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周期和全球经济周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2:55
从货币体系角度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经济学的一个大题目。百多年来,参与高手数之不尽,数学引证高深莫测,计量分析神乎其计。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哪个经济学者胆敢声称自己能够准确推测经济周期,更不用说经济波动的具体细节了。1980年代中期,一群天才人物深感传统科学之不足,创办著名的桑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以探索复杂系统为目标,试图建立崭新科学。该智库的重点研究项目是经济体系之动态演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之动荡或金融危机,参与者包括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肯尼斯·阿罗和斯坦福大学名教授阿瑟·布赖恩。
时任花旗集团CEO的约翰·里德(John Reed)慷慨解囊,为金融危机研究项目捐出巨资。1984年里德接掌花旗集团时,花旗正深陷拉美债务危机,难以自拔,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历史真的常常重演,今年花旗集团因次级债务危机再次蒙受巨额损失,掌门人被迫下台)。里德抱怨说:“闭门造车的经济学者,从来就不能给我什么有用的建议。经济计量模型给出的结果,与我凭直觉胡乱猜想的差不了多少!碰到金融危机这样的时期,经济学者就只能编造神话了。我真的希望有人能够发展出全新的经济科学,帮助我们揭开经济体系的动态演变之谜。”桑塔菲研究所考察的重点,乃是货币信用的周期波动及其传导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蝴蝶效应”)。我曾经拜读桑塔菲研究所的相关报告,紧张刺激,精彩纷呈,启发力无与伦比。不过,众多绝顶天才之努力,还是无法彻底破解金融危机之谜。
令人欣慰的是,经济学者确实找到了经济体系周期波动的基本范式或形态(Pattern)。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货币供应量之波动,乃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决定力量。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和经济波动之关系,亦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经典名著《美国货币史》的伟大贡献。二师总结到:(1)货币供应量之变化轨迹,与总体经济活动、货币收入和物价水平之波动轨迹,紧密相关;(2)二者之关系,高度稳定;(3)货币供应量之改变,往往有独立之根源,它不是经济活动变化的简单反映或结果。
进一步追问下去,要揭开货币供应量波动之谜,我们就必须详尽考察全球货币体系之制度安排。全球化时代,单单考察本国货币体系是不够的。我们的思维必须从封闭经济的货币数量论,彻底转向全球货币(信用)数量论。易言之,要透彻理解各国经济之波动和金融货币危机,首先必须破解美元波动周期。我简称为“美元周期”。
本文追随弗里德曼-施瓦茨的基本精神,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角度,简要概述美元周期和世界经济周期之内在关系。
美元大周期
从美元周期角度考察全球经济动态演变,始创者正是“欧元之父”蒙代尔。1999年,蒙代尔发表诺贝尔演讲《二十世纪回顾》,雄辩地指出:“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不安触发了本世纪无数次政治上的风云变幻。我们至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还知之甚少。美国的崛起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国政府的金融分支)的错误政策正是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世纪之初,原本存在一个高效运转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它瓦解。两次大战期间,主要大国试图重塑这个体系的笨拙努力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大萧条、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代之而起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更多地依赖联邦储备体系的美元政策,而不是依靠黄金自身的约束。当货币与黄金的联系最终断裂之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卷入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至少是自独立战争以来最剧烈的通货膨胀。”
蒙代尔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明白:其一、1914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霸权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1914年至今的国际货币演化周期,是美元周期。其二、深入考察美元自身之周期波动,乃是理解全球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
我们可以将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元周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1955年):与黄金挂钩的美元,迅速成为全球支配货币。
第二阶段(1956年-197年):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金汇兑美元本位制岌岌可危。
第三阶段(1971年-至今):纯粹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正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美元周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国是世界主要债权国,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皆为大量顺差;世界各国对美元需求殷切,美元相对世界其他货币呈长期升值趋势(固定汇率下,则表现为美国要素价格之涨幅持续超过其他国家);美元与黄金依固定价格固定;各国为获得美元做为支付手段,将大量黄金输入美国。此阶段之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美元比黄金优越”。
此阶段之决定性事件是:1914年美联储创立,立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两次世界大战摧毁金本位制,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经济全面崩溃,美国成为最强大的经济体系;全球75%的黄金储备流入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美元是全球货币体系之关键货币,美元成为全球最重要或几乎唯一的储备货币、国际清算货币、价值储藏手段、金融交易货币和财富计价单位。
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国开始出现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逆差;美元依然按照固定价格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可以将美元钞票兑换为黄金;尽管世界各国依然持续积累美元,然而将美元兑换为黄金之趋势和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之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元相对其他货币开始出现持续贬值趋势(固定汇率下,则表现为其他国家之要素价格涨幅持续超过美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之国民真实收入迅速上升)。此阶段之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美元与黄金等价”。
此阶段之决定性事件是:为争夺和维护全球霸权,美国必须长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美国财政赤字、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赤字开始显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国内规模巨大的福利计划,让美国财政开支急剧增长,扩展性货币政策触发严重通涨;欧洲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开始累积大量贸易顺差,黄金开始大量从美国流入他国;美国逐渐从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的贸易、金融、货币摩擦,让布雷顿森林体系摇摇欲坠。
第三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国贸易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持续扩大,美国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美元发行不再有任何外部约束;全球主要货币之间实施浮动汇率,全球美元储备资产呈几何级数增加,世界平均通货膨胀超过以往一切世代;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呈持续贬值趋势;货币动荡和金融危机之发生频率超过以往一切时代。此阶段之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 “黄金比美元优越”。
此阶段之决定性事件是:尼克松公然撕毁布雷顿松林协议,摧毁固定汇率国际货币体系,毫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人类货币史的崭新篇章;“石油危机”导致石油美元和欧洲美元爆炸性增长;《IMF章程第八条款第二修正案》鼓励各国采取浮动汇率;计划经济国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刺激全球对美元储备的飞速增长;东欧剧变和苏联垮台,让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联储成为事实上的全球中央银行,美元周期成为左右全球经济波动最重大力量;“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持续升值,造成日本经济惊天大泡沫以及泡沫破灭后的持续衰退;欧洲为对抗美元霸权和抛弃浮动汇率之害,毅然决然采纳单一货币,欧元诞生立刻成为全球第二大主要货币。
美元本位制开启美元周期
1971 年8月15日的“尼克松冲击”,开创了人类货币体系的崭新时代:纯粹的美元本位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没有外部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和主要大国货币之间的浮动汇率体系,的确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勇敢新世界”:国际储备货币完全没有“锚”,全球货币、金融、经济之稳定,完全取决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其他国家几乎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
易言之,纯粹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元周期直接决定了世界经济周期,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导致或决定了全球货币动荡和金融危机。深刻探索美元周期及其根源(美元周期往往具有经济之外的独立根源,并不完全是经济活动本身的被动反映),尤其是国际政治、军事、外交和美国国内政治力量对美元周期的决定性影响,乃是我们理解全球经济波动的关键线索。
为什么会出现尼克松冲击?为什么美国政府公然撕毁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什么美国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销浮动汇率?经济学教科书从来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必须承认,我们对全球货币动荡之原因,依然知之甚少。唯有透彻理解国际货币制度游戏规则和演变历程,我们才有可能解释和推测美元周期;才有可能解释和推测全球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
货币动荡和金融危机成为家常便饭
纯粹美元本位制诞生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乃是金融危机成为家常便饭。危机爆发的频率超过以往一切人类历史。且让我简要列举1971年之后的主要金融危机:
1974-75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危机导致欧洲美元市场暴涨。崩盘的主要部门是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商业地产。
1979-82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美元滚滚流入第三世界国家。崩盘的主要国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灾难波及世界众多国家。
1985-87年: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强势美元政策诱使投机资金流回美国,触发美国房地产和股市疯涨。崩盘的主要领域自然是房地产、股市和金融体系,以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为标志。
1990-92年:日本金融危机。起源于1985年《广场协议》,美国强迫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经济体系的惊天大泡沫。崩盘的主要领域是股市和房地产,股市跌幅超过70%,房地产跌幅超过50%,灾难很快蔓延至银行金融和整个经济体系,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1992-93年:欧洲汇率机制(ERM)危机。起源于浮动汇率动荡和美元相对欧洲各国货币以及英镑的持续弱势。国际投机热钱(主要是对冲基金)肆意攻击英镑和欧洲货币,导致英镑和里拉汇率崩溃,被迫推出欧洲汇率机制。
1994-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且迅速波及全球。起源于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场自由化(依照“华盛顿共识”的指示办事),大量热钱流入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投机资产价格泡沫。
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债务危机。起源于亚洲各国盲目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资本帐户管理、弱势美元诱发投机热钱大量流入亚洲和俄罗斯。1996年起,弱势美元政策结束,投机热钱迅速流出亚洲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200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信用市场急剧萎缩。起源于1996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导致大量国际资金流回美国参与股市和其他资产投机。
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和全球信用市场动荡。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弱势美元周期,美联储持续降息诱发房地产市场毫无顾忌的信贷扩张。
以上是粗枝大叶的历史事实,没有包括各种波及范围较小的金融危机。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性金融危机至少爆发九次之多,危机的频率达到每四年一次!与此相对照:1945-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时代,全球性金融危机从来没有发生过(尽管出现过几次小规模的汇率投机冲击)。1870-1913年的金本位制时代,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只发生过三次。
美元周期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
1971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具有三个异常鲜明的特点:(1)危机几乎总是出现于美元周期走势之拐点或转折点。易言之,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之强势转为弱势、或弱势转为强势,必定伴随着一次或多次金融危机;(2)危机前后总是伴随着国际资本(主要是投机热钱)的大规模流动;(3)美元周期之转折点或拐点,总是源于美国国内财政货币政策或国际政治外交策略的重大变动。
让我们看看1971年尼克松冲击之后的美元周期波动:
1971-1979年:弱势美元周期。“尼克松冲击”之时,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一次性贬值,幅度高达15%。美元从此进入持续贬值周期,到1979 年,美元相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之贬值幅度,超过30%!美国和全球货币供应量急速增长,触发石油、贵金属(黄金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飞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陷入史无前例之“滞胀”。与此同时,石油危机和没有“锚”的美元本位制,共同造就了庞大无比的“石油美元”和“欧洲美元”市场。巨量石油美元滚滚流入拉美国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外借债高潮和虚假繁荣,埋下了拉美债务危机之祸根。
1980-1985年:强势美元周期。1979年 7月,保罗·沃尔克临危授命,以铁碗手段遏制通货膨胀,他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之高度,猛烈的紧缩措施很快见效,美元结束近10年的持续弱势,开始逆转为强势美元周期。供给学派革命(里根经济学)所倡导的减税政策,刺激美国真实经济强劲增长,是推动美元强势周期的主要力量。然而,里根政府急剧增加的军事开支,造成美国的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和财政赤字,后者反过来成为美国强迫日元和欧洲货币升值的主要借口。
1986-1995年:弱势美元周期。1985年9月五国集团签署的《广场协议》,明确要求“其他主要货币相对美元进一步有序升值”,触发长达十年之久的弱势美元周期。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遏制日本全球扩张、扰乱日本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以汇率升值为手段迫使日本开放国内市场等等,是《广场协议》的基本战略考虑。《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部门多次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买入日元和马克。一年之内,美元相对日元之贬值幅度就超过20%。
1996-2001年:强势美元周期。1996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主要推动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信息科技革命吸引大量资金重新流回美国,参与直接投资和证券买卖;克林顿政府致力于改善财政赤字且最终实现财政盈余;财政部长鲁宾极力倡导强势美元政策,认为强势美元政策最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强势美元是所谓“鲁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2002年-至今:弱势美元周期。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接踵而至的911恐怖袭击,让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深受打击,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出美国、涌向世界其他地区;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为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持续严重衰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金融体系之流动性急剧增加;对外反恐战争之巨大开支,让美国政府之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不断刷新记录;次级债市场崩溃诱发全球信用市场动荡,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持续下降。自2002年以来,相对一篮子货币,美元已经贬值了大约25%,以石油、黄金为首的全球资产价格持续暴涨。
2009年下半年,弱势美元周期可能逆转
显然,美元周期取决于三大力量:(1)美国的全球军事外交战略和行动;(2)美国的财政政策;(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了推测2002年开始的弱势美元周期何时结束,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以下三个重大事件:(1)美国是否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或继续保持对伊朗的军事威慑;(2)次级债危机什么时候能够尘埃落定;(3)民主党是否能够赢得2008年总统大选。
初步判断是:若美国停止对伊朗的军事威慑且逐步从伊拉克撤军;次级债危机之最终损失一年之内水落石出;民主党赢得2008年总统大选,那么,本轮弱势美元周期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