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试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3:37

浅谈对2007年高考文综 历史试题的看法

 

 

 

 

张新玉

 

 

 

 

平顶山一高

2007年6月13日

 

 

 

 

河南省采用的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基本体现主干知识,稳中求变,深层挖掘力度大,能力立意突出,是近年来少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历史试题,在保证主干知识考查,能力先行的前提下,较大限度地扩展视野,以现有的形式充分表现了历史课改和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历史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相当的时期内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

首先,试题形式的变化。文综高考自2004年以来总数为39道小题增量为40道,且专题型系列选择题的总题干也明显地减少了;试题材料阅读量陡然增大的第38题给考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毫不留情地占去珍贵而有限的时间;第40题图文结合所考查的知识,不仅体现高考“即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思想宗旨,而且使人充分感受到高考材料题的“材料在课本外,答案在材料中”的突出特色了。难道只有靠增加题量才是能力考查的目的。

其次,主干知识地位的边缘化。2004年以来,专家们对高考试题的评价,其中的一点是,不避重点、难点和热点,考查主干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能力立意,稳中有变。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考查;2005年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试题的考查;2006年中华文明史的考查,给专家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但是,今年这种论据的力度已明显的萎缩了。从单选题来看,第12、15、16、20、22题,几乎占一半都是高中历史主干知识的“边角材料”,特别是第40题,关于金朝迁都问题,高中《中国古代史》第110页上有这么一段话:“绍兴和议使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后来,宋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战争,但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后来,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而试题通过《金、南宋对峙形势图》和《大金国志》等,进行立意和设问。尽管意图良苦,不乏深度,但考生老师们大有被凉到一边的感觉。因为,去年的中华文明史试题已基本囊裹了民族史,金朝史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况且,金朝的地位与元明清相比,难以相提并论,即便金帝完颜亮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比,也不十分突出。一道20分的大题,在此挖掘,震动大小可想而知。

其三,为创设新情景,试题资料阅读篇幅的扩大,历年少见。第38题,围绕二战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引用的三则材料摘自《罗斯福选集》和《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文字表格整整占去一个页面,接近1000字。按每分钟读250字,大约需要5分钟,以详读和略度两遍计算,再结合试题的四个设问,理解资料,搜取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有效信息,组织试题答案,做好本题一般需要时间十几到二十分钟,甚至可能更多一些。而且,据考生反映,看到试题,第一感觉是紧张,阅读两遍后仍不能完整理解和把握材料,接着还要把前两则材料放到一起比较,去组织答案,还要回忆所学知识,真有雾中观花不知所向的感觉,头脑空白,苦恼极了。接着的第39题是政治试题,表格文字材料,第40题史地政三科综合试题,又是地图文字材料,象座座峰颠,翻了一个又一个,人始终很紧张,时间勉强够用。

高考选拔人才,的确需要考察多方面的能力。但也需要处理好考察的途径,尤其是考试这一模式,是量的扩展还是质的要求?

其四,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高考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始终走在教学的前面,教学的进步又丰富了高考的内涵,给高考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提供着基本的资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大步前进的高考改革与教学和教学改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思维模式与教学的现实之间有相当的差异。尽管这一种存在具有它内在的合理性,但仍对教学产生着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难度不断提升(特别2006年以来),出人意料的考题集群不断涌现,既给历史教学敲响了警钟,开阔了眼界,又发人深思。2006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系列考题(选择题)和中华文明史考题(问答题),是成功的试题设计的杰作和具有特色的试题切入口选取样板。因为,它从历史和现实的特殊角度摆正了社会主义应有的位置,激活了人们久违了的理性视角,也给中学历史教学输入一剂清醒的良药。

然而,2007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就缺乏这样一种浩然之气和大家风范,它娴熟于边缘问题的耐心捕捉,或者是增加答题障碍的巧妙预设。例如:第15题的湘军、第16题的新军、第20题的整理党务案、第12题的皇帝谥号,特别是第40题的历史部分关于金和南宋关系题的延伸挖掘,给人们相对偏僻的感觉,似乎把历史学习引入偏旁小径,有点游击主义的意思。我们难以知道,历史试题设计是因为“主干”大道难走,还是幽径小道新奇?人们不禁要问,历史教学的出路何在?是坚持历史主干知识的教学,加强知识和能力的交互训练,还是膨胀性的扩充资料,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发掘和排查式的补充力所能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国家级考试是检阅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还是弥补学生平时资料阅读的缺憾?

以上只是面对实际,引发的一些思考,并不是针对2007年的高考发难。应该肯定,今年的高考试题及深层思维有它自身特别可贵的地方,这些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着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