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际遇由内心吸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0:41

清明节期间写了一段心境的文字,觉得还没有说透,于是续上一段。

善于调整心境,身心自然受益。当你的心田让忧郁驻足,快乐就会在别处靠岸。所以,必须学会调整心境,以使自己快乐起来或者获得更多快乐,自己的生命之旅也将因之而改变。

我觉得一个胸中装着更宏大念头的人是不应该过于被琐事纠缠的,天下其实没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计较,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不过如此”。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觉得很多让我们忧郁、烦恼、生气的,更大的可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真的想放下是不困难的,除非你原本就不想改变自己处处不顺的命运。

人的心境分“天之惑”和“人之惑”。所谓“天之惑”是指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但这些都是无可更改的,不能改变就容忍,并且努力减少天灾同时的人祸足矣。如同我的一个残疾朋友所言,“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心境调整到这样,便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任何色彩的人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任何逆境的命运。所谓“人之惑”是指与人相处的摩擦,更是可以努力去理解并接受的,即使遇上损人利己的,也可以理解为别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甚至遇到损人不利己的,这种人才特别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她们)实在太蒙昧了。

因此,在一件事来临的时候,我会调动全部的内在的心力,去抵抗它、排解它,至少会把它隔开为另一个更小的心灵的小盒子里边。我将试图走如下思考程序:

  1. 我有改变的余地吗?
  2. 我改变它的消耗与能够换来的成比例吗?
  3. 我放弃和容忍的损失具体是什么?
  4. 如果损失的是可以折算成金钱的利益,我会那么需要和依赖这些钱财么?如果损失的是增加得分的名声,我会那么需要和依赖这些名声么,这些增加的名声最终解决了我的什么?
  5. 如果损失的是减少得分的名声,有多少人关注这个事件,自己不计较是否天下本就没人在意呢?
  6. 即使事关气节,若干年后公论不能回来吗?
  7.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否来自最亲近的人和最琐碎的事?我们除了跟最能接受自己的人发泄,我们还有什么能耐?
  8. 我们除了这些最不值得关注的琐事,难道我们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关注、思考、努力吗?
  9. 长城还在,秦始皇在哪里?苏格拉底死了,他大概在笑话我们活着的莫名其妙忧郁的人么?

如果能够这样,学会走一个这样的程序,如此思考生活,我们的心境一定会转好,我们生命的轨迹也一定会因之得到改变。

“我们理想教育完全时候,应该完全用不着文凭,应该一看那学生的脸孔,便已明白他是某某大学毕业生。倘由一学生的脸孔及谈话之间看不出那人的大学教育,那个大学教育也就值不得给什么文凭了。” 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在21年前就读到过,但当时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年读书多了,特别接触一点佛学后,就很能理解这种说法。

佛学认为,人生中的遭遇是自己内心—面对人生的心理态度吸引来的,其人生低谷与高峰、幸福与不幸,也是由内心呼唤而至的。没有理解的人,往往简单地以“唯心主义”冠之(在此,暂且不讨论如何理解真正的唯心主义),并觉荒谬;其实更大的可能是自己一片荒芜,不能懂得却粗暴拒绝。不仅如此,甚至一个人的外表、外貌以及其他一切的外在,也都可以由你自己的一己之心决定,至少是深刻地影响。不管你信不信,我信!虽然,我不敢断定,有着一张紧锁着的苦瓜脸,就一定是心事太重的人;但是,佛教高僧,内心始终如无风之水面似的,就一定会童颜鹤发。如此说来,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心”,不仅完全支配我们未知的命运,甚至都可以决定我们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