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禧日历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43:46
年禧日历集锦

《以下内容均摘自“北京晚报”》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供稿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关键词:过“小年”

传说:糖瓜即关东糖,是祭灶王的贡品,在灶王嘴上抹点糖,让他向玉皇大帝汇报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是由远古火神演变而来的,不过北京的灶王却出身与普通人。此灶王传说是顺义张镇人,姓张名单,去世后被玉皇封为灶王。他要记载每一家人的全年恶善,二十三日这一天要回天宫向玉皇汇报,三十晚上代行财神职责回到人间。

习俗:二十三要祭灶王,祭灶又称“小年”,祭灶前要办好三件善事。一要“清”,外不欠债,内不输理;二要“明”,年终算总账,赔赚要理明;三要“勤”,不要把该办的杂务带入年禧期去。如拆洗衣被,柴炭储备,家具修理,碗筷成对等。

 祭灶之供品包括关东糖、糖瓜、江米糖,糖饼、桂圆、荔枝、红枣、栗子等,在戌正(晚八点)时进行,祭灶礼完成后,这些“供品”可以放在食盒内分赠邻居和亲友,无论尊卑长幼,或多或少都要捏一点,名曰“送供尖儿”。将“供品”作为礼品主要是为取个吉利,在年禧期好话多说,在新的一年中有福分享。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关键词:除尘布新

习俗:这一天首先是打扫屋子内部,除尘(陈)布新。扫房讲究用鸡毛掸子,取大吉大利之意;掸子在清代往往是妇女结婚时娘家陪嫁之物,为的状自家姑娘的掸(胆)。现在拿来扫房,可充分显示自己当家庭女主人的权威,女主人是家庭年禧准备工作的总指挥。好的鸡毛掸子是用活鸡毛制成,掸土而不沾土,有些古画和硬木家具必须用高级掸子清扫才不受损坏。打扫完屋内,还要打扫院子,然后是大门前。

第二是整理个人卫生,“理理头,刮刮脸,有点儿晦气也不显”。要在春节前理发,否则“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春节拜个年,个人卫生搞好是对受访者的尊敬。

第三是购置节日新衣,“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祭祖和吃年夜饭的衣服如同节日礼服,要讲究,穿鲜亮色彩的绸缎中式服装给人拜年,既喜兴又是对主人的极大尊重,带来福禄之喜气。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关键词:祈福禳灾

习俗: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是谐音,是以祈福禳灾为主题的年禧菜中不可缺的内容。

豆腐是素菜中的当家副食,百善素为先,在进入年禧食品准备阶段,把豆腐放在腊月二十五,不单是为了押韵,也是对素(素净)菜的重视。豆腐在年禧期(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有三大用途:一是三十晚上子时的饺子要吃由白菜(财)、豆腐(福)和炸排叉儿(形似盘长)末为馅的素馅儿,以求下一年素素净净,没有小人背后议论,没有歹人与己争讼;二是年夜饭时与荸荠(合家必齐)、苹果(平平安安)、咸菜(十样锦)、豆腐合称“四平(平安就是福)”菜;三是“一品锅”中的炸豆腐(豆泡儿)。“一品锅”的具体做法是:铁锅一口,菜分七重:蔬菜垫底,肉片一层;面筋添馅,蛋饺居中;红烧鸭块,上覆豆泡儿;青菜为上,文火顿成。食“一品锅”时要逐层吃,逐层拨开。“一品锅”实际是杂烩菜,冬季围而食之,气氛很是热烈。

 

腊月二十六,割块肉。关键词:和谐圆融

      习俗:老北京人过春节时吃的菜馔,因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有其特点。割年肉主要是猪肉、羊肉和牛肉。一般人家是买猪肉,有三种吃法:一是吃四喜丸子,象征和谐圆融,家庭团聚;二是吃米粉肉,咸鲜带甜,肉烂米香;三是红烧肉炖鸡蛋。顿这种肉特别有讲究,当肉炖到七八成熟时将预先煮好的鸡蛋剥去皮,放入锅内与肉一起炖,直至肉烂为止。肉熟后,鸡蛋已成暗红色,红烧肉的香味已渗入蛋内,吃起来倍儿香。炖肉是还可以放入宽粉条和海带、土豆,来个一锅烩 ——— 肉、蛋、菜全齐,叫做圆圆满满。

      年禧歌谣中还有:“二十六,洗福禄”和“二十六,除污垢”的说法,“除污垢”就是把水壶中的水碱、烟袋锅和烟管中的烟油、金属日用品上的铜锈、铁锈都用炉灰面擦一遍,擦得亮亮堂堂,“擦”出福气喜兴。

 

     腊月二十七,杀只鸡。关键词:大吉大利

     习俗:“鸡”与“吉”谐音,被称为吉利鸟,因此年夜饭必须有鸡。“鸭”是知春鸟,“春江水暖鸭先知”,“鱼”与“余”谐音,有“吉庆有余”的含义。鸡、鸭、鱼、肉均齐了才好满足年夜饭“十全大福”的口彩。

     传说:过年必须要杀鸡宰羊,但必须在除夕日之前进行。元旦之后分别是六种家畜生日,要善待过“生日”的家畜。据传,远古时期没有生物,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才创造出人。在女娲造生物时,鸡是六畜之首,所以单说鸡,其他牲畜也代表了。

     年禧歌由于地域不同,版本也不同,如有的地方年禧歌是“二十七,洗疚疾”以及“二十七,看黄历。”等,前者强调的是春节前要洗澡;后者说的是节前要把历书买回家,农民则要根据节气安排来年的农耕生产。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关键词:鸿运当头

      习俗:北京地区过节的主食以面食为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二十八这天,家家要发面,一是为第二天蒸馒头做好准备,二是“发”还有来年发大财的寓意。

      过年的馒头皆为圆形出锅后上面用食品红点上一个大红的圆点,“一品红”,以示鸿运当头。过年的馒头可以捏出各种的形状,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各种名目繁多雕刻精细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园福饼。。。。。。“忙年”是一个充满喜悦、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年禧歌谣中还有:“二十八,洗邋遢”、“二十八,剪窗花”的说法。洗邋遢是强调干干净净迎新年的重要,贴窗花是表达过年的喜兴。窗花,又称“窗户花儿”,是民间的一种剪纸艺术品,一般人家是用红毛边纸刻剪成镂空的格式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也可用金银箔纸剪成“宜春帖”贴在墙上,表示迎春。

 

       腊月二十九,贴倒酉。关键词:新桃换旧符

      习俗:“倒酉”是年禧期间民间粘贴的一种吉祥物,俗称“小挂钱儿”。其上端是一涂以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块,上印“福”字,表示“福到了”。除夕前一日,买卖家的幌子、钱柜、货箱;一般居民家里的箱、柜等器物上;农家的牲口车车辕、打车轱辘、篱墙、草垛、碾台上、手推车、筐。。。。。。均贴这种“倒酉”,以象“征财宝到了”,“金钱有了”。有的倒酉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小挂笺上写一个“有”字。

     “新桃换旧符”除贴倒酉外还有“八大红”:一红是贴门神;二红是贴春联;三红是贴春条(如五谷丰登、平安如意);四红是贴斗方(如“福”字);五红是合体字(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六红是贴窗花;七红是贴年画;八红是悬挂绢绸类十二属相、花生串儿、元宝串儿以及五彩椒等手工艺品。

       我国北方地区还有“二十九,查风斗”一说,查风斗以防煤气中毒,查其他安全隐患以防放鞭炮时不要引起火灾。

 

     年禧日历 腊月三十熬一宿。关键词:辞旧迎新

    习俗: 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除夕晚上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夕”是过去的意思,“除夕”就是除旧迎新,这一天也被视为正式的年禧。五更是指:一更戌时(17;00 - 19;00),全家同吃“团圆饭”。二更是亥时(10;00 - 21;00) 为之守岁。古代守岁是了“驱祟求吉”,可以放“爆竹”以驱邪。子正时分(24:00)即初一凌晨,可再次燃放“炮仗”,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

     除旧迎新的更岁饺子

     更岁饺子实际上是夜宵,子正时分即“交子”时刻,全家要一起吃饺子。宋代的钱票叫交子,其造型若元宝(元代的银锭),饺子有菜有饭,不蒸(争)不炒(吵)一煮就好,吃起来喜兴、方便。此时全家团拜,晚辈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四更后,不能再放鞭炮,若再放鞭炮就不是驱邪的“炮仗”,而是扰人的“丑时”(臭屎)炮瘴了。

 

    年禧日历 大年初一 扭一扭    关键词:走亲访友大拜年

    习俗:  初一最好辰(龙)时起床和巳时(蛇)出门拜年。辰时起床,有“龙腾虎(寅月)跃”之口彩。早点吃年糕,取“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起床后,孙辈子女要手捧苹果到祖父母跟前道新禧,祝“四季平安”。老街坊初一上午不管在什么地方见面,均要问声“您新禧!”并祝“吉祥如意”。这叫“碰头彩”。外出拜年,是“人到是礼”,如果是对方来道新禧,则要回贺“大家同禧”、“吉祥如意”、“诸事顺心”等吉祥语。

    大年初一扭一扭,一般是指初一下午可以去逛庙会,人们可以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打太平鼓等,尽情地放松身心。

 

   年禧日历正月初二 回娘家  关键词:不忘亲家与故交    
    习俗:初二被称为“首节”。初一拜年大多是礼仪性的,初二看望是实质性的,因此给谁拜年是需认真选择的。因为是“首节”,女儿大多要带着女婿回娘家,表明亲家之间“金兰契友”,双方如同一家人。 
    初二的拜年跟初一也有所不同,初一送礼是以情代物,初二看望是以物示情。约定俗成的首节,成为人们怀念故人、不忘故交,交流情感的日子。 
    在老北京,初二也是商家祭财神的日子,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开庙的日子,常人春先生曾有打油诗描写当时情况:“五显财神庙,初二闹喧天。毛驴驰土道,铁马扬尘烟。跪地三叩首,滚他一身痰。今年借元宝,明年还真钱。为了求财去,落得破财还。” 
    传说:在远古时期据传没有生物,女娲用七天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和人。所以,初二占狗,即狗的生日。这天还流传有“黄狗救主”以及二郎神和哮天犬的故事等。

 

   年禧日历:正月初三(小年朝) 关键词:亲情友情情意浓

   习俗:    老北京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要再做“年味” 高潮。许多初一未办之事,这一天可以补办,人们又多了一个“拜年”的日子。其实“年味”亦即人情味,春节的拜访活动,就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在吃的方面,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的说法,饼是圆形象征团圆,蛋饼相粘,象征骨肉相连。

    初三与水有关,老北京人在这一天有节约用水的习俗,拜年时主人给倒茶可以推辞之后不喝,切忌喝了一口又不喝光,把沏好的茶不喝净,留下半碗茶根儿,当废水倒掉。

    传说:初三有忌食米饭和豆的说法,据说是因为“豆”与“斗”同音,不吉利。另外,初三是猪的生日,炒菜一般人家要用猪油,所以就把米饭也“忌”了。

 

另一种传说在老北京年节文化中,初三是吃素的日子,为什么这么做,其说不统一。

     一说初三为接财神日,所以不能吃肉,因为这一天要贴“肥猪拱门”的剪纸,以祈求发财的,此时如果依然吃肉,就显得太不心诚,难免会惹恼财神,所以必须食素。

     一说初三为“猪日”,也有说法为“羊日”,在古人看来,这些家畜们平日受到了虐待,所以过节时应该有一天向它们感恩,所以这一天吃素。

      一说为,根据《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初三是孕育万物之日,选择素食,是为了体现上天的好生之德。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初五之前,家里不能往外面扔垃圾,否则就会把好的运气带走,可是连续五天垃圾都放在家里,未免也太脏乱了,所以初一吃剩菜,初三吃素,都是为了减少垃圾,看来古人也颇有环保意识。只是过去人们没有抽水马桶,只能用茅厕,初五之前一律不能掏,不免肮脏,所以初六要专门留出一天“祭厕神”。

      由于初三不能吃猪肉,无肉则难以配菜,而无菜又难以下饭,所以连米饭也一并忌了,一般情况下,这一天人们吃春饼。但这个春饼和立春的春饼不同,后者可以加酱牛肉等荤食,初三的春饼则不行。

 

 

   年禧日历正月初四 表孝心   关键词:家和外顺

   习俗: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家和万事兴”,在这一天家庭饭食虽然简单,但家庭成员之间推心置腹地谈心是“血浓于水”的。

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

    传说:

    初四是羊的生日,羊“乳必跪” ,是孝顺祥和之物,儿女在这一天应为父母做一件体现孝道之事,表达自己感恩之心。

    年禧日历:正月初五煮饽饽   关键词:破五大吉

   习俗:初五又叫破五。“破”正如咬春的“咬”字一样,均具有今日“剪彩”的含义。一般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名曰“煮饽饽”,以取勃勃升起之意。有的人家包所谓“凤凰饺子”:开始包饺子时,先放上两根长韭菜叶,两头露在皮外,然后放上一兜肉馅包起来,煮熟后饺子伸出两个绿翅膀,如凤展翅,象征事业兴旺,十分吉祥。饺子还可捏出花边,象征如花似锦。

商家在初五开市的,叫小开市,要在鞭炮声中把幌子挂出来。然后,店门大开,欢迎顾客进门。初五开张的商店要吃饺子,俗称叫做“破五”的饺子,所谓“破”,有开市大吉剪彩的含义。

  传说:

  初五是牛的生日,牛不穿绳,放闲一天。牛的功劳大,值得人们为其过节。

 

  年禧日历:正月初六 求大顺 关键词:看师长谢伯乐

 习俗:  北京有“年初六,走一走”的习俗,陪着父母到庙会或者游览地出游。初六还有看望老师、长辈或老上级的传统,以谢伯乐“马遇知音”之恩。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仍出去,叫做送穷神。

传说:

    初六占马,马为六蓄之首,六六大顺,马到成功,要大顺,就要送穷神。

    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年满十二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又传说福神刘海是北京人,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正值生肖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如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即是从“扔穷,抢财神”游戏发展而来。

 

   年禧日历 正月初七人胜节    关键词:抬头见喜 

    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揑土成人。女娲造完鸡、犬、猪、羊、牛、马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古代称之“人胜节”,还有“人生节”、“人庆节”、“七元”及“人气”等名称。人日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的祖先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 
    习俗:   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在这一天均可自由上街玩耍,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再掀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 
    人日这天,人们要祭喜神。北京的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摆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精神之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许多人家书写“抬头见喜”贴在房内高处,以盼喜神光临。 

 

   年禧日历 正月初八 散灯花   关键词:祭谷拜星

   传说:    初八占谷,是谷这生日,也叫顺星节。人食五谷,方能生存;谷因得日月星辰这精华而生,因此在“谷生日”这一天,星星要检查每个食谷人的作为。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也是长辈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

   习俗:  古人在这天要有祭星仪式,有钱人家摆108盞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9 位流年照命星宿。祭拜仪式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

 

   年禧日历 正月初九换常服   关键词:九九归一 

   传说: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有正月初九祭蚕神的风俗。蚕神名嫘祖,传说是轩辕黄帝的妻子,是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制衣。人们祭蚕神,是为了感谢蚕神保佑大家穿上好衣服。 
    初九这天还有传说要祭酒神。 
    习俗:祭祀蚕神仪式后,人们要把过春节时穿的衣服脱下来,换上平日穿的衣服。初九以后,一般人家就不再穿绸缎等节日衣服了。万事“一”为先,“一”与“衣”同音,从数字来讲,“九”是阳数的极数,因此过了初九就等于春节过完了,该从头开始了。初九之后若还穿着节日盛装上街,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家不懂过日子。

     初九之后应“书归正传”、“九九归一”,这个“一”,指的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年禧日历 正月初十祭石头 关键词:十全十美
    传说:正月初十祭石头,是缘于传说初十是大地生日,也有传说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石神叫什么名字?名叫石敢当。古人造出一个石神,大概是“十”与“石”谐音吧。其实,石敢当只是在胡同大宅门的墙角下镶进墙内刻有“泰山石敢当”的长条石头。 
    习俗:人们祭石头,旨在祈求日子十全十美。祭石头时,是在“石敢当”前扔些豆子,感谢它保佑大家一年平安,然后用清水把门墩、上下马石、门前石狮子和石敢当均用干净抹布蘸清水擦一擦,期盼在新的一年中再显神威。北京胡同中的石敢当大多立在四合院或大宅第的四角,一般是三四尺高,以青石为多。有传说称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是保护百姓的,所以要加上“泰山”二字才有灵气;也有人说顺天府护墙角用的石敢当石头确实是从山东泰山移来的,所以又叫泰山石敢当。它不单是保护四合院的拐角不被碰坏,还能够保护街巷的平安。

 

年禧日历 正月十一 吃盒子  关键词:和和美美

  习俗:年禧,通常被认为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因此正月十一是春节活动从家庭团聚走向社会交往,进行更广泛的沟通感情,调节人际关系的开始。中国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上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
    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盒子,寓意和和美美.
     

 年禧日历 正月初十二  呈吉祥 关键词:好事成双

   习俗:十二,似乎是国人特别喜欢的数字,人有十二生肖,天上星区有十二宫、古乐有十二律,《红楼梦》中有十二金钗、八大处有十二胜景……俗话说好事成双,而十二正是应天合人的吉祥的双数。古人认为十二反映了日月更迭、人体运行的规律。因此,在安排年禧活动时,喜欢正月十二这一天办理个人的社交事务。

    在这期间北京的习俗有抖空竹(和谐之声)、摇风车(欢乐之声)、敲锣鼓(太平之声)等游乐活动,人们还可以走亲访友、结伴出游、制作灯笼、排练花会……

 

年禧日历 正月初十三  扎彩灯 关键词:张灯结彩

    习俗:正月十五闹花灯,扎彩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七为”罢灯“。

     闹花灯,除人们自制灯笼外,还有许多专制灯笼的作坊和出售灯笼的山货铺,其中最热闹的自然是灯市,明代灯市在东城灯市口,清初又移至外城互谅互让琉璃厂和灵佑宫等处。清末民初,内城灯市得到恢复,主要分布在东四、西四、鼓楼大街和前门大街。这里的花灯种类繁多,美仑美奂:羊灯、兔灯、西瓜灯、桃子灯、石榴灯、龙睛鱼灯、绿蝈蝈灯、吉利灯……可谓 各路各类花灯大聚会,每人都是灯会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