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查研究:寻求事物的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8:19
调查就是把真实的情况呈现出来,让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了解真实的情况。但这里有个矛盾:事实本身并不能直接呈现给想要了解情况的人,必须通过调查者的调查以及对调查情况的表达,才能呈现给他人。这个过程,就是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目的】
调查的目的就是获得事实。但事实是不能自己说自己的,事实只有等待人去认识它之后才叫事实。调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调查就是人通过某种形式接触到、认识到事实,并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他人。所以我这样来表述我对调查的观点:调查就是获取并表现事实的一种方式。
那么,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说,调查就是获得事实真相,那么,我们要进一步问:你要获得这个事实真相干什么呢?你想要用这个事实真相做什么呢?想要用它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揭示什么问题?
现在有一些调查研究,停留在“获得事实真相”的层次上。其实在这个问题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要获得这个事实真相做什么用”。有一些人把“调查的目的”和“从事调查研究的目的”相混淆,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上的含糊不清楚。“你想干什么”“你想通过调查达到什么目的”这个问题,决定你调查什么、决定你怎么样去调查、决定你调查到哪一步。所以我认为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研究可以分为“现状调查”“发展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等。
所谓“现状调查”,就是描述情况或状况。它的主要方式就是“呈现”。例如:有一项“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具体内容有:一、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二、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三、推荐书目情况;四、结语。这项研究就是“描述状况”,描述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还有一项调查:“新教材,爱你有几分”,具体内容有:一、爱与不爱,学生如是说;二、喜欢的理由都是相同的;三、不喜欢的最大理由:就是不喜欢;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五、我们希望的语文课本;六、如何看待学生的爱与不爱。这项研究就是呈现调查者通过调查方式获得的一些情况。这两项研究都是“通过搜集原始资料描述某个群体的状况”,或者“测量群体的态度与倾向性”。
“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象的某种特征是怎样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我们调查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感叹句的使用状况”,我们先调查小学生使用感叹句的情况,归纳出主要特征,然后我们再调查中学生使用感叹句的情况,归纳出主要特征,然后比较二者之问的变化。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发展”的调查研究。当然,如何归纳特征,从哪个角度归纳什么,小学生与中学生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比较,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量。
“相关研究”就是用事实证明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关”。例如有一项研究:“中学生认知发展障碍与语病类型”,调查者选择一些在医学上被定义为“认知发展障碍”的中学生的作文,对其中的一些语病作分类,并与正常学生作文的语病进行比较,得出认知发展障碍学生的语病主要集中在“物质类”词汇的错用,而正常学生的语病主要集中在“思想类”词汇的错用的结论。这项研究就属于“相关研究”,它通过调查揭示“认知发展”与“语病”之间存在着的关联。
“因果关系的研究”则属于解释性研究,就是通过客观事实解释一个道理。这种调查研究就要复杂多了。调查类的解释不是逻辑类的解释,它不是通过逻辑分析事实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事实调查“证明”某事实与另一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存在“A”的情况下,均存在“B”,这种调查实际上就是以“A”来解释“B”的产生。这种调查研究十分复杂,需要专门的训练。
【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调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卷。这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方式,方便实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要问到你想要问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保证你得到的回答是真实的。这里面颇有技巧,有的时候直接地问可能并不能得出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时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心理特征。
2.访谈。访谈较之问卷,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追问,因此它特别适用“深度调查”。作为调查方式的访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随便聊。一要准备访谈提纲,二要准备记录方式。
3.测验。测验也是一种调查方式,其实也就是一种更标准化的问卷。这种测验卷的编制技术是一种专门化程度很高的专业技能,需要专门训练才能获得。关键是测验的信度、效度和难度的控制。
4.观察。观察也是调查中要用到的方法。与一般的观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观察到的事实是最直接的,当然也是最基本的,因此,观察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5. 电话调查。这是一种最方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必须事先获得调查对象的认可,或预先作过安排。另外,电话调查应该简明扼要。
6.网络调查。这是近些年兴起的方法。好处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调查对象有很大的局限,例如只限定在喜欢上网或有上网条件的对象范围内。
【“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述评】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刘儒德、邓利,资料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1期。
1.引言
2.方法
2.1 应试
2.2 调查问卷
2.3 研究程序
3.结果和分析
3.1 语文学习观开放性问题的整理与比较
3.2 语文学习观得分的年级差异比较
4.讨论
4.1 小学生语文学习观现状与特点
4.2 小学生语文知识性质观的发展
4.3 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观的发展
5.结论
(1)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性质和学习过程的认识显署地越来越明确。
(2)四年级的语文知识性质观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语文知识是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开放性的。
(3)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观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四、二年级,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语文学习不只是接受性的和练习性的,还是建构性的、想象的和探索性的。
评析:这是一项比较严谨的调查研究,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只能摘出这项研究的报告的标题,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整个研究设计是符合要求的,尤其是结论部分,下得很谨慎,很有分寸。老师们有兴趣,不妨找来原作看看。
【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
传统的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引言(调查背景、调查对象的取样、调查目的、调查方式的说明等)
二、调查内容及项目设计说明(对“调查什么”的问题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三、调查过程说明(从工作流程这个角度所作的说明与介绍)
四、调查数据的统计(对所获得的数据或材料的归总与整理)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对材料所作的判断和分析研究)
六、结语(总结、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但是近来也出来了一些新的格式。这种格式突出“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它以调查内容或结果为线索,调查了什么内容,得出几条什么样的结论,文章就写成几个部分,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数据与材料的归总与整理,都包含在里面。
例如高素英、田瑞云的一项调查研究(参见《语文建设》2005年第4期《关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研究报告分成三个部分:
一、选文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二、选文的指向性
三、选文的多元化
这三个部分实际上就是调查的三个内容,也是调查的三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