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将蜀国推向万丈深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1:02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熟悉诸葛亮的人,都很熟悉一句名言,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来源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质上已经成为了诸葛亮个人魅力标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诸葛亮却实实在在的做到了。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清朝康熙帝也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这些,都高度的赞赏了诸葛亮的为人和做事。 
     另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诸葛亮遣使向魏国求战,司马懿会见使者时并不谈军事,而是问道:“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回答:“三四升。”然后司马懿开始问起政事,使者回答:“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听完此话,司马懿不由对身边的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后来,果不其然,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这段记载,一方面反映出司马懿的观察力敏锐,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诸葛亮的勤奋。诸葛亮的死,正如其在《后出师表》中所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身为“政府总理”的诸葛亮,竟“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难怪司马懿会说诸葛亮活不长久了。 
     一个人若要干许多人的活,不被活活累死,还能怎样呢?刘备临死前,诸葛亮流着泪对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的确不负刘备所托,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对于诸葛亮这位“政府总理”来说确实有些过了。诸葛亮周围的人,岂不没事可干?司马懿曾感叹说,“吾不如诸葛孔明,他乃天下奇才也!” 即便是天下奇才,身为“政府总理”的诸葛亮,若事事都要亲自关心和过问,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资治通鉴》上记载有一君臣对话,读了令人深思。唐太宗一次问房玄龄等人道,“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道,“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不仅如此,隋文帝还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每日清晨听理朝政,到太阳偏西时还不知疲倦。生活上也是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使用。可见,隋文帝是一个既勤奋又节俭的人,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有着相似之处。 

               
    听完房玄龄等人的回答,唐太宗说出了另一番不同的见解和道理。唐太宗说,隋文帝万事皆是自行决定,是不信任群臣的表现。隋文帝日理万机伤身劳神,难道一个人能够每件事均中要领?而且,群臣既已知主上的心理,便只有一切都听主上的决断和主张了,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 
    唐太宗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他道出了身为执政者,如果事事都由自己决定和过问,必然会因此出现重大失误。久而久之,形成一人“独断专行”的格局。诸葛亮凡“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而唐太宗吸取了这一历史教训,选拔天下贤能之士,让他们分别充任各种职务。有功行赏,有罪处罚。每个人都尽心竭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天下治理起来就轻松了许多。 
    诸葛亮虽不是帝王,但蜀国的国事都是由诸葛亮来决断的。正如《三国志》道,“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个国家,依靠一个才华卓越的人去治理,固然在某些方面会做得很好,但人非完人,他绝不可能是事事正确。一旦习惯了独断专行的作风,往往还会听不进他人意见。隋文帝如此,诸葛亮亦是如此。
    隋文帝听不进他人意见,所以废掉了太子杨勇,使荒淫无耻的杨广坐上了皇帝宝座。而诸葛亮的听不见他人意见,也导致了自己失去街亭,以及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的命运。陈寿评说,“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只是道出了其一方面,另外更为严重的一方面即是诸葛亮的“独断专行”。 
    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听了,却是很不以为然。刘备临死前的话尚且不听,到了后来诸葛亮掌握蜀国大权兵发祁山时,诸如魏延、吴懿等人的话,诸葛亮更是听不进去了。诸葛亮不但听不进他人意见,还压住众人口声,破例提拔了马谡。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士卒离散、战争失败,诸葛亮也只好退回汉中。 
    在马谡问题上诸葛亮听不进他人意见,当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奇袭长安的“子午谷之计”,同样也不被诸葛亮所采纳。诸葛亮无论是发动战争还是在战争中制定作战计划,均没有认真听取过他人意见,而是一意孤行的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诸葛亮的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意见,使得七年攻魏之战,彻底成为了劳民伤财之战。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依然坚持走诸葛亮的错误路线并连年发动战争,最终使一个富饶的蜀国变成了一个经济凋敝、人才缺乏的国家,从而加速了蜀国灭亡的步伐。 
     世人都记住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却忽略了诸葛亮在“鞠躬尽瘁”背后所犯下的错误。也许,这都源于诸葛亮的权力过于集中,以及诸葛亮过于自信和急于求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