助连队干部反思问题,查找原因,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带兵打仗学习"善战"的必要性。不久,连队帮驻地市区清理河床,一班长带领全班脱鞋刚要往下跳,被指导员曹志岩一把拉住,说垃圾堆里有玻璃茬子很容易划伤脚。尔后,连队借一部分、买一部分靴子,全连人人一双,很快圆满完成任务。   每每此时,官兵迎着寒风,在排山倒海之势的呼啸中冲锋。有失足倒下的,爬起来继续前进。有空乏无力的,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这就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的一个震撼缩影。   "时势造就英雄"。彪炳日月,浩气长存。董存瑞"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继往开来,无私奉献。学习英雄精神,走英雄成长道路,创英雄业绩,建设全面过硬的一流部队,是全旅官兵永远不变的追求…… 【带兵人感言】   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部队长 刘绍利   每当走近办公桌,第一个触目的便是案头上耸立的那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微型铜像,每当凝视它,便会使我发出许多感慨: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什么英雄已长逝半个世纪,但在每年的 5月25日,董存瑞的家乡,牺牲地和英雄战斗过的部队,都不约而同地以各种形式纪念他???   现实生活给了我答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人类做出光辉贡献的人,他光芒四射的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的生命无论长短,但只要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党和人民就不会忘记,其死就重于泰山!   在我们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更需要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个像英雄董存瑞那样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战士。董存瑞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支军队克服困难、战胜强敌,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斗精神吗?   应当看到,董存瑞精神虽然集中体现在董存瑞身上,定格在他舍身炸碉堡的瞬间,却是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珍贵传统,是人民军队战斗意志的精神凝结。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清董存瑞精神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地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董存瑞精神与我军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是根。继承传统是保持战斗精神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不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的民族更加可悲。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的建设史与战斗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对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董存瑞是我军历史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是众多英雄中的杰出代表,要充分认识到,把英雄董存瑞的事迹及其精神传播下去,无疑是在继承着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说,不论新军事变革如何发展,军事斗争准备怎样进行,董存瑞精神这个传统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优势和时代价值,是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培育献身精神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