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美文] 竹,中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2:34
[美图美文] 竹,气节,中华文化



中国竹与中华气节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向以竹为“清高自洁”的象征。先贤们颂竹、画竹、写竹,把竹子誉为“寒岁三友”,仿佛竹子与国人的精神生活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竹子是中国传承精神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气节”。所谓气节,大抵是指人们应有的高尚情操,也就是不媚权贵,不迎流弊,人穷志不短,位卑忧国恨。身处逆境,仍能恪守刚直不阿的人格。这种气节,也隐含着对社会腐朽的批评,对清廉自洁、高风亮节的赞颂。

郑板桥先生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春秋以后,“士”阶层兴起。但是,在王权制度下,士人不仅未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反遭官僚压制,以致仕途失意,使得许多文人对下层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竹子刚直不阿,青翠常绿,与士人的品性相吻合。爱竹的情结,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历代以来,士人以松、竹、梅、兰、菊等为寄托,松的常青、梅的高洁、竹的坚贞、兰的洒脱、菊的孤傲,正与文人的品性相共鸣,与儒家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相吻合。

竹子内茎中空,令人不由联想到君子“谦逊虚心”的美德;竹子的枝翠叶绿,易于生长,节节高升,包含了青春向上的活力。竹子所引伸出的“气节”,也与儒家学说的“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相契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自先秦以来,帝王以竹制为“符”,用以发布命令,旨在要求属下像竹子一样有礼有节、不折不扣地履行使命。张骞出使西域,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终于不辱使命;苏武奉命赴匈奴,被幽闭十九载,面对利诱,一脸正气;文天祥兵败被俘,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体现了民族气节。这些都是“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竹品质。先贤以青竹为象征,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性。

居必有竹,古往今来也是许多人的爱好与追求。在古人眼里,竹子具有凝重分量,体现居者的“雅”、“俗”品性。历代以来,所谓“千枝翠竹遮映”、“东墙疏竹影”、“窗前竹劲风”等情韵,均是居室高雅的写照,是一种“身与竹化”的审美境界。

咏竹诗词

这类诗很多,表现了竹子虚心、气节、坚韧和友情等各方面:

表现虚心:“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表现气节:“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表现坚韧:“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有此三人。”
 

表现友情:“谷口春残百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情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日来相照。”


风景: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亭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庚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抒情:“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勿剪伐,会见拂云长。”

言志:“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志。”

感情:“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

竹有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君当如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竹是何等高雅之物,自古被无数诗人吟颂高歌,好希望自己住在一片竹林深处, 象王维那样弹琴长歌,听竹萧萧,感竹清韵,渴来品竹茶,饿来食竹笋,品清幽,食雅淡,寂寞时一支竹笛邀月同歌,请竹共赏,且随风吟竹唱,聆听花开叶落,感悟繁华岁月之澹泊心境。若有客访,竹间品茗,竹下对弈,竹边饮酒,棋罢酒醺后,夕落茗残时倚竹小憩,自是其乐陶陶,夫复何求。

未出土时先有节,竹不但有高雅之意,亦有气节之心,更有若谷之怀。滚滚红尘间,追名逐利者甚番,谁人怀竹之心境,几人又得悟这竹之意境?

不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明心清似镜,所怀虚若谷。须知君当如竹,临风不折,过雨不污,中通外直,叶似利剑锋而不露,清瘦节劲,不卑不亢,不骄不燥,玉立于天地之间,俗世之中,却不随波逐流,不于世同污,无为无我,无嗔无怒。有梅傲而无梅冷,有兰幽而无兰愁,有菊雅而无菊寂,一肩担尽高风亮节,披一身翠绿安然自若,当风雨迎面,繁花殆尽,却是与风同唱潇潇,沐雨挺立苍穹,一派悠闲惬意,风过,依旧高节,雨停,更加清碧,须知,君当如竹。

竹,吉祥的象征



竹,吉祥之物。《庄子》曰,凤凰栖梧桐,饮礼泉,食竹实。那里有翠竹,那里就会有凤凰。竹茂盛则凤凰至。我们的祖先把凤凰崇拜为“吉祥之鸟”、“太平之象”、“仁圣之禽”、“稀世之瑞”。栽竹引凤,凤凰至则吉祥来。

  竹报平安。家有一园竹,平安日日居。段成元《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丁》:“北都维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时报竹平安。”后人把竹报平安作为平安家书的代名词,有“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之说。在民俗中,有“竹子开花兆灾”是一种前兆禁忌。有“竹子开花,人要搬家”之谚。竹子是靠地下茎无性繁殖的,只有在濒临枯死或水、旱、虫害肆虐时才开花,竹农们把这种现象与人间灾祸联系起来,认为竹子开花是怪异现象,是不样之兆,必须想法避开。

  应南方民间传统的风水观认为,村旁有一园竹林,是村庄风水好的标志之一。“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笑其家好书堂,大出官僚小出富,儿孙个个姓名香。”人们以竹子四季常青不变色作为老年人长寿的象征,以竹子茂盛与否,作为家道兴盛与否的象征。因此人们广泛栽竹,品赏托志。民间日常生活出现的吉祥图案,有很多是含有竹子的。如“岁寒三友”、“五清图”、 “五瑞图”、“竹梅双喜”、“华封三祝”等等。

  竹字,是图画文字,《说文解字》有“竹、冬生草象形,下垂菩箬也。”菩箬就是竹叶。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特别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是为了好的预兆。如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扛米筛镜等等。我们写爱情生活也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

  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农村做新屋落成时呼彩,多用“竹苞松茂” 四个字。“竹苞松茂”比喻家族兴盛,四季平安。

  竹者,吉祥,富贵,平安也。

竹韵


很喜欢竹子,特别喜欢雨后翠竹的神韵。那是一种娇翠欲滴、引人遐思的韵味。

  一场沥沥淅淅的春雨,将山乡厚重的郁闷浸化成沁人心脾的清新。久盼滋润的翠竹张开怀抱,尽情地接受暖暖春雨的温柔沐浴。雨点儿很细很小很轻,飘散在空中,看不见单个的雨点,眼前只有一片淡淡的雨雾,人走在雨中,感觉不出雨的力度,但头发上、衣服上却早已是湿漉漉的,浸透了雨水。竹林子已经是好些天没有雨水的滋润了,这时节正是久旱逢甘露,竹枝竹叶都张开了嘴,饱饮着甘甜如饴的春雨。在蒙蒙春雨中,翠竹洗尽了蒙在身上的尘埃,饱尝了雨露,刚才的疲倦一扫而光,涣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万千娇态。

  雨雾在翠绿的竹叶上聚凝成珠,清亮晶莹,如翠如玉,积得重了,缓缓地向下滑落,悬在叶尖,光亮如电。微风轻吹,水珠儿轻轻晃动,倏地向下坠去,在翠绿的竹林子里划出了一小道亮丽的细线,直没入土。这水珠刚坠落,叶子上又聚起了新的水珠儿,给本就清翠的竹叶抹上了一道更加清新的亮色。在这清亮水珠的映衬下,竹叶如仙子出浴,娇润圆柔,令人心生爱怜。又如贵妃醉酒,娇态毕现,惹人无限遐思。这时节,在细雨中步入竹林,轻抚竹枝,将那一棵棵水珠接入手中,映着翠绿的竹影,捧着的,就是如幻如梦的翠玉了。

  雨中翠竹惹人怜爱,雨后的翠竹更是仪态万千了。春雨过后,漫山遍野透着清新诱人的泥土气息,竹林子里更是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如丝如线,沁人心脾。这时候的竹叶上大都聚积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竹叶表面还被雨水浸润着,发出亮绿的光。竹枝儿斜斜地伸展着,托起由绿叶聚成的、可遮天蔽日的华盖。一些聚在竹枝上部的水珠就因了重心的作用,慢慢从上往下滑落,遇上了枝节儿,就阻住了,形成一颗亮白的水珠,垂挂在那里。每根竹枝上总有三五个枝节儿,每颗竹枝上就悬了数个亮晶晶的水珠。于是,整个竹林子里就如悬挂了许许多多晶亮晶亮的明珠一般,在雨后翠绿的海洋中映射出亮白的光芒。这时候太阳出来了,阳光从交相叠盖的竹枝竹叶缝隙里透射下来,形成斑斑驳驳的光网,有的光线碰上了悬在竹枝上的水珠,就折出五彩的光栅,直射入地,在竹枝与土壤间形成一条条绚丽夺目的七色彩线,给原本单调的翠绿色竹林增添了无穷魅力。春风徐徐漫过,竹梢轻轻晃动,竹枝上的水珠儿也就轻轻摆动了起来,那一条条七彩的光栅也就在竹林里形成了一道跳跃的风景。

  正是春种时节,布谷鸟在树林子里发出了催种的鸣叫,在布谷鸟的叫声与春风的轻拂里, 竹梢儿轻曳,在这雨后的山乡显露出万千娇媚,甜了大地,醉了天空,温柔了神秘空朦的大山。在这万物竞妍的时节里,雨后翠竹的风姿就更加绰约更加娇妩了。

竹子的精神

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是去河边。在那里,我自由自在地坐在河岸上,看着河水静静的流淌,听着鸟儿欢快的唱歌,还有那树叶在沙沙作响,尽情地享受那里的安宁与静谧。然而,使我难以忘记的是那里的竹子,一阵风吹来,它们弯下腰去,但是风儿过后,它们又一个个优雅地直起身躯,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我想着那竹子,想着它们在压迫力消失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耐力"一词。当用来说人的时候,这个词指的是人能够从震惊、抑郁或任何别的使人到达情感极限的情形当中解脱出来,振作起来。

  人们难免有感情脆弱的时候,难免有难以支撑的时候,幸运的是人们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之后,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在经历艰难困苦的时候,人们会感到情绪低沉,智力枯竭,甚至还要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

  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美好的时光,也有不幸的时刻;有幸福的瞬间,也有苦难的刹那。在经历那些最难以承受的不幸和苦难的时候,要具有灵活性,但不要屈服,不要让自己在逆境中消沉。

  希望会使人渡过难关。希望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希望有更加光明的前途,事情就不会象现象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难以应对。如果结果是所希望的,那么经历一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事情确实棘手,使身心受挫,不妨学一学竹子的精神,表现出足够的耐力,曲而不折。

漫谈“竹文化”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后认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我国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弹歌》就曾高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证明7000多年前,我国先民们便将竹用之于书写、衣著和娱乐。《诗经·小雅·斯干》亦云:“上莞下簟,乃安斯寝。”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进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在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科技、文艺、日常生活。早在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 “竹”字及和竹有关的字。而中国文字最早见于陶器上的象形符号,其后为甲骨文、金文。从战国到魏、晋,约800年间皆在竹筒上刻字或写字,从而使中国的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固定下来,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竹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殷周时代,我国已使用竹钻。在两千多年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已大量使用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便是用竹制作的。在盛产竹的四川,最晚在汉代已利用竹制成竹缆绳用于打井。由于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故早在汉代便打出了深度达4800尺的盐井。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19世纪才传入欧洲。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钻出第一口石油井。随着火药的发明,在南宋已出现用竹管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元代有人用四支竹筒内装火药绑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使坐在椅子上的人升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载人火箭”。明代已出现一种用竹筒制作的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

  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比比皆是,与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竹具有坚、韧、柔、直、抗压、抗拉、抗腐等多方面的特性,是很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南方产竹的地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住房皆用竹制。至今傣族人民还住这种楼,其家具如桌、椅、床、箱、笼、筐等多为竹制。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已使用竹筷,至今仍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餐具。竹在交通上的用途更大,可以用于造船、造车、造桥,此外,晋代戴凯之所撰《竹谱》,以四季韵文,记载了70余种竹的性能。当时就发明了用竹造纸。竹笋有丰富营养,味鲜可口,早在唐以前就视为食中珍品。竹还可制酒,古代有竹酒,如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鸡鸣。”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乐器演奏者为“竹人”。竹更是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文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佳 作。文人画竹,唐代已趋成熟。清代的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人对竹有特殊的感情,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