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校友校园“心中的玫瑰”大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4:29
忆母校:春雨润物情景映眼前  寄深情:相约西南位育到永远
高中成长的“彩霞”为什么能永驻心间(附照片)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校友校园“心中的玫瑰”大揭秘
题记
今年我二十一岁(注:写于2008年),我经常自豪地对别人说,人生有三分之一都在西南位育度过。哪怕以后这个比例会随时间流逝自然地缩小,这三分之一的影响却注定无限延长。  (校友赵娅璟)
学校的形象,最终是烙在学生心中的,永远挥之不去。
一所学校的口碑,不是作秀出来的,是学子在校园生活中经过积淀形成的。母校留给他们春天,他们就永远翠绿。
西南位育建校15周年时,学校出版了一册《百名校友忆母校》的集子,校友们饱蘸感情的笔墨,写出了真情实感,写下了感同身受,写上了未来希望。
西南位育,在学子的眼里,“心中的玫瑰”是如何绽放的?
这里,我们一一加以呈现。
一种氛围,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每一缕空气——西南位育的神韵
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就职于外交部的程译对“母校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定位在一座雕塑:教学楼前的铜狮像,象征着西南位育光荣与尊严,从一所普通的民办中学成为如今学生家长心中非重点的“重点中学”;是一届届西南位育人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只有自己真正强大,真正拥有坚强实力的时候,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与尊重。小到一所学校,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现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信息教师的李自强说,在我印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当时学校的一种和谐氛围。在我高中的时候,每天中午你会看到这样一些景象:教学楼的教室里安静舒适,学生们在各自的教室里自修学习;各类活动室中,同学们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进行着各项属于自己的活动;操场上则是另外一派景象,活跃、热闹并不失疯狂,激烈的篮球场边还有各自的球迷啦啦队,大家都会被这种运动气氛所感染。
而在这幅画面中,真正的主人就是学生。早在二期课改提出前,学校就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并立下“追求完美、力求发展”的八字校训,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虽然已经离开学校好几年了,但是每当回忆起自己的中学生活,就会想到当时的学校气氛。
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汪心浩说,进了交大后和同学聊天才发现在西南位育上高三真的是相当幸福。首先是作业题量确实不大,相比起其它学校晚自习都要上到6、7点的制度,西南位育基本上5点前就会放学,实验一班中我们后来考入交大、复旦的一群男生几乎很少有做作业超过10点多的经历。白天下了课到老师办公室去闲聊几句,中午和放学到操场上打两场球,过得相当滋润。所以各位学弟学妹,不要觉得作业负担重,西南位育是我见过负担最轻的好学校,学习主要靠的还是效率。
画外音:氛围就是底蕴的再现,文化的积淀。
老师,永远是学子记忆的海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魅力,弥漫着做人的气息——西南位育的财富
在复旦大学就读的王一惟说,母校在我心里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一时也不可能全部回想起来,就说说突然想起来的一件吧。高考前最后一次返校,陆云庭老师交代大家高考前的注意事项,提到有些同学考前一天晚上会出现失眠,他一本正经地说:“考前一晚实在太紧张的话,可以把即将考试的科目资料垫在枕头底下睡,会进去的。”意思是说资料上的内容会印到脑子里。当时我听后对此深信不疑,考前一晚就真的照做了,果然睡得很好,第二天自信满满地参加了高考。直到现在,我对陆老师那句“会进去的”还是记忆犹新,每逢考试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
上海外国语大学08届法语系的朱鹿鸣,现在法国IAE Grenoble攻读金融方向硕士,她说:西南位育,我在这里长大成人。我曾为这里敲打下无数官方、非官方文字,从影评、书评、剧本到人物事迹、演讲稿、各类申报材料,因为很幸运遇到了许多赏识我的语文老师,黄爱美老师、祝菊仙老师、严雯靖老师等,他们给予我无数机会和荣誉。我还在这里遇到了最棒的英语老师,朱世玮老师,最终影响我选择外语作为我的大学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的姜依依说:高二的时候,老师为了让我们体验“挫折与磨难”,让我们去走石子路。鹅卵石铺成的路走起来真的很痛,石子尖尖的刺在柔软的脚心,从小被捧着长大的我们很少有受过这样的疼痛,但是所有的人,包括老师,都坚持走完了两圈。虽然我和同学手牵着手走,大家嘴上都喊着痛,可是脚上并没有停步,当最终走完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石子路走的时候觉得长,可是现在回过来看却觉得很短,因为我在这一段小磨难过后明白了只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定能战胜比这大得多的磨难。
走完石子路后,大家围坐在石子路旁,班主任让所有人发表自己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观点,或幽默或严肃,或简练或深奥,在轻松的气氛中涌现着思维的碰撞。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而在思考中,我们有了自己的收获。
用实践引发思考,从轻松的游戏似的磨难中促进我们成长,这让我们体会到了母校特殊的育人法则。小小的一段石子路,承载着我们对同学对师长及对母校的美好记忆。
画外音:老师的影响在言中,又尽在不言中。
一种经历,总是一种财富。校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活动的基轨上,开动着能力的快车——西南位育的天地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华昱说,经历校电视台“从无到有”世纪之交的时段,我得知西南位育要成立自己的电视台,并且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制作电视节目,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当年的我在学校的大小各项文艺活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对于“自己做电视”这样一个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好在,学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抱着放手一试的心态,就这样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创办真正的、自己的节目。选择主持人、寻找节目内容、创作主持稿、拍摄录像、学习操作编辑机器、后期编辑美化,一个个挑战,就这样闯过。最后的播出,当然是最紧要的关头。我依旧记得首播的那个中午,正是午饭时间,我两眼盯着节目播出,还要分心来看周围同学们的反应,非常忐忑。连续固定播出几周后,我从朋友处得知,他们很喜欢这个音乐节目,甚至为了看完整个节目,宁可晚一点去操场打球。要知道,我们学校中午的球场可是很紧俏的啊!经过他们的肯定,我对自己的节目也有了信心。之后,我也参与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制作,包括新闻、专题、活动直播等等,每一次都是学习的机会。这段特殊的经验,丰富了我的初三和高中校园生活,也培养了我在新闻方面的兴趣。应该说,我后来选择报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正是以此为起点的。
经免试推荐现就读同济大学传播学硕士的戴杨说,高中阶段,在忙课业之余,在毛老师的信任下接过了校电视台台长的重担。每周要忙着给学生主持人、编导们排班,制作一期期的校园新闻和音乐节目。在与整个学生会电视台团队的合作中,我们不断追求节目形式上的创新,给在校同学一个全面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并将校内最及时的资讯在每天的午休时间传递给同学们。当然,这份难得的经历也为我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相关专业,一圆自己的梦想。感谢母校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不再迷惘。
画外音:当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教育就走向了成功。
有些老套的东西其实是好东西。磨练,永远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提供锻炼的时空——西南位育的胆量
毕业于上海大学的李维嘉说,高中三项大事情:军训、学农与社会实践。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学农,这好像是高中时代唯一一次比较大的集体活动,也是难得的一次长时间放松的日子。开始我们都以为是种田,后来才觉得似乎不仅仅是这样。过过集体生活,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洗衣服,一起活动,一起训练,一起做作业,一起早起整理内务,一起聊天聊到疯掉……这也是一种享受吧!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有劲。我由于准备不足,感冒发烧了,在几名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恢复了健康。在这里我再次感谢他们。过去的苦都已忘却了,留在心里的都是那些令我们难忘、感动的画面。临走时,大家都还在感慨:“哎,要是再多住几天该多好啊!”四天的学农生活结束了,可我仍无时无刻不怀念那已过去了的学农生活。短短的四天,我们学会了坚持、勇敢、互助、团结。也明白了我们一直以为理所应当的事,其实是别人的梦寐以求。我们领悟到了学农的真谛。四天的锻炼,一生的蜕变。
现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的车智怡说,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课本剧的排练,尤其是排演《雷雨》的那一次。第一次做导演,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角色的分配。即使是对于每个组员都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戏份的问题,要协调好不同的同学是非常困难的。好在同学们还是给予我支持的。此外面临的是时间紧迫的不利,利用一个晚上,一个早上在学校里排练,几遍合戏后就得上台,好在表演还算成功。在整部戏的排练中,服装、道具、音效等也是大问题。印象最深的是雷电声音的采集,搜罗了众多磁带后,才寻觅到比较妥帖的雷电声,用于《雷雨》中。总而言之,这与我而言是第一次,在磕磕绊绊中却给我了挑战自己、感悟合作的机会。
画外音: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可持续发展就有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