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2:20

课改十年,课堂教学有了哪些改变

课改十年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可喜的转变?又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缺少真正有底气的回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在国家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把握。

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事业,教育的智慧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实践智慧,而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希望。

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提高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必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课改十年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可喜的转变?又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缺少真正有底气的回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在国家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把握。从20085月到20094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了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工作。这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在国家层面组织 的首次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次评选工作共收到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教研部门报送的教学课例3572份,涵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美术和音乐9个学科,向我们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小学多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新评价标准下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新图景

本次课例评选的标准,除一般性要求以外,特别强调一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坚持教学的实效性原则,较好地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恰当处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

第三,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与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设施设备和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此,本次课例评选的关注重点是:课堂教学对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收获如何;课堂教学氛围如何;教师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课例评选与研究发现,小学的课堂教学整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在凸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正在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明显提升,教学更加关注实效。

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课例评选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增强,很少出现教师一讲到底或只动脑不动手的情况,课堂教学开始更加突出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展现自我,分享学习成果与经验。尽管有些课例表演痕迹还很明显,但大部分课例已经走出以烘托气氛为目的的虚假互动,减少了齐声问答的热闹,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教师也更多地开始面向全体,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的假设与教师或教科书上的预期不一致时,大多数教师能持宽容态度,不仅是学生的另类假设和理想的假设一道写在黑板上,还专门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能主动思考发表见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生活与课程内容建立联系。这主要从课例评选量表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中的学生表现面向全体教学氛围等几个纬度的数据中反映出来。各学科在四个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1],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如[2]

学科实例1

在获得一等奖的63个语文课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学设计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向怎么学,教师设计了合理的学习过程,借助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感悟、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例如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①说一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③是因为什么才使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④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这四个学习活动从课文的整体把握到局部品位、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或是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文章信息,或是利用教师提供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达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文本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等奖课例大多安排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展现自我的成就感,分享到了他的成果与经验,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互动交流的层次来说,大部分课例都已经能够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在互动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有了新发现,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例如《桥》中的一个片段:

师: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在人们看来,他像一座大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联想学过的课文,船长和老汉都敢于担负责任。

师:责任如山。还有吗?

生:人们把老汉当成他们的靠山。

师:靠山,威信如山。

生:老汉镇定、稳重,像一座大山。

师:镇定如山。

生:只要有他在,人们就有生还的希望。

师:是啊,现在这座山就矗立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座山的镇定、高大。

这样的互动交流给了学生比较大的开放空间,交流的内容超越了提取信息、简单概括的层面,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互动交流的同时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少数课例中,教师还大胆地将互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安排小组内的学习成果交流,各组自由在全班展示,互动的效果更为显著,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心的下移。

一等奖课例在教学效果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科研分为静态的思考和动态的表现,大部分课例都能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去理解、感悟,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感悟、读出味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自然乐于表现。(小学语文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机整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在报送的获奖课例,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呈现方式得到有机整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凸显。

从获奖课例的总体情况看,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很重视,理解越来越充分、到位,教师们注意研究学生与教育教育目标的联系,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确定、实施、落实与以往相比有突出的表现,也比课程改革初期理解得更加具体、深刻,具有可操作性。

学科实例2

新课程的目标在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在对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把握到位的基础上,把课程目标化解和体现到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也是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从学生在本节课能够发展什么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目标。要在考虑语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和品格教育方面的发展目标。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在目标的表述上应尽量选用行为动词,以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次课例评选一等奖里就有很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比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3]中我们列出了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描述。

 从以上目标设计我们看到,教师不仅关注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中还体现了情感、策略、文化等多个不同的层次,且目标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检测性,为落实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素质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国家在教室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上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例评选中明显发现,教师教学设计水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大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注意自我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在教学中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中心,环节连贯,层次清楚,对学习情况分析比较全面。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体现多维层次,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教材资源的使用上有了明显的开放意识和创造意识,善于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合。在教学目标、内容、资源三个纬度的评选中,各学科教学设计达到B等级以上百分比如[4],达到A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5]

学科实例3

课例评选标准中指出,教学问题设计的效度要高,容量恰当,难度层次清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比如:郝威执教四年级新授课《确定位置》

片段1:借助座位,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初步感知,发现问题。

①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用多种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②为了使同学们说起来更方便,把全班同学按照列从左至右分成八个小组,并发给小组牌。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③课前每个同学从老师这儿抽取一个信封,里面写有学生心的座位,学生根据信息找到自己的新座位。(有两名学生的信心缺少一个条件,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

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要确定某个位置必须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评析:在依照每个学生手中卡片中所示信息去找自己新座位的活动中,教师故意立障设疑,挑起认知冲突,班上出现了两名学生因缺少其中一个条件而无法完成的窘境,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有序数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关键处,不直接向学生吐露自己的谜底,而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这正是一个优秀教师成功的秘诀。

片段2: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座位,教师记录。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记录方法太麻烦,产生能否更简捷地表示出自己位置的需要。

②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展示汇报。

③认识数对,指导数对的写法、读法。

④用数对表示同学及自己的位置。

⑤老师说数对,是谁谁就站起来。(16)(61)(27)(72

引导学生发现交换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位置就变了。

评析:当学生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多个“XX而普遍感到太麻烦时,教师便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放手让每人自己去设计简捷的方案,并可相互商量,顿时出现了“85“8-5”“8/5”等多种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定为(85),并指出这是数学上规定数对的写法。教学中真正做了放收得当,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符号简约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学科实例4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和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这些感悟与行动在这次的课例评选中明显表现出来。

例如:周建忠老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周老师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四个方面:第一,了解我国市场上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同样中国也有许多产品远销国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二,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文化、体育等方面互相影响。第三,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第四,培养学生运用访问、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处理有关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下周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提问大家吃过外国品牌的食品吗?然后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外国产品的名称,而是在学生回答时,反馈学生回答问题与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周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电话采访有关人员对外国品牌进入中国的看法,调查小区的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在此教学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从现在回到过去,又拉回今天,解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中国加入WTO,并且适时地介绍余杭当地和中国产品出口国外的调查情况,得出世界需要中国的结论。最后以联想集团为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情感。

本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提升他们的认识、感受,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教学活动有意义、有价值,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使得学生在思维角度、思维深度、思维能力等都有了质的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注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

通过参评课例分析发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明显改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等手段在教学中适恰运用、效果明显,教学更加注重课堂生成,注重教学实效。课例评选统计结果显示,儿童的学习方式开始从安静听动手做,从记住探究,从独学共同讨论分工合作。教师的教学也从灌输引导,从表演对话。教学手段走向多样化,开始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各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师素质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6],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如[7]

学科实例5

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它,进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

本次报送的较为成功的课例无一例外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比如黑龙江省报送的《我的小绵羊》一课,执教的李彦明老师这节课设计的学习活动非常富有创意,让学生在乐此不疲的音乐活动参与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节奏领着学生跳绵羊舞、奏鱼蛙筒,加入二声部学绵羊叫,在学生熟悉歌唱、表演歌曲后又玩起了捉迷藏。教师为师生共同合作学习、表现歌曲创造了不同的、积极的参与机会,花样频频但不脱离教学的有效性,整节课使学生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老师,完全投入到了表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学科实例6

在此次评选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都比较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培养阅读策略、教学生如何记录笔记等。张培林老师在他的阅读课上就注意到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培养,[8]列出了本节课里张老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些阅读策略并不显得很生硬,而是流畅地嵌入到教学流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课改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教学中去

尽管课例评选活动向我们展示了鼓舞人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动向,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的痼疾。例如,参评课例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学校在十七个纬度的表现上都高于农村学校。又如,参评课例表演成分较多,借学生上课、做秀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几乎所有课例都经过精心打磨,削弱获奖课例的说服力。同时,即使在获奖的课例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手段层面存在的问题。

课堂生成仍未受到应有重视,教师把握学习过程的水平仍需提升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课堂生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以及教师素质本身的问题,课堂生成内容、方式与效果差异较大,这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次参评课例目的性太强,教学生成被普遍忽视。大多数课堂没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有些虽然设置了学生质疑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各学科参评课例在课堂生成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均未超过70%,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最高也仅20.6%

评选研究发现,大多数课堂没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学生的问题整散不一,水平不齐,有的还偏离了学习内容,教师也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引导分离,问题的最终提出者仍然是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落在教师身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既定的程序不去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放走了很多学习机会。

问题分析1

在教学参评课例中发现,有些授课教师提问频繁,但大多数都是一问一答,无需太多思考。善于提问是数学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高质量、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问题,没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低效的提问,只能引发学生低层次的思维,比如回忆、复述的能力。好的数学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学生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另外提问以后,要求学生齐声回答的时候也要尽量减少。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具有开放性、非预设性和创生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但我们有些案例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四年级的一节新授课《用字母表示数》。整堂课差不多都是提问式,学习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唯恐学生不会,牵着学生小步子向前走,课堂上预设太多,致使学生没有讨论、争辩、探究等自主活动的时空。

问题例析2

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过程很美,语言、教态、方法等各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只是不像日常的教学活动,像是在演电视节目,似乎在朗诵,而不是与学生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在教案,教案完了,节目演完了,学生作品展示了,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仅仅停留在表面。

教学方式运用误区较多,教学风格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参评课例中,教师在教学方式把握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但在课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误区,教学模式化、缺乏多样性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有些课例中的问题情境是外在的情境,并没有体现教学的本质;相应地,有关的探索活动也没有体现出必要性,造成问题情境和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真正的深入学习没有帮助。在课例中经常会看到,整个课堂的小组合作进展得热火朝天,学生们对于开展的活动很有兴趣,但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高层次思维方面的效果。

问题例析3

在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学资源辅助数学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还存在为了工具而工具的现象。比如可以用图片的地方却要用简笔画,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资源的却要提前准备非常多的动画、图片等。其实,这些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更具有现实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变革教学方式过程中,还要明确教学方式的学段特征。在一等奖获奖课例中,不同学段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趋同,教学方式的学段特征并不明显。同样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表达自己的感悟,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例中出现了相同的要求。要力求避免小学教学的成人化现象,也要力求避免高学段的低幼化倾向,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学段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具体要求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问题例析4

在课例评选中发现,有些地区的教学呈现模式化,缺乏多样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无法体现。比如在英语课例中,有一些地区的课在教授生词方式都非常雷同,跟着老师分声调进行朗读,缺乏在一定语境下的意义学习。还有的地区的课上,老师非常喜欢使用中英文混合编歌谣的教学方式,比如:我是I,你是you……,妈妈妈妈mother,爸爸爸爸father。这些歌谣非常机械,对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起不到任何作用,有的甚至对语音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然而竟然是以一种模式出现多个课例中,就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被一些地区认可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

教学评价的反思性环节有待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需深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学融为一体。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做出有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恰当,具有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要能够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对评选专家评选意见统计发现,参评课例评价语言较单一,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本身。课堂评价较为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相当数量的课例中,教学评价依然停留在教师称赞学生你真棒说得真好这样的形式化评价上,教师评价较多,学生自评和互评较少。各学科在教学评价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均未超过70%,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最高仅为26.3%

问题例析5

在美术学科课例中,很多教学评价依然停留在教师称赞学生你真棒说得真好的层面上。而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评价。由此可见,美术教师们对美术教学评价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尚未真正了解,随机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进行得不够充分。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不应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混为一体。

问题例析6

对语文学科课例统计发现,获得一、二等奖的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得分都比较高,一等奖平均分在4.57,二等奖为4.22。这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教学过程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开展,而将之前的设计付诸实践,就有了高下的差别,因而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差异。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学反思,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所欠缺的也正是这一点。

从报送课例来看,大多数教师开始有了课后反思的习惯,在课后反思这一纬度达到A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存在误解,很多课例中有关教学反思的部分都是对自身课堂教学较好方面的总结,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更少有改进建议的提出和对今后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体来看,本次课例评选无论是所涉及的范围,还是所涵盖的学科,都较好地从工作推动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小学教师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当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最高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进课程改革政策制定,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进行教师教育培训,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行为的融合,让理念真正转化成教学行为,特别要是在大量的日常课中真正贯彻科学的理念,增进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倡导的聚焦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就是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在与专业人员及教研员的合作中,开展课堂研究,提高课堂质量。这不仅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回归的必然选择,而且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课堂研究的三条路径

教师作为研究者从事课堂研究,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它主要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主位的课堂研究,即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作研究。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课堂中从事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是主位的教学活动研究者。

第二条路径就是客位的课堂研究,即教师在别人的课堂中作研究。每一位教师都要和同伴合作,在同伴的课堂中作客位的教学研究。

第三条路径是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即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作研究,又可以在别人的课堂中做研究,其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对象,通过专业引领而开展聚焦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

课堂研究的三个环节

这三条路径都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备研、听课与观课、评课来完成的。

备研

备研是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做的准备。教师在进入同事的课堂开展研究之前,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对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研究对象的条件、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等进行必要的准备。

从教师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看来,进入课堂之前的准备,就是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文献整理与归纳概括,找到研究的起点。教师不仅要熟悉这一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已有的成果,而且还要通过对文献梳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基础与方法。

对于研究对象的准备,其实就是熟悉所要进入研究的学校或课堂的文化,尽管课堂不是研究的对象,但在什么样的课堂中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却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对象在研究课题方面开展的已有工作、教学环境、学校文化等情况,也需要认真考虑。其根本目的在于研究者要尽快地与研究对象进行合作,深入带课堂内部去做研究,而不是周旋于课堂之外。

听课与观课

听课与观课就是到课堂中作观察与记录,即座课堂志。课堂志作为质性的、直观的、描述的、微观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深描等方法,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收集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相关的实物,如利用课堂快照,把课堂教学中的一幅幅图像真实地记录下来,结合研究者的记录为课堂写真准备素材。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师生或学校管理者进行必要的访谈,以此来进一步确认观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评课

传统的教师评课的价值和功能,主要定位在学校职能部门或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性管理和教学能力诊断性评价两个方面,评课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事实上,通过听课进行评课的本质,不是要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以课为例开展教学研究,其核心的价值在于一个字,即品课

为此,一方面需要教师——不论是对自己的课堂还是对别人的课堂进行研究,都应该正视课堂教学的事实本身,面对课堂里发生的一切现象,发现问题,敢于说出真话,使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使研究者有收获、有发现,并逐渐形成坦诚直言、追求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在更新观念和追求技术的过程中,在新旧文化变革的冲突中,学会打破坚冰,开辟出自我创新与发展的航路。通过评课活动,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可以将自己的备研与任课教师的备课,将自己的听课观课活动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将自己的评课活动与任课教师的总结反思及教师集体的评课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

上课前每一个预设的情景,课堂上每一次的评价、互动、情感表达、自我超越,以及课后每一次的反思、总结、改进......都印证了教师作为研究者在学校教学研究过程中成长与发展的足迹。从他们未进课堂之前的假设预想,到课堂中的耳闻目睹,以及再到课后的访谈、教研中的对话交流等,彰显的都是教师研究课堂过程与方法。教师必须致力于通过描述来解释,甚至是揭示那些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正是作课堂教学研究的通幽之径与成功之路。

浅议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浅议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论物理教学与幽默

:教学幽默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运用教学幽默,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因此,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这种人积极的生观。
幽默,哲学家把幽默视为浪漫的滑稽;医学家认为幽默是一种健康机制,是美容心理的良方,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幽默和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生活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可以使烦恼化为欢畅,能让痛苦变为愉快,讲尴尬转为融洽;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轻松,具有维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大凡伟大的人们,如林肯、爱因斯坦、卓别林、萧伯钠等,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能够声名显赫,除了具有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机智灵活、自信敢为等心理品质之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幽默感。即使是想来可能庄重严肃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业是极富幽默感的人,他们并非是整天板着面孔的人。据说,马克思最喜欢看的小说是幽默小说,而恩格斯在1842年还写过专论幽默与政治关系的文章,列宁则利用了幽默才获得了理想的爱情,毛泽东讲话、写文章都诙谐幽默,邓小平善用平实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问题,而在人际交往中,大家也普遍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接触。
生命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教学之法也应有紧有松,而营建松驰的教学氛围的最佳调料莫过于幽默。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简单地说,幽默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幽默不但使人发笑,而且促人深思。在物理教学中,倘若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无味,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学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要是教师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往往能出奇制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学幽默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提高教学幽默艺术的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巧。
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幽默艺术则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可以抓住教学契机,借机发挥、因势利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并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学生心灵。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幽默的本质

幽默是人类智慧火花艺术的闪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一定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其效果能愉悦身心,启迪心智。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教学的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是幽默,而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表现是,给人以娱乐的感受,而本质的内核是,给人以教育和受益。因为教学幽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给人以启迪,在笑声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蕴含的教学幽默是浅薄的、形式主义的,也是空洞的。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把深刻的教学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幽默的功能

1、幽默语言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学幽默是一种艺术,所以它是很美的,教学幽默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无论是讲授深奥的哲学原理,还是教读声情并茂的小说或散文,抑或推导高度抽象的教学公式,都在时时夹杂一些幽默的语句,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语言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最主要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物理课中的一些知识,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即使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教学法,一环紧扣一环,又容易使学生神经过度紧张,压力增强,造成身心疲劳,最终也会使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厌学之路。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解照相机成像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照相的笑话: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机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阵阵笑声,也牢牢地记下了照相机成倒像的特点。又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声速的笑话: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对他说:请飞机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位老太太错在哪里呢?由此引入课题,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进入教学难点的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幽默语言是醒脑剂,能巩固知识记忆,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学幽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幽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易于学生巩固知识。国外有人研究,如果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记忆就会深刻。有人曾设计过这样的实验:给285名小学生播放一组视听材料,过后请他们复述。结果发现,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例如,演示用细线悬挂的摆球在摆功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时,我用一个很大的摆球从我的鼻尖前静止释放,当它摆回来眼看就要击中我的鼻子时,学生惊叫起来,可摆球又乖乖地退了回去。然后,我带上一个蛋壳做的假鼻子,重复上述实验,不过使摆球以一定的初速度释放,结果我的假鼻子被摆球击得粉碎。学生在欢笑声中对摆球的特征加深了理解,留下了深刻印象。
3、幽默语言是润滑剂,能接近师生距离,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幽默是一种美,对教师来说是美的表现,对学生来说是美的享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倘若教师再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更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这种情感力量一旦形成,就会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幽默语言对维护课堂纪律和抵制各种不良的行为也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我在讲分子运动论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榴莲,便故做惊讶地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榴莲气味,这位教师风趣地说:不知是哪位同学想让大家体验分子扩散的现象。不过,象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学生都笑了,那个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柑子。这位教师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让大家对分子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违纪行为。又如,初二教材中有关于惯性的一道题,我当时叫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来做,结果有一个学生没做出来,这个学生姓刘,我开玩笑式地对他说:牛顿姓牛,你也姓刘,要为姓刘的争光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学生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励。
4、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会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而且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例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我给学生表演了科拉顿于法拉第之前所进行的实验:将螺线管和电流计用长导线相连,分别放在讲台前的两侧,将磁铁插入线圈,然后飞快地奔到电流计前去观察,再遗憾地摇摇头。学生捧腹大笑,既为科拉顿感到惋惜,又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效应的理解,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
5、教学幽默能消除疲劳。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对此,心理学研究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娱乐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根据负诱导规律,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皮层兴奋区域得到了休息,起到了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活动的良好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这时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如果继续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在这个时候若来一点附加的插曲式幽默,则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重新步入正轨。物理教学总要涉及到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而这些名人本身是很有幽默感的。牛顿忘食就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菜肴上齐了,可他突然想起什么,丢下朋友,又钻进实验室去了。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去打扰他,自个儿吃完走了。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吃剩的骨头,惊讶地说:啊,我还以为肚子饿着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于是又返回实验室。爱因斯坦也有很多幽默故事,他用姑娘与火炉来解释相对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将这些名人轶事穿插于教学之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这些科学伟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运用教学幽默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幽默的目的。
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因此,教师运用时出发点应该是真诚善意的,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温暖感、真挚感和信任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2、教学幽默应服务于教学内容。
教学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积,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学幽默应做到适当。
教学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形式,但它的美在于使用适当。适当表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教学幽默的质,就是教学幽默必须不是低级趣味的,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不是过分的玩笑,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可见,教学幽默宜精不宜粗。
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艺术,不是想幽默就幽默得起来的。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其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的内心活动逃不过自己的眼睛。其二,要有敏捷的思维力,通过观察获得信息之后,能够迅速分析决策,寻找最佳方案。其三,要有良好的情绪自控力,遇事能镇静处置,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其四,要有幽默的心态,要保持愉快、清新、豁达的心境,从而活跃教学思维。其五,要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掌握丰富的知识,以便临场即兴发挥。此外,教师还需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否则连课堂都驾驭不了,想幽默也幽默不起来。
幽默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笑。笑是幽默最重要的特征。作为一种笑的艺术,幽默给人的是一种富有哲理、饶有意蕴的善意的微笑,往往三言两语即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使人拍案叫绝,忍俊不禁;而当笑容收敛时,又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但是,幽默不同于油腔滑调、故弄玄虚,要风趣而不失严谨,动人而免于庸俗,过分油滑反而会招致学生的鄙夷,收到相反的效果。这一点是在运用幽默时需要特别把握好的。总之,在创造和运用幽默时,既要寓庄于谐,又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实验教学的现状

(1) 传统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一般过程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注意事项等,学生再按教材上所讲的步骤重复实验,获取数据,验证规律、定理、公式等,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实验步骤,忽略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2)教学过程限制得太死板,只强调学生实验,而不是强调学生学会做实验。由于教科书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乃至记录表格都一应俱全,所以学生做实验大都是机械式的进行照方抓药,根本用不着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实验产生应付的现象。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仍大多采用单层次教学方式,忽略或不重视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4)实验室划分过细、过窄。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有机的配合和联系,致使有些仪器利用率太低,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低层次重复性实验现象较为突出。

(5)实验考核内容单调、落后、繁琐,强调的主要是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以及重复的操作成绩;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严重。

2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以构建实验教学的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体,是实验的探索者。要达到上述目标,除要求学生逐步克服要我做实验的不良现象,养成我要做实验的良好学风外,教师首先应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者。实验教师应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点,处处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坚决废除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培养目标、实施策略和评价反馈这三方面的关系。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关系,真正使三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以达到最佳效果。

3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即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传统教学论着眼于让学生高效率地继承前人的知识,掌握前人的技能。而现代教学论强调的则是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能力,促进心智和情感全面协调发展。传统教学论认为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就算达到.看重结果,忽视过程。而现代教学沦则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认识和发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既要促进认识,完成从不知到

知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学科中心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试教育,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则产生了素质教育 。反映在物理实验教学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自然会出现教师忽视实验教学,学生不重视实验的现象。按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则把物理实验作为发展学生个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环境。

3.2 改革教学内容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教学内容一定要推陈出新,时刻与新知识、新理论的发展相连接。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物理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打破固定的教学时间、固定的教学地点、固定的教学班级,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体现人本化。

3.3 改革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于缺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观念、分析实验现象及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首先打破了原来每次实验课分六组,只完成一个实验的教学模式。变成每次实验同时摆放两个实验的各六组仪器,即每次实验分12组,一次可同时完成两个实验项目。制作了针对每一个实验的导学卡片,内容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自面临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在学生完成导学卡片上要求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再针对每个实验提出问题,拓宽学生进一步思考、学习、研究的空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互相研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讨论、交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太简单没意义,过难过深则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课堂活动+教师定力=课堂活力

课改后的今天,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不仅仅是要形式上动起来,还要内在的学习有力起来。今天那些大放异彩的公开课,处处显现出课堂活动设计的精妙,哪怕是完全陌生的学生,也可以让大家投身于其中,但这样的课堂又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它的形式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呢?这样的一堂课与教育目的又相隔多远呢?

有了活动并不一定有活力

一堂死气沉沉的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评为一堂好课。但一堂活泼的课,也不一定就会比死气沉沉的课好。

当我们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时候,自然把课堂的低效归因于课堂形式的单调。但有了课堂的活泼以后,并不必然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设计得不到位,反而会伤害课堂效率。课堂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有力起来,这个有力包括身体上的有力,还包括学习思维上的有力。

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保持学习活力,不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是课堂活动的目的。如果单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理解为掌握学科知识,这样的课堂目的对学生就不具有吸引力。课堂目的肯定包括掌握知识,但也还包括很多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比如学生在课堂中的群体归宿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认同感,等等。听课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向学生提问,但等到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后续讲课又和学生的答案无关。相信这样的活动越多,学生离课堂反而越远。因为他会感觉自己被教师利用了,自我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就课堂活动本身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关键得看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之后的收获与表现,而不是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活泼程度。我曾经听过一节数学课,教师让学生们讨论一道题目,班级非常热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教师自己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下课后,我向教师询问,为什么会花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他说这样讨论的结果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我还曾听过一节作文课,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两组分别描述鲁迅的外貌。写完后学生之间彼此不交流,但交换自己的写作成果,在借鉴别人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再修改自己的成果。如此反复了两三次,教师用学生最终的成果作为课堂评价的对象。整个课堂表现得安安静静,也看不到学生间的互动,但正是这种思维上的互动,让学生们对这样的作文课乐此不彼,收获自然也是满满的。

用课堂活动展现教师定力

教师这个行业,是一个挺委屈人的行业。常言道,你要给人一瓢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用这句话来鼓励教师努力学习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正视这句话时,会觉得教师实在是够委屈的。当教师辛苦地准备了一桶水,而学生也就只需要你一瓢,这个工作成本也太大了一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教师准备一桶水而学生只要一瓢水,所以教师也就没有了兴致去继续准备更多的水。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需要教师不断地武装自己,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定力,还需要教师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要把课上得更好,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课堂这块难啃的骨头,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相信上每节课都会是一种挑战。只有具备了足够实力的人,在课堂上才会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眨眼的定力。可惜的是,正因为把课上得更好的成本是如此之高,成功的时间是如此之长,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静观其变和维持现状。殊不知,当教师静观其变时,教师就得忍受课堂教学对自己的每天的挑战。毕竟教学定力来自于长久的积累,而不是应付型的策略与方法。

要形成定力,固然不能对策略与方法寄予厚望,但要展现定力,要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出来,掌握足够多的策略与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教师来说,其自身的学科知识足以应付学生的需要。但问题在于,教师出来的学科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并不管教师自己储备了多少知识,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这就是教师能够出多少知识,甚至是教师储存的知识沉淀出了多少实践智慧。

因此,课堂活动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手段。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觉得沉淀定力太难,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所以才出现目前课堂活动反仆为主的现象。

用教师定力提升课堂活力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研中最为时髦的形式,每每参加完这些活动,教师们都热衷于比较上课者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的优与劣,却对上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只字不提。这样的活动并没有把教师引向自我定力的修炼,反而让大家过度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这只会把课堂教学引向更多的活动,而不是更富教育意义的活力。只有教师拥有了更系统的学科观,有了更生态的方法观,才可能让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来。

活动只会让人动起来,而一系列的活动才会对人的塑造产生教育意义。把学科教学割裂成一堂一堂的课,把一堂课割裂成一次一次的活动,在这些活动间找不到有机的联系,这样的学科教学会显得非常的热闹,学生从一次活动到另外一次活动,教师也忙于设计不同的活动,但学科教学往往会迷失在这些活动中,从而遗失了预先的教学目标。但要把一次一次的活动串起来,要把一堂一堂的课串起来,对教师来说,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活动的方法与课堂的策略,而是学科的系统把握,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定力了。

此外,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与问题,如果只是一问一答,也只是让学生参与而已。只有这些话题与问题形成教育链条时,才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教育影响。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中越是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越要有足够的定力来引导活动,可以用教师的活力来激发学生的活力,但只能用教师的定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力。

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使用了哪一种方法,实施了哪一种活动就成功了,关键是使用的教学方法与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时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项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几个教学目标,有时一个教学目标需要几种教学方法或者几项教学活动来实现。要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除了要求教师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更要求教师有把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的智慧。这需要教师的坚持不懈的学习与潜心研究,也就是教师的定力。

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中,哪怕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方法,哪怕组织的是同一类教学活动,它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活力水平与层次却完全不同,这和教师的素养与智慧有关,这就看教师的定力了。课堂活力总是以教师的定力为基础的。当教师定力不够,那么他的课堂越是活泼,也就越发显得庸俗。如果教师的定力足够,那么他的课堂越是活泼,就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说到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课堂本身热闹与否,而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教师素养与能力如何,这就是教师的定力了。

课堂活力的真与假

      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活力,我觉得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来检验,即有真活力的课堂应该能够做到说动学生、调动学生和感动学生。教学不是演讲,但不等于教师教学不具有演讲功能。如果教师不能说动学生,学生就没有意愿听课,后面的所有活动对他都不再有意义。教师要调动学生,就要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就要看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学生是否喜欢。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感动学生,这不是让教师说自己是多么热爱学生,而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让学生被教师与所教学科之间的感情感染。

课 堂 教 学 创 新 十 条 建 议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把创新教育作为重点,课堂要营造创新氛围、留有创新空间、开展创新活动,力争做到以下10条。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可尝试取消举手点名发言做法,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或者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要求;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想说就说,在反对“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一些行动和言论“自由”。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关爱“后进生”,更要尽量少批评;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耐心点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禁止一切讥笑嘲讽。

3、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安排全体学生亲自参与,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们共同努力解决,每一个规律、结论都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由学生们自己体验。从而激发、形成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

4、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成立自学讨论学习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自学讨论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使讨论经常化;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使讨论得到深入;教师和学生都能容忍他人的不同看法,形成民主化讨论氛围。

5、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减少教师自问自答、教师问学生集体答的做法;教学反馈突出实效,多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教学反馈尊重主体,教师参与辩论不急于对问题进行评判;对教学反馈中发现的新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再讨论,进行二次学习活动。

6、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经常性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不固定的有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怀疑书本、教师、他人观点,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说真话,说实话,能经常性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

7、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通过多种媒体,多渠道获取信息,实现教学形式开放;布置一些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实现作业内容开放;考试形式多样化,内容体现创新,实现考试开放。

8、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面向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进步;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并重。把德育目标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生了解国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责任感,热爱学习,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在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9、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减少繁琐、复杂的运算和死记硬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降低知识难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克服学科本位主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学生的所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10、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坚持实事求是,不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和课堂容量;改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教学艺术,语言精炼、点拨到位,组织严谨、减少模仿性、重复性学习训练,提高训练针对性、实效性。

中学物理学习五大技巧详解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同学都感到学好物理特别难,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作业做不完。于是就更觉得中学物理非常难学。

  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我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 

  一、善于观察,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再有学校组织的特长班、兴趣组等也是同学们实践锻炼的好机会。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善思",由"善思""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不思""勤思""惰思"的原因。俗话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我们不应把物理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同学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几点。我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也将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是以大地为参照物,而“青山两岸走”是以船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全国著名物理教学专家扈之霖谈物理教学的几个误区

     扈老师说:物理学习最容易产生的七大误区。误区之一:不重视表述,只重视“算”,将物理当数学去学;误区之二:不懂公式,“公式是做题用的,学会公式就是学会物理了”;误区之三:不阅读课文,导致不会阅读课文;误区之四:不重视学科思想,将力学、电学孤立化;误区之五:不重视实验;误区之六:不会用最简单的学习方法—— 对比法,盲目做题、只追求计算结果,在“浪费”题目;误区之七:不能正确地使用教学辅助资料,使它的作用大于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