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宦”寇连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3:03

  提起太监太监:也称宦官,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人们就会想到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之流。长期以来,“太监”这个名字一直被归为性格不阴不阳、内心阴险毒辣的一类人的称呼。然而有的太监却有一身铮铮铁骨,值得人们敬佩、怀念。被梁启超誉为“烈宦”的寇连材就是其中之一。寇连材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读过几年书。15岁时与邻村的张氏女结婚,生了三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寇连材23岁那年,其父因与财主打官司未赢,含恨死去。寇连材接连遭祸,无法维持生计,只好跑到北京寻找出路。经过一个太监的介绍,寇连材被阉割后进了清朝皇宫,侍奉慈禧,成为一名梳头房太监。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慈禧觉得寇连材值得信任,就派他到奏事处随侍光绪帝,名为侍候皇帝,实际上是让他暗中监视皇帝,刺探消息,把皇帝的一些异常举动随时反馈给慈禧。寇连材从小就深明大义,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从心里同情、支持光绪帝。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会计房,不久改任为司房太监。每当看到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寇连材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均遭呵斥,这使他更加忧心如焚。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卑躬屈膝,竟然下令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愤然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得到光绪帝支持。但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的激烈反对。慈禧想废掉光绪帝,于是“清君侧”,杖珍妃,下令封禁北京强学会。面对内忧外患,寇连材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琢磨着如何再向慈禧劝谏。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下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十日早晨,寇连材跪在慈禧的床前,放声痛哭。正在做着美梦的西太后被哭声惊醒,火冒三丈,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寇连材哭着说:“国家已如此危急,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难道不为自己打算吗?整天寻欢作乐,不怕发生变乱吗?”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将他臭骂了一顿。口谏不成,寇连材又决心书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父母兄弟诀别,并拿出自己在宫中的一本记事册,交给弟弟保存。返回宫中后,他又将自己平时积攒的所有积蓄分给了小太监们。二月十五日,寇连材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奏折中的内容字字掷地有声,饱蘸血泪,是许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慈禧看完奏折,勃然大怒,立即传寇连材进来责问:“这折子是你自己写的,还是受人指使写的?”寇连材从容答道:“是奴才自己写的。”慈禧不信,叫他从头至尾背出来,寇连材果然全背了出来。再看折子上有不少错别字,慈禧估计不会是别人代写的,就说:“本朝成例,内监言事者斩,难道你不知道吗?”寇连材毫无惧色地说:“知道,奴才如果怕死,就不上折了。”慈禧气急败坏,下令将他关在内务府,听候发落。二月十七日,慈禧召见内务大臣、工部尚书怀塔布,下旨将寇连材由内务府移交刑部,立即正法。怀塔布急忙为寇连材求情,李莲英却在一旁怂恿道:“寇连材私通宫外,泄露内宫的事,理应处斩。”慈禧点头称是,怀塔布无可奈何,只好照办。这天中午,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时,他神色镇静,整好衣冠,朝宫殿拜了九拜,又遥向父母叩了头,说:“如此足以千古了。”然后从容就义。刑场上旁观者人山人海,不少人被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光绪帝听到噩耗,痛哭流涕,几日不思饮食。寇连材作为一名太监,无疑身处社会最底层,然而他身系国事,忧国忧民,不惜以死报效国家,其精神为后世敬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清宫史上绝无仅有的太监,纷纷集资在京西百花山营造寇连材公祠。每逢寇连材的忌辰,人们都要前去祭奠。