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解读2009年冬季“冷事件”十大疑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3:10
气象专家解读2009年冬季“冷事件”十大疑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中国天气网
【字体:大中小】
【E-mail推荐



讨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的哥本哈根大会刚刚结束,北半球多个地区就遭遇了长时间的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这让很多公众产生了对全球变暖趋势的怀疑。一时间,全球变暖支持者和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形成PK态势,国内外媒体也相继发表了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如何从这些说法中拨云见日,探寻事实真相?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
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更好地理解这次北半球极端冷事件,中国天气网收集了关于2009年冬季“冷事件”的十大疑问,请中国天气网网首席气象专家、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泉谈谈他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与看法,供大家参考。
疑问一:近期极端冷事件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吗?
有人认为,当地球气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出现极端天气现象概率相对较小。反之,出现极端天气现象概率增加。因此,这次的极端冷事件就是全球变暖引起的。
专家解读: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地球气候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有利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包括特冷、特暖和降水特多、特少等等。近年来气象观测数据的统计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是在增大,但这只是提供了有利于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背景,不能说某次的极端冷事件就直接是全球变暖引起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过份劳累了容易生病一样,我们可以说他生的某一种病,是在过份劳累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很难说这种病就直接是劳累带来的。
疑问二:近期极端冷事件与太阳活动有关吗?
有学者认为,目前太阳活动处于11年周期的最低值,黑子数非常小,甚至达到了零,这与极端冷事件有直接关系。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
专家解读:太阳活动是太阳上各种物理活动的总称,是影响气候系统的外强迫因子之一。以往有关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多的是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上。的确有人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发现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低值年,我们国家的温度容易偏低。但是,并不是所有太阳活动低值年,我们国家的气温都偏低。 而且,为什么在太阳活动少的年份,我国就容易出现低温天气?这两者之间的物理联系,现在还不清楚。太阳活动是否就是这次冷事件出现的影响因子,仅从历史资料的统计是很难得出明确结论的。
疑问三:厄尔尼诺现象有利于我国出现暖冬,为什么这次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却出现了极端冷事件?
以往流行的说法是厄尔尼诺年对应我国是“暖冬”。当前虽然发生了厄尔尼诺,但我国却并非暖冬,而是部分地区出现了近二十年少见的严寒暴雪天气。李小泉介绍说,通常判定厄尔尼诺的标准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是否出现剧烈上升。 在典型的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海温的分布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增高,而西太平洋的海温下降,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也呈偏暖的趋势,这种海温场就不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而有利于我国冬季气温偏高。 当前的厄尔尼诺可以称为“非典型厄尔尼诺”,因为虽然南美沿岸附近的海温也偏高,“厄尔尼诺”标志区的海温偏高达到了厄尔尼诺出现的标准,但近几个月的海水增温的中心一直在中太平洋,在日界线附近,西太平洋海洋的温度并没有降下来,相应的北太平洋的海温则偏低。这种海温分布并不利于我国出现“暖冬”。可见,厄尔尼诺出现时整个太平洋的海温分布是可以有多种的,不应简单地把厄尔尼诺与我国的“暖冬”一一对应起来。
疑问四:北极很遥远,北极震荡与中国发生的极端冷事件联系何在?
2009年12月中旬以来,寒流席卷北半球。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现象源于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导致北极附近的寒流南下。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北极气压的变化。当这一指数是正值时,北极上空是低气压,北极的寒流不会南下。而当“北极震荡”指数变成负值时,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流会大举入侵中纬度地区。此前,美国有关专家也在《纽约时报》上发文,支持“北极震荡”引发北半球今冬寒潮的观点。

2009年12月北半球对流层中层(500百帕,大约5公里高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图
专家解读:北极震荡在我国称为“北极涛动”,它并不是指北极点附近的大气环流,而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大范围的气压形势常出现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冷空气从较高的纬度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面气温降低;而当北极涛动正位相时环流相反。从2009年12月北半球对流层中层(500百帕,大约5公里高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范围环流距平场北正南负的分布是很明显的。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其实,北极涛动正负位相交替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但是这一次气压偏高的态势笼罩在极地的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导致了我国北方迟迟不能回暖。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不会一直如此冷下去,回到变暖的态势是必然的。根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今年2月份之后,气候有望趋于正常,基本回到增温的轨道。
疑问五:今年我国是“冷冬”已成定论吗?
很多媒体都以“冷冬”来命名目前的极端冷事件给我国造成的影响,冷冬成了民间流行的一个热门词语。
专家解读:今年入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气温确实比常年明显偏低,甚至于最低气温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但也不是说,全国都偏冷,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1-19日温度的平均距平图上看,实际上偏冷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华北北部和东北中西部地区。而西部一些地区甚至还比常年明显偏暖。统计表明,2009年12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一月份上半月也是东部偏低、西部偏高,全国平均气温也是接近常年,因此,不能说全国都是“冷冬”。另外一方面,目前冬季尚未结束,我们还应考虑2月份的温度变化来判定整个冬天的冷暖状况。从往年的历史气候资料来看,我国冬季出现前冷后暖或前暖后冷的情况,并不少见。
疑问六:北极夏季海冰区域2007年来出现了增长而不是减少,这也是全球变冷的征兆之一吗?
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夏季的海冰区域自2007年增长了40.9万平方英里或26%,有人认为这正是全球变冷的序曲。
专家解读:我们从下面的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北极海冰夏季区域的逐年变化是有一定波动性的,但总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近两年海冰的暂时增长还难以看成是全球变冷、冰河时期到来的序曲。

疑问七:有古气候学家认为,现在我们正由间冰期向冰期过渡,50年后,我们会进入冰河时代吗?
去年12月28日,俄罗斯科学家宣称:全球即将呈现降温趋势,进而步入地球历史上一个新的冰川期!
专家解读:部分研究者认为,地球存在有规律的冰川期循环模式,即每个冰川期持续10万年,两个冰川期中间相隔大约1.2万年。照此推算,50年后,地球会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
但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尽管根据古气候学的研究,历史上地球气候是存在有冰川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现象,但是,人类现在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历史,与数万年至数十万年前完全不同,用以前的模式来推断今天的事情是不够准确的。同时,50年的时间太长,目前来讨论50-100年以后的气候问题还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要把当前的天气预报服务和月、季、年乃至几年到十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把握好,更好地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服务。
疑问八:近期极端冷事件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不成立,地球即将进入“微冰河期”?
有国外学者认为,由于夏季北冰洋大量冰雪消融,导致北冰洋海水的盐浓度急剧降低,造成海洋环流减弱。海洋暖流从赤道向北冰洋输送,带来热量和加热作用,到北冰洋后冷却,因盐浓度重而下沉,到海洋深处后回流到赤道地区,形成热量的平衡和循环。这一环流的动力是高纬度海水盐浓度的调节。盐浓度稀释后,海水下沉减弱,环流相应减弱。有人甚至称之为“微冰河现象”,即“小冰河期”。多年前,有科学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出现的现象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曾经预言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使欧洲国家以及亚洲出现“微型的小冰河期”。
专家解读:世界将经历一个“微型冰河期”,这是国外某些科学家提出的见解,是从海洋变化影响气候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但是,气候变化不仅决定于海洋,还会受到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其他类型气候系统内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等的影响,对这几个因素作出准确预测是非常困难的。 仅从目前北半球短期的极端冷事件来看,对于几年、十几年和几十年的时间尺度而言,这只是在长期变暖大趋势中出现的小波动,还难以得出地球即将进入微冰河期这样改变大趋势的结论。
疑问九: 像这样的极端冷事件能预测吗?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今年整个北半球的极端冷事件让人们感到非常意外,这样的冷事件能预测吗?
专家解读:我国长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工作是从1950年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目前无论是预测方法、预测手段、预测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对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的确很多,也很复杂。 当前科学发展的水平和我们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几个月甚至一年、几年的气候预测水平还难以满足需求。我们相信,随着气象科学水平和气象部门预测能力的提高,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疑问十:IPCC关于未来百年的气候变暖预测是否夸大?
有人认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做气候预测时,只考虑了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而没有考虑自然变率,因此,它的结果是夸大的。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从1999年至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仅增加了0.07摄氏度,实际气候变化接近于零。拉夫提还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太阳活动周期以及火山喷发对气候的中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专家解读:即使按英国学者的10年偏高0.07摄氏度来计算,一百年也会偏高0.7摄氏度,偏暖的程度也不小了。

IPCC对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选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IPCC对于未来百年的气候预测主要是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假设条件下,根据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反映的是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没有把其它影响气候的因子计算进去。但IPCC的科学家认为,在影响气候的各种因子中(如: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海洋温度等等),人类活动的作用远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便是考虑自然因素,也无法扭转全球变暖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