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裕,从谭家桥失败崛起的名将之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0:36
谭家桥,这个位于黄山太平县城不到30公里的一个小镇,每当我坐车路过,特别是清明节回家,我都要缅怀这个黄山脚下,群山环抱的水田丘地,甚至下车到山上看看它那红壤之土,因为七十多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生死决战,它的山脚下埋着上千烈士的遗体,红十军团就是因为此战的失利而走入崩溃。

     红十军团原是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的一支北上先遣队,其军政委员会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师长是原七军团的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就是以后的中华第一大将栗裕,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目的是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突围,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也以行动掩护着中央红军,却在成立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全军覆灭,被迫除消番号,此时中央红军正在一渡赤水。这支是红军中失败得最早的军团,而导致这个军团走向灭亡的关健之战是谭家桥之战。事后三十年,失德曾痛心地说:"不编不垮,一编就垮"。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到达皖南山区,与之相对的是国民党一个师和王耀武的补充一旅,于是十军团就想趁敌立足未稳,打掉他的补充一旅,以充实自己的人员的装备。如果此战胜利,红十军团至少可以补充给养,继续在皖南山区与敌周旋直到搞战暴发,再扩大成新四军主力,然而由于伏击机会不好,刘畴西用兵不当,栗裕只是参谋长,没有发言权,一个很好的伏击战却打成了遭遇战,人员伤亡过大,刘不敢恋战,不得不撤离,原军团长寻淮洲在作战时受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只好就地埋葬,后被敌人发现斩首示众,关于这一仗,栗裕在回忆录中还有史学家的记载中,曾作了佯细叙说,在此我不必赘言。但从此红十军团就大伤元气,一挫不振,寻淮洲死时身上只有一条破裤,可见其艰苦,此后刘畴西再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一味退却和周旋,一直退到浙西怀玉山,此时敌军包围圈已越来越紧缩,他若连夜突围,还可以突出去,到达苏区的安全地带,但是他的再次犹豫,彻底葬送了红十军团,他竟要求部队停下休息一夜,此时方志敏随栗裕而行,栗裕连续奋战,猛打猛冲,不怕疲劳地带着600多人朝着一个方向顽强冲锋,终于突出重围,但看到刘畴西没有出来,方志敏转而就带人重新进入包围圈,援救刘畴西,刘畴西竟在遇到敌人一个排的抵抗下,就放弃了突围路线,在包围圈中打转,只是这次敌人再没给他更大的回旋,于是上至主席、军团长,政委、师长,一起被敌俘虏,这个本是孙中山的卫士,黄埔一期的毕业,曾救过蒋介石的中央军,留学过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所谓高材生,却因为缺少大兵团作战经验和果敢的作风,战时刚愎自用又犹豫不绝,最终断送了红十军团的前途,当他被俞济时-这个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俘虏时,居然没给他一碗热饭和热水,其境其遇何堪,结果何等凄凉。而方志敏,这个闽浙赣根据地的开创人,我们在小学教课书上就看到他的《可爱的中国》、《清贫》,这样的儒雅之将也因为刘的错误而被俘杀害。

       栗裕则凭着自己的勇敢果断,从一个战士成长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他带领幸存下来的600百人幸存下来,后来随南方八省游击队转新四军,成为第一支队的骨干。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残酷的战争磨练了栗裕的毅志品格,战友的牺牲痛彻着他以后的成长人生,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当他编入新四军一支队的时候,他就积极要求到抗日前线,要以战争来壮大自己实力,而蛰伏在皖南的新四军在项英的率领下,再次犯了刘畴西当年犹豫不前,避战求存的错误,他再次葬送了新四军的军部及机关9000余人,项英战死,未来的元帅叶挺被俘,又是栗裕保存了新四军的主力,在前方浴血,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成为中共第二支强大的军事集团,即最后的华东野战军。栗裕在战争中成长,不断壮大自己,著名的黄桥战役,苏中七捷,孟良崮大捷,济南战役,哪一仗不是重创敌军精锐王牌,哪一仗不是刀尖舔血地险中求胜,拚至最后一口气,他不想再犯当年谭家桥的错误,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他顽强地保全了自己,总在最后关头给强敌致命的一击,他是大兵团作战的一代宗师。正因为他的战略家般的远见,1948年他大胆拒绝了中央毛主席要求他带15万人先遣过江的作战命令,要求改为就地歼灭强敌,他是太熟悉那孤军在外的滋味,他想就地坐大,就地发展,他就要以无往不胜的巨人气势,集中中野,华野的60万人马,蛇吞象般的打垮了国民党军的80万,歼敌55万人。

          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共战史上的奇迹,但他却从没有忘记谭家桥战役的耻辱和战友的悲壮牺牲,1948年,当他用30万军队攻打济南时,对面守城的正好是当年谭家桥战役的胜者,他的生死对手王耀武,栗裕大将从骨子里发出王者怒吼,用"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来激发战士和自己,以一洗前耻,他做到了,他也活捉了王耀武,为牺牲的战友报了前仇。兵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兵者,求得生存才是胜利之本;兵家,只有通过消灭敌人,才是发展自己的最好途径。于是他一跃而成为了共和国的一代名将-周恩来所称的中华第一将。

       据说解放后,栗裕再次踏上谭家桥的这块土地,他是从黄山脚下的汤口,一步步走过去的,一路无语,没有人敢打搅,这三十公里的路程,他是一路缅怀,身边黄山虽美,他却无心,因为谭家桥,曾埋葬他上千的战友,因为这一仗,是红十军团的关健之战,胜之壮大,败虽无路,可是年轻的红军和指挥员的失误却断送了这大好机会,虽然这失败的责任不在他。将军当即立了遗嘱,要求他死后,把他的部分骨灰撤在这里,他要永远和他的战友合葬在一起。粟裕大将简历

1907年8月10日,粟裕,原名粟多珍 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旧式封建地主家庭。 1918年,粟裕入县城“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读书。 1924年1月8日,粟裕离家出走,到常德就读于常德第二师范附小高年级和常德“平民中学”。 1925年春,粟裕考入常德省立男子第二师范。 1925年11月,粟裕在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5月,参加了由中国*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 1927年6月,粟裕在第二十四师教导队转为中国*党员。 1927年7月中旬,粟裕随教导队由武昌开赴南昌,担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警卫队班长,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7年10月16日,粟裕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负重伤,战友把他枪拿走后,安顿在路边的沟里。当粟裕苏醒后,以惊人的毅力追赶上部队。 1927年10月底,任步兵第五连政治指导员。 1928年6月,在反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四次“进剿”中,粟裕抓住战机,指挥战士反冲击,自己带一个班俘敌100多人。随后,他调任三连连长。 1929年8月,粟裕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 1930年6月,粟裕调任红十二军第五支队支队长。 1930年12月,粟裕升任红二十军第六十五师师长。不久改任第六十四师师长。 1931年6月,红六十四师改为红四军第十三师,粟裕仍任师长。 1931年11月,粟裕升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到红军学校任队长。 1932年5月,粟裕离开红军学校回红四军任参谋长。不久,粟裕调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 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 1933年5月,在攻打硝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臂致残。 1933年10月28日,任红七军团第二十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3年11月,在浒湾战斗中,粟裕带领不足2000人的部队,阻击敌军9个团1.5万人的进攻,并在被围敌军的两面夹击下,战斗两天一夜,完成阻击任务,突出重围。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2月,粟裕任挺进师师长。全师三个支队和师直属队共500余人。 1935年4月28日,粟裕率挺进师打垮浙江保安团李秀所部1200多人和福建保安第二团马洪深部1000多人的分进合击,歼敌500余人。 1935年10月5日,粟裕任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 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已经形成,挺进师与浙南各地的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 1938年3月,粟裕领导的“抗日游击总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仍以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粟裕兼任参谋长。 1940年10月,粟裕率领不足5000人的部队,韩德勤指挥的国民党26个团3万多人以黄桥为中心展开决战。歼灭韩德勤部主力和独立第六旅共1.1万余人,取得黄桥大捷。 1941年1月,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在对日作战中能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其它根据地行动,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 1942年10月,新四军第一师、第六师正式合并为第一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1945年1月,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5年夏,粟裕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1945年11月,成立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下辖4个纵队。 1945年12月,发起高邮战役,收复高邮。使华中与山东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年6-7月,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反击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为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在中共中央提出外线作战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先在内线打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后,利用1个半月的时间,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 1946年10月,山东、华中两野战军合并,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 1946年12月,国民党集中25个半旅和1个快速纵队,分4路向华中解放区发起进攻。粟裕集中24个团的兵力在宿迁以北地区全歼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2.1万余人。 1947年1月,粟裕部署和指挥了鲁南战役。集中27个团的兵力,经过两个阶段18天连续作战,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整编第五十一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并成立了人民解放军第一特种兵纵队。 1947年1月下旬,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 1947年2月,国民党集中23个军(整编师)、53个师(整编旅),采取南北对进的部署,企图寻华东野战军决战。粟裕为粉碎这次进攻,组织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莱芜战役,经3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军7个师,整个战役歼敌7万余人。 1947年3-7月,在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与国民党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兵力对阵。以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部及两个旅,活捉师长杨文泉;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其中将师长张灵甫而取得胜利。 1947年9月上旬,粟裕指挥了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 1947年9月下旬,粟裕与陈毅率外线兵团跨越陇海路开辟豫皖苏地区,攻克县城24座,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 1947年11月7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发起陇海路破击战,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 1947年12月13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协同陈谢兵团发动平汉路战役,歼国民党军3.2万余人。 1948年1月,中央军委指示粟裕,拟由粟裕率第一、第四、第六3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慎重思考后,于4月28日向中央军委发了电报,5月5日又奔赴西柏坡向毛泽东及其他四位中共中央书记当面汇报,提出暂不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建议,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 1948年5月30日,粟裕率第一、四、六纵队及两广纵队渡黄河南下。 1948年6月,粟裕指挥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的有力配合下,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及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先克河南省省会开封,后围歼援敌于睢杞地区,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 1948年9月,粟裕和潭震林组织了济南战役,攻克山东省会济南,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粟裕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3个兵团的作战,并派6个纵队南下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和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 1949年4月21日,粟裕参与指挥渡江战役。指挥东集团和中集团突破长江防线,于23日,解放丹阳、无锡等城市,占领南京。并在郎溪、广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8万余人,5月初解放杭州。 1949年5月中下旬,粟裕组织指挥淞沪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8个军15万余人。 从1951年起,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6年在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10月,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58年12月,粟裕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 1966年,任中央军委常委。 1967年,在周总理的关心和保护下,参加了国务院的领导工作。 1969年4月和1973年1月,在中国*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粟裕再任中央军委常委。 1977年8月,在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粟裕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粟裕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9月,粟裕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