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学英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4:58
近日闲暇,码些文字在这里,一来希望能对正在千万之路上努力的朋友有所帮助,二来是对各位前辈和高手对本人以前的帮助聊表答谢之意。过几日再忙起来,恐怕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iori网友所言极是,“千万虽然很系统,但方法并不细,具体的细节大家应该因人而异,在前人的经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本人也以为,韩国人老郑虽然给了我们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因该方法是在小说体的书中介绍的,所以难免只是提纲携领。我想,这可能就是千万法会引起这么多争论甚至争议的主要原因吧。然而我们不能不说,老郑还是有其过人之处,因为英语学习本无定法。远的不说,在中国大地上,用各种方法学好英文的人也早已比比皆是了。但是,千万法的这个特点,使得我们这些早就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的人,在开始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多少会有些无所事从的感觉。于是,很多人为了寻找那种心里踏实的感觉,开始为各个阶段进行量化。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见到有网友因为达不到自己事先定下的量化标准而焦急万分,甚至对自己的能力和这个方法产生疑问,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其实很久之前,网友RBF 、戎锡云、王智永等等(排名不全且不分先后,呵呵)早就有文阐述了千万之精髓和各阶段使用方法。然而因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本人也厚颜来罗嗦几句。因为方法前辈已有诸多阐述,这里仅谈一下我对各阶段的看法。
第一阶段,按老郑的说法,叫打通耳朵,完全听清。方法无须说,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现在回头看这一阶段,我认为是锻炼我们的耳朵能够听清英语语音,熟悉英美人说话的方式和语调,从而保证以后能自然地从日常对话中吸收英语。
1,听清的问题。我的感觉是不用刻意地集中精力去分辨,就能把一个个单词从语流中分离出来。也就是说,当你随意地听英语时,如果能够确定你听到了每一个单词,而不是含糊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短语的时候,就是听清了。当然这些单词你可能有些还不知道是哪一个,但是你对它的发音已经很熟悉了。如果你仍不放心,给你个建议,把你耳机的音量调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只要能听到声音就可以。这时如果你感觉磁带中的每个单词还是清清楚楚地往你耳朵里钻,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达到了听清的要求。书中所说的听到一个单词的时候脑子中会有以后的单词的发音,不过是你对这种语音更加熟悉以后的自然反应而已。你可以继续直到这种情况出现,毕竟听的越多,对听力的锻炼会越有好处,特别是初学的时候。然而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这么做也不会有问题,因为听清后我们的耳朵已经适应了英语的发音。这里我想说,时间允许的话,应该至少听完两盘磁带。当然,这不是说用一盘磁带达不到目的,而是因为英语象汉语一样,每个字的发音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人口中、用不同的语气说的时候会有所变化,听的多了,耳朵就能适应这种变化。这样,在你将来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即使有些音他们发的含糊不清,一带而过,你也会很自然的听出他们讲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你才能无障碍地自然吸收你所听到的英语。
2,关于一听就懂。不断有网友因为听音时理解了对话的意思而发帖提问。我的看法是,遇到这种现象,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符合要求,即只追寻声音不问汉语解释。如果你做到了,没有进行翻译却仍然产生了上述现象,那么这是正常的。任何语言都是表达意思的工具,如果一种语言人们听了之后脑中不会有任何反应,那么这种语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经历这种现象的人,绝大多数应该是原来有较好的词汇基础。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尽管这种掌握是用传统方法做到的),听音时遇到自己早已熟知的词,自然理解其含义也就不足为怪了。相同的现象还有脑中会出现所听的英语单词。不过还是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锻炼耳朵对声音的适应能力,所以一、千万不要试图去了解每个字的汉语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当然,由于我们大都在学校学过英语,探究所听到单词的汉语意思有时是下意识的不自觉行为,很难完全避免。但是为了打通耳朵,当你意识到自己在翻译的时候,最好立即打住。只有这样听力才能真正提高。二、千万不要在这个阶段对照文本。边看文本边听的结果会是听力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虽然这种做法从理论上讲最终也应该能够练好听力,但是这个过程会很长,而那恰恰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采用千万法的目的是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好英文。
3,用耳机还是音箱。其实,无论用什么工具,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老郑之所以推荐耳机,我想是因为用耳机声音会听起来更清晰,更容易辨音,因而可以尽量减少打通耳朵所用的时间,仅此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用耳机还是音箱也就是因人而异的了,如果你不习惯耳机,用音箱也不是不行,何况现实生活中,除了专业的报务人员等特殊工作者,人们用耳机听声音的机会还是不多的。
以我对第二阶段的理解,它是进一步巩固听力,进而模仿语言学习如何说话的阶段。正如我以前的帖子中所说,我个人没有严格按照老郑的方法来做。不过我还是想说几句,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1,听音制作跟读(模仿)的脚本。千万法的听写特点是不问单词拼写,只是记录声音。这说明这步的目的其实是进一步巩固我们在第一阶段已经锻炼的听力。因为要记录,所以这时你会发现有些地方虽然自己觉得听清了,但其实没有,所以你的听力会在听写之后更进一步。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所谓介词,如of,the等等。举个电影(While You Were Sleeping)中的例子,Lucy在Peter家庆祝圣诞后第二天早上准备离开的时候,Jack曾对她说了句话:Lucy,welcome to the family.但是当你开始听的时候你会觉得他说的是welcome to family。另一个例子是真实的,我的朋友在平时说who这个字的时候,跟我们一样发音。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他快速说话的时候,这个字已经变成了Woo这个音,当然发音比Woo短促多了,如果不注意很难听到。其实,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外国人在正常讲话的时候会把这些字发地很轻,以至于我们认为他们根本没说。可是,如果你一遍遍翻来覆去的听的时候,还是能听到的,只不过这些音很弱,好像没有而已。声音的例子很难用文字来表达,就不再举了,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听写既然是为了锻炼听力,那么我们的方法就应该是以句子为单位(因为人们说话是这样),反复听到完全听清(尽量不漏任何音),然后忠实记录下来(不问单词拼法)。要注意的是,记录时一定要充实于语音,确切地说是自己的耳朵。而不要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法,在认为该有这个词而没有听到的时候将它添上。那样的记录只能在后来给自己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听力已经不错了。
2,声音模仿。如何模仿自不必多言,但是模仿到何种程度才算过关?我的看法是,模仿到单词的发音跟磁带中一样,语调(不是说话的腔调)接近他们说话的语调就可以了。单词发音要尽量做到模仿的一摸一样,因为发音不准或者有误别人很难甚至会误解你的意思。曾听到外国朋友说他对某人说的话完全听不懂,我很好奇,仔细听过才发现那人其实是把很多单词的音发错了。不过我能理解他的意思,可能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的原因吧。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中国人之间似乎很容易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即使他的发音很不准,到现在我还没找到其中的原因。扯远了,呵呵。另一个例子是我的,很不好意思,有次跟朋友聊天,谈到我们的火锅。我向他介绍火锅里要先放汤的时候,不小心发成了soap这个音。他很奇怪的问我,Are you sure?我说,Yep。他再问,Do you mean that kind of soap we use in the toilet?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把音发错了,闹了笑话。单词发音的重要可见一斑。至于语调,我的观点是尽量模仿,做到接近就可以了。如果你能惟妙惟肖当然好,如果始终做不到,也不要过于担心,更不应该成为放弃的理由。现在即使是英语为母语的人讲话语调也是各不相同,更别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了。这点大家只要看看或者听听CNN、BBC或ABC的现场采访就立刻明白。而且,美、加、澳等国的当地人已经习惯了世界各国各种腔调的英语,你的语调跟他们有些不同,不会对交流有任何影响。可能追求完美的人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但还是那句话,我学英文是为了交流,所以够用就好。还有就是外国人的腔调和发音方式,我觉得至少在初学英语的时候没有必要追求。我曾经观察过很小就到国外的同胞讲话,他们说话的腔调和我们非常不同,已经变的很local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和老外一样,发音的口腔位置和我们有差别。这给了我两点启事:一是我们中国人是完全可以模仿的和外国人发音一模一样的;二是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时间和实用角度出发,似乎大多数人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
3,关于确认单词。很多网友有疑问,只记录声音,会记下很多字典查不到的长词。如果不确认,怎么才能知道是什么词?这些朋友还是有些着急了,原因我想还是出于对不能掌握单词的担心,说白了还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那种学一个单词“掌握”一个的传统方法,否则心里会觉得不踏实。放心,这时不会的单词以后肯定能得到确认,也一定能掌握,只不过现在时辰未到。我在第四阶段做听写的时候,听到一个字:mustard。当时我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调料,因为主人公说它的时候是在买热狗。但是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它如何拼写,只好根据发音写了个mustered。后来用辞典确认拼写,我试着查muster,master,marster等等几乎所有我能根据发音想到的拼法,但是要么是字典中根本没有,要么和调料无关,显然不是他们说的那个。于是我就放在一边,不在管它了。到了后来的继续抄读字典的阶段,不知从哪个词引到了这个单词,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立刻知道了,这不就是我听到的那个一直没找到的单词吗?我想,这应该就是老郑所说的方法,不过这对大家的好奇心可是个锻炼哦。
第三阶段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培养我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当然附带着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提高。这阶段最多的还是对光朗读就能掌握词汇的怀疑,因为开始读字典的时候很多朋友象本人一样,脑子里根本形成不了清楚的概念,而是混沌一团,远不如背单词、读、背课文显得踏实实在。所以这阶段是最需要毅力来坚持的,我可以确定地说,用这个方法绝对能掌握词汇,而且掌握地非常牢。同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会是:当你进行第三阶段的时候,你的英语思维已经从开始了。
1,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换。前两天看到优优草莓网友发帖问大家转换到英语思维的感觉和过程,这里顺便说一下我的做法和感受。记得我刚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的时候,每天用A4的本子抄两页或者多一点,然后狂读,经常读完后嘴都觉得难受。但是因为生字太多,读完后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清楚的感觉,还是糊里糊涂。但这时我从前两个阶段的完成中已经找到了信心,认为只要按这种方法进行下去,应该没有问题。当然我这么做的同时,心里还是稍稍有点怀疑的,呵呵。随着抄读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发觉解释中的生字越来越少,解释越来越容易理解。突然有一天(这么说是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哲学中量变质变的道理),我发现当我读一个单词解释的时候,会立刻在脑中形成一种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基于相应的汉语意思,因为有些字的汉语解释是什么我还不知道。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动词),读着解释脑中会浮现出一个场景,而不是相应的汉语词汇。我知道,我开始能用英语思维了。当然,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一句话中有不少陌生面孔,对那些熟悉的,我也会不自觉地想到它的汉语意思。但是只要我意识到了,我会立刻告诉自己,不要翻译,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朗读和听自己的声音上去。所以不要怕会有翻译,怕的是意识到后不纠正。后来就是去聊天了,刚开始时就象我以前说的,还是会有翻译的过程,以至于对方总认为我在同时跟几个人聊而跟我说byebye,非常郁闷。随着抄读字典量的增加,我对英文句式也越来越熟悉,渐渐地,我看到一句英文的时候,脑中开始直接反应出相应的英文回答,然后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说法打上去而已。其他场景下(比如面对面聊天)的情况基本相同,不再赘述。这个过程很实在,但是也很需要时间,所以我前几天写了英语思维是个渐进过程一帖,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学英文真的需要一颗平常心。
2,说话的能力及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Collins字典是用常用词汇解释单词的,另外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用句子解释单词。所以我们在不断抄读的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学会说话,即我们可以用常用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意思。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用的就是,它可以培养我们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记得一次我跟一个台湾朋友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台湾朋友想说“调料”这个词的时候,突然停住了,搞得我们俩等了他半天。最后他只好用国语问我调料怎么说,我当时也想不起来,于是我用英文问老外,He is referring to the things that you can add into the food to add or improve the flavor of it, what do you call it?外国朋友马上说,seasoning。用这种方法学到一个字是不是很容易?我用千万第三阶段学会了用常用词汇讲话,用这种方式我又可以很轻松地学到原来不知道的英文,自然地吸收语言,这就是进行第三阶段的好处。
3。抄读还是直接朗读。我个人开始是用纸质字典,后来down了电子版,所以两种方法都用过,不过大多还是抄读。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你能坚持的话,尽量要用抄读法。原因是这一阶段还是我们确认拼写、学会书面英语的阶段。如果你只能听说,不会写字,英文水平自然不能算高。说句不好听的话,顶多达到外国文盲的水平。所以如果你不是对拼写特别有自信,还是踏踏实实地抄,踏踏实实地读吧,这里掺不得假的。虽然直接朗读会节省时间,但如果要以写作能力的损失为代价的话,我不会做这样的事。
第四和第五阶段,我的看法是对前三个阶段在更高层次上的循环。就第四阶段而言,有了前面的基础,把一部或几步电影重复一下三个阶段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这里的具体问题在于,电影中的语言更接近真实生活,所以有时追求完全听清所有声音是非常困难的。很惭愧,到现在我没有做到。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因为我们听不清语音本身,而是太多的背景音和噪音使他们无法听到。不知有没有人在这阶段做到完全听清,如有,希望能介绍一下经验。不过,经历第四阶段后,无论听力、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还是英语思维的能力都会感觉到有个提高。第五阶段的方法确实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对报纸的选择还是要注意一下,老郑推荐美国出版的报纸我想是为了和他整个方法是美语学习方法有关。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只要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出的报纸都可以用,因为现在英美等国的英语本来就有趋同的现象。至于报纸的内容,我不主张选择那种替政府说话的报纸,因为他们的用词会非常正式,上面有些词甚至连当地人说话、写文章都用不到一次。所以最好是选择那种给大众看的报纸,就是相当于我们国内各种晚报的那种。这类报纸的特点是内容丰富,从新闻报道到体育赛事和经济分析,从招聘广告到死亡声明,无所不包;用词大众化,有时报上文章中的句子你就可以直接拿来用,因为他们很多就是当地人说的话。我之所以这么推荐,一是因为我们的水平还不够高,二是我们读报的目的是为了学英语,如果我们只学会那些连说英语的人都不用的英文,我想不出会有什么作用。最后,我想说一下对文化的理解。按老郑的说法,第四和第五阶段完成后应该就能对美国的文化了解了(当然前提是看美国片,读美国报)。我觉得其实不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年积淀的结果,即使象美国这样年轻的国家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很多文化专家甚至终其一生来研究。说通过几部电影,一份报纸就能了解未免有些牵强。当然这不等于我们不能了解,我只是说深刻理解是有困难的。但问题是语言本身和文化又是相互溶和在一起的,当你看到听完一个让美国人笑的前仰后翻的笑话后中国人一脸茫然的时候就能明白,这个目的不是那么简单能达到的。有个澳洲人告诉我,以你现在的英文水平,如果有人把你一个人放到西澳(那里地方偏僻人烟稀少,所以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很少,因此我只能讲英文),你能做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从住宿到吃饭,从买车票到办理各种手续,跟各种人打交道,然后你能顺利回到东岸的悉尼或者墨尔本。但是如果你想达到象一个律师那样的英文水平,没有5年的本土经历你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语言的东西都和我们的文化连在一起了。诚哉斯言!虽然我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但细想之下,却也为我现在用千万法已经得到的沾沾自喜起来。看来千万的路,我还要走下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