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0:16
本人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陆续地系统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00多万人,而今年城镇可新增岗位预计仅有11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100万人。在新增的劳动力供给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估计今后每年增量都在6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预计将突破百万大关。与此相呼应,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也逐年走低,2003年以来的年平均降幅达20-30%,2006年已降至平均1000元/月左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正呈现出日益严峻趋势。作为知识阶层的大学生是否在我国已经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局面能否尽快得到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深思!

 

其实,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是社会的表象。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关于这一点,只要作一些简单的国际类比就足够说明问题。一是从高校的毛入学率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5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有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等7个国家超过了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二是从每10万居民中大学生数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每10万居民中的大学生数,是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教育部的统计,1996年,每10万居民中的高校学生人数,大多数发达国家本指标值超过3000人,其中,加拿大为5997人,美国5339人,韩国5609人;当时的国际平均水平为2000人。而我国到2000年也才有723人;即使经过大规模扩招,目前也仅达到2000人的水平,仍只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总量上看,大学生并不供过于求。三是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据统计,到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高级人才仅占5.5%。到200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然达到4200万人左右,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和高级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并未得到明显提高。这说明,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四是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现今大多数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三分之二以上在企业工作,譬如在美国,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供职于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直接技术创新的企业和部门缺少所需人才。 所以,从体制上看,解决企业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我认为,落后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落后的制度环境首先是企业所面临的硬制度环境。先行的企业硬制度环境既耗散人们的创业激情又销蚀企业的生命力,严重制肘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何谓企业硬制度环境?即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所涉及的外部刚性规则,譬如约束企业的文本性法律法规、行政规制、方针政策,具有权力象征的管理企业的红头文件,执法和行政部门的所具有针对企业的自由量裁权行为等等。从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看,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是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载体。我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虽然宪法明确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处于公有制经济之下的低等级经济主体,国家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正是这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所谓“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的宪法条文,不但使我国的涉及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的《物权法》和破除经济和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等有利于公民创业和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正式规则迟迟不能出台,而且使我国的法律法规、行政规制、方针政策、红头文件和自由量裁权行为等等充满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特别限制甚至歧视,并构成了既耗散人们创业激情又销蚀企业生命力的企业硬制度环境,从而严重制肘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面临经济领域的巨大进入障碍。譬如,现在的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传统垄断行业基本上将民营企业挡在门外。据估计,如果放开这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以为社会提供3000万个增量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可以逐步新增1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劳动岗位,容纳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增量。二是民营企业面临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的巨大进入障碍。目前,如果允许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教育、医疗卫生、传媒文化等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其创造的增量就业机会将超过3000万个,其中,仅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新闻等传媒业的全面放开就可以逐步新增2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劳动岗位,容纳未来几十年的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增量。三是民营企业面临在竞争性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民营企业不仅在汽车、钢铁、矿业、路桥、外贸、机械等重要竞争性行业的发展也受到种种约束,而且在一般竞争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大大低于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三资企业。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行政社会干预。譬如劳动密集型的个体经营户、微型和中小企业等民营实体,先要交17%的增值税,再要交33%的所得税,还要交营业、教育、城建等税和附加税;因为其劳动密集程度高,从业者的收入在分红时还要交一笔个人所得税,再加上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罚款,另外因办事越来越越难还要有攻关费用,以及政府工商、质检、城管、交通等部门的乱收乱罚,创业和经营环境的严酷严酷程度可想而知。据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引用的统计资料,1999年到2004年我国个体工商户净减少770万个,每年破产128万个;2005年一年,法人企业净关闭30万家;如果按照一个个体户平均就业2个劳动力、一个企业平均就业10个劳动力计算,因政府各部门收费罚款而减少的就业岗位高达1840万个。如果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能够公平地享受到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制度环境,人们创业和经营企业的激情动力将得到大大提升,仅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就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以上,这个数字超过了近几年每年提供的劳动岗位总量。这无疑会给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以上分析说明,如果国家能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硬制度环境,不但每年500-6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不成问题,就是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将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