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史-永安托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5:53
对于永安托孤,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很熟悉的,所以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我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易中天品三国中易老师的观点.
我对易老师讲的三国,也是非常喜欢看的,但不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而是在网站上看到的,因为去年非常的忙,所以顾不上看电视.近期,我在闲时,在网站上看了看,前前后后,从大江东去到永安托孤.但看到永安托孤的时候,易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呼:"可能吗?我的观点是――不可能!"看了易教老师的节目,我对易老师是非常喜欢,也是非常敬重的,就像可爱的奸雄对两崔琰一样(呵呵!放心,我不会杀人),但对此观点,我却不以为然,而且我对易教授在讲台上的那一呼,实在是不应该,更应该底调一点.
对此观点,我就想问一下,为什么不可能呢?不可能吗?易老师有三个.第一,史无前例.第二,思想从何而来.第三,诸葛亮也不敢取而代之,我仔细听了听这三个观点,这和刘备托孤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不大。我也在这里讲一下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可能!
首先,我们讲一下为什么说易老师的三个观点和托孤关系不大呢,也就是为不能成为其有力证据呢?先从史无前例说,史无前例吗?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在夏朝之前,都是禅让制。这个刘备应该知道吧!他给他的大儿子取名为刘禅,应该想到还有这个禅字还有禅让的意思吧,说不定呀,从这个名字看,他那时就有了这个思想。
另外,我们知道建安十三年,荆州的刘表病死,在死之前曾把自己的政权交给刘备,但刘备没有接受。在这里,易老师说不是真心的交给刘备,而是试探刘备,这个我是赞成的。但是有人有要说了,这个事情历史上说不定没有发生过,根本就没有这一件事。那我就说了,就算是这样,退一步讲,第二个观点也可以呀,刘备自己说刘表曾把政权交给自己呀!这也说明刘备这建安十三年就有这样的思想。
对于易老师的第二个观点,我觉得这应该和第一个观点是一体的,因为史无前例,所以不知道观点从何而来嘛!就算是史无前例,难道刘备不可以做华盛顿,我觉得刘备更应该成为华盛顿。为什么呢,第一,刘禅无能,诸葛亮有才有能!这个就不用讲了。第二,他知道就算交给了刘禅也传不到他的孙子那里。因为夷陵之战后,刘备基本上跟袁绍官渡之战后的情况是一样的。其实力减半。只不过这两个人战后处理是不一样的。所以,孙权和曹操方面一定会将他吞并的。而以刘禅的能力,肯定是不能自保。所以还不如让诸葛亮来取而代之。第三,或许他其实内心是想,如果诸葛亮能好好的帮刘禅的话,那不是更好。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个人为人正直,很重视自己的名望。就算这样说,诸葛亮也不会取而代之,反而得到效果是,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禅服务。
对于易老师的第三个观点,我就不说了,因为这和刘备托孤没有关系,就算有关系,第二个观点的第三条已经讲过了,这个观点是雷同的。
对于永安托孤,我还是赞成《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观点。“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有这么一点,供大家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从这里才知道刘备的永安托孤,其他的观点,都是根据《三国志》而引发的。也就是说,《三国志》是根本。
对于易老师说,不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让他自行其是。就是刘备授于诸葛亮是废立之权,其观点是,《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这么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说这里的“自取”陈寿没有说这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观点已经说了这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取而代之的意思!这“自取”是谁说的呢!应该是陈寿,肯定不是刘备。因为古人说话也是跟现在一样的,只不过用文字记录不是用现在的白话文,那么我相信,是陈寿最先用“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的,那么就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不用君可取而代之呢!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谋权篡位”是贬义,来形容奸臣的,以不正当手段夺得。“取而代之”是中义的。是很自然的,无可争议,也无可恭维的。而“君可自取”就是褒义的。陈寿或许很敬重诸葛亮的为人。也是对历史的负责,所以用了“君可自取”。这赞美性的词!
所以,我们对于永安托孤,就不要在“君可自取”这几个字上找出答案了,“自取”就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对于永安托孤,大家争论的问题是,刘备说君可自取的意思,到底是不是真心实义呢?我的观点是是真心实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陈寿的《三国志》是这么说的!这是真实的,刘备是这么说了陈寿用“心神无二”来形容刘备的真心实义。第二,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是泪流满面。为什么呢?是感动,如果刘备不是真心实义,诸葛亮何至于此呀!如果刘备是猜疑诸葛亮的话,诸葛亮会泪流满面吗?当年刘表将自己的政权托给刘备的时候,刘备没有哭呀,那可能是因为诚心不够吧!这正可以说明,刘备是很有诚心的。第三。刘备是见了诸葛亮之后,再下诏书给他的儿子的。如果是猜疑诸葛亮,那应该是先和他儿子商量一下。问问儿子,你对诸亮怎么看呀!应该听一下刘禅的意见(因为以后是刘禅作主,所以应该当听取他的意见),然后再试探诸葛亮,那万一诸葛亮说,“好!如果刘禅不行的话,我取而代之,我一定实现您统一天下大业的愿望!”这可怎么收拾呀!没有和刘禅商量,他这样说,可见是真心实义的。第四,刘禅确实是能力很有限,这是众所周知的。刘备不会看不出来,刘备如果把政权交给刘禅,那就等于交给了孙权或者曹丕,那还不如交给诸葛亮。第五,我认为备是吸取了刘表的教训,如果当年刘表将政权真的交给自己的话,那说不定现在天下早就性刘了!但是,刘表政权的结局呢,还是瓦解了。而现在自己的情况,就和当年刘表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还不如交给诸葛亮。所以他说,“君才十倍于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这是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前面,才这样讲的。可见他是真心实义。第六,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不会接受,但他还是希望接受。接授,安邦定国,完成大业。不接受,忠于刘禅,鞠躬尽瘁。总比刘表的政权下场好吧!而自己还可以留下一个好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也应该是真心实义的。第七,如果刘备在死之前一直是猜疑诸葛亮的话,那后来为什么还要任诸葛亮为丞相呢?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刘备能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这见他对诸葛亮还是充分信任的,而且还让刘禅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可见他们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第八,诸葛亮后来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刘备确实是真心实义的,如果不是,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会看不出来。那看出来了,怎么还会辅佐小心眼的刘禅呢?而且还是尽心尽责,鞠躬尽瘁。以诸葛亮的牛脾气,面对小心眼的刘禅,早就勾全性命于山沟沟里了。就算是不勾全性命于山沟沟里,也用不着鞠躬尽瘁呀,死而后矣呀!《出师表》说了,是因为报答刘备的!诸葛亮用他的后半生证明刘备确实是真心实义的。
另外呢,康熙皇帝也说其是“猜疑语”,其观点:“三国之陋习”从他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他那是不是观点的观点。其实我倒觉得皇帝最不可能说其是真心实义,他怎么可能说出自己做不到而别人有做出的事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呢?这不是说他自己不伟大吗?这不是明逼着自己把皇帝的位子大臣吗?所以我认为,康熙皇帝的观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事不对人)!不足为信也!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文中有对于易老师不敬的地方,还请见谅。对于易老讲的三国,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另外呢,易老师那平滑的语言呀!确实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但这是面向国际的,而讲的是中国文化,能不能言语谨慎一点!把忽悠换成诱惑也讲得通嘛。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