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烧出了中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_张敬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6:44
一把火烧出了中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一直处于蜜月期的中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近期,俄罗斯对价值50亿美元的中国货柜进行拦检,并以“走私”和“存在有害物质”为由销毁了首批2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据悉,这50亿美元中国货也难逃被销毁的命运。
更可怕的消息是,由华商为主要经营者的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也将被关闭。有华文媒体称,俄罗斯政府在对华商、对中国货进行“倾巢式的双重围剿”。在俄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华商一夜之间“被迫”破产。有人说,俄当局对在俄华商“痛下狠手”,中俄贸易战一触即发。
不过笔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贸易战,俄当局的一把火其实烧出了中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虽然中俄贸易发展迅速,俄罗斯一直排在中国的出口国前10位,但双边贸易总额并不大,去年不过600亿美元。而且,两国贸易结构单一,中国输俄的主要是服装、鞋帽和其他民用消费品,而进口俄罗斯的主要是武器和能源。同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东盟贸易相比,中俄贸易绝对值较小,结构不平衡,难以形成贸易纽带下的利益攸关关系。贸易全球化语境下,没有经贸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谓“伙伴关系”实际显得苍白无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俄输出的商品过于价廉,加上前些年不法商贩倾销假冒伪劣商品,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商业信誉很不好,早就成了俄当局和某些人的“眼中钉”。与此同时,俄罗斯亦将对华武器和能源输出视作机会主义的谋利手段,如在远东输油管道建设上利用“安大线”和“安纳线”挑起中日之争,待价而沽;在对华军售问题上,要么要价过高,要么保留尖端武器。更吊诡的是,俄罗斯在对印度、越南军售问题上,却毫不吝啬地输出最尖端战机。
这凸显俄罗斯依旧固守中苏交恶时的旧思维,对华缺乏战略信任,希望在地缘上打造制衡中国的据点。尤其当中国和越南5月份在南海重现矛盾时,俄罗斯便向越南出售了价值18亿美元的6艘“基洛”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及部分弹药装备,助其组建潜艇部队。俄罗斯的军售行为,使南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让中国人很不舒服。
这些“小动作”,其实折射了俄罗斯对华复杂而又过敏的现实心态。俄罗斯对这个南方邻居的迅速崛起,其实比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更疑惧。笔者以为,以中俄为轴心的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迅猛,“金砖四国”看似已经抱团,不过都只是场面上利益支撑着的友谊而已。一旦利益出现冲突,中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中俄现在的“密切关系”,全拜美欧联合挤压中俄战略地缘空间所致。为抵御北约东扩,为突围“亚太第一岛链包围圈”,中俄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经历金融危机,一方面美欧实力减弱,奥巴马和欧洲对俄的战略压迫缓解,另一方面中国的实力上升。在此情势下,俄罗斯开始对华忌惮,加上中俄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中国货肆行俄罗斯、中国人涌入远东等事实,近年来俄罗斯主流媒体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去年俄方将黑瞎子岛部分主权移交中国,两国民间都弥漫着不满情绪。
在历史和现实的诸多矛盾困扰下,中俄友谊似乎经不起时间考验。在矛盾冲突层面,俄罗斯向来咄咄逼人,中国则进退失据。从输油管道一波三折到俄军舰击毁中国货船,从对越军售到清查华商、查扣中国货,俄罗斯从来都是随意翻脸。中国政府要么缄默无言,要么孱弱抗议,这显示,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还存在错解“友好”的误区,还不善于利益外交。中俄关系如此,中朝关系亦如此,中国对美、对欧关系,也应避免这种误区。这种“友好”也感染了在俄华商,他们以为通过人性化的“灰色清关”就可在俄发财。殊不知,这恰恰让俄罗斯人抓住了“走私”的把柄。
本文刊于7月3日美国侨报,见报题目为《华商在俄遭遇映射中俄深层矛盾》
本文7月4日刊于《南洋商报》周末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