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30年思路大转变:从“人在堤在”到“人水共处”-新闻频道-和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9:44

治淮30年思路大转变:从“人在堤在”到“人水共处”

2008年10月17日11:37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新华社合肥10月17日电(记者蔡敏)“人在堤在”,曾几何时,在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淮河两岸,这个词浓缩了人们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如今,数万蓄滞洪区移民大搬迁、让路于水,依法防洪、科学调度,探索洪水资源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淮河治理思路历经重大转变,从过去“人定胜天”的对抗式走向“以人为本”“人水共处”的和谐式。

 

  移民迁建 淮河流域告别“人水争地”

  刚刚过去的2008年夏季,安徽淮南田家庵区的居民陈玉云,四十多年来第一次不用再为洪水担忧。

  “今年春节一家人就从住了半辈子的小岛搬了出来,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楼房。”陈玉云舒心地说。

  她口中的“小岛”其实是淮河干流河滩地上一块凸起的高地。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开疆辟土”般地挖塘垒土,硬是堆出这座小岛,从此就在上面居住生活。然而每到汛期洪水漫滩,小岛就变成了孤岛,居民们不能进出,成百上千的官兵还要为保住小岛的防洪圩堤冒酷暑而战。

  受益于淮河流域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工程,陈玉云等853户居民终于搬出了小岛,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移民安置小区安上了新家。

  事实上,淮南小岛的移民迁建只是整个淮河流域移民搬迁工程的一部分。“从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算起,仅安徽省就有9万户、40多万群众移民搬迁,让道于淮河。”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这样介绍。

  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倍多的淮河流域“人水争地”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人占水道成为淮河洪水易于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枯水时,两岸农民就在露出水面的洼地、河道或是河滩地上耕种居住,并搭起小土堤围护,导致淮河河道日益变窄,水流不畅。

  为了保护这些水域上的农民以及淮北大堤的安全,水患频繁的淮河流域很长一段时间一到夏季,就会传唱一曲“人在堤在”的悲壮之歌。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刘玉年告诉记者,1998年以前,淮河治理、防汛工作仍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而这之后,“人民的生命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放在第一位,逐渐成为治淮的重要指导思想。

  近年来的淮河治理工作中,行蓄洪区改造建设工程被放在重点位置,水利部门陆续对现有的行蓄洪区逐一进行研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改建方案,努力实现人水和谐。

  对于标准很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老百姓将逐步从里面迁出来,给洪水留足空间,或是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盘占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区的一般堤防标准,使其不用再因启用而转移人口。

  科学调度 淮河行洪再不闻炸坝声

  爆破分洪曾经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2007年,即便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启用多个行蓄洪区,却无一采用这种激烈方式破堤分洪。

  “过去,由于防洪工程体系不够完善,调控调度措施不够成熟科学,遇特大洪水时过分强调拼命保堤,实在顶不住了,为了快速分洪,只能炸坝。不仅不安全,还容易带来破坏性后果。”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平清楚地记得,2003年姜唐湖炸堤爆破的骇人场面:烈性炸药把堤坝炸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口子”,洪水急流而下,把堤内侧硬生生“砸”出一处50多米的深坑。灾后重建为堵口填坑,当地政府耗资100多万元。而炸坝形成的激流从过大的缺口携带巨量泥沙碎石,覆盖了大面积的农田,为清理这部分沙石,又花费1400多万元。

  “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近年来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建成,加上行蓄洪区的调度准备早、预案足,干部群众基本做到了"心中有底、出手不慌",不再需要炸坝行洪这种激烈方式了。”刘国平说。

  水利专家和安徽省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一批治淮骨干工程的完工和科学调度、依法防洪能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

  蒙洼蓄洪区的庄台加固和周围堤坝建设是国家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工程于2006年全部完成。记者在蓄洪区内看到,宽约4米的水泥撤退路四通八达,群众居住的避水庄台也全是水泥护坡,每个庄台上还安装了一个高音喇叭,用于撤退时宣传通知。

  当地干部李国庆告诉记者,过去蓄洪区内没有水泥路,一遇大水,车辆进不来,人员撤退速度非常慢。而且因为庄台也是泥土护坡容易坍塌,群众安全很难保障。

  同样加固的还有淮北大堤蒙洼段,大堤路面已经加宽一倍,临水面全部建起了混凝土护坡,好似穿上一层坚实的防水盔甲。经常参加防洪巡堤的民工崔伟平说,过去大水一来,三线民工全部动员上堤,仍险情不断。现在也紧张,但心里踏实多了,上堤人数减少许多,投入的物力、财力也减少了。

  完善工程体系 沿淮探索推进“洪水资源化”

  淮河防洪科技水平已经从过去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加卫星”。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英三说,虽然2007年淮河旱涝急转,汛情来得很急,“但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非工程体系,帮助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

  淮委副总工程师夏成宁的感受最为深刻。他介绍,1991年淮河防洪时,各水文站的水情只能靠人实地观测,测到的数据由专人到邮局拍电报或者打电话发回淮委,淮委工作人员再通过手工把信息翻译出来。据说,当时光接电报的人就要十几个。

  而现在,当记者在淮委采访时,随处可见各种高科技的调度手段。坐在防汛值班室内,只要点开网页,当天淮河干流各个支流的降雨量、降雨范围、水位情况等资料就会立刻显现在电脑上。

  淮委主任钱敏还介绍,在实现科学预测、管理洪水的同时,另一方面,沿淮水利专家和地方政府还在想办法“让水留下”“洪水资源化”。淮河在夏季时洪水泛滥,冬春季节时又非常缺水,把夏季的水害化成水利,造福于人类。而“这在过去是想都没敢想的”。

  “洪水资源化”的种种工程措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淮河流域已建成的水库有6000座左右、总库容达到300多亿立方米。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最多可蓄水百亿立方米,不仅可减轻洪水对淮河干堤的冲击,还能在枯水期为农业提供水源。

【来源:中国政府网】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治淮30年思路大转变:从“人在堤在”到“人水共处”-新闻频道-和讯网 华为从两万到千亿的创业故事-新闻频道-和讯网 华为从两万到千亿的创业故事-新闻频道-和讯网 中国地方债已从4万亿上升到7万亿 危机一触即发-新闻频道-和讯网 罗杰斯:欧元在15~20年内可能不复存在-新闻频道-和讯网 高盛在中国到处吸金 惯用泡沫投机攫取暴利-新闻频道-和讯网 周小川暗示加息已在政策考虑之内-新闻频道-和讯网 德国男子在广西支教十年 可能因不具资格离开-新闻频道-和讯网 温家宝:政策着力点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新闻频道-和讯网 刘益谦:出租车司机到职业投资人-新闻频道-和讯网 从自律、制约到制衡:反腐思路的转变与深化--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从自律、制约到制衡:反腐思路的转变与深化--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从角色到方式,家庭教育正发生五大转变 加工贸易路在何方——广州力促工贸企业转型升级-新闻频道-和讯网 从梦想到现实 中国大飞机发展思路变迁 转变思路——调整在大盘上涨中同步进行 和谐共处 让IE在FireFox中“安家” 周其仁:十年间央行资产负债率升到999‰以上-新闻频道-和讯网 一个女人从20走到30的八大转变~ 一个女人从20走到30的八大转变! 定调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到"促转变" 定调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到"促转变" 两年从年薪两万到十二万的转变 “两房”将从纽交所退市 股价暴跌约四成-新闻频道-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