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新奢华主义中国大片:刻意回避现实?/章立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0:44
章立凡:新奢华主义中国大片:刻意回避现实?
今年,继陈凯歌的《无极》面世遭遇“恶搞”,张艺谋执导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尚未公映,即被京城网络界列入“十大烂片”之一。这样的“恶谥”,是否有点不厚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所由来者渐矣。中国观众的“国产大片疲劳”,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主题:没有现实,没有未来,只有过去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大导演代表性作品的题材演变:
陈凯歌:《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1980年代);《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1990年代);《无极》(21世纪初)。
张艺谋:《红高粱》、《菊豆》(1980年代);《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1990年代);《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21世纪初)。
从世纪之交开始,两位导演的作品题材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转向了历史的演绎及武侠魔幻主题,虽然陈凯歌开始得略早(1999),但张艺谋转向更为明显。这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触及科幻及未来题材,创作的想象力仅限于古代。
是什么原因,使两位执中国电影牛耳的人物,在世纪之交将眼光转向了虚幻的过去,既回避现实,也不敢想象未来呢?这无疑与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环境有关。
内容:只有虚构,没有真实,没有思想
我们再来分析两位导演近年作品的内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位导演对生活在公元前的游侠荆轲情有独钟,他们转向宫廷、武侠题材皆由这个人物肇端。如果说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1999)还算是一部历史片的话,张艺谋的《英雄》(2002)则是地道的商业武侠片。陈走历史片的路子遭遇票房惨败后,张改走武侠片路子演绎历史,虚构了许多情爱纠葛,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功夫动作,似乎赢得了票房,但不见思想。
此后,陈凯歌似乎心有不甘,2002年推出了《和你在一起》、《温柔杀手》另探新路,张也拍摄了《千里走单骑》(2005),但皆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大片”。近年,两人的视线都转向了票房价值丰厚的武侠、宫廷题材商业片,张连续推出《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陈则于今年推出《无极》。
武侠片的最大特点为矫情:被爱者偏不爱,不爱者偏要爱,爱情永远出错;无穷无尽的误会,冤冤相报的寻仇,死伤枕藉的斗法……
宫廷片或许是现实社会的哈哈镜,常被人作为官场学的视听宝典:传授各类权诈机巧,满足对权力、性和财富无限扩张的渴望……
《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发生年代完全虚构(其中《黄》片等于是曹禺的《雷雨》之古装版),当然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不可否认,演绎历史也能给人以启迪,问题在于有没有真实的生活作为后盾。影片也许敢于调侃一下封建主义,却刻意规避现实。强大的明星阵营,豪华的道具服装,壮阔的气势场面,金玉其外却难掩思想的贫乏。
形式:只有视觉,只有动作,只有特技
电影离不开视觉,电影创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的高度结合,近年数码技术的发展,更令科幻、武侠、动作等类别的电影如虎添翼。但是,对电影人而言,技术只是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称得上“电影艺术家”者,首先应该是有独立思想的人,不是靠一技之长吃饭的工匠。
在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冯小刚的《夜宴》)中,充斥着刻意营造的视觉效果,极尽奢华之能事:蕾丝下飞舞的中国功夫,让眼球目不暇接;数码制作的魔幻时空,令心魄惊悚刺激;嘉年华式的宏大场景,使观众叹为观止;辉煌服饰里的半裸酥胸,逼得你浮想联翩……。
走出影院,仿佛离开一场能看不能吃的黄金盛宴,除了令人目眩的特技剪接和视觉冲击,没有留给观众任何思想上的记忆,甚至连足以回味的经典台词都没留下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弦外之音,只剩下陈凯歌对胡戈“恶搞”的反击:人不能这样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我只是中国电影的一名普通观众,也许不够资格谈论电影美学;可追求浮华的形式之美而忽视深刻的内涵之美,难道就是21世纪中国电影的“时代巨献”?
目标:只有商业,只有娱乐,只有大奖?
我们不必讳言商业利益,任何大制作都需要大资金的投入,且期待票房的丰厚回报。我们也无须过分苛求导演,贫瘠的土壤开不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批判现实主义曾是中国进步电影的一种传统。20世纪40年代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后者的票房甚至超过了西片;80年代有《牧马人》和《芙蓉镇》(谢晋),同样创造了高票房。陈凯歌的成名作《黄土地》和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受到观众和国内外影评界的好评,票房不低,屡获嘉奖。
毋庸质疑,主题的多元性和创作风格的转换,都是艺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为什么两位导演的作品从社会现实转向了虚无缥缈的古代时空,甚至连近代题材都难于触及?需要反思的是当今中国电影的生态。
今年评电影“百花奖”,由据称代表全国观众之99位评委评出的“最佳影片”,已经向世人昭告:“主旋律”须稳坐中国电影的至尊宝座;至于是否要靠组织各单位购票观摩回收成本以及有无国际行情,我迄今不明就里。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披露的数字:2005年中国国产电影拍摄了260多部,进入院线的约100多部,另外的100多部去向不明。国产电影的艰难,还可与国产电视剧互为参照,另据今年11月千龙网转载的一篇文章披露: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已达12247集,去年有42.7%的电视剧新片拍完后未播出,今年下半年央视影视部已清退700集电视剧。
影视播出率奇低,每年造成巨大的资金、资源浪费。要么“主旋律”,要么全民娱乐,其他严肃主题的作品很难获准进入市场。资本不愿做赔本的生意,在越来越窄逼的空间里,仅剩下娱乐大众或戏说历史等不多的选择。近年武侠片、宫廷戏、青春偶像剧之类作品泛滥荧屏,不谓无因。
为了打入国际市场,许多作品还不惜迎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蒙昧(辫子、小脚)、性压抑和性摧残(乱伦、太监)、暴力(功夫、酷刑)等等……,莫非这些东西就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
形势比人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和电影制作的高投入,足以使大部分投资人望而却步。导演们即便有超越自身的追求,面对体制和资本,艺术也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当然,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宁浩的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照样碰撞了现实,却获得了成功。
如果说电影人的无奈,是在体制和资本面前别无选择,而追求大奖却正是他自己的选择。没必要讳言功利,也无须弹唱“为国争光”的高调,电影是“梦工厂”,电影人也有自己的梦——摘取国际大奖的桂冠。这点梦想也许无可厚非,但年年冲刺“奥斯卡”、年年铩羽而归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越追求的东西越得不到,反而丧失了自我,即便得到了又能如何?
没有生活的艺术是虚伪的,追求华丽外表的艺术是媚俗的。新奢华主义的中国大片,拜拜。
2006年12月18日  风雨读书楼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6-12-29   本站发布时间:2006-12-29
章立凡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9】【字号:大中小】
今年,继陈凯歌的《无极》面世遭遇“恶搞”,张艺谋执导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尚未公映,即被京城网络界列入“十大烂片”之一。这样的“恶谥”,是否有点不厚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所由来者渐矣。中国观众的“国产大片疲劳”,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主题:没有现实,没有未来,只有过去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大导演代表性作品的题材演变:
陈凯歌:《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1980年代);《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1990年代);《无极》(21世纪初)。
张艺谋:《红高粱》、《菊豆》(1980年代);《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1990年代);《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21世纪初)。
从世纪之交开始,两位导演的作品题材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转向了历史的演绎及武侠魔幻主题,虽然陈凯歌开始得略早(1999),但张艺谋转向更为明显。这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触及科幻及未来题材,创作的想象力仅限于古代。
是什么原因,使两位执中国电影牛耳的人物,在世纪之交将眼光转向了虚幻的过去,既回避现实,也不敢想象未来呢?这无疑与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环境有关。
内容:只有虚构,没有真实,没有思想
我们再来分析两位导演近年作品的内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位导演对生活在公元前的游侠荆轲情有独钟,他们转向宫廷、武侠题材皆由这个人物肇端。如果说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1999)还算是一部历史片的话,张艺谋的《英雄》(2002)则是地道的商业武侠片。陈走历史片的路子遭遇票房惨败后,张改走武侠片路子演绎历史,虚构了许多情爱纠葛,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功夫动作,似乎赢得了票房,但不见思想。
此后,陈凯歌似乎心有不甘,2002年推出了《和你在一起》、《温柔杀手》另探新路,张也拍摄了《千里走单骑》(2005),但皆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大片”。近年,两人的视线都转向了票房价值丰厚的武侠、宫廷题材商业片,张连续推出《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陈则于今年推出《无极》。
武侠片的最大特点为矫情:被爱者偏不爱,不爱者偏要爱,爱情永远出错;无穷无尽的误会,冤冤相报的寻仇,死伤枕藉的斗法……
宫廷片或许是现实社会的哈哈镜,常被人作为官场学的视听宝典:传授各类权诈机巧,满足对权力、性和财富无限扩张的渴望……
《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发生年代完全虚构(其中《黄》片等于是曹禺的《雷雨》之古装版),当然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不可否认,演绎历史也能给人以启迪,问题在于有没有真实的生活作为后盾。影片也许敢于调侃一下封建主义,却刻意规避现实。强大的明星阵营,豪华的道具服装,壮阔的气势场面,金玉其外却难掩思想的贫乏。
形式:只有视觉,只有动作,只有特技
电影离不开视觉,电影创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的高度结合,近年数码技术的发展,更令科幻、武侠、动作等类别的电影如虎添翼。但是,对电影人而言,技术只是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称得上“电影艺术家”者,首先应该是有独立思想的人,不是靠一技之长吃饭的工匠。
在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冯小刚的《夜宴》)中,充斥着刻意营造的视觉效果,极尽奢华之能事:蕾丝下飞舞的中国功夫,让眼球目不暇接;数码制作的魔幻时空,令心魄惊悚刺激;嘉年华式的宏大场景,使观众叹为观止;辉煌服饰里的半裸酥胸,逼得你浮想联翩……。
走出影院,仿佛离开一场能看不能吃的黄金盛宴,除了令人目眩的特技剪接和视觉冲击,没有留给观众任何思想上的记忆,甚至连足以回味的经典台词都没留下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弦外之音,只剩下陈凯歌对胡戈“恶搞”的反击:人不能这样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我只是中国电影的一名普通观众,也许不够资格谈论电影美学;可追求浮华的形式之美而忽视深刻的内涵之美,难道就是21世纪中国电影的“时代巨献”?
目标:只有商业,只有娱乐,只有大奖?
我们不必讳言商业利益,任何大制作都需要大资金的投入,且期待票房的丰厚回报。我们也无须过分苛求导演,贫瘠的土壤开不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批判现实主义曾是中国进步电影的一种传统。20世纪40年代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后者的票房甚至超过了西片;80年代有《牧马人》和《芙蓉镇》(谢晋),同样创造了高票房。陈凯歌的成名作《黄土地》和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受到观众和国内外影评界的好评,票房不低,屡获嘉奖。
毋庸质疑,主题的多元性和创作风格的转换,都是艺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为什么两位导演的作品从社会现实转向了虚无缥缈的古代时空,甚至连近代题材都难于触及?需要反思的是当今中国电影的生态。
今年评电影“百花奖”,由据称代表全国观众之99位评委评出的“最佳影片”,已经向世人昭告:“主旋律”须稳坐中国电影的至尊宝座;至于是否要靠组织各单位购票观摩回收成本以及有无国际行情,我迄今不明就里。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披露的数字:2005年中国国产电影拍摄了260多部,进入院线的约100多部,另外的100多部去向不明。国产电影的艰难,还可与国产电视剧互为参照,另据今年11月千龙网转载的一篇文章披露: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已达12247集,去年有42.7%的电视剧新片拍完后未播出,今年下半年央视影视部已清退700集电视剧。
影视播出率奇低,每年造成巨大的资金、资源浪费。要么“主旋律”,要么全民娱乐,其他严肃主题的作品很难获准进入市场。资本不愿做赔本的生意,在越来越窄逼的空间里,仅剩下娱乐大众或戏说历史等不多的选择。近年武侠片、宫廷戏、青春偶像剧之类作品泛滥荧屏,不谓无因。
为了打入国际市场,许多作品还不惜迎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蒙昧(辫子、小脚)、性压抑和性摧残(乱伦、太监)、暴力(功夫、酷刑)等等……,莫非这些东西就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
形势比人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和电影制作的高投入,足以使大部分投资人望而却步。导演们即便有超越自身的追求,面对体制和资本,艺术也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当然,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宁浩的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照样碰撞了现实,却获得了成功。
如果说电影人的无奈,是在体制和资本面前别无选择,而追求大奖却正是他自己的选择。没必要讳言功利,也无须弹唱“为国争光”的高调,电影是“梦工厂”,电影人也有自己的梦——摘取国际大奖的桂冠。这点梦想也许无可厚非,但年年冲刺“奥斯卡”、年年铩羽而归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越追求的东西越得不到,反而丧失了自我,即便得到了又能如何?
没有生活的艺术是虚伪的,追求华丽外表的艺术是媚俗的。新奢华主义的中国大片,拜拜。
2006年12月18日  风雨读书楼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6-12-29   本站发布时间: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