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而不通的于丹《庄子心得》:先通了再讲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7:28
网上有言批评于丹者未指出其具体错误,盖其满口胡言,(在纸面上则是满纸荒唐),令人有不屑细究之感,然眼下看来为正视听,细纠其谬似不无必要,否则以通俗之名义行不通之实,愚见以为:要先通了再讲俗。不才勉强硬着头皮从http://home.stuun.com/4819/viewspace_839.html 中听阅其部分讲稿,仅部分便几已令人不忍卒读,今拷贝如下,先粗粗拈出行文间不通之处(在括号中指明),其中多处为硬伤,有耐烦的看官便请看罢,有渎清鉴了:
讲稿: 于丹《庄子》心得之《庄子何其人》:(一开始便何其不通,当作“何许人”)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谁是庄子?(语法不通,“谁是”多余)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知道(什么叫都知道?你知?我却不知)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于用寓言和小故事(所谓小故事即寓言,语重,且庄生岂若小人之好讲小故事之流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褒义,而“尖酸刻薄”则为贬义,并置一处不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庄子何尝说过此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即使人人都面对经济的问题,却并不是人人都面对困窘),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他的寓言里,我们也可见一斑。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要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生活比他要好一点(岂止好一点?)。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车沟如何再轧车辙?沟字多余。)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是何言?且若已觉窘,又如何象下文说的“不在乎”?),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会决定了(明显语病,既是表将来的“会”,后面即不能接表完成的“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只能说他觉得荣幸,荣幸是主观感受,不能用来形容客观状态),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说明“利”这个字(不是利这个字,而是利本身),困不住庄子的心。
…说到我们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身价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又是病句,“手中有多少”应删)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温饱”本指的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者,怎么不窘迫,不为财富而担忧了?)。因为他们的日子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而担忧。(以上已断言此类人为最快乐者,而非说可能。)其实,说白了,我们这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依此,庄子不就没资格了么?)

庄子,可能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既是可能,又如何太?又如何有下文的“所以”?),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
庄子在乎名吗?庄子这个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他认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觉得人间的人没什么跟他对话的前提。(是何言?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这样,他就周游列国,在各地游荡。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著称(不通,只有以什么著称之说法,)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在梁国做宰相。这一回,庄子晃荡到了梁国。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说,庄周的口才和雄辩远在你之上,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惠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所以说,梁国也不大(怎么不大了?)于是惠子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其实,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其实,(“其实”多余。)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他本来也不贪图那个相位,(后来于氏又说是因梁国小)
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我们刚才说过,(前面何尝说过了)…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亲自找他,(领导之说法,既然是派大臣,又如何成了“亲自”)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濮水上逍逍遥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后,庄子又开始讲故事,绕得很远哪。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敬重一词用语不伦)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其实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句法不通)
大家说,他看得破么?(此句是反问语气,但与上文又不连贯)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所以其实,人这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拘束住什么,句子不完整)。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很多事情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很高尚的回答,比如说,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说的是一个很好的名声,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以上细推无一句通)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到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每一步每一步(应作“一步步”)吸引着,人会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有时候,我们大家都会有一种无名火,你不能跟人家说,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人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无名火(既堂而皇之,如何又无名了?人怎么又变成火了?),这个无名火会循环往复地出现。在一个公司或一个机构里,可能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你为什么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没有政绩,单位就没有好名声,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我自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怎么冒出名分来了,要谈明媒正娶什么的才要谈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没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只好点头哈腰(不伦)但是,她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孩子也只好点头哈腰(更不伦),就去骂他们家的小狗。(更是想当然耳。)狗也不敢对主人说什么,出去就把无名火发在野猫身上。猫也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其实,我们如果如此这般地说下去,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底还差多少环节呢(想说的是“到底相去几何”,而不是去计算有多少环节)?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怎么又成潜规则了?)
……
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二字最重,到了终极大限,(终极二字多余,大限就是末了,)名利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难了。红尘在世,庄子说,宁可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庄子此处所说之死特指的是殉名而死,否则就变成好死不如赖活乃至苟活了。)。庄子真的能破生死吗?
这里有一个“鼓盆而歌”的故事,是说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她比我先走,在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踏踏实实地睡觉。她就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看,这是亲人的死亡,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的欣慰。这种心态,对一些大智慧者来说,也能做到(大智慧者谓何?后面说的却是民俗,并不见所谓大智慧者)。
在我国民间,办喜事有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当然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
自古到今,生老病死,周围的人总免不了有一番相送。(生老病死是四样,相送只是送终,有送生送病的么?)…有朝一日木朽人烂,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蚂蚁,蝼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到时候,无非也就是个饲料而已(饲料怎么能说是“个”)。干嘛要抢天上飞鸟飞禽口里的食物,去喂地底下的小虫子呢?不管哪一头,都是一种物质不灭,都是被吃掉。(又是“物质不灭”,又是“被吃掉”,到底想说什么?)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自己生死的一种看法。(应作“对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与自己何干?)
庄子的这个看法,让我们想起在西藏某些地方流行的*天。人死之后,希望他的肢体能被在天上的飞禽带走,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可能在很多文化中,有些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如何跳出这一结论?)
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抗癌明星。(既然如前所宣称之豁达,则死为休息,又有何可抗?)过去一听说得了癌症,几乎是判了死刑。可是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为他有一种内心的调理,他乐观。他自己不惧怕死亡,奈何以死惧之。这个死亡,有的时候,是你心理的一种暗示。(死亡本身怎么是暗示了?对死亡的惧怕才是心理暗示)…
其实,这个观点与儒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孔夫子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说的那六个字,叫做:未知生焉知死。(相通之处在何?)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呢(前文所说庄子明明在想死后之事。)。在这一点上,儒道是不谋而合,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享乐主义者便是活在当下的,又与朴素有何干?)人是活在当下的,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惧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能有多大啊!这是一份大境界(境界也有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