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0:36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热播连续剧《倾城之恋》,我市收视率尤其高。因为,女主角白流苏的扮演者陈数是“黄石的孩子”。人们在议论剧情、场景、演技等等之时,也常常提到小说原创人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香港大学毕业。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显宦,母亲是李鸿章的外曾孙女,也是位颇“西化”的新式女子,离婚后(已生下张爱玲、张子静姐弟)还赴欧洲留学。
张爱玲3岁能背唐诗若干首、7岁能写小说和剧本、8岁时写出长篇小说《快乐村》(题材类似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当然,这些均未能变成铅字。她第一次得稿酬是读中学时,5元钱,是刊于英文版《大美晚报》的一幅漫画所得。张爱玲正式登上文坛是1943年,作品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刊于周瘦鹃编辑的《紫罗兰》上。她一炮走红,声誉鹊起,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只是,她的创作高峰期也就是此后两年。其间,她曾将小说《倾城之恋》改为剧本,经当时《万象》编辑柯灵修改和努力,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演出。
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1955年,她去了美国,时年35岁。此后,她为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写过一些剧本,如《情场如战场》、《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等,而且大多被拍成影片。但这些作品远比不上她的小说。它们实为生存而写,而非出自文思如泉涌的创作灵感。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教授夏志清写了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沈从文等备加赞颂,加上海外一些文人应和,她又开始走红,港台争相出版她的“少作”。名声之盛,举一例可知:台湾某媒体派记者赴美专访张爱玲未果,灵机一动,在邻居指认下,拎了一包张爱玲的生活垃圾回台大做文章,居然为媒体牟利不少。内地报刊最早提到张爱玲的,是张爱玲的老朋友柯灵发表在《读书》1985年4期的《遥寄张爱玲》。之后,内地迅速掀起“张爱玲热”,大量刊登和出版她的作品集及评论。
张爱玲不愧为才女。有评论家认为,其作品的魅力在于三点:圆熟的文学功底、传神的心理描写和入骨的沧桑感。上世纪末,《亚洲周刊》邀世界各地作家、学者若干名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鲁迅的《呐喊》高居榜首,张爱玲《传奇》名列第四,二、三名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
张爱玲的第一个丈夫是胡兰成。此人是汪伪国民政府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行政法院政务次长,简言之,就是汉奸。结婚时,张23岁,胡36岁,婚书是:“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这两句为张爱玲所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两句为胡兰成所写)。炎樱(张的好友)为媒证。”抗战胜利,胡兰成为逃避制裁,流窜到台湾,结果被胡秋原等学者一阵猛烈声讨,灰溜溜地偷渡至日本。在日本,他有了转机,结识了诸多名人,如大数学家冈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村秀树、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等。他的文名,也成就于此时。
张爱玲刚到美国时,生活困窘,甚至写了要求到某文艺机构去吃免费自助餐的申请书。1956年,她结识了著名教授、作家甫德南·赖雅并结婚,是年张36岁,赖雅65岁。赖雅身体多病,婚后中风三次,每次都搞得张爱玲心力交瘁。1967年,赖雅逝世。从此,张爱玲隐居洛杉矶,孤身一人,闭门谢客,一心写作和研究《红楼梦》及《海上花列传》。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的公寓里,邻居们发觉好几天未见这个“东方老太太”,破门而入,发现她全身裹着毯子,已死去多日。从“第一炉香”燃起的袅袅青烟,从此随风逝去。
十多年前,还是“张热”奔涌之时,一位同事嘱我搜集几则关于爱情的格言。送呈时,我把张爱玲的“恋爱的定义之一,我想是夸张一个异性与其他一切异性的分别。”(《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置于第一条。这个表述平实、隽永,有如大巧之拙。既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上邪》)的坚贞和执着,也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的唯一和排他。张爱玲将《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时,已届晚年,在“译后记”中写这句话,是否折射出她深深怀念自己早已逝去的“倾城之恋”的心理呢?不得而知。
( 来源:黄石日报2009年5月7日5版    作者:刘法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