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3:54

孔子的故事(51-56):子路受教

(51)孔子回到鲁国后,前来向学的弟子,日益增多。这时儿子伯鱼早已娶妻,伯鱼的胞妹无及,伯尼的女而无加,尚待字闺中,孔子便从弟子中量才择配,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以姪女许配给南宫敬叔。

(52)孔子的好名声传遍列国,许多学生不断的慕名而来,那子路初次见孔子,身穿盛服,很不可一世的样子。孔子告诉他说:“你这样昂昂然算什么呢?你身穿华服,面露志得意满之色,世上还有什么人,肯将你的错处告诉你呢?”子路退出,去换上了一身戎服进来。

(53)子路身配甲胄,拔起长剑,在庭中舞弄一番,舞罢向孔子说,古时的君子,没有不配剑以自卫的吗?夫子也应该学剑习武,继承先业。孔子说:“古之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卫身,因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不是心服啊!”子路敬而受之,马上换下戎服,穿着常服。

(54)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55)子路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立,斩作竹箭可穿犀革,如此来说,何必要学?孔子告诉子路说:“装配了箭羽,磨锐了箭镞,将犀革穿入更深,这个和天才的求学问,岂有两样呢?”子路拜而受教。


(56)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说:“以前由侍奉双亲时,常吃些藜藿恶草具,饭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负回家。双亲过世后,由南游楚国,随后的车子有百乘,积储的米粟有一万锺,铺设锦垫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愿为双亲负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说,你事养双亲,可称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謂赽腔嘟岈ㄗ57〞61ㄘㄩ晇唻疑悝

ㄗ57ㄘ謂赽腔悝汜準都嗣ㄛ?笢肅俴郔疑ㄛ郔假?疑悝腔憩岆晇唻﹝謂赽佽坻ㄩ※珨?妘ㄛ珨?窊ㄛ婓穠砏ㄛ?祥膩?蚡ㄛ隙珩祥蜊?氈﹝§

ㄗ58ㄘ晇唻勤謂赽垀諒餃腔耋燴ㄛ祥筍珨泭憩雅ㄛ奧?夔劂旯极薯俴ㄛ婖棒菌驛帤郭燭羲﹝甜?瑭祥蝨偭赻蛹ㄛ毀奧剞輒?嗷ㄛ揭揭悝炾ㄛ俋桶麥蘇腕砉跺豇?ㄛ妗暱岆湮秷?豇陛ㄐ

ㄗ59ㄘ痲赽婓捶奻夤阨ㄛ赽僚恀耋ㄩ※澱赽獗阨斛隅夤舷ㄛ岆睡埻秪儸ˋ§謂赽佽ㄩ※秪坳都霜祥洘ㄛ?夔?摯珨?汜昜ㄛ憩砉耋眳霜俴奧拸衄砦鴃陛ㄐ§

ㄗ60ㄘ衄珨棒糧飢鼠恀謂赽ㄩ※蠟藷狟萊赽闡珨弇郔疑悝儸ˋ§謂赽佽ㄩ※衄弇晇隙郔疑悝ㄛ坻植祥?躑ㄛ珩祥頗菴媼棒溢眈肮腔徹渣﹝§蚕森褫眭晇唻岆謂藷郔堤伎腔悝汜﹝

ㄗ61ㄘ晇唻屾謂赽?坋呡ㄛ婓爛槨媼坋嬝呡酘衵奀ㄛ芛楷憩?啞賸﹝坻腔祩砃岆ㄩ※堋拸極囡ㄛ拸囥櫛﹝§憩岆祥蹂珓赻撩腔髡櫛﹝祥軑?櫛賴ㄛ涴欴腔党欱岆睡脹喟詢陛ㄐ

ㄗ渾哿ㄘ

孔子的故事(62—67):弟子德行

(62)孔子的另一位以德性出名的学生,就是闵子骞。他为后母所虐待,被父亲看到,非常生气,要将后母赶出家门,子骞跪在父前,代为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怜其纯孝,后母亦被感动,邻里传为佳话。

(63)闵子骞为人正直,见识高远,孔子曾称赞他说:“闵子骞这个人不轻易发言,一旦发言,就不偏不倚,切中肯綮。”此即是有德者必有言。其言必定是淑世兴邦,利国福民之语。当时季氏,也曾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子骞虽有济世之心,却不齿季氏的跋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对使者说:“如果你再叫我出来做官,那么我必定在汶水之上了。”闵子骞不惜以离开鲁国,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决心,由此可知其志节是多么的清高。

(64)孔子平素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之后,要不断的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

(65)有学生问孔子说,究竟求学要学到什么时候呢?孔子说:“明天再给你答复。”第二天,孔子带者弟子们,到荒郊野外郊游,一路上看到许多坟墓。回程中,学生再追问昨日的答案,孔子说:“今天到郊外,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什么也没有,一路上只是看到许多坟墓而已。”孔子说:“这便是答案,我们只有到了倒在坟墓中,才能停止学习。”

(66)孔子的另一位因德行而有美名的学生是冉伯牛。冉伯牛有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伯牛因身染恶疾,不想见人,孔子从窗口拉着他的手沉痛的说:“是命啊!这样好的人,而有这样的疾病,唉!这是命啊!”

(67)冉伯牛的族人冉雍,字仲弓,亦是孔门中很有德性之人。仲弓的父亲乃不肖之人,孔子赞叹仲弓说:“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是说他父亲虽不是善类,但并不妨害他的儿子的美善啊!

孔子的故事(68—74):循循善诱

(68)有一回,孔子独自站在庭中,看见伯鱼趋身而过,就问儿子说:“你学诗了吗?”伯鱼言道:“尚未学诗。”孔子说:“不学诗,不知与人言语应对”伯鱼退到自己房中,赶紧学诗。诗有比兴答对酬酢,学了之后,能够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所以孔子教儿子要学诗。

(69)又有一次,伯鱼趋而过庭,孔子问他:“你学礼了吗?”伯鱼答道:“尚未学礼。”孔子说:“不学礼,不知立身处事之道。”伯鱼谨遵庭训,退而学礼。礼是恭俭庄敬立身之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若不学礼则无以立身。学诗、学礼是孔庭教子之义方,值得后人学习。

(70)孔子的学生曾参,有一次执锄耘草,误伤父亲曾皙亲手种植的冬瓜,被父亲用猛杖打昏了过去。就这件事,空子特别教导曾参说,过去舜有顽父瞽瞍,舜小棰则忍受,大杖则逃走,所以不可委身以待暴怒,万一被杖打死,则陷父亲于不义,此乃不孝之极。

(71)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要承欢亲心。孝,并不是只让父母温饱而已。像犬马也能提供劳务,但不知敬人,人子如果待亲不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72)孔子勉励弟子,要做有德的君子,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73)孔子平素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自己更是勤奋不懈。他曾经读易经,用功到串编简册的柔皮都读断了数次,因而有“韦编三绝”的美谈。

(74)孔子常常将读书心得告诉学生,有一次他读易经后,就很慨叹的告诉学生子夏说:”凡骄矜自满而能长久的,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啊!自以为贤能的人,天下的善言,就传不到他的耳朵里了。

孔子的故事(75-82):孔门气节

(75)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要算颜回与原宪了。然而两人的气节最为高尚,修身不愿屈节。有一次,子贡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骏马去访问原宪。子贡看见原宪脸色惨白,便问:“你病啦?”原宪回答说:“所谓贫,那是说没有财产。所谓病,那是说纵然学习而不能实行。我现在贫而不病。”子贡听到后,觉得很惭愧,所以君子是忧道不忧贫的啊!

(76)孔门弟子,言语最好的学生子贡,询问孔子实现仁德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匠人心想做好一件工作,首先要把工具弄得锐利些。同理,要实现仁德,就必须亲近有德之人,自己先涵养仁德。

(77)孔子十分淡泊名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不知人。”他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与品德好,而抑郁寡欢。反而认为应该担心的是不认识别人的长处。

(78)天有好生之德,孔门教导弟子,亦是心存仁厚,要“义不射宿。”有仁德的君子出去行猎,不可射杀栖息在窝里的鸟。

(79)孔子一再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必须不断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0)孔子教导学生,自己有过错必须坦率承认,立时改正,这是做一个君子的根本。

(81)有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谈论个人的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暮春天气,做好了春天的便服,同了五六个少年,六七个童子,出城踏青,到了沂水的温泉中洗浴,到舞雩天坛边去纳凉,游兴既倦,一路缓步唱歌而归,岂不快乐么!”孔子听了长叹道,我的志愿和皙相同。”

(82)孔子非常有恻隐之心,学生说他:“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都是至诚的流露,毫无半点造作,因哀心动于中,则食不甘味,余哀未忘,则不能歌。”

孔子的故事(83-90):政绩卓著

(83)子路治理蒲这个地方,三年后孔子去探其政绩,才一入境,孔子就连声赞叹,为什么呢?孔子说:“吾已见政绩!入境,田禾茂盛,野草尽除,沟洫深广,这是恭敬行信,所以农民肯尽力;入邑,墙屋完固,树木兴旺,这是忠信行宽,所以民众不偷懒;至庭中,讼庭清闲,属下用命,这是明察有决断,所以衙署安逸不扰。由此看来,虽则三次赞美,还嫌未尽啊!”

(84)孔子的学生,宓子贱,为单父宰,单父这地方原本风俗极坏,子贱一上任,首先以身作则,穿着布衣布冠,出外步行,不用马车,一面提倡俭朴。一面禁止奢华,风俗才因此渐渐敦厚。有人问孔子说;“子贱视用什么方法,能使人在背后不敢违背他的仁政呢?”孔子说:“吾曾对他说:唯天下至诚则能化。”

(85)鲁国自大夫以下皆贪图高官显爵,僭越本分,远离正道。季氏僭王室,义陪臣而执国政,而季氏家臣阳虎亦不将季氏放在眼中,曾因与季桓子宠臣不合,桓子不悦,便把桓子囚禁起来,由此可知,时政之乱,孔子心中之沉痛。

(86)季氏的家臣阳虎,是位跋扈的小人,他早就有夺取季氏政权的野心,他见孔子名闻列国,便想联络借重,所以特意去拜见孔子,孔子知其为小人,故意不见。阳虎知孔子是守礼的君子,于是便再送一分礼给孔子,孔子则趁杨虎不家时,再去回拜,不料却在回程中遇见了阳虎,于是只好在途中与其敷衍敷衍。

(87)阳虎后来虽放了桓子,但愈发目中无人,他竟然盗取了鲁国受封重器,宝玉与大弓,要废掉三桓,另立庶出,三桓于是攻打阳虎,阳虎跑到阳关这个地方,打算叛变,后来又跑到齐国去,请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由此可知,心存不正者,位居高官,必定祸国殃民。

(88)春秋时代的政局很不稳定,季桓子经阳虎乱政后,便有心求贤,见孔子博学有贤德,在鲁国很有令名,便向鲁定公推荐孔子为中都这地方的邑宰,想看孔子的政绩如何?再调升大任。

(89)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为政者有心求贤。孔子不问官职大小,便竭力为地方整顿,替百姓谋幸福。孔子在中都任一年,便把整个的中都,治理得百废齐举,全邑民众皆知居仁由义,因此声名远播,四方皆来取法。

(90)一年后,孔子即升任为司空,不久便由司空策任大司寇,后来还兼宰相的职务三个月,在这段期间,路过的政绩非常好,即使是路上有人遗失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拾了去,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