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5:22
一、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反差篇二、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饱和度篇三、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感光度篇  一、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反差篇 采用低反差——为什么低反差可以采集到更多影调信息?  

  反差是照片最高亮度和最低暗部之间的差别。外观看上去灰暗的反差小,高反差的照片对比鲜明。一般情况下我们尽量使照片反差正常,接近人的视觉。这似乎很简单,其实反差的背后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层次,反差决定和制约着层次的再现。反差的特性曲线不同,记录影调的细节能力也不同。刚开始看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普遍反差低显得灰暗,笔者非常不理解。提高反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为什么不做修正而受到人们的质疑呢?特别是用低价位的便携式小数码相机和高档单反相机相比,低价位相机拍摄的照片,反差和色彩都好于专业单反,令人费解。当我们了解了反差和层次的记录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反差和宽容度是互相制约、影响和依赖的关系。宽容度大为低反差提供了可能,而低反差又能够记录更多影调层次。胶片的宽容度在制造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用户一般无法改变,而数码的反差可以调整,因而宽容度也可以调整。这为我们通过调整相机的反差设定、影响细节层次的记录再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下面我们看一组实拍照片。



图3-20

  图3-20所示是一张曲线对比图。左边相对陡峭的反差曲线,记录的宽容度比较小。右边放置较低的反差曲线,平缓下的投影能够表现的宽容度大。


图3-21

  图3-21所示是我采取五种不同的反差设置拍摄的同一个画面。+2的反差这张照片似乎更鲜明立体感更强。在画面我还放了一张19级的灰阶图。从灰阶的层次上来看,+2的层次少于-2。

  在这张图片上还可看到, 高反差只能记录到5级层次,低反差可以记录到9级层次,从图片的数据上能看得出来。上面低反差的从最黑的级别数据为7(RGB值,下同),它在8以内,这个黑色还是有层次的。同样的数据在高反差的画面上已经到了第五级,以下的四级合并为零,换句话说,高反差的画面在暗部的影调记录上少了四个级别,层次少了,如图3-22所示。


图3-22 
图3-23

  是不是反差低的照片就一定好呢?反差低的照片又灰又暗怎么办呢?通过简单的色阶调整,看上去与高反差的照片接近了,但是,层次比高反差要丰富(见图3-23)。低反差的照片经过层次的调整,完全可以达到高反差的效果,但它的层次要比高反差的层次要丰富,而高反差的照片看上去悦目好看,但层次少。


图3-24

  这张照片是罗马柱上放置了一个铜器,我们看看铜器暗部层次的比较(见图3-24)。在密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经过调整以后,低反差的暗部有更多的层次,而高反差画面中的层次少,并且有比较轻微的色彩的偏移(偏红)。高反差的画面实际上色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看这两个小洋娃娃的面部( 见图3-25)。低反差层次拍摄的画面,头发里面的层次比较丰富,衣服的色彩鲜艳而且纯净,质感丰富。用高反差拍摄的画面头发中的层次较少,衣服中的色彩显得陈旧,质感较平。


图3-25


图3-26

  图3-26所示是低反差拍摄的照片,看上去比较灰暗。是不是都要用低反差设置拍摄呢?不是。我们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原理,理解了反差和层次的关系,就可以灵活地调用各种反差的设置,配合不同反差的画面,达到我们的需求。比如,要获得反差鲜明的画面,就可以在大反差的照度环境下,再设定高反差,也可以在低反差的画面中的摄影中设定高反差,来获得中常反差的照片。组合有很多种,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图3-27

  图3-27所示是高反差拍摄的照片。直接用高反差拍摄得到的画面粗看很不错,如果与低反差的画面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您希望得到更多的层次,毫无疑问应该选择低反差拍摄,低反差能够记录更多的影调,这就是高档数码相机拍摄的画面反差低、色彩偏灰暗的原因。这不是失误,也不是数码相机不好,而是出于更多地采集信息的需要。反差小的画面通过后期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而高反差的画面似乎已经到了最佳状态,却缺少了层次,而层次只能从前期拍摄中获得,没有层次的照片无论用什么样的妙方,都不能从后期得到。两者权衡,数码影像采用的反差来获取影像是有道理的。


图3-28

  图3-28所示是低反差拍摄经过调整后的照片。将图3-24和图3-25这两张照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铜器高光层次、衣服色彩、灰阶级数等层次的明显改善。能否用好反差设定,关键在理解原理。通过实验拍摄掌握各种反差的不同表现,实际拍摄时,创造性地进行设定,结合其他的相关调节设置(比如饱和度、色温、曝光补偿等),最终达到前期拍摄的质量的最大化。许多数码相机都可能没有反差的调整,其实,某些数码相机的“拍摄模式”就可改变反差、锐度、饱和度,“标准模式”的反差大致是中性,“柔和模式”的反差接近低反差,鲜艳的“风景模式”往往采用高反差曲线。

 

  二、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饱和度篇 设置低饱和度——为什么低饱和可以拍摄到更多色彩?  

  数码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别是准专业及专业的数码相机,饱和度低、色彩灰暗,这不是数码的失误而是一种全新的获得高质量影像的方式。数码并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鲜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色度图。



图3-3

  图3-3所示是色度学上的色度图。画面的中间是中灰,也就是中性消色点,围绕在整个色度图边缘的是高饱和度色彩,颜色越靠近边缘,色彩饱和度越高,越靠近中心点色彩饱和度越低。从图示的中性消色点开始,向色度图的边缘过渡,是饱和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假如从图示“高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高饱和度。从图示“低饱和度”段取得混合色,这个颜色是较低饱和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从中性消色点开始的位置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用高饱和度区段,它截取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一半,色彩饱和而包含的色彩过渡少。用低饱和度区段,它基本囊括从中性消色点至极度饱和点直线的全部,色彩欠饱和但包含的色彩过渡多。极度饱和点的色彩最鲜艳,但是色彩的区域最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低饱和度能够获得比较宽的色彩范围,所以它的色彩层次多,宽容度大。


图3-4

  用这个曲线投影图进一步说明高饱和度和低饱和度的曲线斜率不同(见图3-4)。曲线角度陡立,反差高;曲线角度相对平缓,反差低。把两条反差曲线垂直投影下来,马上可以看出,高饱和度的投影宽度小于低饱和度,反差曲线的投影体现能够记录层次的范围,此范围大,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多,宽容度大,反之,则能够记录的层次少,宽容度小。假如进一步提高饱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线的斜率使之变得更陡,其投影就会更窄,层次更少。现在,大家清楚了:数码相机采取低饱和度获取影像,是非常正确和精妙的选择。在饱和度和层次之间选择。肯定选择后者,有了后者,可以轻易地加大饱和度,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有丰富的层次保障,有了层次,就有了调整的余地和条件。相反,如果没有层次只有饱和度,那不叫照片,应该叫色纸剪贴画。


图3-5

  越是鲜艳的颜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补色的比例就小(见图3-5)。这是一个色度学上的纯色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纯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态是复合色,复合色是真实的颜色。如果在红色里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么,这个红色就不“怯”比较真实。在红色里边,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颜色占的比率大,这个红色饱和度就会降低。天安门城墙的颜色就是复合色,能够经受几百年的更迭、审视,不可动摇,是因为复合色造就了它庄重高贵的品位。假设采用高反差、高饱和度原理造一台相机拍天安门城墙,它拍不出城墙里的青和黑,结果把天安门城墙拍成鲜红色,岂不成了笑话。根据上述原理,数码相机采集色彩是既采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采集补色,同时还要采集色彩的明度,要达到此般要求,首先要采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层次,才能获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
图3-6                                     图3-7

  请看图3-6和图3-7。这两张图是色度图沿着z轴延长的色彩立柱(CIE1931-XYZ混色系统)。上面是白,下边是黑色,立柱的圆周是色相,力柱的中心到边缘是饱和度,从下到上是明度。在这个立柱中除了纯色的黑白以外,任何一点都是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复合体。图3-6所示为正常的饱和度,图3-7所示为高饱和度,我们选中间的一个绿色的点为基调,看看两种饱和度对照片层次变化的影响。


图3-8

  为了便于对比,把两个色立柱放在一起(见图3-8)。左侧是正常的饱和度,中心绿中所含的灰调成分高于右侧高饱和度的。而右侧的色彩比左侧的颜色鲜艳,但是全部彩色的灰、黑、明度都小于左侧。低饱和度的色彩过渡平滑,是连续的,而高饱和度的色彩出现了断带色阶,也就是过饱和的照片出现了色带分离和色斑堆积。


图3-9

  我们用拾色器读图3-6所示正常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78 B77(见图3-9)。


图3-10

  再用拾色器读图3-7所示高饱和度色立柱绿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数据:H148 S100 B94(见图3-10),它们的区别是加大饱和度到100%。然后我们再看看它的色相饱和度和色明度的变化。在色相不变的情况下,右边饱和度提高了22%,明度提高了17%。原来左边的R43 G196 B114是青绿色,其中带有红色。而右边的R0G239 B110是绿色变成为青绿色,没有了红色,没有了补色。
图3-11

  图3-11所示是经过计算法,用复制的绿色通道与原图层的绿色通道进行灰度计算得到的绿色通道明度图,用黑白形式来表达绿色明度的变化。
图中左侧的低饱和度浅灰的绿色影调丰富,过渡流畅,接近自然,衔接得比较自然。而右侧这张高饱和度,中间的绿色浅灰的部分层次减少,灰阶缩短,出现了台阶和断带,与彩色图的结论是一致的。通过以上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提高色彩饱和度,付出的代价很大。表面上看起来色彩饱和度是提高了,比较悦目,但是,事实上对色彩、层次、密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灰度和补色关系,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拍摄,来验证上面的色彩分析。


图3-12

  图3-12 所示是采用中饱和度拍摄的三面旗帜,包括红、蓝、黄三种主色调。照片色彩灰淡,反差较低,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张不及格的照片。数码相机,特别是专业的、准专业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一般都是这样。


图3-13

  现在我们提高这张照片饱和度。提高饱和度,无非就是降低原色里边的补色,然后提高明度,减少灰度。那么,色彩比起原来的照片好看了,鲜艳的,醒目了,但是,旗子里边的层次和质感没有了,旗杆也失去了圆柱的立体过渡,成了几个色块,红旗的红色中没有了补色,虽然鲜艳了但是显得假了,色彩已经完全失真了(见图3-13)。


图3-14

  我们再看图3-14。这张照片我们采取一个正确的制作方法,再将这张图和上面制作失败的那张图作比较。这是在原片的基础上只对色彩饱和度增加了10左右,不作过度的调整。旗子上的色彩饱和了,关键是旗子上边的影调、影纹的层次都呈现了出来。这是有绸布质感、迎风舞动着的旗子,而不是几个没有生气的色块。红旗的红色中含有15%的青色,正是两种矛盾的补色和原色的组合,形成了真实的色彩。自然界的色彩都是这么合理配制的,没有理由一定要为了鲜艳而去除补色,破坏自然界生动精妙的色彩关系。         色彩还原的最高境界是原色+有节制的补色+合理的明度。

  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在云南的丽江,有一场美丽的舞台演出。观光者都拿着相机在那里拍摄,但是拍出来的照片都糊成了一堆。我在剧院的大厅里面仔细地观看了展出的剧照,也是糊成一片,色彩极度鲜艳而没有层次。我在心里想:是不是他们在拍摄的时候把色彩设置搞错了。



图3-15


图3-16

  我在现场拍摄时,首先是把饱和度设定在高饱和度上,用液晶显示屏回放看一下,色彩和剧照是一样的,红色极度饱和,帽子上的羽毛都成了一堆,分不出层次,服装的层次也完全失真(见图3-15)。对这种色彩极其鲜艳的拍摄对象,为了保护色彩过渡和层次,应该把饱和度设到“低”,用低饱和度设置回放看,色彩艳丽度稍浅,但是层次非常丰富,说明这个设置是正确的(见图3-16)。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最低饱和度拍摄。过去一般都是使用中低饱和度。我原来一直不解,数码相机为什么要设计“低饱和度”,谁喜欢“低饱和度”照片?看来,设计相机的人完全知道极度饱和拍摄题材的层次保留之道。数码相机的许多功能好像都没有用过,似乎也用不上,这次领教了。

  用图3-16与图3-15对比,饱和度降低了,但是层次出现了,头顶帽子的羽毛一片片都分得清楚,而图3-15中的相同部位则糊成一堆 
图3-17

  用最低饱和度拍摄的原片,增加色彩饱和度15%。降低蓝色灯光比例,经过少许调整,色彩纯正、真实、艳丽而有层次(见图3-17)。低饱和度设置能够记录更多的色彩层次和明度层次。再参看图3-3和图3-4这两张图片的说明,从饱和度和投影关系中理解,您就慢慢开窍,能转过弯子了。

  人们都在追求色彩艳丽。胶片要选最饱和的,数码要买最艳丽的,可是,数码技术的精英们独辟蹊径,在低饱和度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几年的实践、疑问、反复实验和思考,笔者终于悟出来低饱和度的高明之处。低饱和度可以通过提高饱和度轻易地得到艳丽的色彩,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层次,决不输于胶片。但是,高饱和度造成的层次缺失,是任何数码高手都找不回来的。前者可以控制把握,而后者就只能望而兴叹。如果不理解数码影像采集的革命性思路,刻意执著地非要在前期就拍摄出色彩鲜艳的照片,就无法充分发挥数码相机的优势。


图3-18

  图3-18是由软件生成的色彩空间图片显示的是使用相同的相机采取不同的两种模式的设定在色度图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鲜艳模式的色彩范围小于标准模式。所谓标准模式也就是中低饱和度或者标准饱和度。鲜艳模式的颜色是鲜艳了,但是实际上缩小了色彩的摄取范围,它所囊括的色彩范围小于标准模式。标准模式经过Photoshop后期调整后,既能够保持大的色彩范围又能够得到鲜艳的颜色,而这是鲜艳模式所达不到的。        那么,人们可能就要问,数码相机为什么有高饱和度的设置呢?因为,我们拍摄的对象题材非常广泛,有些情况下要针对不饱和的画面采用高饱和度的设置。另外,某些照片并不需要后期制作,一步到位就行,质量并不要求特别高,比如某些纪念照和工作场景,直接选择高饱和度也是省时省力的办法。

  某些相机没有饱和度设置,而以某种定制的模式来标识。下面是一些定制的模式与饱和度之间的大致的对应关系。

        风景模式:高饱和度。

        普通模式、标准模式:中饱和度。

       人像模式:浅灰区略微偏品红的中饱和度。

       真实模式:中高饱和度。

       鲜艳:中高饱和度。

       更鲜艳:高饱和度。

        柔化:低饱和度是中低饱和度。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大致的对应关系,依据题材和要求来灵活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式。照相机的色彩模式,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近似的“色彩样式”,这个样式并不能够保证在相对应的条件下,一定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因为即使对应,也存在的景物与模式万千差别。我们知道了模式的用意和基本技术特点,可以在实拍中灵活地运用,比如在色彩饱和高光比大的风景拍摄中,如果用高饱和度的风景模式,则可能会造成“高光溢出,暗部欠层次”,而此时使用标准模式,情况则大有改观。而面对反差小、色彩灰暗的画面,用风景模式则可能会恰到好处。这种灵活地运用方式可以有数不清的组合,至于怎么用,还是那句话,要实验,通过用心的比对试验可以获得许多独到的经验。

  饱和度和色彩层次互相矛盾、互相排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图3-19

  图3-19所示有两条色谱波形, 它们的波峰一样, 都在500 nm, 但是色彩饱和度不一样。浅蓝色的波长从480~510nm,大于较深蓝色。由于它72数码影像专业教程包含了较宽的色域,能够记录更多的色彩信息,所以饱和度低,色彩层次多。相反,蓝色虽然看上去鲜艳,但是色彩信息和层次少。处于垂直尖峰状态的峰值色彩是最鲜艳的色彩,但也是最少层次的色彩。由此推理,假如我们延长该色彩波长,从480~760nm,我们会得到什么颜色呢?那将是白色,白色囊括了所有的颜色,因此饱和度最低,但是,它又是包含最多色彩信息、最多影调层次的颜色。终于明白了,低反差是个宝,数码相机从这里入手改进画质是非常高明的。  三、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 低感光度篇         在胶片摄影中,低感光度颗粒比较细,高感光度颗粒比较粗,粗颗粒只感受很少的光线便能够形成显影核,完成对银盐的还原。数码相机和胶片本来完全不同,可是在 “有一利必有一弊端”和“物质守衡”定力的约束下,它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越低的感光度影像质量越高,噪点小,画质越精细,同时影像过渡平滑,分辨率高,需要用较慢速度和较大的光圈,因而拍摄的难度也大。高感光度的一切与之相反,真是不可两全。
  噪点是对数码相机画质破坏最大的因素之一。前面讲过,数码相机的宽容度至少可以达到11级以上。数码相机有一个“优质高画质”影像区域,这个区域是在7至8级范围内,8~11级“低画质”与高画质的区别就在于存在噪点的比例大小。噪点的出现会使画质变低而影响使用,因此降低噪点是提高画质的关键,控制得不好,甚至会殃及7级以内的高画质区,处理得当,可以得到实际宽容度的高效画质,意义非同一般。换句话说,你可能花了8万元钱买的相机,却只能使照相机有3~4万元的表现,而花1万元钱买的相机,却能得到3~4万元相机的性能。我们在这里,不讨论相机的好坏,只讨论用最优秀的操作技巧,使自己的手中的相机物尽其用。
  数码相机的噪点主要产生于感光元件。在接受信号与输出的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暗电流、高感光度放大电路过高的增益等都会对影像产生影像,表现形式为图像中本来并不存在的部位出现了色点、色斑、亮点,有的连成片,使人看不到影像本身的细节。噪点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高感光度设定;
       (2)长时间的曝光;
       (3)环境及相机使用的温度太高;
       (4)JPG压缩比过高;
       (5)过度加大饱和度;
       (6)过度锐化。
        其中(4)、(5)、(6)属于后期产生的问题,后面的章节中有关于降噪的介绍,那么(1)、(2)、(3)则完全在前期拍摄来进行控制。
  数码的感光度很有讲究,从ISO50到ISO3200,哪个是最好最合适呢?可以分析和确定感光设定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再接合拍摄题材的具体情况来做出最佳的决定。
  ISO50~200为低感光度。在这一段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以1670万像素为例,放大到1.5米的照片基本上看不到颗粒(噪点)。低感光度(ISO50)可以使用慢门拍摄,比如动感、流水、夜空,主体移动的题材等。ISO100~200在噪点的表现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我们选择曝光组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毕竟在有些情况下,快门高一级可以根本挽救一些照片。切记,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能够把照片拍清楚,就尽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够保证景深,宁可开大一级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挡。
  ISO400~800属于中感光度。经过多次试验,即便是性能最优越的数码相机,在ISO800的时候,噪点已经显现。在这一段,需要认真考虑这张照片做什么用,要放大到什么程度,假如你能够接受噪点,中感光度设定降低了手持相机拍摄的难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条件下拍摄的安全系数,使成功率提高。注意,在噪点出现的时候,色彩会出现分离,不再润泽和柔和。
  ISO1000~3200是高感光度。在这一段噪点明显,有时达到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使用这样的设置,拍摄的题材内容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影像的质量,毕竟有的时候拍摄的条件太差,拍到一张质量稍差的照片,总比根本没有拍到要强。当然,如果照片放大倍率不高,噪点也不明显,使用高感光度完全可以胜任某些对画质要求不高而对内容要求很高的工作。



图3-29

  图3-29所示是一张高画质与较低画质以及感光度的坐标关系图。在ISO100~ISO800区间,高、低画质基本平行,显示画质变化并不大,而到了ISO1600以后画质迅速下跌,在8级宽容度下,ISO800是一个分界线,界线的左边为“平滑区”,是高画质最优良的部分。图中显示ISO100是最佳的,这张图告诉我们如何在多种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影像质量。设定ISO100,尽可能地利用到11级宽容度(具体措施是采用低反差、低饱和度),并把8级以上的噪点降下来,某些品牌的便携数码相机,在ISO400的时候噪点就已经相当明显,该图的噪点标识适合于数码单反相机。
       
图3-30

  图3-30所示是长时间曝光与噪点生成的关系图。随着曝光时间的加长,噪点会增加。而不同品牌的相机,增加的程度会不同,尽管大家都说自己的相机不错,可是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认真地试拍自己的相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扬长避短。


图3-31

  图3-31所示是我在桂林阳朔拍摄的“印象刘三姐”,夜间江边的一个实景演出。画面瑰丽、美不胜收,然而光线暗到令人发愁的程度,所有的用胶片的同行者都没有拍摄。我把感光度设置在ISO1000,光圈2.8,快门1/4s,这是最低的曝光组合所使用的最低的感光度。照片的层次色彩都令人满意,远景的层次表现得特别好,连山体灯光在远雾中的影子层次都拍下来了,令人惊异。


图3-32

  图3-32所示是图3-31局部的放大图。蓝色夜空中的噪点与胶片的颗粒如此相似,这张照片放大超过24英寸时噪点就稍显明显了。


图3-33

  图3-33所示是我见过的最鬼斧神工的胡杨。在新疆的木垒,凌晨四点半钟,用三角架、快门线、B门、F8、曝光三分钟,用U-2灯光绘胡杨,一次拍成。当时用肉眼看,天空上的星星依稀可见,但是在照片上显示出大量的星星的潜像,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北极星和猎户星座极为清晰,表现出数码相机夜间拍摄的卓越性能。感光度设定为ISO160。低感光度的设定不但能够把噪点降到最低,还能够使蓝色的夜空平滑细腻,显示出一种宝石般的透明的光泽,特别是地面的暗部层次,历历在目,三维的空间感非常到位。当时还有人在拍相同画面,凡设置为高感光度的,画质都没有这张照片平滑、柔顺。


图3-34

  图3-34所示是图3-33的局部图。可见不同亮度的星星移动的轨迹,天空的噪点很少,非常的平滑,色彩透明而干净。可以对比一下图3-32所示天空的噪点,两个蓝色的天空放到一起,结果一目了然。


图3-35

  图3-35所示是喀纳斯湖畔,日光薄云。我被这片宁静所感染,手持相机,F8,1/90s,ISO100。这张照片是我一次新疆行拍摄1500张照片中,为数不多的、没有经过任何调整的、前期一次拍摄到位的照片之一。影像层次极为丰富,完全是符合图3-29高画质的坐标要求。平均测光充分利用了数码相机宽容度,于是景物就恰恰落在8级宽容度当中、高画质区域。


图3-36

  图3-36是图3-35的局部。水面、黑树、大面积的中灰区。这些都是最容易暴露噪点的区域,看上去非常平顺。领悟了图3-29所示的这张图,吃透它的含义,融汇在我们拍摄的细节中,照片会回报我们——大大提高前期拍摄的质量。


图3-37


图3-38

  图3-37是湖南八角寨的夜色。用ISO50,长达五分钟曝光时间,色温设置3500K(当时色温的8000K),出现了悦目的幽蓝色调,细节丰富,过渡自然,空气透视和影调透视均有上佳的表现。图3-38所示是图3-37的局部。ISO50低感光度设置,即使长达5分钟曝光时间(打开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也没有出现长时间曝光容易产生的噪点,画面非常润泽。


文章来源:


《数码影像专业教程》

文章提要: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的图书,由具有40年摄影经验的著名数码影像专家刘宽新精心编著。
  全书内容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数码影像特点及数码影像观念,数码摄影最佳前期拍摄技巧,数码时代的色彩知识与色彩管理,
数码摄影的两类创作方法,数码摄影必须掌握的后期技法与高级后期处理技法以及数码创意实例与高级合成技巧。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附有一张“数码色彩快速识别色轮卡”,可作为读者学习和应用色彩的好帮手。为方便没有Photoshop基础的读者使用本书,还特意配备一本非常实用的《Photoshop快速指南》,并在光盘中附带 一套完整的Photoshop视频教程。
  读者通过学习本书,可以深入理解数码相机的特点,加深对数码影像的认识,掌握数码影像控制技能,提升拍摄与制作水平,充分发挥手中的数码相机的优势,获得高质量的数码影像。
  本书适合广大摄影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