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30年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5:37

盘点30年 物价升4倍,收入升7倍,GDP升14倍

本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海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一次起伏都伴随物价涨落。3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半」周期,CPI亦完成了「三个半」轮回,只是CPI的涨落总比GDP的增长落后一年左右,而针对物价涨落进行的宏观调控则贯穿每一轮经济周期。

 综合官方数据可以看出,过去30年,CPI三起三落,如果以1978年CPI为100作为基准来计算的话,到2007年CPI上涨到500左右,也就是说,过去30年中国的物价上涨了4倍。相比物价上涨,居民收入的涨幅更快,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了将近7倍;而计算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GDP总量比1978年增长了14倍多。

 本报今明两日推出两版系列专题,与读者一起回顾中国30年价格改革历程。

主妇流水账 柴米话沧桑

 3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GDP年均增长高达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跃居世界第4。

 对于个人而言,CPI的增长意味着「东西贵了」,其实30年来,它的变化在一个小小的账本里就可以全部找到。做了一辈子会计的胡秀兰就有这样一本30年的「流水账」。

1978:薪低够开销 一斤肉5角

 1978年在北京仪表厂当工人的胡秀兰每月工资48元,在当时计划经济下物价很便宜,「一角钱能买好几根黄瓜,一斤猪肉不到5毛钱」。不过,转过年去就感觉「东西贵了」,胡秀兰的账本记着,猪肉、牛奶都涨了一两毛钱,到1980年底不少东西都贵了至少一半,但同时她的工资也增加到了64元。这便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物价上涨,当时改革令经济快速增长,政府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工资,赤字扩大,增发货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

 1984年,已经调到一家小学当会计的胡秀兰家买了一台17寸索尼电视,这台电视花了夫妻俩大半年的工资,而最关键的不是钱,而是指标。「那年学校奖励我工作表现好给了个指标,有人出价几百块也得不到啊。」随后几年的账本显示,食品和日用品都在逐步涨价,工资也涨了十几元。

1988:通胀风声紧 抢购副食品

 1988年5月12日,胡秀兰在这一天特地换了个新本子并记下了最「壮观」一笔花销:100盒火柴和足够全家用一年的盐和酱油等,用了近一个月的工资。「当天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了四种副食品涨价消息,大家很快上街抢购,见东西就买。」当时政府作出「价格闯关」决定,全面取消价格管制,到1989年CIP涨幅高达18%。

 1992年开始又是一轮比较明显的涨价,账本里记着,到2003年大米白面等粮食几乎比一年前贵了一半。胡秀兰在银行存的1万元钱,3年后变成了1.7万,这是政府当时为应对通货膨胀推出保值储蓄。到1997年,这一轮涨价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2000年后,账本上显示,连续几年物价上涨并不明显,「好几年鸡蛋一两元一斤,猪肉四五元一斤」,但工资却以每年两三百元的速度上涨;直到2006年底2007年初,猪肉价格突然从6元左右倍增到12元以上,又一轮通货膨胀开始了。

经济变迁轮回·第1轮 改革伊始 通胀喷井(1978年-1981年)

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内在的经济活力被激发出来,当年GDP增速高达11.7%。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存在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开始显现。1979年政府大幅度提高了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成为推动当时社会价格总水平迅速上升的直接原因。

表现:农产品价格上涨后,增大了财政赤字。1979年和1980年两年中国财政赤字超过170亿元,政府增发130亿元货币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37.3%,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反映物价水平的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在1980年达到7.5%,已接近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措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发行国库券以抑制需求过快增长、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81年物价涨幅回落到2.5%,但GDP增速亦减了大半,降至5.2%。

第2轮 政府放权 价格闯关(1982年-1990年)

背景:经历了两年短暂调整后,中国经济逐步升温。1984年,政府扩大银行贷款自主权和企业发工资、奖金的自主权。因当时确定自主范围的基数以1984年实际发生额为准,出现了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企业大涨工资的局面。1987年底,全社会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达到174%。央行为此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却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表现:1984年的GDP增长率从过去两年9-10%的水平急升至15.2%;当年物价指数从上年不到3%的水平猛增到9.3%。这一年中国首次将CPI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进行统计。1988年,随着政府实施「价格闯关」,当年CPI上涨11.8%,1989年更升至18%。物价上涨导致全民抢购,进而带来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令经济形势恶化,1989年GDP增速从上两年11%以上骤降至4.1%。

措施:政府控制基建规模、加强物价管理、控制信贷规模的调控措施抑制物价上涨,1986年,CPI涨幅降至6.5%,GDP增速也随之回落到8.8%。

 1988年,中央紧急叫停「价格闯关」,全面整顿经济秩序。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等措施迅速控制了物价上涨,CPI马上降到1990年的3.1%,但GDP增速也降到3.8%,为改革开放30年的最低水平。

第3轮 开发过热 中央刹车(1991年-1999年)

背景:1992年政府继续价格改革,央行连续两年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1992年和1993年GDP增长达到14%。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源价格上升40%,一些企业不得不靠「三角债」(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来维持正常经营;再加上货币供应过多引发通货膨胀。

表现:CPI涨幅在三年内连上三个「台阶」:从1991年3.4%涨到1992年的6.4%,1993年涨到14.7%,1994年更高达24.1%,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措施:政府采取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部门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到1996年CPI涨幅回落到8.3%,1997年下降到2.5%。然而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陷入通货紧缩,后依靠扩张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增长,才不至于让GDP增长「急刹车」,保持在7%以上。

第4轮 经济回升 楼房大涨(2000年至今)

背景:2000年和2001年CPI轻微上升了0.4%和0.7%,但上升的主要是服务业价格;2002年CPI涨幅又降为负值。在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和拉动下,社会投资意愿愈强,到2003年一些高耗能工业、房地产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价格也真正有了回升的趋势,经济升温,GDP增速重新回到10%以上。

表现:电价、水价、燃气价格、公共交通价格、房价等轮番涨价,2007年底开始猪肉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出现结构性的物价上涨,直到今年2月CPI涨幅达到8.7%,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措施:政府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严格控制信贷的紧缩政策。在宏观调控以及经济降温作用下,CPI逐月回落,到8月份已降至4.9%。如今这一轮经济周期显然刚刚过半,CPI究竟是已见顶回落还是即将面临又一轮上涨,还要试目以待。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8/11/09/NS0811090001.htm四川农村信息网-猪肉价格三十年之变....改革开放前,猪肉只卖7角多钱一斤,不过城里人需要凭证购买。
    到1979年,据崇州县志记载,当地取消向城镇居民发放肉票。
    成都安居天涯农贸市场商户谢居建还记得:“1980年后,成都小街小巷开始出现个体肉铺,不要肉票也能买肉了,只是这种买卖是悄悄进行的。”个体肉铺令猪肉价提前进入“双轨制”——有票无票价格不一。 ...
   细览宿城零售商品价格页面  (1949~1985)

 80年猪肉价格0.96
 安徽省细览肉价格页面   附表一(1950~1995 年) 单位: 元/50 公斤
猪肉价格1980年:0.96元

  
-78年,他的梦想是月薪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