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离港信息系统故障频出 凸显垄断经营弊端应急预案缺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9:20
民航离港信息系统故障频出 凸显垄断经营弊端应急预案缺位《IT时代周刊》记者/田思思(发自北京、上海)
http://www.ittime.com.cn 2006-10-23 14:49:02     我国民航离港系统多次出现故障,说明它还存在瑕疵,必须未雨绸缪,努力完善应急预案措施,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2006年10月10日下午1时35分,由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离港系统的主机出现技术故障,导致包括上海虹桥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全国多个机场离港系统瘫痪近1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事故的发生?离港系统一再发生故障,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改善?解决这个问题已是势在必行,因为就在不久前(2006年1月11日),由于同样原因造成首都机场发生类似事件。
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在整个机场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机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应急预案措施能否良好地实施和贯彻下去?一旦出现问题该由谁负责? 这些都是民航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搪塞旅客和媒体。
离港系统故障惹祸
离港系统是机场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关键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离港控制、航班旅客信息提取和处理、超重行李处理、登机牌、行李牌打印等功能,它关系到办理乘机手续和交运行李等环节。
“由于所有的旅客信息都要从中航信的系统中提取,出了故障,便办不了登机牌,甚至连行李托运都没办法进行。”机场工作人员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
上海机场运行指挥部门传来消息,10月10日13:30分至14:15分,虹桥机场离港系统一度瘫痪。机场指挥人员对记者说:“幸好这个时段离场航班不是非常密集,手工办理手续还能勉强应对,如果是机场繁忙时段,肯定来不及,会造成航班延误。”
与此同时,当天下午,首都机场、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的中航信离港系统发生故障。首都机场国内离港系统因此瘫痪50分钟,造成33个出港航班延误,近千名旅客滞留。据首都机场新闻中心介绍,下午1点28分离港系统瘫痪,致使离港航班无法办理登机手续,后只好紧急启动手工办理。
与上海虹桥机场不同,10日下午1点35分,正是白云机场离港航班最繁忙时段,南航值机员突然发现办理旅客登机手续的离港系统无法操控,同时机场所有航空公司值机柜台都传来不能办理登机手续的消息。由于白云机场出港航班近七成旅客使用的是电子客票,因离港系统故障而不能查询或办理登机手续,航空公司只好用手工方式为旅客办理行李托运手续。受离港系统瘫痪的影响,从13点35分后起飞的航班也被迫推迟。据统计,白云机场直接受到影响的航班有20个,受影响的旅客多达2000多人。
据了解,目前国内所有航空公司、138余家机场的实时数据传输和交换都是采用中航信提供的技术。虽然这次不少机场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系统,但速度却慢了很多,效果也不敢恭维。如果是发生在五一、十一、春节这样的大型节假日,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垄断的必然结果
离港系统故障早就见怪不怪了,今年1月11日上午10:30分至11:10分,同样由于中航信离港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了包括成都、上海、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家机场无法正常运转。
为什么系统故障一再发生,却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出在哪里?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矛盾和利益纷争?
据了解,中国民航离港系统是由中航信独立运营的,垄断的直接结果就是竞争的荡然无存。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机场使用的都是中航信的离港系统,而这次国内多家机场受到影响,就是中航信的离港系统故障造成的。
对于中航信垄断旅客信息的“大一统”运行方式,一位从事信息化专业教学的专家认为:“信息统一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不少便利,但与此同时,过度集中的信息管理模式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如果系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势必会造成‘相继效应’,导致局部甚至全面的系统瘫痪。”
据了解,截至2005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5个(不含港澳),其中绝大部分都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有专家表示,垄断式运营方式虽然便利了民航资源的管理,但同时也使这一运营模式显得非常脆弱。近几年,仅首都机场就已发生过好几起离港系统瘫痪的事故,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为此,民航业内人士承认,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和航空公司都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的确容易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航信的系统一旦出现事故,就会令很多机场和旅客陷入被动。这是中航信离港系统的一个不足之处。”
然而,民航的相关负责人却说,把机场的“瘫痪”归咎为中航信离港系统的“垄断”是一种误解。他表示,“如果各个机场都拥有各自的离港系统,便会出现不同标准和规范,如此‘诸侯割据’的局面,带给旅客的将是更多不便。目前来看,中航信离港系统的好处绝对要大于它的不足。”
显然,民航方面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既然存在不足,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而不是推脱其辞。
应急预案不足 管理混乱
近年来,民航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大型的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离港系统、空管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已成为保证航班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这些信息化系统也潜藏着不少问题,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影响航班的正点和准时。
如何化解这种危机呢?最有效的办法通常就是启动应急预案措施,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带来的影响。
虽然应急预案效果无法与原有系统相比,但它的确可以减少损失。这也就是这次故障中一些航空公司只延误几个航班,而有的航空公司延误了数十个航班的主要原因。
当然,管理混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2002年的首都机场离港系统故障,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备份系统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疏导不力,最终数百架航班被迫延迟,数万旅客滞留,机场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民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航、航空公司与机场条块分割,机场建了离港系统却没有获得使用权,各家航空公司租用离港平台却没有维护责任,而系统的维护企业与系统提供商在市场上却正处于竞争关系。正是这种权利与义务的断层、责任与利益的分离,导致了离港系统被机场数据库隔绝孤立。”
明眼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故绝不是偶然,它涉及整个航空业的管理体制、责任制度、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只要这些层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离港信息系统与客座订票系统联系紧密,是属于各家航空公司自己独立使用的系统。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定,机场的基础设施,包括离港信息系统由机场统一购置,各家航空公司向机场租用这个信息平台。也就是说,离港信息系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而为这个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则是民航总局下属的一家上市公司(中航信)。
这种模式的诟病就是,事故发生了,但却没有人负责,大家互相推委。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港系统反复出现故障,说明该系统还存在不少瑕疵,需要民航去认真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