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也曾疯狂“山寨”过中国产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6:55
欧洲也曾疯狂“山寨”过中国产品(2010-01-13 00:08:49) 

果要给近两三年的热门词汇、热门现象、热门文化等都来个排行榜的话,估计“山寨”都能位列第一把交椅。

 

在这股热潮中,有山寨手机、山寨网站、山寨相机,等等等等。由一些有智慧头脑型的民间人士,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品的群体对某种欣赏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或者因为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久没有创新和换代,而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

 

不管是什么领域、什么产品,我们的山寨产品几乎都是在山寨欧美国家,对欧美国家这些发达领域、发达产品的模仿。现在,这些欧美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山寨现象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一些国内的XX家们也在鄙视这种现象。

 

殊不知,这些发达国家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比如欧洲,曾经长时间流行山寨产品、山寨现象、山寨文化。更好玩的是,他们山寨的对象,就是中国,就是我们的产品。

 

今天,欧美的一些电子产品让我们爱不释手,痴迷不已。在曾经的那段时间,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产品才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来自中国的产品,简直成为了每一个贵族居家旅行、附庸风雅、炫耀地位的必备良品。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成天“哈韩”、“哈日”,那时候的欧洲人,则流行“哈中”。

 

起初,由于中国的丝绸、瓷器流入欧洲的还很少,“哈中”一族的成员还局限于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尚没有“哈中”的资格。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整个罗马都引起了巨大轰动。

 

直到17世纪的时候,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才涌入欧洲,才使得“哈中”一族的成员不断扩大,使得整个欧洲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中国热”,瓷器、漆器、丝绸不但受到欧洲各阶层的追捧,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观念。

 

但中国产品依旧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欧洲人民日益高涨的“哈中”需求。于是,欧洲人民中聪明的一小撮就开始模仿中国产品,开始山寨中国货。于是,山寨瓷器出现了;于是,山寨丝绸出现了;于是……一切山寨产品,都要注明:中国制造。

 

一些欧洲人很早就学会了养蚕丝的技术,开始仿造中国丝绸。到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由于“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虽然后来欧洲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不相上下,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保证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用以照猫画虎。

 

除了丝绸,中国瓷器也是欧洲匠人竭力模仿的对象。根据记载,欧洲仿制中国瓷器的先驱是公爵法兰西斯科一世。他在1575年左右开始要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工厂仿制中国瓷器。由于缺乏技术与材料的知识,他们尝试用各种原料比如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等,企图烧制出釉色光辉而透明的坚实瓷器,但是大多数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目前留存下来的作品显示,这些早期山寨产品釉色不清,而且含有大量的气泡,装饰手法则以模仿明代嘉庆、万历年间的青花为主,绘满了中国风味的图案,简直就是深圳华强北早期的翻版。

 

最后对照两个有趣的细节:

 

1712年1月1日,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000年1月1日,李彦宏从美国硅谷学习一身搜索引擎技术后回国,创建了百度,从而使中国搜索引擎行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