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05:59

电子书2.0时代──互动的天下

by 李笑来 on 2010/03/11

in 计算机相关

在我眼里,现在的Kindle中的内容离我理想的电子书依然相去甚远。电子书不是把纸媒内容肤浅电子化(即,只不过是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阅读)而已。

目前的绝大多数电子书其实只不过是把内容转换成了可在电子设备上阅读的格式而已。最初接触电子书的时候,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变革是它“可搜索”了。再也不用为了“咦?我是在哪儿看到这样的内容来着呢?”──过去只能靠阅读的时候做大量笔记来“通过留下痕迹帮助未来检索”(有点像小狗走到哪里都要撒一小泡尿来标记‘老子曾到此一游’一样),现在无所谓了,反正可以搜索,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还可以使用通配符进行搜索……(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会用通配符[1] 就等于不会用计算机。)

1999年年底,国内有个电子图书网站上线,叫做“超星图书馆”。试用之时的失望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把纸质书扫描成图片之后就放了上来。确实可以用电子设备阅读了,但,这种东西没用,甚至比纸质书还不方便。它不能被搜索,甚至很难做标记,就算用图片编辑工具做了标记又怎样?还是不能检索。不能检索的东西,在计算机上基本上等同于垃圾──甚至连垃圾都不如,因为垃圾还可回收再利用呢。

如果你像我一样经过多年的“载龄”(借“驾龄”的结构,“载”表示“下载”),那么你一定跟我一样有无数的电子文本(经过多年的筛选和增补,我的电脑上现在有几万个pdf文件(当然还包括很多其它格式的文件)。那你就能够领会“全文检索”功能对我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尽管Windows XP时代就已经有Index功能,我个人是在Windows 7出现之后才觉得Windows系统自带的全文检索真正好用。最近转到OS X上,觉得它的全文检索更是好用(用户对此无需进行任何设置)。

电子书1.0时代,搜索是革命性的功能。是纸质图书不可能具备的“神奇功能”。我之所以认为目前的Kindle、iPad之类的设备还不是“革命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新鲜突破。甚至,在这类设备上甚至连搜索功能都被削弱了。苹果的iPad看起来是足够地炫,可它是单任务的,也就是说在那上面“搜索体验”会非常地差:想象一下,你读书读着读着,突然想起来你在哪儿看过能够驳斥当前内容的论据,于是就要去搜索一下;可问题在于手中的设备是单任务的,所以你就得先关闭当前的书籍(退出之前最好还要加上个书签),而后去调用专门地程序进行检索,打开你要找的那本书(如果检索功能足够强且你的运气足够好),搜索到相应的内容,再关闭这本书(或许还是要在退出之前加上书签),而后再打开刚才那本书继续阅读……这一点点的想像,使得我顿时觉得现在的iPad索然无味。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Kindle热卖之时,我个人却对它暂时毫无兴趣。

进步是早晚的事情,谁都挡不住。早晚,电子书会进入2.0时代。在我眼里,电子书进入2.0时代的标志应该是“互动”。首先是“人机互动”,更进一步是“人人互动”。

打开一本电子书,全文检索应该无所不在。本地全文检索,网络上的全文检索都触手可及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涉及到系统资源的耗费和电子图书资源使用的金钱耗费,诸如会员费等等)。如果正在读的是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那么,书中所涉及到的战争地点都应该有互动地图(甚至是三维的)可供查看;如果正在读一本金融学普及读本,讲到汇率的时候,会有个专门的汇率计算机让读者输入一个他能够真是感知的数字去换算(比如,“现在我钱包里的美元究竟值多少人民币?”之类的问题对读者来说最直观);如果正在读的是一本外语教科书,那么文章之后的词表应该是“卡片式”的,可随机显示,也有定时提醒复习的功能……这样的“人机互动”相对于目前的电子书来说才是真正革命性的东西。

再想象一下,你正在读的是一本丹?布朗的惊悚小说。如果阅读器边上能够显示附近五公里之内正在读这本小说的人(甚至是正在读当前页面的人)都有哪些,甚至能看到其它读者(自愿公开的)的信手批注──那是什么感觉?更近一步,如果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同一个窗口与他们交流心得呢?如果,连作者本人甚至也在恰好在线呢?刚才是拿小说为例子,再想象一下,手里正在阅读的是一本有趣有用、但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技术书籍呢?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太过狂野的幻想,我总觉得这些想象很快就会成为现实。看看Ted Talk上一段录像就知道了,多么炫的功能其实实现起来都没那么困难──Pattie Maes and Pranav Mistry demo SixthSense(这都是一年前的视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