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洲教授演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3:58
2008-11-29 18:15:00
行动研究指的是行动加持续不断的反思才叫研究,偶尔的反思是很容易做的、随机性的,某一个方面的反思也是容易的,但是我持续不断的进行反思,恰恰就体现了一个研究的基本的状态和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也建议我们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寻找那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把这个问题盯牢,一段时间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反思的对象。比如我们今天讲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向不大同意这句话。实际上在今天我们今天是要把我们的权利更多的放给我们的学生,而不是还权,是放权。因为我们的学生就一直没有学习的权利,谈不到还的问题。谈还的问题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的,谈放权的时候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是需要把我一些教师原有的权利逐渐的下放给学生。你下放的,是哪些权利?教师又需要具备一些哪样的新的技能和技巧?怎么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怎么来进行对活跃的一种课堂?我想我们教师是需要来思考的。
你现在把权利给了学生,很有可能让你老师无所措施,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学生活了,教师死了。而不是一个双方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问题。就像很多年以前我在浙江舟山听课《小蝌蚪找妈妈》,我小时就学过这篇课文,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本着课程改革的理念权利下放了。“同学们,大家为了今天的课文思考一下还有哪些问题呀?”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呀,“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小蝌蚪找到的并不见得是它的妈妈”。这老师一愣,我也愣住了。这不是找到妈妈了吗?这同学解释啊。“谁能够证明是这只青蛙生的这只小蝌蚪啊?” (众笑)不过这的确是问题,就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还有这种问题。写童话的是成人,教童话的是成人,唯独学童话的是儿童,这老师愣在那了。“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啊,老师现在回答不上来,下课以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啊”。全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师在面对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啊,基本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处理的。先表扬一番,再泼一盆冷水,反正也回答不上来,再使用拖延战术说课后再说。课后也不再说,就到此为止了。(众笑)咱们的学生经不起表扬啊,你一表扬第二个就站起来了。“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生下小蝌蚪以后没有把小蝌蚪带走而是把它孤零零的一个给扔下了呢?” (众笑)这的确也是问题啊。你不能只生不养吧?这是严重缺乏母爱的一种表现。小蝌蚪长大了可怜巴巴的到处找妈妈,这说明什么问题?缺乏对母爱的爱心,那老师就接着说:“你这个问题问的也很好啊,老师现在回答不上来,你下课以后找自然老师问一下啊”。给打发走了,你还接着表扬。第三个站起来了,“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了就跟它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长大以后它的皮是白颜色,它的背是花颜色的呢?”老师的汗都下来了,“你这个问题下课以后和前面那位同学一起找自然老师问一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您看,您真正放权给学生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权利大范围的被学生接管的时候。很有可能造成的就是我们在课堂当中我们自己边缘化,我们自己无所适从。而学生真正是在课堂教学当中置于一个中心,支配性地位。
我们能否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问题设计看来有问题。什么叫做读完课本以后有什么问题?读完课本以后问题多了,很多问题和您的语文教学没有关联的。第二,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没有敏锐的意识到学生的提问已经滑偏了,离我的预期轨道已经越来越远了。这时候我没有反应过来,在匆忙当中我还是在鼓励表扬学生,没有想到学生沿着这条轨道越行越远。第三,我没有充分的去关注学生在整个的对问题提出、评论、回答当中的参与,我并不见的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啊,在这里老师要扛住学生所有的问题已经做不到了。因为我们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学生开始掌握着大量的成年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那现在反过头来学生要开始教育我们了,叫做文化反哺下的教育反哺,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在体现的非常明显。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改变。当我们的父亲穿上西装,向我们请教怎么来打领带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教育反哺。当我们的母亲拿起遥控器来向我们请教如何使用遥控器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教育反哺。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进入到今天这种状态,小一辈的人掌握的东西可能远大于和多于老一辈的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能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想抗住所有的问题,非常非常的困难,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的老师就需要去思考,怎么样去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既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还要让学生去自由的解决问题,另外还要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评论。因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扛的。“同学们看一看,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哪个同学能够做出回答呀?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有没有思考的必要啊?”既然教学重心下移就让他一直下移下去。“你能不能尝试着回答一下你们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呀?”那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当中,也许我们的教学就逐渐逐渐的寻找到一个新的路径,寻找一个我们教师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渠道。
假如说,我的反思就是以课堂教学当中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以学生提出的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的话,我这段时间就是一直反思这个方面。学生会提出什么类型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这样的问题我怎么样去应对?如此等等,您一段时间以后,您这个老师就成为这个问题方面的一个行家里手,您就成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面的一个专家型教师。因为别人没有积累这么多的经验,没人可能是偶尔为之,浮光掠影对某一个方面仅仅有个认识而已。
你再比如说我们课堂里面的突发事件,我就专门去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虽然今天讲预设要弱化,但是不能完全的来虚化。可以弱化,不能虚化。那么预设,我们是在课前所做的。为什么在我课堂教学当中,教学的预设和教学的实际进程产生了如此大的差距?有哪些突发性的事件导致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离散这样一种现象。我把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反思对象。小蝴蝶飞进来是教室外的因素所引发的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某一个学生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坐在地上,听课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女孩就坐在地上,大家就不听课,都来看她。看到她大家就哈哈笑。她一看大家笑,就变本加厉的躺在地下,那么后半节课我们这个老师就是左手拿着小女孩,右手继续上课。这样的一个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是课堂内的某些因素,是课堂内我们的某一个学生一个异常的行为导致了我今天的突发事件。我对这些课堂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进行分析,进行甄别,做出评论。提出我们以后再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所关注的事项,那大概时间不久,您也就成为一个突发事件这样的行家里手。所以专题性的研究,才能够使我们的反思深入化,让我们更多的来去接近专家型教师的要求。
另外就是以全局的反思为主,我教学的全程进行反思,而且还要把我自己的教学设计也作为一个教学反思的对象。教学设计我是不是体现了二次开发的理念?我教学设计的里面弹性空间是不是大?有哪样的问题?这种弹性设计我有什么成效?我把课前的行为多做一些反思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把上课的这样一个行为。我每一次的说课,就是来把所有的细节过程当中的一些内涵作为一个反思探究的行为。所以反思在今天我觉得需要产生一些变化,以问题的反思为主,以专题的反思为主,而且反思的视野要进一步的扩大。并不仅仅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行为当中,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我们作为一个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同时我们也强调,就是在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中,要把反思、巧干、知识作为三个关键性的词语。三者相加才能够真正孕育,孵化,培养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呢,教学叙事的问题。教学叙事这样的一个文体,我们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叙事已经变得不再陌生了。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叙事也不像我们以前所想的那么功效显著,并没有产生我们所预期的一些成效。那是否文体本身出了问题呢?文体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这个文体当中,我们要关注一些什么样的事项?用这样的文体去承载哪些相关的内容?在这个方面多关注。所以我提出在教学叙事的发展方向上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行为去规范和约束我们的叙事行为。第一个方面是从浅描向深描转化。叙事有浅描、深描之分。浅描,简单的陈述事件发生的原委。在事件当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等,我们可以笼统的去把握这个事件的状态和原貌。但这样的浅描,对认识事物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到了事件的梗概,没有能够真正去分析在这个事件当中,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相关的一系列的细节性的行为。少了这些心理行为,心理状态、细节行为的描写,就说明我们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在去年我写《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很大一部分就是写我们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在课堂里面的手势,你经常是“同学们好”这个手势向同学们一挥。那这个手势是有含义的,这个手势是说这次你们都被我一网打尽了。非言语行为它也是传情达意的,人与人之间,面与面的交往,30%的信息靠语姿传递,70%的信息靠非言语行为传递。你的语音,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包括发型,空间,距离。你去分析一下我们教师在课堂里面行走的空间距离,你为什么总是和这几个学生进行交往?空间距离本身也是说话。就像我们自身感觉到的一样,那在课堂里面我们常常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去讲或者是听某一个同学去复述,为什么学生闭不上眼睛?因为他的空间距离有问题。我听一堂课也是,是高中的一堂语文课,老师说“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来静静的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来去声情并茂的去朗读《致橡树》。读的的确是不错,这个老师作为语文老师的素养的确是挺高的。孩子们刚睁开眼,老师又谈到:“老师还找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描写的意境和《致橡树》大体相当,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庭广众之下能闭上眼睛吗?闭不上。闭不上怎么办?就迷糊着。实在不行再睁开,然后再看一看,再迷糊一会。另外就是把那两只手往脸上一搭,干脆把眼蒙住。再不行,就是把课本直接盖在脸上。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就叫《闭不上眼睛的学生》。为什么孩子闭不上眼?因为在人的一个和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格空间,也叫心理空间。我们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人格独立不仅仅是一个心理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一个人的人格距离空间是多少,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1.2米左右吧。你在大街上行走远远的看到一个人过来,并不会特别在意。当这个人行走的距离和你大概是在120厘米左右的时候,你就会变得非常警觉。这个时候,就是别人已经侵入了你的人格空间距离。我们在课堂里面不要说1.2米了,连12公分都没有。你胳膊稍微一动就动着别人了。在这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没有一个私密的空间,你要想让他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在我们去分析这样的现象的时候,就是让我们的课堂逐渐的去走向一种深描。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把他背后的基底以及我们具体的人的行为去做出一个具体、细致、刻画的一个分析。 浅描这种方式我们都已经掌握了,它所具有的一种反思研究的功能也体现出来了。要想使我们的叙事走向深入,实际上更多的就需要向深描的方向发展。描述您作为一个当事人,您作为一个教师内在的心里活动。描述在整个的时间当中,您与学生以及您自身的一些相关的细节的具体的行为。要有心理的描写,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章一样,要有细节的描写。只有有了细节,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才变得鲜活。而这样的一个故事才能起到一个我们真正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作用,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教育叙事的角度来看。
第二个方面,我强调的就是要从例向理转化。原先的叙事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事例来看待,讲讲这个基本的事例。我们对这个例当中和背后所隐含的理,我们的关注程度不够。所以叙事要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工具就变得很困难,导致叙事的审美疲劳战就在与此。那么理从何而来?理从我们原有的经验当中来,理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当中来,理从我们自己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占有当中来,理从我们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当中来。就是我根据课堂教学的某些个细节,都是司空见惯的细节。那么理在哪?理就是您看到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它所产生的相关的教育意义,它所具有的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对我们实践产生相关的一些相关的影响。所以这种理是跟我们自己的一种立场和角度等等,包括我们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认知、我们的教育观念都是密切相关的。例都可以看到,甚至这些例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理并不见得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要寻找他的角度,寻找他的立场,同一个事情我甚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探讨。比如“我们大家都从照片上认识了一位铮铮铁骨的汉子,就是他的妻子在震中丧失了生命。他把他的妻子捆在自己的身后,骑着摩托车,然后是把她安葬在自己的老屋旁边。”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中年男人的时候为他的有情有义而感动,中央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这位有情有义的汉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前几天在美国一个报纸上看他们是怎么来解读这张照片的。西方人的解读是:从这张照片上你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老百姓的这种帮助、救助力度是有限的。以至于造成的情况就是自己家庭当中的妻子遇难,要靠一己之力来把她送回老家。同一个事例啊,这种解读出来的情况让我们感觉的的确确是有天壤之别。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汉子的情意,他解读出来的是政府的不作为。那这些事例实际上让我们看到的是,例子都是有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是比比皆是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立场,什么样的角度来去做出解读。这个角度立场从哪来?从我们自己原有的经验的积淀当中来,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占有当中来,从我们对教育观念,我怎么对的这些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得来。所以我今天大力倡导的就是从浅描向深描转变,由事例向事理转变。要把这些理的东西进一步挖掘,有很多例证我们都可以进一步去分析,但在这样的一篇例证背后的理,是需要我们有一些积淀的,是需要一些理论这样的一些工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再有一个方面呢,作为教师来讲,经常写故事也是有一个局限。我们每天忙着教学的基本活动,忙着批改作业,没有那么多时间真的去静下心来仔细梳理每一个教学故事。但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们,能不能逐渐逐渐的既要写故事,也来讲故事。老师们讲故事是你的长处,要让你来写得话你还会有些为难情绪。要想转变成为文字语言,要能转变成为我们的一个书面研讨的方式,还比较困难。那么现在的一些信息手段,包括你手机也有录音的功能,你有时候不妨把你自己的一些故事用说的方式去陈述出来。写故事有什么好处?讲故事有什么好处?教师这个群体,是重注与说,重注与讲的,连我自己也是如此。虽然我多多少少也写了一些书,一些文章。我在自己的演讲录当中写我说到底是说得多?还是写的多?真正算一算还是说得多,还是写得少。我们老师都是吃开口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善于去说,更善于去讲。我们的这种思考方式是其他行当的人很少体会的,叫什么呢?言说中思考。就是我们在讲得时候在思考问题,我们在陈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思考着相关的一些含义,这种言说中思考是教师这样的一个职业特点,所独有的。
所以有时候您也不妨讲讲故事。讲故事一方面做沉思,另一方面讲故事有什么妙用?做什么呢?做教师培训。前几天在美国开会,美国人在没有开课之前,先请几个人讲讲故事。这开幕式还没有开始呢,我们看这是不是非常不严肃啊。先请几个人讲讲自己的经历当中的一些故事。那么为什么要讲故事呢?从故事当中可以了解他相关的一些经历,从故事当中可以分享他的智慧,从故事当中可以了解他的价值观念,从故事当中可以认识一个人。我在和一些企业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像耐克。耐克公司的首席培训官,现在被戏称为首席故事官。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啊,不是大讲特讲耐克的发展历史、耐克的品牌,耐克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请几个员工讲一讲自己参与耐克创业的故事。故事的影响力是大的,让一个新的员工瞬间就可以把握,我们作为一个员工到底应该做什么。
这在我们教师培训当中我觉得也需要讲故事。我们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常常有一个特点,在座的各位今天已经不是教师了啊,您一定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今天就是要坐在课堂上像学生一样去听,要转变你的角色。现在在很多我们的教师培训里面,要求你不要转变角色。你在听得过程里面你要把你作为教师的经验和你今天讲课的内容相关联,要至始至终带着你自己原有的经历,来去分析诠释今天讲课的内容。而且在讲课结束以后您还需要分析今天的思考来去提出我们后续工作的相关方案和举措。这个时候就是不需要你转变角色,你现在还不是一个听得角色,应该是一个实践者的角色,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联系自己经验的角色。把这种培训和你的经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有很多的校长,我们的校长也不妨让我们的老师们从写故事向讲故事转化,言说中思考。这是第二个方面。
教学的案例。我还是在10年前写了一本小册子,叫《案例教学指南》,98年的时候。那时候在一些地方讲案例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常常给我提一个问题,郑教授您讲的案例那么重要,那我们写好了到哪去发表啊?这个案例我们评职称算不算数啊?10年前,这些问题还比比皆是,10年后在今天这些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这案例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写作的一个文体,案例也成为我们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是遗憾的是,10年过去了,在我们现在中小学教师从研究到培训,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像模像样的案例库。我们都知道案例重要,但是为什么就写不出案例?我们都知道案例是研究的一个文体,是培训的一个重要的素材,但是我们现在写得这些案例还比较少。一方面是我们教师的辛苦、劳累,时间不太宽裕,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文体的掌握,它的规范的要求,还不是非常了解。还有就是我们缺乏一个案例搜集的有机者,在培训当中我们也缺乏一支案例教师的队伍。案例实际上和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是叙述事件,叙述事例。案例,虽然也是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有他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在案例当中要呈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你一个事件可能就是一个片段,是某一个方面,是细碎化,碎片化的一个描写。但是案例它表现的是一个从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要展现出来。它和叙事的区别:第一是它以问题为中心,第二是要展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三是每一个案例只有一个主题。你一个叙事可以反映多个主题,但是一个案例只能是一个主题。第四是在整个的规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