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者…… - 西祠胡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03:04
幽闭者……〔蒙克〕

“有一天黄昏,我沿着小路散步……我停下来,远眺峡江,太阳正在下落,云朵变成血红色。我觉得从大自然中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尖叫,我方佛听到这一悲嚎”。我画了这幅画,把云朵画成真正的血。”

——爱德华.蒙克  挪威最伟大的画家


蒙克,用中国人的说法很有“天煞孤星”之嫌。在他五岁之前,他的确拥有幸福的童年。他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受到良好教育,伴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五岁时,家庭变故。母亲病逝,父亲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精神抑郁,这是蒙克第一次体验到来自于死亡的恐惧。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孩子如何因为这个混乱而毫无逻辑的外部世界而将颤抖着自己幽闭在一个黑暗而潮湿的个人空间里。十三岁时,蒙克再次经历死亡——与他感情最好的姐姐去世。同时,妹妹精神分裂(个人怀疑是家族史)。于是,蒙克的个人空间里不在有人能够进入。

蒙克的个人空间是什么样的?

扭曲的线条,不稳定的色彩,独眼的视角以及喷薄而发的撕裂性的物质性情感,在他的画布上所宣泄出来的东西,才能让我们能一窥他的内心。
《呐喊》是最能体现蒙克前期作品的精神色彩的——整幅画里头唯一可以被称为稳定的只有被夕阳映成血红的桥栏,它笔直贯通了《呐喊》世界的两头,似乎它就是让蒙克一直支持着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彻底崩溃的那根支柱。而在桥栏的以外,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全然混沌的空间。翻滚着的线条和色块似乎因为蒙克的呐喊而被震动得剧烈颤抖起来,失却了应该有的形态和面目。而它们的震动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战栗——蒙克整个精神世界的战栗——剧烈的缩小同时肆无忌惮的爆发!
我很难说我是否“喜欢”蒙克,也很难相信有人对蒙克以及他的作品是会抱着“喜欢”的态度——他给人带来的震撼和精神上的冲击不可能用“喜欢”这样的词来形容。或者,不能用带着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形容。我想,当面对他的作品时,人所能感受到的东西应该是类似于“尖锐的锤击”那样的东西。
记得第一次看见《呐喊》时,甚至来不及看清楚里面那个人的面目,就被从画上传来的那声尖叫贯穿了头脑——那声尖叫似乎是用尽了我可以尝试的极限所喊出的而并不带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尖叫!
那个在桥上的人,是我,也是你!

蒙克被称为现在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的,他的确影响了后来绘画艺术的潮流和风格。但是,我总觉得,蒙克就是蒙克,表现主义也好,什么主义也好,冠上如何的名号,它都只是蒙克自己。他是永远孤独的幽闭者,他是别无所有的自我者,他是他的全部世界,他的绘画是纯粹的精神释放。他审视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目光。他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来于他的精神而不是来自于“智慧的头脑”。而这点,就是蒙克和达利最大的不同。

在精神病疗界,蒙克也成为了非常有趣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蒙克一直借由绘画而宣泄精神所以一直没有和她的妹妹一样精神分裂。当然,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被抑制而已。蒙克最后终于精神崩溃。但是有趣的是,精神崩溃后,蒙克的作品反而变得温柔而清澈起来。仿佛,原本那个一直徘徊在疯狂边缘挣扎着的人由于彻底放弃了对于“清醒智慧”的努力而使自己的内心归于超乎于丑陋人间的纯净之地。在那里,清晨是明亮的,天地是柔和的,风是静默的,而蒙克在那个世界里,拥有和可以于之私语的全部。


以下是对蒙克部分作品的介绍
1、《圣母像》:创作于1893年到1894年间,蒙克画作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风格在此画中展露无遗。
吸血鬼》

2、《吸血鬼》

3、《青春期》

4、《爬行者》

5、《地狱中的自画像》

6、《吻》

7、《晚间》

8、《病孩》

9、《春天》

10、《夜晚》

11、《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