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弄墨』夏雪宜VS百变精彩(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6:42
『舞文弄墨』夏雪宜VS百变精彩(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慕容秋露 提交日期:2006-11-28 09:12:00
前几日与好友百变精彩看中央十套解读于丹栏目,颇有感触,于是相约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观点各有不同,视角截然相反,今天贴在这里,以伺广大网友,望众位看官吝另赐教.
首先是百变精彩的文章
圈套论——观《解读于丹》有感
题记:
圈套,是盛开在争斗土壤之上的婀娜罂粟.
旁观者,玩味于感叹之后;
品食者,陶醉于沦陷之前.
正文:
如果说设计圈套是一种处于争斗情境之下不自觉体现物竟天择之永恒法则而处心积虑有意为之的无良行为,那么,我相信我所从事的职业,将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我所从事的职业的理想目标之一,就是规制所有的无良行为.也正是由于我的职业,才让我有幸在浩如烟海的圈套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阶段的某一个微小层面,充当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旁观者.
中午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坦白在孔子和庄子之间,她更欣赏庄子一些,因为孔子谈论的是“兼善天下”,而庄子谈论的则是“独善其身”。说白了,一个讲的是八小时之内,一个讲的是八小时之外。相比较而言,庄子所谈的就更加贴近个人的内心。
那么,何谓“独善其身”?何又谓“兼善天下”呢?
在我看来:
“独善其身”不过是简单的要求一个人拥有起码的识别圈套进而巧妙避开的本领,之后,他就可以美滋滋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而“兼善天下”则不同。不但要求一个人要有能力识别圈套,而且要求即使事不关己,也愿意不顾危险不退反进。接下来解开圈套,甚至以套制套。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人为树立与顺应物竞天择法则相配套的从规则——即设计圈套的规则,继而推而广之。必要之时,即使不得不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以此在平衡甚至是降低人类争斗的残忍程度上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由此看来,“兼善天下”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够企及的。
但,不管是“独善其身”也好还是“兼善天下”也好,根结上起码统统都与圈套有关。所以对于圈套,我一向是兴趣极高。
前几天一个案子,涉及到挪用资金。嫌疑人是硕士学历的国家高级注册会计师,拥有极高的智商。她在侵占资金的整个过程中巧妙的制造了自己没有动机和机会侵占任何资金的所有证据,似乎完全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在询问她过程中,她更是表现的词锋犀利思维敏捷,而且还故意大量使用我们并不很了解的专业术语。
又一朵盛开在争斗土壤之上的婀娜罂粟。
花瓣鲜亮,水分充足。
不过,无论最后到底谁赢,我想都会让我在感叹之后再次玩味。
下面是夏雪宜的文章
现代视角下的万世师表
中央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在国庆期间推出了于丹论语心得系列,好评如潮。这几天重播,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不愧是北师大传媒学院博导,水平就是不同凡响,儒家经典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有别于传统的大儒,由一个年轻的女性来解读儒家经典,走近2000多年前圣人的内心世界,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千百年来,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道德的楷模,真理的化身,读书人更是将他老人家奉为圣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春秋》、《论语》被反复诵读,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注解,儒学也几经跌宕。汉朝时的董仲舒,使儒教一统为国教,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隋唐时期的科举大大推进了儒教的普及;进而到了宋明,程、朱理学占据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存天理、灭人欲”也将儒学逼入了死胡同,近代虽有学衡派对儒学的新阐释,但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压力面前,儒学日渐式微,甚至被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 在令人心酸的那次文化浩劫,孔子则彻底的被赶下神坛,踩在脚下。
时至今日,时代重新呼唤诚信,文明渴望回归,社会上众多的矛盾也需要有崇尚中庸之道的儒学来润滑。在这个背景下,找于丹这样一位学者来讲《论语》是再恰当不过的——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也有对儒学经典的准确把握,更是可以将它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勇敢的心等等,都切合现实的迷茫来进行诠释。在于丹的言语中,孔子已不再是哪个一脸严肃的老师,而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一位长者,跨越沧桑,追溯历史,先圣留给我们的智慧在现代散发出熠熠光辉。于丹并不力图恢复孔子的原貌,只是在追寻先圣足迹的过程中探寻人生的真谛,尤其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先前的智慧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教会我们在遇到逆境时用一种淡定、从容的心去面对,在面对朋友时用坦诚无私的来交流,追求内心的道德远比现实的功利更为重要。恰恰是这样一个出发点,才使这个节目有活力、有观众缘。孔子得以跨越2000年的时空来给以我们启迪和教诲,用他那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维来感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至于在匆忙的工作学习中迷失自我,用从容淡定的心去面对纷繁的世界。
我想这些就是于丹想要告诉我们核心含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如于丹所说,真正好的教育是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教育,如能达到这个目的,再重新掀起尊崇孔子风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