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新产品终端推广悖论的S曲线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8:12
管理大师汉迪提出了著名的“S曲线”理论:所有的事物都是遵循着一条曲线发展、消亡的,产品也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诞生、发展、顶峰和衰退的过程。汉迪指出,一个事物的发展轨迹的确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在其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延伸出第二条曲线,由于第二条曲线诞生于第一条曲线的顶峰之上,因此第二条曲线会更加完美。
产品作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物质载体,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需求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而得到加强。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这种关注高于市场营销4P组合中的其他几个P,当然,顾客购买的就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所以让顾客在产品上得到满意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行为。
我们看到,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研发,更多的资金流向产品研发部门。然而,企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千方百计地开发出适合于利基市场的新产品最终能不能进入到消费者的手中呢?由于渠道的原因,新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显得过于漫长,而且由于企业宣传与推广不到位,渠道最终未能对新产品产生拉动销售的作用,更有甚者甚至成为销售的软肋。我们知道,渠道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水管,能够水流不断畅通无阻,由于利益的存在,渠道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宣传不到位,业务人员对新产品没有信心,经销商对新产品不重视,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渠道堵塞,致使新产品无法顺利地到达渠道前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是:如果经销商不作为,导致新产品销售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怎么办?
经销商不进新产品的借口
■店面太小,没位置展示
这个借口经销商说得冠冕堂皇:你看看,这可是你们公司的问题,以前让我做专卖店的时候,店面面积可是你们公司确定认可的,现在面积小了可没我什么事,你的东西要进来我没地方放,你总不能让我把货堆在地上卖吧,这样多影响公司的形象啊?经销商还会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意思是怪业务人员不用心,当初做店面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以后摆放新产品的位置,现在他想发财都没有机会了。
■产品没有卖点
说这种话的经销商,他连公司新产品的宣传单页都没顾上看一眼,“产品不好”“公司政策不好”一直以来就是他的口头禅。在跟厂家业务人员打了多年交道以后,经销商也掌握了一定的谈判技巧,天天跟厂家吐苦水,以便厂家给自己定销售任务的时候尽可能降低一些。经销商真实的想法是,新产品进店厂家一定会给自己设定任务指标,所以不如干脆说新产品没卖点,自己不想进,也不能进,免得自己又得完成新的任务指标。既然是新产品,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先出个样品试试,好卖就多进点货,不好卖就算了,只要没任务,多一两个样品也不算太离谱。
■价格太高,没人会买
“反正你们公司的产品就是贵,特别是新产品。”很多经销商在发牢骚的时候,心里其实早就在打着小算盘:进货价多少零售价多少,新产品渠道促销厂家给多少返利,折算下来自己可以赚到多少利润。他说这句话的目的,表面上看好像是说新产品价格贵不好卖,他是不会进货的,即使进也进不了多少,实际上他是希望厂家能够多给点返利,多给点新产品销售优惠政策。
大多数经销商才不去理会卖价是多少呢,因为再贵的东西都是卖给顾客的,经销商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能赚多少钱。既然厂家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新产品开发出来,那么厂家也一定会花大价钱千方百计地把新产品卖出去,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肯定少不了,具体怎么做那是厂家的事,作为经销商,我要的是厂家、顾客两头赚钱。
■资金吃紧,没钱进货
如果说经销商用上面三个理由来拒绝新产品进店的话,那么这个经销商还是费了很多脑筋的。有些经销商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小李啊,这个月我的销售任务本来就高,别说新产品,就是原来的销售任务完不完得成还得看情况呢。”说完双手一摊,做出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样子来:反正我是没钱进货,我不管什么新产品不新产品,你们要是免费铺货的话就往我店里送吧,我愿意帮你们卖;要是先付钱后发货,那就免谈了。
除了上述4个常见借口外,经销商还会抛出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拒绝你的新产品进店。为什么大多数经销商面对厂家充满信心和期待的新产品时都会摇头呢?当然,有时候的确有各种客观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经销商不愿意承担风险,大家都在持观望态度作壁上观,看看第一个卖新产品的人到底能不能赚到钱。
突破新产品上市阻力的S曲线
管理大师汉迪提出了著名的“S曲线”理论:所有的事物都是遵循着一条曲线获得发展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人的成长,及至人际关系,都必然要经历一个诞生、发展、顶峰和衰退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曲线发展下去,所有事物最终都要消亡,世界将变得无比灰暗。汉迪指出,一个事物的发展轨迹的确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在其发展到顶峰的时候(A点)延伸出第二条曲线,那么第二条曲线就诞生于第一条曲线的顶峰之上,从而使得第二条曲线更加完美。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的世界将由此获得曲线发展。

今天,我们无意探讨一个产品所经历的S曲线型生命周期,我们仅就产品在零售店面给厂家所带来的销售增长提出一点建议。
我们的经销商习惯于经营自己卖得时间久的产品。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越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就越有信心,也越有感情,因为随着经验的积累,自己在相对比较熟悉的产品上越来越像个专家。做销售最大的乐趣不一定是赚多少钱,而是自己能够以产品专家的身份向消费者做推荐,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毫无疑问,卖自己最熟悉的产品恰恰最能突出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上尤其如此。所以,经销商对新产品不进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他所不熟悉的产品,他需要经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他重新认同厂家的产品和厂家本身。
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厂家的新产品已经推出,就一定会有一小部分经销商首先开始经营(可能是这部分人思维活跃,也可能是迫于厂家的强制性政策),事实上此时这一部分经销商的零售店面已经开始了第二条S曲线的导入。再好销的产品早晚有一天都会走向滞销,所以能够在大数人都在卖同一个畅销单品的时候,积极引进新产品作为补充或者说是进行第二条曲线的培养,这样的经销商必将走在同类竞争店面的前面。当然,新产品推广的尝试者获得的回报有时也是极为丰厚的,3个月内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空当为他们提供了独家经营的高额利润。3个月过后,新产品发展成为畅销品,有更多的经销商加入到竞争者的行列,开始为这款产品拼得头破血流,产品价格一降再降。正当这边号角连天、硝烟弥漫之际,那边一小部分经销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新产品引进。
每当业务人员背着包跑到经销商的店里,哀求经销商销售新产品却没有什么效果,回来向我诉苦时,我都感到无计可施。直到今天,在看到了管理大师汉迪的“S曲线”以后,我才认识到新产品进入时间对于店面销售特别是店面利润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我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快点告诉我们的业务人员,让我们的业务人员尽快地把一重大发现告诉我们的经销商,让他们明白,积极销售新产品不仅对厂家意义重大,对经销商同样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双赢。
来源:《新营销》   作者: 李治江
企业的寿命周期与S曲线
作者:杨 杜  来源:知本在线  时间:2008-9-2 18:14:18  点击:764
寿命周期理论是经济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其描述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技术、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如同人的寿命一样,在其诞生之后,一般要经过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样,寿命周期就很自然地画出了一条S曲线。这是客观规律使然。

产品有产品的寿命周期,技术有技术的寿命周期,事业有事业的寿命周期,很自然,如果某个企业只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仅仅依靠某种技术,或执意坚守某个特定事业领域的话,这个企业必然会与这种产品、技术或事业的兴衰走出同样的寿命周期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也有企业的寿命周期。这当然是每一个具有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一般都极力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希望获得更长更好的生存空间。
但实践证明,没能突破这些制约的企业不胜枚举,足以说明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难度。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企业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
1 培育期
处于培育期的企业我们称为初创企业,或者说是企业的初创阶段。初创企业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一定的资金或技术之后,由个人或合伙或国家投资创建的新企业,二是有原有企业合并、接管其他企业而形成的新企业。第一种企业比较典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生存能力还比较弱,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差,市场地位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原有企业的威胁,风险性较高。但初创阶段的企业较有活力,企业家精神供应充足,由生存欲望所激发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大无畏精神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阶段。
培育期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成长而是生存问题。只要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能活下来,就能为将来的迅速成长创造机会和希望。但实际上,企业在初创期死亡的比率是非常高的,这不但有企业定位和战略原因,有时还有偶然或运气的原因。
2 成长期
企业能在培育期活下来,一般会较快地转入成长期。这里的“成长”概念是狭义的、量的成长概念,指由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中型或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状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速的成长,规模经济开始产生作用,企业经济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员工人数也增加,主业也日益明显,抵御市场风浪的力量也得以加强。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都是行业内比较引人注目的企业,也是处于激烈竞争环境的企业。因而虽进入成长期阶段但因经营战略等方面的重大失误,断送企业命运的事例依然不在少数。成长期的企业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应该注意不能为众多令人眩目的投资机会所诱使,犯了放弃主阵地,搞盲目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冒进错误。
3 成熟期
企业坚持过了成长期,就会进入成长速度放缓,但利润率提高的收获季节。我们把这一阶段的企业叫成熟企业。现实中能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就不多,而能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就更屈指可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销声匿迹了,被无情地淘汰掉了。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了。企业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终于可以在秋天收获自己的果实了,企业在成熟期因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市场占有率也较高,竞争企业已经不太容易撼动其地位,因而不需要再做大量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成熟期后期的企业一般都开始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问题。追求可持续成长的企业,会有效地利用成熟期回收的丰厚利润再投入到新的事业领域中去,但由于原有事业已经不可能期望有满意的成长空间,企业就必须到原有事业领域以外去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把这一转变称为企业脱成熟化或企业蜕变过程。
4 衰退期
成熟期的企业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脱成熟化和蜕变的话,就此成为衰退企业(当然也有未成熟先衰的)。企业步入衰退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以下几种主要原因普遍存在。一是企业随某个关键人物(如创业者等)的离去而衰退;二是随产品或服务市场(如电报业务)的消亡而衰退;三是随技术的落后而衰退;四是由于企业组织的自然老化而衰退,如患了大企业病的企业,官僚主义横行,本位主义泛滥,创新精神缺失,应变能力下降等等,总之是企业失去活力或生命力。
企业长寿或者说持续成长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革新超越某一产品的寿命持续成长。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某一技术的寿命周期而持续成长。第三,企业还可以通过事业的追求或转换,跨越特定事业的寿命周期获得持续成长。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构建新的制度平台,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精神上的年轻。这一系列的革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蜕变”过程。
习惯上,企业界把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革新阶段称为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这使企业的成长过程出现一定的动荡期,或者说处于危机点。如果变革成功,企业就会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但如果变革不成功,则进入衰退过程。见下示意图

http://www.mtk.com.tw/hr/014.htm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
2 Rogers创新采用曲线创新扩散研究的五个焦点
3 创新采用曲线类别
4 创新采用曲线的运用(实践)
5 准确把握新品上市趋势——创新扩散模式的营销实战应用
6 创新扩散模式对广告营销行为的启示
[编辑]
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 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 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理论” 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 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 ? 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 “ 熟悉 ” 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这样,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 “S” 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 “ 起飞期 “ ;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 “S” 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 “ 势单力薄 ” 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 “ 游说 “ ,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 “ 起飞期 “ 的来临已然不远。
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饱和点(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事实上,很多创新在社会系统中最终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创新采纳者比例(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
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是多级传播模式在创新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说明,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最佳途径是 “ 双管齐下 “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S” 形曲线理论在市场营销、广告推广、产品代谢以及媒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编辑]
Rogers创新采用曲线创新扩散研究的五个焦点
1. 对创新成果采用与否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活动自身的特征。
2. 人们在考虑一个新主意、一件新产品或一项新项目时所采取的决策过程。
3. 采用创新人群的一些个人特征。
4. 个人或社会采用创新的后果和影响。 以及,
5. 采用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渠道。
[编辑]
创新采用曲线类别
创新者(Innovators) 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 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
早期采用人群(Early Majority) 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迟缓者(Laggards) 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编辑]
创新采用曲线的运用(实践)
Rongers的创新采用曲线说明,试图快速印证、广泛采用全新的、争议中的创新主意,是不现实的。 促进创新采用的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说服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 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创新类别与采用百分比,更为准确地估计目标群体。
[编辑]
准确把握新品上市趋势——创新扩散模式的营销实战应用
创新扩散模式即在一个社会体系的成员中,将经由特定通路,伴随着时间的演进,散播创新的过程及程序。影响创新扩散的程序则包含了四个关键因素:创新本体、散播通路、时间及社会体系。模式首先假设新产品的潜量受到大众传播媒体及口头传播的影响,因此潜在接受者可分为受到大众媒体影响的“创新者”及仅受到口碑影响的“模仿者”。
该创新扩散模型具有三大特性:
1、累积接受者的分配图形具有S型的曲线;
2、当期的增加购买者具有钟型(Bell)的区线型态;
3、Bell曲线是对称的。S曲线揭示了累积扩散程度,即新品的销售状况;Bell曲线揭示了新品扩散的速率,既市场增长率,其受到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的影响。
创新扩散模式的营销应用:新品上市的生命周期应用 创新在特定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呈现所谓S曲线形的扩散模式,一种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只有使用者达到系统总人口的某一比例后,整个扩散过程才可以自续下去,这一比例(有时也用其绝对数量,即已采用者的数量),就是临界数量。这个临界点,在营销者看来,就是新产品的“上市门槛”。只有跨过上市门槛,新品才能成功上市。通常当一种创新刚刚开始在系统中扩散时,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一开始扩散过程比较缓慢:而当采用者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会加快,出现起飞,以致系统中大部分最终会采用创新的人都在这一阶段采用该创新。这个起飞阶段,对营销者而言,就是新产品上市的“成长期”,原有的消费者会进行重复性购买,新的更多的消费者会来尝试购买,该阶段销量快速上升。然后,扩散过程再次慢下来,系统对创新的采用逐渐达到饱和点。此阶段,营销者认为是产品进入了成熟期,销售额和利润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编辑]
创新扩散模式对广告营销行为的启示
将营销和广告活动视作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进行战略规划,考虑中长期的策略与计划。
针对产品推广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策略的广告活动,至少要考虑前期需要广泛宣传和广铺市场,中期需要细致深入地传达说服性信息,后期要要根据受众的分化采取多元策略,并着重整合营销传播。
产品规划尤其是创新型产品要考虑社会对创新的容忍与需求,以及目标客户的价值观。
产品规划和广告营销中都需要考虑“创新特征”如何被“意识”,上面提供的5个特征可以转化为产品创新因素或者推广的诉求策略要点。
该模式是一个颇为宏观的模式,通常是指为了有计划的变革,进行创新扩散,推广新技术或应用,一般是政府行为或其它有组织的社会行为。
这个模式在“创新扩散”方面,更加适合自上而下,从外向内的推动性传播,如果是自下而上,采纳是应用者的主动行为,扩散是自然传播的结果,此时该模式的适用性较差。
关于知晓、劝服与决策的线性关系之批评:
1.劝服或者态度变化位于知晓与决策之间,但决策出了需要判断性的态度以外还需要别的因素促发决策。
2.态度改变是否优先于行为改变存在争议,往往难以分离甚至行为改变在先,进而导致态度改变。
3.决策过程存在很多偶然性与变动因素,未必会有“劝服”过程。
4.知晓、劝服和决策之间情况负责,应该增加可能的解释,并且讨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创新扩散模式建立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之上,包含一整套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模型。以此又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新的创新扩散经验性研究,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国内比较经典和重要的研究如“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
创新扩散模式是发展传播学的主导范式之一,为“传播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原理。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7%BD%97%E6%9D%B0%E6%96%AF%E7%9A%84%E5%88%9B%E6%96%B0%E6%89%A9%E6%95%A3%E6%A8%A1%E5%9E%8B"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及其在营销决策中的应用
2006-8-01 18:28  |  查看: 619733次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产品这种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必须要充分认识,在进行市场需求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产品所处市场的不同阶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产品本身的使用寿命。通常,新产品从市场上试销到被淘汰,如同任何生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和衰亡的过程。市场产品运动的发展变化轨迹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描述,这条曲线就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又称成长曲线),它是指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从投入市场开始,发展到成长、成熟以至衰退被淘汰为止的整个销售过程的全部时间。
一般来说,产品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组成了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而各个阶段可称为它的子系统。投入期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成本高、投入流动资金多、广告费用大,同时产品销售量增长缓慢,企业获利极少甚至为负数。产品从投入期转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售量迅速增长、利润额迅速上升,竞争者纷纷涌入,同时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均显著提高。第三阶段成熟期是产品在市场上基本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量基本区域稳定,利润开始减少。最后,由于成本回升、需求减少、竞争者减少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利润额也明显下降,产品普及率迅速降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制定产品在市场上不同时期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基础。在进行产品营销决策前,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产品定位工作,把影响产品销售的各种主要因素,纳入市场营销系统来进行分析预测。具体来说,就是认真确定企业现有业务或产品的市场现状,对每项业务和产品的战略性盈利潜力都要进行评估分析,决定哪些业务应维持、哪些应减少、哪些应淘汰,进而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业务或产品中去。这种方法除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预测外,也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新老技术的交替,对某种产品的普及率及饱和量的预测,还广泛地应用于对人口预测、生物及农作物生长及对某项事业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的原理
通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呈一条对称的S形曲线。如图1所示:
图 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

龚柏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和数学家龚柏兹(Gom鄄pertz)首先提出用作控制人口增长率的一种模型,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其预测模型为:

式中:——预测值;K——限值或饱和点;参数a决定曲线的位置;参数b决定曲线中间部分的斜率;参数t——时间权数,时间单位为年、季、月、旬、周、日,可通过事先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后选定。
求一、二阶导数,有


并令=0,可求得曲线拐点P的位置为(t,)→(),00,0>0。此时,为增函数,即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点P出现转折,的增长率由逐渐增大变为逐渐减小。拐点P1是投入期与成长期的转折点P1点下左曲线为投入期,P1点上右方向曲线为成长期,当到达K点(这是因为根据经济学四舍五入原理)则达到成熟期顶点。整个成熟期可分为成熟前期和成熟后期,它是以=K点所对应的t点值±σi (i=1,2,3),σi的取值应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长短而选定。若生命周期短,在1年以下(如几个月),则选σi =1;若周期为中(1年至5年)则应选σi =2;若周期>5年属于长周期,则应选σi =3。当t=0时,=Ka即为P0点,此点为投入期的原点。当t→-∞时,由于bt→∞,→0,有→0;当t→+∞时,由于bt→0,→1,有→K故=0和=K都是它的渐近线。它的图形是一条对称的S形曲线。
为了确定模型中的参数,通常把该预测模型改写为对数形式:

若令 =log ,K=logK,a=loga,则上式变为:
=K+abt
此式为一修正指数曲线预测模型,仿此模型求常数的方法,如用三段对数总和法:设r为原始数据观察值n的1/3,若n不能被3整除,则去掉远期的首项和第二项数据即可。
分别为观察值总数据三等分后的各部份对数值之和。可得b,loga,logK的计算公式:



对于loga、logK求反对数可得a、K之值。
应当指出,龚柏兹曲线只能预测到成熟期,而对衰退期则无能为力。那么,怎样才能预测衰退期呢?根据经济学原理,产品进入衰退期是产品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从饱和点K逐渐下降,从=K点向横轴Ot作垂线KT,以KT为中心轴线将其左边象限的正S型曲线翻转180°到中心轴线KT右方象限中的反向S型曲线就是衰退期曲线了,衰退期曲线与投入期和成长期曲线之值正好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就可以直接读出与之对应的衰退期各个时点的预测值了。
三、案例分析
某地市场某耐用消费品,通过市场调查获得2000年~2005年的实际销售量观察值数据资料如表1所列。试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预测2006年及以后的各年份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值,并要求求出该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期的临界值和不同时期的预测值。
表 1 产品生命周期预测计算表
单位:千台

现将预测的方法与分述如下:
第一步,运用三段对数总和法求出a,b,k的值。
设r为原始数据观察值n的1/3,每段的个数,则:





第二步,根据3式可求得参数a的预测值为:


由(4)式可求得极限k的预测值:


把求得的a,b,k的值代入(1)式,即为所求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总预测模型:

第三步,将t=0,1,2,3,……,31,分别代入总预测模型,可求出2006年到2062年各年份该产品销售量(即需求量)预测值,如表1所列,并用对数坐标来表示,如图2所示。
图 2  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对数坐标图

第四步,确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值。
当t=0,即在2000年,第一个拐点P(t=0,ka=151.356×0.064=9.687)为产品投入期的原点。


第二个拐点P1(2.303,55.681)为产品投入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因此,该产品的投入期从2000年至2002年4月结束。成长期从2002年4月份开始至2028年结束。
成熟期是接近或达到极限值K点的时期,以K点的t值±σi (因预测值期限>5年故σi =3)为宜,本例当K=151.356(千台),t=31为2031年,t=31-3,则t=28从2028年~2031年为成熟前期,t=31+3,则t=34从2031年~2034年为成熟后期,则整个成熟期,具体年份为从2028年开始到2034年,从2034年之后即为衰退期。
产品进入衰退期之后的各个时点的销售量预测值,可以按图2中预测曲线与极限值的交点K作横轴的垂线KT作为中心轴线,将该中心轴线左方的预测曲线以KT为中心轴线,加以翻转180°就可以得到另一条对称的S型曲线而落在中心轴线的右方象限,就可以用它和表1来直接读出该产品在衰退期各时点的预测值,而不必另行计算。这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它的发展趋势是呈抛物线形逐渐下降的,它的轨迹如同产品的投入期、成长期以及成熟前期一样,呈反向趋势缓慢下降。当时间序列的t值在2031年时为t=31,其预测值为151.356千台(见表1所列)。若现在要预测2032年该产品的值,则对应的时间t值为30,与其相对应的预测值,经查表1可得为151.355千台,它相当于2030年的预测值。同理,其余各年份的预测值,可按其顺序对应的t值逐个读出。这样以来,产品从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及其不同时期的需求量,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很方便地预测出来。
四、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及其营销对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制定产品在市场上不同时期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基础。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产品定位工作,把影响产品销售的各种主要因素,纳入市场营销系统来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品投入期营销对策。如果新产品经过市场试销中,消费者首次购买和重复购买数量较高(双高),这是成功的产品,应采取积极扶持其生产,适当增加投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努力增加生产量和市场供应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供应;当新产品首次购买率低,重复购买率高(先低后高),就应当加强促销手段,如进行广告宣传等,借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和提高市场占有率。若首次购买率与重复购买率均低(双低),此为失败的产品,应立即停止生产并及时地退出市场。
(二)产品成长期营销对策。当产品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并受到欢迎,就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不断降低成本,确保市场供应。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广泛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点,处理好与批发和零售商的伙伴关系,使他们优先分销本企业品牌产品,以提高其销售增长率。
(三)产品成熟期营销对策。在成熟前期可将企业获得一部分利润,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当产品处于成熟后期,要运用市场营销组合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应向市场的纵深发展。采取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成本,以低价渗透策略争取顾客购买,并加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加强售后服务以延长其成熟期。还要控制产品的生产量,避免造成积压。
(四)产品衰退期营销对策。采取降低售价的办法来促销,如果产品仍然滞销,则要当机立断,逐步缩短以及撤出生产线,转向开发新产品,尽快地使产品更新换代。
综上所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反映了不同阶段的市场特征。企业正确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模型,在对市场信息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科学预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不断提高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及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再创新辉煌。
【返回】   【关闭】            (全文结束)
世界经济的未来
刘    洪 编译
(南京大学 商学院, 南京 210093)
如果在2008年底之前,我们说很多企业家是“近视”的,一定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辨白。新年刚过,当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2008年,很多事件像过山车一样历历在目:国际原油价格从2007年初约80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7月份约140美元/桶,现在已经回落到了约42美元/桶;上证指数从2006年1月约1200点上升到2007年11月约6000多点,现在回落到约2000点;磷肥价格、钢材价格也都如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在2008年1月看到了这些产品价格的“回落”与看不到它们的“回落”,决策会一样吗?我想,两种情况下你的决策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看不到未来?其实不需要看清楚太长的未来,能看到一两年的未来就可以了。我认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还不习惯于长远思考问题,或者说缺乏对世界未来长远“透视”的能力,缺乏对世界未来变化规律的认识。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大家都认为信心很重要,但是信心来自哪里呢?我觉得人们的信心来自自信,而自信来自对世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握。正因为如此,本人将George P. Poretos即将在《技术预测与社会变迁》(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发表的“世界经济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Economy)一文,翻译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期望帮助大家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我们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斗争的背景和经济发展走向,明确企业持续发展根本所在,进而有助于大家对未来树立信心。
一、事物增长的一般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要受到其自身的生长能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从而呈现出增长的有限性。比如,人的体重与身高、小麦的亩产、某种型号产品的销售、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等,都有其增长的局限性。 植物学家们通过对南瓜重量增长的观察,发现南瓜的重量增长大体上遵循S形曲线,如果对这种南瓜的早期重量增长的数据做出了记录,这些数据拟合S形曲线,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曲线来预测它的后期重量增长过程。生物学家们发现,某一容器里酵母菌细胞群体数量增长的情况,也遵循着相类似的曲线规律,如果我们已经获得了酵母菌细胞早期的增长数据,就可以预测它的未来增长过程。市场调查人员发现,居民中拥有用电户数占全体户数的比重以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的家庭普及率,也都具有同S 曲线相似的增长规律。人们已经从众多事物的有限增长过程中发现,它们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1. 在增长的初期和后期,增长速度较低,也是孕育创新与革命的时期;
2. 中期阶段增长速度最高,但也意味着增长的衰退即将到来;
3. 增长的总体过程呈现为如图1所示的S形曲线;
4. 在增长的前期和后期,都会出现波动,前期波动的频率由高变低,后期波动的频率由低变高;
5. 增长后期经过波动后,事物进化进入下一个增长阶段(参考刘洪:“自然增长分形规律的研究与应用”,《科技导报》, 1996年, 10期: 21-24)。
图2是世界能源消耗的增长情况。整个过程包含了两次波动阶段:1933年前后和1990年前后。30年代正是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也是一系列重大科技发明的时期,如动力机车、无皱纤维、雷达、火箭、直升飞机、荧光灯、彩色胶卷、电视、磁带录音机等,它们促成了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新的消费增长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是在1930年到1950年之间。1990年以后,夕阳工业的衰退,新兴工业的兴起和诸如手提电脑、蜂窝式电话、高宽频通讯网络、智能微处理器等的发明,被认为是引起第二次能源消耗增长混沌的原因。

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有限增长规律性与相似性,使得它们的发展过程成为可预测。S 形曲线已被人们用来预测从作家著作的创作数量、美国爱兹病病人的死亡数量,到英国私人汽车的拥有量、计算机技术发展等社会、经济、技术领域中许多事物发展过程。只要用这些事物增长的历史数据来拟合S形曲线,就可以用拟合后的曲线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常用的S曲线是比尔曲线和龚伯兹曲线。
二、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未来趋势考察世界实际GDP增长过程,Boretos认为它也遵循S形曲线规律,经历“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整个过程大约经历200年时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大约在2015年左右,如图2所示。

毫无疑问,在这个整个增长时期最为伟大的创新是1765年James Watt发明的蒸汽机,这一重要的创新引发了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直增长直到1929年。世界GDP在18和19世纪里增长了5.3倍,而在此之前的1700年里世界经济才增长3.5倍。在1870–1914年之间,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的进步,诸如电话、蒸汽机轮船与火车等新的通讯、交通方式慢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在此时期的后期,汽车、飞机逐渐得到应用,从此引发了经济全球化,比如各种国家之间贸易、金融联合体的形成,科学、艺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与加强。这一时期也被Robertson称为全球化的“起飞阶段”,为20世纪世界GDP增长18.3倍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的全球化时期包含两个阶段,Robertson称之为“争夺霸权阶段”(1920s-1960)和“不确定阶段”(1960s-1990),Boretos则称之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冬天”与“春天”。
有人可能会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同期人口数量的增加。事实上,世界人口增长也符合用于拟合世界GDP增长的S形曲线,如图3所示。但是,世界GDP增长总是快于同时期人口的增长(如表1右边两栏所列数据显示),因而,单位资本的世界GDP也是S形增长的,如图4所示。这就意味着,除去世界人口增长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对世界GDP的增长有贡献,如科学技术、政治、文化进步等,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机器承担繁重的劳动任务使得人类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创造。所有这些,以及更为容易的国际之间交流、沟通方式,导致了单位资本的效率提高和人们平均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经济增长从1917年到2112年,包含有5个“季节”,其中每一个季节大约延续40年,表1给出了每一个季节开始的年度和相应的人口、世界GDP达到增长极限K的饱和程度(K%)。


在世界全球化经济增长的冬季(1917-1956),因为增长速度放慢,各种势力相互斗争以争夺世界上的生存与优势地位,这是一个困难的时期。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这一时期,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明显,这一近代史上最麻烦的时期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削弱了西方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势,他们逐渐地为苏联和日本所取代。正如S形曲线的模型理论上所阐述的,“冬天”也是创新不断时期。事实上,这一阶段有很多技术上的重大成就,对后来生活产生了长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比如1927年发明的第一台电视,1926年发明的液体推进火箭,1930年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1946年第一个大规模集成电子线路的数字计算机,以及1947年出现的半导体等,都出现在“冬天”季节,它们为现代计算机工业奠定了基础。1947年出现的蜂窝移动电话技术,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应用。
在这一困难的、战争与衰退交织的时期,伴随着1953年揭示生命基本结构的DNA结构的发现,技术创新到达了一个顶点,意味着“春天”到来了。这一季节将是冬天里孕育的各种创新快速成长的时候。事实上,随着二战后恢复经济的各种刺激活动,世界GDP增长到了它极限K的大约22%(1956-1995),而在整个“冬天”时期(1917-1956)这一数字只有5%。随着液体推进火箭的发明,太空时代来临。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发射升空,1969年Neil Armstrong成为首位登上月球的人。在半导体发明以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工业迅速膨胀,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1990年WWW万维网开通。第一部蜂窝电话是在1970年代推出的,但直到1991年GSM系统获得商业应用,才释放出了移动电话的真正威力。1990年人类基因组项目开始以后,DNA研究再次变得越来越流行。2000年人类基础编码工作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夏天”的到来,人类开始收获前期创新与发明的果实。

目前,我们正进入世界经济增长的“夏天”季节(1995-2034),在这一时期,人类将创造GDP极限K的42%。开始于“冬季”的冷战已经结束,人类正在进入全球化。苏联于1991年解体,德国统一。原来与苏联有关系的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已经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欧共体开始涵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并达到27个成员国。中国通过多项改革成为越来越按照自由市场经济运作的新兴大国。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中的普及率接近顶点,已经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在美国为人口的68%,在欧洲为45%。全世界超过15亿人口使用移动电话。在欧洲,除了老人和小孩,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移动电话,很多人甚至有多部分别供家庭使用和工作使用。在“春天”产生的生物技术科学,在2000年人类基因编码后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发展与实际应用的新时代。21世纪的前半世纪,有信心看起来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整个世界更加成为一个整体。前一个季节形成的技术成就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到整个增长过程的中点:2015年。从那时开始,世界经济将逐渐呈现出成熟期的前兆,迎接“秋天”(2034-2073)的到来,而这一时期也是下一个长期增长的“冬天”时期(2073–2112)。这意味着,在21世纪的后半叶,下一个增长开始孕育,以弥补前一个增长的成熟与衰退,在2112年之后将世界经济将开始进入新的“春天”。
三、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如图5所示,世界实际GDP有一个38年为周期的波动变化规律,波动的幅度大约为±6%。这意味着,尽管世界经济经历着逻辑斯谛增长,在增长总体趋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周期性波动。此外,一些经济学家也揭示了能源消费、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周期性变化,有的变化周期是50-60年,有得变化周期更短只有15-25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冬天”,GDP变化率的最高点在1937年,2年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人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就是1937年,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在世界经济增长的“春天”,GDP变化率最高点在1975年,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后两年;下一个周期的顶点将在2013年,接近于20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中点(2015年)。由此看来,未来20年内,经济增长率将有下降趋势,其回升要等到约2030年以后了。

四、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图6表示,世界实际GDP在遵循S增长曲线的同时,西方国家、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GDP之间的相互替代情况,纵轴表示这三个经济体对世界GDP贡献的份额,表2给出了这三个经济体在1700-2050期间分别对世界GDP的贡献率。当前情况几乎与1870年开始全球化的世界情况相同,各种力量处于一种平衡之中,但开始发生区域性转移,不过那个时候世界力量是由中国转向西方,而现在又反过来由西方转向中国了。图6还表明,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兴发展阶段,而西方则处于衰退阶段,世界其他国家的贡献率正在被中国所替代。
西方国家对世界GDP的贡献从1700年的22%增长到1900年的52%,应该归功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化,在20世纪的前半叶开始减慢并于1950年到达它的顶点57%。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耗,其增长节奏首次开始慢于苏联、日本和中国等其它国家。作为被前苏联和日本替代的结果,2000年西方经济贡献下降到了46%,目前处于继续下降阶段,2005年贡献率已经下降到了42%。除了西方国家和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极大地受到苏联和日本二战后对美国霸权地位挑战的影响,它们对世界GDP的贡献从1700年的56%下降到1950年的3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们对世界GDP的贡献迅速提高,1975年达到了46%。在20世纪后4/1世纪中,随着苏联解体和日本经济奇迹的结束,中国作为新的超级增长力量涌现出来,逐渐替代了其他国家所担当的角色,2005年它们对世界GDP的贡献下降到了42%,而中国上升到了17%。


自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以后,中国的帝国王朝开始衰败,对世界GDP的贡献从1820的33%急剧下降到1950的5%。当毛泽东在1949年取得政权以后,统一了近一个世纪内外部冲突分离的国家,开始尝试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是成功的,但这种尝试被1958年“大跃进”和1965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破坏,导致的结果就是1950-1970年之间的“混沌”波动,没能够成功挑战西方的主导挑战。直到1977年,在毛泽东死后,邓小平开始成为中国新的领导人,中国才开始通过鼓励外贸和外国投资来转变经济政策。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对世界GDP的贡献迅速从1950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17%。
有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使用S形增长曲线模型来预测的话,我们在1985年的时候就能够预见到今天中国能够成为国际经济地图中的一个新兴超级力量。然而,直到10年后的1995年,我们才开始谈论中国的经济奇迹,那时中国对世界GDP的贡献仅仅是17%。更为特别的是,我们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数据,它们也几乎完全符合S形增长曲线;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可用数据是1950-2005期间,因此,如果我们用1985年以前的数据来拟合S形增长曲线模型的话,就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出到2005年世界上三个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情况。这表明,S增长曲线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利用此模型我们可以较早地预见到世界主要经济力量之间的转变趋势,甚至在这种相互替换趋势开始的初期,就能够预见后来的替代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拟合过程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相一致的,他们显示了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相互替代转移的主要拐点。
根据S曲线,未来三个世界经济体可能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如果目前的趋势得到继续的话,到2050年,西方国家将按照衰退轨迹下降到世界GDP总量的36%,其他国家与此同时进入衰退阶段,2025年逐渐下降到28%,而中国则越来越快地增长,2025年达到32%,2050年达到51%。中国经济有望在2034年超过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在2023年超过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总量。很明显,在接下来的年份里,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甚至超过当今领先者美国。到2024年,世界向进入经济体地位相互替换时代,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将产生,这将会改变今天的国际格局。新兴的“超级大国”的一个最好候选者就是印度,它将对世界GDP的贡献达到6%,并在世界上具有最高的增长速度(2000-200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如果这确实发生的话,我们的预测就是高估了中国在2025-2050年之间的经济力量,而低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除西方国家以为)的经济力量,也就是说低估了印度在此时间阶段对世界GDP的贡献程度。
五、总结与启示 这篇文章通过著名的S形有限增长曲线,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给出了世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替代轨迹。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际数据,因此,他们能够用它来对世界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未来可能轨迹作出预测。
1.随着18世纪和19世纪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1870-1914年期间,受到能将全球经济连接在一起的新兴通讯技术手段和交通方式等不断获得使用的驱动,全球化得以启动。这一时期为整个增长过程的增长提供了压倒性的准备,同时也戏剧性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世界GDP拟合S形曲线表明,整个增长过程大概从1917年延续到2112年。到2112年那个时候,世界GDP将为目前的3倍。
2.正如可观察到的情况那样,世界实际GDP的变化率也呈现出周期性,它的变化幅度大概在±6%以内,大概周期为38年。每一个周期阶段几乎正好覆盖每一个“季节”,GDP变化率的最高峰处于“季节”的中间时间。比如在“冬天”,这个顶点是在1937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2年;在“春天”的这个顶点是在1975年,2年前爆发了石油危机;下一个顶点是在2013年,那么它的2年前(2010年)会爆发什么呢?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为标志性事件呢?每一个顶点都是与某些重要事件的发生相联系的。
3.1917-1956年这个“冬天”与实际发生的比较吻合,其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着经济严重的低迷,但同时也是众多发明的时期,比如电子通讯、计算机、航空、生物技术等。随着“春天”的来临,跟随前些年的发明创造,世界GDP增长开始加速。空间探索、信息技术、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都由于得到重点投资而极大地发展。
4.我们目前正处于“夏天”的开始,这是一个稳步增长和繁荣的时期。冷战结束了,有效的交通、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把世界联接为一个整体,全球化快速发展。随着我们接近2015年——整个增长时期的中间点,增长速度开始减速,这标志着2034年之后的“秋天”已经初见端倪。根据S形曲线,这一时期需要新的增长驱动力,来补偿“秋天”的成熟。
5.地区之间的竞争格局由于中国作为超级力量的出现而发生转变。在邓小平引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超越发展减慢的西方国家并加速发展,也逐渐替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地位。这种趋势可能继续下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估计在2034年将超过西方国家,甚至在更为早些的2023年超过世界其它部分,对世界GDP的贡献在2025年达到32%,在2050年达到51%。因此,在2024年中国作为一个新的超级力量出现,并改变地区经济力量的格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过程,从1985年至今的发展历史就可以预测出来,这也显示了S曲线的预测力。
本文来源:“G.P. Boretos, 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economy, Technol. Forecast. Soc. Change (2008), doi:10.1016/j.techfore.2008.06.003”,其中第一部分引自“刘洪. 经济系统预测的混沌理论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2003年”。有关学术问题和概念细节,请参考原始论文和著作;如引用,也请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