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质之道:从寺庙和尚分粥故事论企业五种力量相生相克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4:25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个寺庙中有七个和尚,需要每天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于是有人提议说,选举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于是又有人提议,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但是很快大家又发现,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寺庙再次改进了分粥方法,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度至关紧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秀的制度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使企业良性运转。没有制度或者恶劣的制度,则容易导致腐败、资源浪费。卓质管理咨询公司认为,这些都是“表象”而不是“本质”。我们试着这样思考:这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呢?我们不妨做如下假设:
假设1:僧多粥少
如果僧多粥少,这个寺庙发生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这样判断:这个寺庙很困难,困难到和尚们丢掉了应该有“友爱”、“怜悯”,弃“老、弱、病、残、幼”而不顾,大家都在关注不能少得粥(利益)。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企业产品运营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促进制度的产生和形态,决定了企业文化和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假设2:僧少粥多
如果僧多粥少,这个寺庙仍然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决定者人的行为选择。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这个寺庙主持过于“贪婪”,本来可分之粥很多,但用于和尚分配的太少,导致了可分之粥少而僧多的情况;二、这个寺庙的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粥)分配要绝对平均,而不是基于贡献和需要,在这种文化下才促生了在僧少粥多的情况下制定而确保平均分配的制度。在这种企业文化下产生的制度好吗?这种制度能促进和尚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帮助寺庙把寺庙之粥做的更多吗?这种制度能促进和尚之间团结友爱、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吗?
从以上假设更进一步印证了卓质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企业运营系统五行论”:任何组织的一切外部表现都是在五种力量相生相克下形成的动态平衡结果。
这五种力量分别是:
1、产品力,又可称之为经营能力、获利能力,是产品的质量、成本、速度和服务带来的力量,五行对应为:木;
2、执行力,又可称之为法则力量或行动力量,是流程、标准、利益分配方法的力量,五行对应为:火;
3、精神力,又可称为文化力,是共同愿景、道德准则带来的力量,是企业一切行为表现的源动力,五行对应为:土;
4、聚合力,又称之为组织力或团结力,是组织内人际关系带来的力量,五行对应为:金;
5、学习力,又可称之为创新力,是组织管理者通过对组织的规划和设计、资源投入和运作、持续监控和拨乱反正、总结得失和改进完善、吸纳知识和创新变革等行为带来的力量,五行对应为:水。
这五种力量相生关系:产品力(木) → 执行力(火) → 精神力 (土)→ 聚合力(金) → 学习力(水) →产品力(木) ……;相克关系:产品力(木) → 精神力(土) →学习力(水) →执行力(火) →产品力(木) ……。这五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彼消此长,五种力量有机动态平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基于本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让寺庙锅里的粥增多是根本,而不是制度;同时,无论是僧多粥少还是僧少粥多,影响和尚行为选择的根本源动力是和尚们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如果用中医的五元来对应的话,可以对应为:元气。
所以,要想确保企业健康运营,必须以提高企业精神力为“中心”,即提高企业的目标感和道德准则约束力,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这是掌控企业的核心密码;以提高执行力为“天”,以提高学习力为“地”;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团队聚合力作为两个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