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尊严—港大授予扫地老太“荣誉院士”之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0:42
教育界的尊严——港大授予扫地老太“荣誉院士”之启示(2010-01-18) 

   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授予了一位82岁扫地老太——这位真名叫袁苏妹,外号“三嫂”的老太太,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更不清楚“院士”的称号应当意味着什么。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大多数人为这位老人胸怀大爱而感动的同时,也引来一部分人对香港大学为其颁发此称号的匹配度存在质疑,认为港大有作秀之嫌。据媒体报道,三嫂原是港大食堂的助理厨师,退休后转为清洁工和宿舍服务员。按照我们的一般理解,一位从事跟科学研究毫不沾边的食堂师傅或者宿舍管理员,无论如何跟“院士”头衔也是相匹甚远的。有人认为,院士是赋予在科学学术领域做出过杰出成就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称号,让一位目不识丁的退休清洁工登上学校的大雅之堂,并授其在专业领域最高地位,纯属无稽之谈,授“劳动模范”称号更为贴切。

   的确,在我们这个沽名钓誉的浮躁社会,真正淡泊的人不多,多的却是慕荣逐利的表演和作秀。三嫂44年如一日,坚守在学校后勤工作的一线,做好本职工作,为生病的学生煎茶,为“半夜刨书”的学生熬汤,生活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不求回报,这种坚持的意义恐怕仅仅凭借这几个片段并不能全面的揭示。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做好份内事,就是尽职尽责,而如果能竭尽己力地助人,就能算得上积德行善了。所以,港大对袁老太作出“为大学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评语实不为过,这项殊誉无不包含着人性的良知,对平凡的尊重,对无私的感恩。也正因为如此,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港大此举的动机似乎还不够,毕竟袁老太的殊荣来自于学生的集体意愿和评委的一致肯定。

   其实,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热议,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老太荣誉的称号是什么,而在于荣誉的评价标准。据媒体报道,她性格淡泊,清心寡欲,儿孙满堂,生活幸福,即使被授予了荣誉,她也只是轻描淡写,“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名誉对于这位82岁已界残年的老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期待和收获的实用价值。同理,名噪多时的港大,也实在不需要靠颁发一个称号为自己制造新闻。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港大授予蓝领老太“荣誉院士”,与知识能力和学术成就无关,而是强调她如何身体力行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成就。港大打破学院派对院士的诠释,不仅仅是对人们追求科学勿失精神和德行的一种提醒,似乎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现实回归。

   所以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港大所强调的德性和精神,在我们所经历和关注之下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大学承认一位老太太的贡献,其实也体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港大的整个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中,教育的构建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共同组成,他们理应享受同样平等的尊重和待遇。这不是人的身份职务和收入差异决定,而是由生之为人的平等所决定,也是由他们仅仅在于角色不同而不在于贡献大小的基本定位所决定。港大奖励一位具有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校园清洁工,自然体现了跨越阶层的体恤和最基本的尊重,这种精神的体现显然值得我们推崇和敬仰。

   在现行的教育系统中,似乎不可能有如此的宠遇。“代课老师”苦苦几十年等来的却是被清退的噩耗,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妄谈褒奖;中学食堂被摄像头监控,目的是为了避免打饭师傅私收现金;学校的后勤设施在盈利的目的支配下几年就能轮换一圈承包商,而他们的介入无非是在学生身上搜刮更多的利益。在这样的现实中,哪会有对于身份“低下”者的认同,哪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服务经历和感情融合?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支配着学生以大爷的身份来鸟瞰饭堂的师傅和小卖部的员工,反过来,学校的利益驱使让这些服务于教育的人们也仅仅停留在利益决定思维的面上。

   英国人梅因曾说:人类文明的进化应当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在身份的社会里,袁老太只能委身依附,绝不会得到公正而人性的评价。在过往的几十年里,我们的教育是在新兴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难道我们还不能摆脱身份的桎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