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一厢情愿的复杂--南方报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5:21
 2010-03-08 14:58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

  《重逢》,(荷兰)西蒙妮·凡·德·弗拉戈特著,高一雯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版,28.00元。

  范典

  □自由撰稿人,浙江新昌

  在银行工作的莎宾娜偶尔看到登·海尔德母校的聚会告示,令她忆起曾为好友而后却形同陌路的同班女生伊莎贝尔失踪一事。虽已过去九年,她已然迈入社会,经历着爱情与事业的颠簸,但学生时代的印象如吉光片羽般映照她遗失的那部分记忆,直至在追寻这起失踪案的过程中一切豁然开朗……

  这本由荷兰女作家西蒙妮·凡·德·弗拉戈特创作的悬疑小说在设置了诸多既定障碍之后,开始搬出女主角的职场生涯、恋情故事、回忆片段,将故事真相隐埋于社会现状之后。而后她开始故弄玄虚、追根溯源,只是未免太过铺垫,将职场的明争暗斗、职场恋情统统搬将出来,再时不时穿插起校园往事,像要将两者框在一起进行比拼。但这样看来,社会倒并不复杂到令人唏嘘的程度,校园也并非单纯到只谈情说爱,两者是相互渗透的———职场虽然朝九晚五、了无生趣,但依然有知己同仁;校园青春无邪,却也难免存在睚眦必报等问题。作者意在将人生的两大阶段进行互换,这种时序及叙述脉络的交替,倒使故事看似变得“复杂”起来。

  但这种“复杂”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至少在我看来,几个指向失踪案的疑点十分明显,女主角莎宾娜的失忆(在进行治疗)、奥拉夫被女孩拒绝后的反常态及他曾是伊莎贝尔的男友、老校工对女孩的性骚扰和对猫们的取名来自失踪的女孩、已故的劫杀少女的案犯……作为读者,在作者提供的几个疑点中寻找答案,进行想象推理,是必然的一种方式,结果是否正中他们的推理结论,就显示出作者本身的设计水平。

  但另一种“复杂”却很吸引我,可惜只是点到即止,如讲到九年后的同班聚会,“学校聚会的想法一定是那些受人欢迎的成功人士构想出来的……但是在这样的重聚中失败者们会做什么呢?是什么会使他们重新扮演曾经的角色呢?”这是从表象深及实质的一种叙述,曾经的平起平坐到而今有了社会等级的划分,不正是莎宾娜在银行与蕾妮之间对主管位置你争我夺的呼应么?而作者如若将故事设定在一个倒置的模式当中,显然她更应该描述校园的“复杂”性,而非社会。

  作为悬疑、推理一类的书,故事性的抓不抓人和结果出不出人意料是很重要的,本书似乎更强于“说明”,对记忆的某种强制性进行解释、对恋情对人生对家庭进行解释,前半部分完全像是职场小说,而在后半部分才似乎一下进入主题———然而结果恰恰又印证了几个疑点之一,的确合乎情理之中,却感觉不到意外,因为这个答案我也曾就几个疑点隐约推测出来。

  这倒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的日本作家殊能将之的《剪刀男》,故事情节与本书倒有几分相像,也有提到职场生活、心理问题,但是结果却出人意外,那是一种颠覆式的推理结果。而《重逢》似乎带入太多元素和信息,反倒削弱了悬疑作为主线的那种惊险刺激感。换句话说,如果这本书作为一种探讨社会问题或者家庭、爱情的小说,将整个悬疑的线索不置于那么强调的主线之上,或许它不会畅销,但是主题绝对更有意义。希望作者能够在两者之间作一个坚定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