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列表利用率越高,社区越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9:43
好友列表利用率越高,社区越失败 

1、互动流通的活跃度是社区网站的关键,产品设计者大都需要在此猛下药。
facebook有利用率最高的minifeed,myspace有“好友的更新”以及“谁来过”等,豆瓣有“友邻正在关注的图书”等。
这样通过简单或高智商手段促进“产品情商”的做法是社区的精华,几乎每个成功的社区都具备多个这样的经典设计,无论是自创还是借鉴。几乎每个抄袭的社区也都在不加思索的直接照搬这些适用或不适用的设计。

2、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内容与内容之间的互动,促进每个点之间的关联和流通,是每个社区运营的核心任务。
几乎所有的社区经营者网站在上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运营”,意图通过事件或者话题等手段促进互动。比如,“空间中的设计师”,“TIANANMEN广场 千人定格”,“奥运火炬接力”,“迎奥运同城好友见面”,“看看你和哪个明星最像”等等。这样的运营很有必要,既可以促进用户对于使用产品的“创意”动力也可以促进产品的利用率,大多可以迅速看到效果。
这种“运营手段”始终无法作为2.0网站的核心依靠。我认为2.0社区最好的运营并非通过“事件或者话题”,而是通过“产品”。类似minifeed、好友更新、好友生日、打个招呼等“产品”。

3、如果社区的每个“点”之间不能很好的互动,社区就只是一团死水,这样的社区价值会被慢慢榨干。
马化腾和51的人都说要“打造用户的互联网数据库”, 这只是他们的起点。大家真正比拼的不是谁的数据存储能力更强,而是谁能更好的让像水一样的“数据”流动起来。最终形成液态之势。

4、社区网站不同于IM,IM更趋于“主动”型互动,IM产品的好友列表是利用率最高点之一,这里几乎是所有行为的发起点。
但,社区不能只倚靠于“主动”型的互动,想尽办法去PUSH用户产生互动是很必要的工作。

5、豆瓣的好友列表从设计上来说“很差”,它是“最先注册的用户排在最前面”。但我似乎并未感受到这种不舒服的“排序”,特别是在豆瓣增加“广播”以后。
因为,在豆瓣上我几乎不访问“好友列表”。因为“友邻关注的书”、“友邻的广播”、“我和友邻的共同爱好”等等等等,似乎豆瓣总是可以直接“跳级”式的帮我解决了“打开好友列表的目的”。在豆瓣上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好友列表”,给个理由先。

6、花大心思去计算和设计“好友列表”如何展示,试图以此让用户更加高效的去“对某个好友进行操作”,不如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更好的促进好友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 有时那些花心思的设计得到的效果却是反的(以后有机会单独举几个反例)。

7、(比较而言)好友列表的直接利用率越高,说明“互动”本身设计的越失败。让用户不得不去“通过好友列表进行主动的互动”,这样的社区大都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