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心中的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3:43
在元帅们当中,有好几位称颂过粟裕,有朱德、刘伯承、陈毅、叶剑英等。叶帅心目中的粟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钦佩
1951年底,粟裕从南京调到北京后,住在地安门附近的一个胡同里,1953年,叶剑英调到中央工作后,住在北长安街护城河边上,他们两家住的地方相距不远,坐小汽车也就十分钟时间就到了。
叶剑英德高望重,粟裕对他是十分崇敬的。有一天,他要我陪他去看叶剑英,到达驻地时,叶不在屋内,随身副官小张同志说,首长在护城河边上钓鱼呢!我马上叫他去找,叶听说粟裕看他来了,马上放下鱼竿。他满面笑容,对起身的粟裕说,欢迎,欢迎,请坐,请坐,并将在家的孩子给粟裕一一做了介绍。
叙谈开始后,叶说,你到总参谋部工作最合适,是对总参谋部工作的加强,你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相信你对总参谋部的工作,对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粟裕说,你对我太过奖了,要是有一点成绩是毛主席、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野战军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个人是沧海一粟,不值得夸奖的。我是长期在下面工作,没有高层机关工作的经验,而又才疏学浅,怕工作搞不好受损失。
叶说,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将战役指挥权的重任交你负责,你完成得很好,毛主席很满意,我相信你到总参谋部工作也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尊重
粟裕被撤掉总参谋长职务后,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有人对他另眼相看了,可是叶帅不这样。1958年9月,叶帅在欢迎粟裕的常委会议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长,而是叫粟裕为粟总。可见叶帅对粟裕是多么的尊重。
虽然中央下的命令是副院长,但叶帅没有把他当副院长看待,才叫他粟总的。这样的称呼,出自叶帅之口,非同寻常。这就是说,叶帅并没有把他看成是犯了错误的人,军委扩大会议上,给他戴的那几顶大帽子,都是强加给他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这次常委会议上,叶帅决定院的日常工作,主要由粟裕主持。
信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粟裕很信任,将战役指挥权交粟裕负责。五大野战军中,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仅此一例。粟裕也确实负起了责任,任务完成得很好,叶帅对此是十分欣赏的。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叶帅非常信任粟裕,工作上放手。整个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原则、步骤、方法,他都要粟裕作通盘的考虑。召开全军性的科研工作会议,也是由粟裕考虑。
叶帅说,粟裕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打了很多险仗、硬仗、恶仗,很有军事才华,为我党我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军事理论造诣很深,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大家要尊重他,不得歧视他。他的到来是对军事科学院领导力量的加强,也是对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相信他在军事科学研究战线上一定会作出丰硕的成果。
粟裕在叶帅领导下,协助叶帅搞军事科学研究20多年,到后来叶帅参加军委领导,又要粟裕主持全院第一线的领导工作,他没有辜负叶帅的希望。
关怀
由于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粟裕六次负伤,其中有三次重伤。一次左臂致残,一次右臂一颗“七九”子弹在里面埋藏了17年,到了1951年,经过毛主席的督促,他才住院将子弹从右臂取出来。还有一次一个炮弹打来,头颅负伤,炮弹片留在头颅里54年。到了1984年2月5日去世,遗体火化时,火化工人从他的骨灰里将三块弹片筛出来。他长期患有头疼病,一直以为是战争的高度紧张造成的,到此时才清楚。祸根是三块弹片。
战争年代,他的工作高度紧张,为了战役、战斗的胜利,真可谓伤透了脑筋,绞尽了脑汁,因而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美尼尔式综合症。70年代后期,又患有脑溢血、脑血栓,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得知这些情况后,叶帅非常关心。不时提醒他住院休息,并常到医院看望他,叮嘱保健医生平时多关照他。1958年底,叶帅看他身体很不好,还专门报告军委批准他较长时间的休息。
叶帅对粟裕1958年受到的错误批判是有自己的看法的。1958年5月24日,由元帅们参加批判粟裕的小型会议上,有好几位元帅发言积极,措词严厉、激烈,上纲上线。叶帅就没有发什么言。后来开大会批判粟裕,叶帅也没有在大会上发言。粟裕的平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成了叶帅的一块心病。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有生之年想把粟裕的问题彻底解决。
正因为如此,1979年,叶帅要他一同到烟台休养。有一天,叶帅主动对粟裕说,你1958年的问题也应该解决一下了,这个问题我已同小平同志谈过,他点了头表示同意,你可向中央写一个申诉报告。粟裕本不想写申诉的,他想历史自有公断。但还是在叶帅的督促下写了申诉报告。叶帅在申诉报告上作了批示,认为应该解决。转到中央后,胡耀邦也批示要解决。但到叶帅逝世止,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值得向叶帅告慰的是,粟裕的平反问题一共拖了36年,在傅奎清、金冶、秦叔谨、谭肇之、黄亦凡、黄野松等6同志的关心下,在粟裕夫人楚青15年的不懈努力下于1994年11月得到了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