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1:27
中药、中成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随着现代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和物质基础及中药的体内过程被揭示。随着相对完善的西医理论在国内医疗界与中药逐渐普遍的联用并且因疗效确切被广泛接受,但是,临床上,中西结合治疗过程中因缺少科学的指导导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问题突显,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以下几类最常用中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应该引起药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的研究和重视,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清热解毒,抗炎类中药
此类中药有解热、抗病原微生物和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十分广泛。但对于高敏体质患者,柴胡注射液与庆大霉素应避免混合使用,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板兰根、穿心莲、鱼腥草等中药制剂与青霉素G合用会增加过敏反应;双黄莲注射液与氯苄西林酸的合用会使溶液pH值下降、颜色变深,成分改变。穿心莲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含穿心莲内酯,与红霉素不宜合用,因为注射穿心莲内酯能增强机体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红霉素能抑制其吞噬功能,使疗效降低。含麻黄的中成药如麻杏石甘片、大活络丸、防风通圣丸等与痢特灵、异烟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人体内5-羟色胺、多巴胺等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内,麻黄碱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组织,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严重出现脑出血。麻黄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配伍可能导致心律加快,增强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非那根、巴比妥合用,可降低西药疗效。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配伍,因在胃液内产生少量的硝酸或硫酸使雄黄所含硫化砷氧化成三氧化二砷,引起砷中毒。牛黄解毒片中含硫酸钙,与诺氟沙星同服,钙离子与诺氟沙星形成络合物,溶解度下降,肠道难吸收、降低疗效。
2、活血化瘀类中药
此类中药对改善血液流变、改变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抗血栓形成作用明显,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丹参中所含丹参酮可与抗酸药物如硫糖铝的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丹参中的水溶成份具有鞣质的特性,不宜与士的宁、麻黄碱、络贝林、维生素B、合用,因能产生沉淀;丹参注射液加细胞色素C静脉滴注,因丹参酮含酚性成份,细胞色素C为含铁络合物,混用可使药液浑浊,妨碍吸收。元胡与氯丙嗪有类似的安定和中枢止呕作用,同用会产生震颤麻痹;元胡所含生物碱能抑制中枢兴奋,与中枢兴奋性药如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或使药效降低;还能抑制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影响铁剂的吸收。
3、重镇安神类中药
类药物多为矿物药,质重性降,多含有金属离子。含此类药物的成药及汤剂与一些还原性的西药合用时易产生有毒化合物或不溶性络合物,造成吸收降低,如含朱砂的成药磁朱丸、朱砂安神丸等不宜与碘化钾、溴化钠等西药同用,因化合后可产生具有毒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朱砂与抗菌药,解热止痛药合用,引起消化道损害甚至胃肠道出血及穿孔。龙骨、牡蛎等大量含钙离子的制剂与强心苷合用,钙离子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Na+-K+-ATP酶活性,增强强心苷药物的毒性,导致心律失常。
4、收敛、固涩类中药
此类药物多含有机酸和鞣质,具有收敛、抗菌、止泻作用。含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等组份的中药与氨茶碱、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酸碱中和,疗效降低;与利血平、东莨菪碱等同用时,会使肾小管对后者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多,降低疗效;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服,可减少后者吸收,降低抗菌活性;与红霉素同服,使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下破坏化学结构,杀菌作用减弱,降低生物利用度。含五倍子、金樱子、诃子等鞣质多的成分的中药与利福平、林可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生物碱类、苷类、酶类、维生素C、铁剂、钙剂等西药合用生成鞣酸盐沉淀物,引发药源性不良反应;与呋喃坦啶、阿斯匹林、青霉素、头孢类酸性西药同服,会提高后者的肾小管的吸收率,引起药物过量;与磺胺药合用,因有机酸酸化尿液,使磺胺溶解度降低,导致尿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与淀粉酶,胃蛋白酶制剂合用,可形成络合物沉淀,降低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5、补益类中药
此类药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对机休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心泌系统、物质代谢等有很好的改善和双向调节作用。此类药物富含苷类,不宜与酸性西药如维生素C、烟酸等合用,因在酸性条件下可使苷类分解成糖和苷元,使其疗效降低。甘草中含6%~14%的三萜皂苷类的甘草甜素,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使体内的钾离子减少,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引起低血钾。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糖元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和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与降糖药优降糖,胰岛素合用,产生拮抗作用,降低降糖药疗效。
总之,中西药合用应建立在有目的,有依据的合理配伍上,对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医疗实践中尽量发挥其有利因素,避免盲目混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