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于婚姻态度的四大原始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1:36

婚姻是这样一种东西:两个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这里。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不等于行动上的一致。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能清楚明了彼此的需要,更多的时候,习惯不同,认识不同,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一些矛盾其实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就属于常识性错误、经验性错误,因为不了解伴侣的需求而会对婚姻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就需要注意了。尤其是男人和女人在生理和心理结构上都有不同,天然的就有交流的障碍,在需求上本能就有矛盾和分歧,如果不抱着互相了解和体谅的端正动机,就很难经营好婚姻。

当然,我们要分析的这些情况只对那些希望把婚姻经营好,尊重伴侣珍惜感情的男人适用,对于那些认为婚姻就是一场游戏的廊子男,还有感觉婚姻就是混日子的冷漠男,以及相信婚姻中男人就应该是天占据绝对权威的封建男来说,你们不需要反省,自然也不需要看这些浪费时间了。

误区之一:有严重的惰性,觉得只要双方感情稳定就不需要在婚姻中继续表达和培养了

男人在婚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结婚后就刀枪入库,不再会对感情的经营和发展保持一定的警觉,反而是更加的懒散和迟钝。

他们觉得应该看行动,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的心意,两个人感情都很好了,也都努力的为对方付出,那就不需要把沟通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随着感情的深厚,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会更加注重具体的“事”的处理,比如会交工资、会接老婆上下班、会帮老婆做家务等等来表现自己感情的投放方向,而不善于表达和沟通。

但女性大多不是这样看待问题。她们更渴望细腻的情感表达,一些看似毫无用途但是温暖人心的话,会给予她们证明被爱的价值,她们总喜欢在粗糙的现实面前笼罩上温情的面纱,任何生冷硬的方式,即使初衷是为了爱,也可能会伤害到她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比如女人很注重各种节日中男人是不是懂得送礼物,价值无所谓,要的就是这份心,男人要是忘记了,那就会对女人的盼望和等待造成比较沉重的打击,可是男人觉得平时365天都已经表现不错了,何必再计较这一次呢?

男人用自己懒惰木讷的表现,打击了女人对于感情的美好期待,毁掉了女人内心中柔软而多情的部分。最后,女人变成缺少情感滋润、怨气冲天的妇人,而受害的,还是男人自己。

很多面临婚姻存在巨大裂痕的男人或者女人,都在回首反思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够了解自己的另一半,所有曾经自己觉得对方喜欢的、不喜欢的,其实都未必正确,自以为知道的东西,结果很多都是想当然的猜测。

这是无奈的悲哀。感情是能够消耗和减少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在每一段相处的时间之中做到有意识的了解和靠拢,不能持续为它增添继续下去的资本,那么最后就可能像熊熊燃烧的篝火,慢慢的变成灰烬。而且,情感的积淀和默契,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精心培养,就会枝繁叶茂,你放弃呵护,就会逐渐枯萎,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

不管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注意,越是在感情比较好的时候,越是要提醒自己尊重和倾听对方的意愿,培养共同的爱好。两个人之间一定要有适当的交叉点,即使性格不同,事业不同,爱好不同,也要在某一个方面有共通的地方,有一些可以交流和探讨的共同话题。不能麻木的任由感情这列战车自动向前,自己却不去思考两个人是否具有相同的目的地。

误区之二:不善于体察女性的特殊心理,过分强调理性

聪明的男人都知道女人是应该用来哄的,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和女人讲道理往往是男人的失策,两个人对所谈论的事情根本不在一个角度上,女性纠结细节,男人论的是道理,经常是越说越远,越说分歧越多。而且男女在交流中的时候,女人更容易上纲上线或者牵扯其他,经常陈芝麻烂谷子的全都能想起来,都能够被当作证据使用,让男人疲于应对,直接就吵了起来。

男人就很苦闷,为什么自己家的女人这么不讲道理呢,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的交流呢?其实天下乌鸦一般黑,换一个别人的家的女人也差不多,情人和男人比老婆温柔体贴,凡事看男人的脸色那是两个人没有经历婚姻的具体摩擦,大家都拿出了最美好的一面互相对待,你让她成你老婆试试,基本还是这个套路。

当然女人的这种习惯或者心态未必就是优点,男人也没有理由非要让着女人,但是婚姻要是想经营的好就要尽量规避彼此性格中的弱点,不要去挑战它,非要和它作战,而是要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扬长避短,迂回一些。在非原则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处理纠纷,而是要懂得含糊、敷衍,不战而屈人之兵。女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几句好话和奉迎就能让她们放弃立场,不再苛求,她们想要的就是丈夫的态度,而非真理,那就给她好了,何必非要计较个你死我活的呢?

女人的感情有时候很脆弱,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女性独立承担责任的特殊心理时期,比如是流产、生育等阶段,由于面临精神和肉体的创痛,以及身体内激素的失调,她们往往会在内心之中感到委屈,会对男人有一种“好事你都摊上了,结果却都让我来承担”的幽怨,会有把自己遭受到的痛苦变成责备转移到对方身上的微妙心理。这时候如果男人再因为不了解女人的这种心理,表现得不够重视,过于轻松和不体谅,那对女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好多家庭都在生孩子做月子期间闹夫妻矛盾,有些还会因为双方父母的介入变成“混合战”和“男女混合双打”,原因都是和两个人没有互相了解好彼此的需要分不开的。

其实女人有时候也很坚强。女人可以为丈夫死心塌地,忠贞不二,现实中有些为情人执迷不悟的女人就证明了女人一旦被感情征服是多么的狂热,那是因为那些男人给了女人感情的滋润,肯奉迎和抚慰她们,做丈夫的应该多借鉴一下才好,何必让别的男人钻了空子。

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婚姻永恒的矛盾。理性到了一定程度,其实就是一种坚硬,而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泛滥。大家都应该有所反省。

误区之三:家务事是女人自己的事情,男人只负责对外

女人在厨房烟幕缭绕的大炒大炖,而男人纹丝不动的坐在客厅中看报纸、观球赛,什么时候随着女人一声疲惫的“开饭了”,男人才搬动屁股姗姗走来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

你能说这个男人懒吗?也不是。这么说着实有点不公平,很多男人忙事业、忙工作,也都是为了这个家,而且在另外的家庭劳动中,比如接送孩子、搬运粗笨东西、对外沟通协调等大事上也可能都表现得比较积极,他们只是非常轻视买菜做饭的家务事,觉得这都是女人自己的事情,男人去做,太琐碎了,太不能体现男人的价值了。

在他们头脑中的封建残余思想也在悄悄的告诉他们,男人要是成天洗衣做饭那是比较丢人的事情,娶了老婆不就是为了让她帮助自己整理内务吗,否则还不如打光棍呢?当然我国部分地区的男人有喜欢参加家务劳动的光荣传统,在此提出表扬。

于是有的男人因为这种理论,饿死都不做饭,脏死都不洗衣,因为这在他们看来,不是分工问题,而是原则问题,不能不坚持到底。尤其是目前80后们纷纷进入适婚期,很多男人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本来就是从“小皇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结婚之前让爹妈伺候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微不至的,你让这样的男人结婚以后一下子就变成“四好丈夫”,来伺候别人,那是不太可能的。即使他们在恋爱的时候有这样的表现,但也很难在婚姻之中得到持久,日子一长,他们就会回归到过去家庭中的位置,不由自主地开始要求老婆做成他妈的样子。

可是女孩子自己也是娇生惯养的啊,谁伺候谁啊?于是小两口不是娘家婆家两边蹭,就是干脆饭店开伙,但这样的方式究竟不是长久之计,既不利于建立小家庭的归属感,还会延缓两个人心理上的独立意识的建立。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有些家务劳动和生活的环节是无可避免的,为孩子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父母协作的家庭环境也是主导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瞬间增加又不能推卸的工作量需要男人和女人一起努力。

就算老婆能干、贤惠的和忍者神龟一样不计较得失,每天烧几个小菜跟玩儿似的就干了,但是如果男人处处袖手旁观,让厨房变成一个女人孤独的表演,不管菜里融会了多少爱意和柔情,男人都当作饭店大师傅的作品三口两口下肚,而没有一点的感激,那么即使女人的身体可能不累,但长此以往寒的是心。

男人也要学着走向厨房,不用全部承担重任,就算剥根葱,扒瓣蒜,陪老婆说说话,聊聊天,谈点今天的见闻,在她身前身后围绕一下,也会让老婆的干劲更高,心里更敞亮,让厨房变得充满生机和温暖,让一顿普通的晚饭变得活色生香。

误区之四:不愿意参与家庭生活,游离在婚姻的边缘

男人更看重事业和发展和在社会上的被承认,这本身就和女人不同,所以很多男人为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努力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是要做“大事”的,不能鸡毛蒜皮的什么事情都管。

于是男人每天早出晚归的忙乎着,成天抓不到人影,好容易有了空闲时间,还要交际应酬,培养社会关系。要是某些特殊职业,比如销售、公关或者商场官场上的男人,那更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忙于应付工作中的人事关系,在业余时间也不能放松,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老婆也会抱怨,但是怎么办,人家是办大事,是为了工作和生意,为了这个家,又不是去玩了。

男人变成了很多家庭的边缘成员,稀缺人物。他们没有时间陪老婆逛街、聊天,没有耐心陪孩子做作业,郊游、踢球。他们忘了结婚纪念日,忘了孩子的生日,忙啊忙啊,忙得天昏地暗。有时间到很多小学的学校去看看,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的,清一水的全是孩子妈妈,中间间或花插着几个孩子他爸,都快成了稀有动物了。至于说孩子他爸接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孩子几年级几班,老师叫什么名字那都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故事了。

外出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团中有好多家都是妈妈带着孩子,而爸爸们不知道还在哪里拼搏,他们无法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共享快乐轻松的时刻,他们变成了一种符号。男人把自己交给社会,把家庭交给妻子,以为这样就是最家庭最合理的分工,是男人最重要的角色,但往往男人们过度关注前面更遥远的目标,而错过了太多美丽的风景,错失了生命中太多重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