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重要时政热点问题的复习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9:41
重要时政热点问题的复习一
●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1)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经济已经开始企稳,V形反弹明显,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2)重要经验:①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②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③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④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2.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1)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2)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  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
3.基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目前我国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的比例不协调,投资需求偏高。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要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同时,也要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带动就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①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是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是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我们立足当前、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2.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我国已形成适合国情具中国特色较完备民族政策体系
v  (1)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v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v  (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v  (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v  (5)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v  (6)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1.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v  (1)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v  (2)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v  (3)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
v  (4)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2.如何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v  (1)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
v  (2)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v  (3)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v  (4)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振兴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振兴文化产业
(1)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v  (2)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v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v  (1)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民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红利期”远远没有过去,供大于求状况没有改变。目前,只是局部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这是因为在教育和培训上,特别是某些特殊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跟上,使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短缺)
v  (2)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致力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
v  (3)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v  (4)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v  1.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
v  2.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是促进节能减排、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我国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大国。③是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体现,凸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v  3.我国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v  (1)国家①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②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③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 ④ 要加强宣传引导。
(2)企业:①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向低碳转型。②加大绿色投资,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绿色增长。
v  (3)公民:①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实行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践行低碳生活。②树立公民意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v  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v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v  2.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v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v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v  (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
高考政治材料型主观题解题思维过程的优化
v  1.搞清题目的现实立意,联系现实思考问题。情境、设问、立意是组成高考试题结构的三大要素。所谓立意就是命题人主观上预设测试的现实问题、主干知识、能力目标、思维方法等维度、方面。立意是试题的主旨和灵魂,情境是实现立意的载体,设问是情境和立意之间的桥梁,通过设问实现试题主旨的要求。一般来说,题目的开头语往往隐含着题目的立意信息。题目如果没有开头语提示,就需要考生通过审读材料、设问,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来准确把握立意。考生一旦把握了试题的现实立意,就会豁然开朗,进而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地去组织答案。
v  2.准确审读设问信息,把握解题的方向。审设问是个关键性环节,因为命题者的意图、命题的指向和要求等都在设问中。在材料多、信息量大、内容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要按照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审读设问信息,要做到“四搞清”。
v  (1)搞清题目限制的知识范围,看其是属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方面的,或者是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人生观的内容,具体涉及到哪个考点。
v  (2)搞清题目的行为主体及主体行为(或客体限定)。不同的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要求就不同。
v  (3)搞清题目要求回答的角度,具体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对某一现象、问题、做法的综合的全面的认识”、“上述做法的启示”、“提出建议”等角度。不同的角度解答的思路就不同。
v  (4)搞清题目测试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新课程高考政治命题,既测试学生的发散思维(演绎思维)能力,又测试学生的聚合思维(归纳思维)能力。前者测试从一般性原理原则出发,推论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得出新结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后者测试从许多同类的个别性事物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v  3.依据设问要求审读情境,提取有效答案信息。抓住情境材料的中心词语、关键词语,弄清情境材料的层次及说明的问题,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总说与分说、普遍与特殊、并列、因果、递进等),归纳出情境材料整体说明问题,依据设问的限制性要求找出其中有效的显性信息,挖掘有效的隐性信息,排除无效的干扰信息。
v  4.构建设问要求与教材考点、有效信息、时政观点的逻辑联系,整合设问答案要点。要做到设问要求与教材考点对应结合,按照设问要求检索、调动和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及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设问要求与有效信息、时政观点的对应结合、有机贯通,实现理论与现实、观点与材料、教材考点与时政观点的个性化的统一,形成切中题意的富有逻辑性的答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